刘一达
书接上回,小宁问我张志宽请客的事儿,我觉得他不会说话不算话,所以对小宁说等等看。
为什么我对张志宽这么信任呢?说起来,我们俩是老邻居了。志宽比我小七八岁,现在混得也挺出息。
那天在婚礼上,他告诉我几年前搬了家,他的父母身体都挺好。父亲退休在家,平时养花养鸟儿,经常到公园遛早儿,一家人常念叨我。
一晃,我们有小二十年没见了,难道他不想跟我这个老邻居聊聊天、叙叙旧吗?
果然不出我所料,两天以后,我接到了张志宽的电话。他非常客气地对我说:“看看我们老爷子吧,今晚上我们家串个门,老街坊叙叙旧。”
我对他说:“你瞧老街坊就是不一样,让二老惦记着了,多谢了。”
志宽说:“客气什么呀,咱们谁跟谁呀!”
我顿了一下说:“行,我也怪想他们的。明儿晚上,我带着小宁一块去。让她也了解一下中国人的老礼儿。”
“好,就这么说定了,明儿我们等你。”志宽把新家的地址告诉了我。
小宁在一旁问道:“他跟您约的是今天晚上呀,您怎么又改明天了?”
我对小宁笑着说:“你听出来了?”
“当然。”小宁笑道。
我笑道:“这是中国人请客吃饭的老礼儿,如果志宽单请我在外面吃饭,今儿晚上行。如果到他父母家串门,就得第二天去。”
“为什么?”小宁不解地问,“这算什么礼儿呀?”
我说:“到人家串门有很多讲究。串门是方言土语,文词就复杂了,同样是串门,文词有造访、拜访、探访、敬访、约访、回访、行访、路访,还有新闻术语是‘采访,外交术语‘出访等。你从字面上就能看出它们的区别。”
“是呀,中国字真是复杂。一个访字就这么多同义词。”小宁说道。
我对她说:“串门有两个意思,一是对方邀请,二是主动上门拜访。中国人甭管访谁,首先得征得被访者的同意。人家同意了,您才能约定时间。请人来家做客或请人吃饭,礼数就多了。”
小宁问道:“有哪些老礼儿呢?”
我说道:“首先从礼节上来说,请客不能当天约人。”
“为什么呢?”
“中国人请客,有这样一种说法:三天为‘邀,两天为‘请,当天为‘提拉
小宁问:“‘提拉,这是什么意思?”
我说:“比如我请你吃饭或到我们家串门,按中国人的老礼儿,得头三天请你,这叫‘邀。头两天请你,这才叫‘请。当天让你吃饭或来串门,这叫‘提拉。‘提拉,就是提拉人的意思。”
小宁扑哧笑了:“中国人这么多礼儿?”
“过去,人们生活水平低,平时不轻易下馆子吃饭,所以到餐馆吃饭是家庭生活很重要的一件事。反过来说也一样,您受请到饭馆吃饭,也是很庄重的事儿。所以,为了表示对您的尊重,必须头两三天约你。当天约人家吃饭,中国人认为是请客的人轻慢自己,一般是‘填桌才当天提拉人呢。”
“什么叫‘填桌呀?”
“本来约好十个人凑一桌的宴席,但有人临时有事,来不了啦,空出一个位子,主人不想让这个位子空着,于是在当天约你来吃饭,把这个空位子给补上,这就是‘填桌。”
“这么一想,当天约人请客吃饭确实不合适。”
“所以,在早年间,中国人把当天约人吃饭叫挤兑人,好像对方没吃过饭似的。”
小宁笑道:“确实有点儿轻慢之嫌。”
我说道:“老事年间,请客一定要下帖子,也就是现在的送请柬。邀请尊贵的客人,帖子必须亲自送或派人送上门,不能走邮局。如果当天请客,当天约人,这叫愣把人‘提拉过来,显然是一种失礼。”
“确实是这样。”
“現在虽然没这么讲究了,但到外边请客或请人到家里做客,也必须两三天前打电话邀请,必要时也要寄张请柬。有些年轻人不懂这些老礼儿,用手机发个微信。这样做是省事,但是确实有点儿欠礼,尤其是重要的嘉宾。生活中,这些礼节还是应该讲究的。”
小宁问:“那么对老朋友、老熟人也有必要用这种礼儿吗?”
我说:“甭管生人熟人,都应如此。中国的文明礼仪不光是表现在大面儿上,也体现在一些生活细节中。有礼儿没礼儿,有些时候,一举一动都能表现出来。当然,我说的是正式的请客。比如像我和志宽这种老邻居偶然相遇,找个饭馆或茶馆一块儿坐坐,叙叙旧,不拘礼节,这又另当别论了。”
小宁爱较真儿,她皱了皱眉头说:“我还是不明白,您去看望志宽的父母,为什么非要第二天呢?”
我笑着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回头再聊。” 摘自《中国人的老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