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对姜维历史形象的改造

2020-05-26 12:05王皓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姜维悲情三国演义

王皓

摘  要:姜维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更是故事后期的主角之一。作者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学加工,使得该人物更具艺术魅力。笔者将作者的艺术改造方式总结为礼教化、光鲜化、悲情化,并对此逐一进行分析。

关键词:姜维;悲情;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01

姜维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臣,在蜀汉后期担任大将军,总揽军事大权。他志继洪轨,自强不息,奋戈扬武,屡征曹魏;最后蜀主投降,暂降钟会,阴图光复,却阴差阳错死于动乱之中。在《三国演义》里,作者对其历史形象做了加工改造,使其更具有人格魅力。笔者将《三国志》《后汉书》《华阳国志》等史书和《三国演义》之间做了认真的对比,将作者所做的改造工作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礼教化

1.事母至孝。儒家极重视孝道,如《论语·学而第一》中孔子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对“孝”的议论在《论语》《孝经》等儒家典籍中更是频频出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意识形态。举荐官员,也要以孝、廉为标准,这也成为了评判人物的重要标尺。姜维本是魏国天水郡从事,蜀汉建兴六年(公元 228 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天水太守马遵闻蜀军至,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舍弃姜维等,夜亡保上邽。姜维等还冀,冀亦不纳,故而降蜀。降蜀后也就与母亲失散了。晋孙盛《杂记》记载:“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2]舍母而事敌国,在传统礼教观视来确有不当之处。《三国演义》便对此进行了改写,称他“奉母至孝,郡人敬之”。毛宗岗又增加了“诸葛亮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这一情节,使姜维的行为更符合儒家礼教。

2.知遇报恩。据《三国志·蜀志·姜维传》记载,诸葛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讲:“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毫无疑问,诸葛亮对姜维青眼有加,大加提携,二人之间确有恩义。《三国演义》中更是强化了诸葛亮对姜维的恩惠,在104回中,诸葛亮临终前唤姜维入账,并对他讲道:“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吾书”,对李福言道:“吾兵法皆授与姜维,他自能继吾之志,为国家出力。”姜维北伐时也常常言道:“吾受丞相遗命,当尽忠报国以继志,虽死而无恨也。”这些情节,显然是作者虚构的。如此一来,姜维不仅是一名尽忠报国的良将,更是一名懂得感恩的贤徒,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其人格魅力。

(二)光鲜化

作者站在尊刘贬曹的立场上,对姜维形象进行了光鲜化处理,这主要体现在:

1.突出了其才智谋略。在《三国演义》中,姜维一出场就识破了诸葛亮取天水的计谋,并击败了蜀军,连诸葛亮也“惊问曰:‘此是何人,识吾玄机?”在诸葛亮死后,洮水破王经,斗阵败邓艾,极写其智谋。其实在历史上,姜维与邓艾的对决中从没获胜过,这显然是作者因偏爱而夸大了其才智韬略。

2.勇武过人的描写。在《三国演义》中,姜维既不是诸葛亮、郭嘉、田丰等类型的谋士,也不是周瑜、陆逊这样的指挥型统帅,而是一位才兼文武的将帅之才。先是与赵云的对决中,“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并对诸葛亮“夸奖姜维枪法,与他人大不同。[3]”再是后期的战场交锋中少有敌手,都突出了他勇武过人的一面。对其武艺的描写是史书上所没有的,可见作者的光鲜化处理。

3.亡国非其罪。姜维屡次出兵北伐,消耗了蜀汉财力,是蜀汉灭亡的原因之一。穷兵黩武,连年征战,不仅文臣谯周等反对,就连廖化、张翼等将领都持反对态度。陈寿更是批评道:“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三国演义》为了使姜维的形象光鲜化,便反复渲染后主刘禅的昏庸无道,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

(三)悲情化

1.天命难违的悲剧性。《三国演义》描写姜维北伐时,多次记叙了因客观原因而导致的功败垂成的故事,让读者不禁悲悯痛心,从而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和感染力。譬如铁笼山之战,姜维机谋过人,统兵有方,将司马昭围困在铁笼山,本已胜券在握,即将破军擒敌,不料司马昭到山顶泉边拜祝祈祷,竟使得“泉水涌出,取之不竭,因此人马不死。”围堵不胜,加之陈泰、郭淮击败羌兵,率军支援,致使姜维惨败而归。再如蜀降后,姜维利用钟会杀死邓艾,阴图复国,不料胡烈、丘建泄密,魏兵涌入宫中,致使姜维计谋不成。哀叹道:“吾计不成乃天命也”,拔剑自刎,壮烈殉国。正史中的姜维年轻有为,中年名震华夏,最后计泄殉国,虽有悲剧性,但却没有演义中所刻画的这么强烈。天命不佑,无力改变,使得姜维的形象更富有感染力。正如黎东方先生所讲:“他死的太可惜,太可悲了。”[4]

2.贤臣庸君的无奈感。《三国演义》第114、115回刘禅听信谗言先后两次诏回姜维,致使蜀军不能乘胜追击,北伐无功而返。蜀亡后,成都大乱,姜维、刘璿、张翼、关彝等遇难,刘禅仍能够乐不思蜀,让读者不禁心疼姜维虽有大才,未逢贤君的遭遇。

综上,作者在史实的基础上对姜维的形象进行了礼教化、光鲜化、悲情化的改造,强化了该人物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著.《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

[2]陳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中华书局.2012.

[3]罗贯中著.《三国演义》[M].长春出版社.2008.

[4]黎东方著.《细说三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姜维悲情三国演义
绿水青山 朗朗乾坤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酒窝
姜维国画作品选
悲情英雄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张飞柏、姜维豆腐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