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问题学生,特别是要处分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做

2020-05-26 12:05余国良谭纯齐德才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0年5期
关键词:处分班主任学校

余国良 谭纯 齐德才

编者按

2020年3月25日,在抗击疫情期间,一场线上主题教育沙龙活动如期举行。活动中,职业院校德育专家和老师们围绕“对问题学生,特别是要处分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做”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碰撞出许多精彩的火花。本刊节选了余国良、谭纯、齐德才三位德育专家的精彩发言,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余国良:我先就学生犯了错误要不要给予纪律处分谈几点看法。我认为,处理“问题学生”一定要慎之又慎。

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哪怕是屡教屡犯的学生,都属于需要教师不断去教育纠错的范畴。只有当学生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校规校纪并经多次教育无效时,才需要考虑给予什么样的纪律处分。这里面有两个关键:一是严重违反了校规校纪;二是经多次教育无效后。换种说法是,就算学生严重违反了校规校纪,也要有个教育和再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耐心地去走并且走完整。

首先,我想對班主任(辅导员)老师们说,看到有些学生不服从管教而且顶撞老师时,我们千万别在恼羞成怒下就将其上报学生处并要求给予该生纪律处分。因为这种处分一旦达成,就很可能是如下三种结果:一是学生虽不吱声、也不逆反,但从此一蹶不振;二是学生表示一定改正,但只是“虚假接受”;三是不接受并因此与你对着干,再次犯错看你怎么办,若我们再次升级对其处分的档次,就很可能会导致对学生人格的严重伤害,或直接导致教育事故的发生。因此,我认为对于经常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老师们最好牢记下面这段话:“你犯错了我就抓,你改好了我就夸;你还犯了我还抓,你还改了我还夸;你再犯了我再抓,你再改了我再夸!即抓抓又夸夸,夸夸又抓抓。”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抓、夸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到他改好为止呗。不对!正确的答案是:如果将教育比作流水线作业,那就是抓到夸到将其移交到下一道工序,而且有可能的话,还要再跟踪叮嘱一段路……

那么,老师们为什么要打这种持久战呢?

一是因为教育真的很像农业,更像林业,当苗木尚未扎下根时,需要有人为他培土;当他遇到大风要歪斜时,需要有人去扶直。“抓”如同培土,“夸”恰好是扶直。而“杀”就好比施以烈性化肥,结果只能加速苗木的死亡。

二是教育的本质是“拉”,而非“推”。从某种意义上讲,“抓抓又夸夸”的过程,就好比把学生从悬崖边上往回拽的过程,虽很吃力,但很有意义。我们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守望者”,要“守”住孩子们的安全防线,“望”着孩子们成长。而处分学生虽简单、解气,却往往是将学生“推”往问题学生的行列中。

三是“抓抓又夸夸”的做法,属于中医学中的“固本之法”,可能见效慢,但副作用小。咱们中职学生的很多问题,就如同这次疫情中的冠状病毒,实际上没有什么特效药,希望用“处分”这味药去“治愈”他是徒劳的,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协助学生“自我修复”,即我们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并为孩子找到成功的感觉创造条件。因此,“抓抓”是用爱心去包扎孩子的伤口,令其不再恶化或传染别人;“夸夸”是用爱心去激励孩子的内力,提升孩子被诸多不良习惯侵袭的免疫力,持久地“抓抓又夸夸”就是先护住孩子的心力。这才是最应该去做并必须优先去做的事。

其次,我想对学生处处长们说,是否处分或开除某个学生,要遵循“三个不要”和“三个要”的原则。

“三个不要”的原则:一是不要根据招生形势的好差来决定。时下有不少优质的职业院校,常因招生形势好,便在入学教育时先淘汰一批认为将来肯定难管的学生;反之也有一些学校因招生形势不好,便对学生一味地放任放纵。这些做法毫无疑问都是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惘视,也是对学生严重不负责任。二是不要搞运动。我们常见不少学校会在某个阶段狠狠地或处分或开除一批学生,目的是想以此换取一个接下去好管的局面。这是用“严打”的形式来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同样是对学校、对学生严重不负责任的草率行为,是绝对不可取的。三是不要“得令而为”,即不要在校领导盛怒之下让你对某些学生严肃处理,你就不分青红皂白立马来个“从严从重”处理。这不是有执行力的表现,而是无原则的行为。对学生的奖惩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必须维护校规校纪的严肃性,必须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个要”的原则:一是接到某班主任(辅导员)要对某学生进行处分或开除的汇报材料后,学生处长要深入调研班主任上报材料的真实性,还要调研班主任对该生的教育过程是否耐心细致地走完整,家长是否知情。二是要沉下去了解学生的违纪行为是否真的“屡教屡犯”并对学校、对他人具有严重危害性。三是要做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即要先倾听班主任(辅导员)的倾诉并安抚其情绪;同时协助其对学生进行帮扶,必要时还可以发动科任老师和学生干部对其进行帮扶教育。总之,能再教育的就尽可能不处分;能从轻处理的就绝不从重处理;能延缓处理的就绝不急于通报。

最后,我想对主管德育工作的校领导说,通常情况下,在处理问题学生的过程中,主管德育的校长就是最后拍板的那个人,常会遇到学生处、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家长等各方意见不统一的复杂情况,因此,责任之大、难度之大不言而喻。我的解答如下。

一是牢记自己的角色定位是教育一线的指挥员。主管领导要经常深入一线去了解生情、学情;平时要常协助班主任和学生处解决学生工作中常出现的棘手问题,甚至还要将那些各系各班级常爱惹事的“刺头”纳入自己的视野多加关注,并抓住各种教育契机给予提醒或批评、激励或表扬。如此工作下沉,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有了面对各种难题时的解决方案,同样也增添了说服他人的自信和能力。

二是牢记“全方位育人”的使命。既然是全校德育工作的主管领导,那就必须要尊重教育常识,掌握教育各环节中的主次、轻重、缓急。因此,当学生犯错时,你的第一反应是:批评和纠错要先于惩罚,不可以不宣而诛、不教而罚;要考虑学生是初犯还是累犯?是有意还是无意?是“主谋”还是跟风?是可以批评教育的还是非要严惩的?如果是必须要处理的,那就在事前向校长汇报,和家长以及学生处、系部、班主任、学生本人做好充分沟通,如此就会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三是牢记角色和使命赋予你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你的权力是依据法律法规去育人;你的责任是协调各种关系和调配各种资源去确保学校安全有序地运行;你的义务是尽一切可能替校长分忧、为师生服务。因此,关于学生犯错如何处理的问题,你是“把关”者,要替校长、家长、学生处、各系部和班级把关,最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把关。也正因如此,我建议学校出台一个“处理学生听证会制度”,即凡要对某学生做出处理,不是谁的意见最重要,而是必须上“听证会”。参加听证会的成员可由校领导代表、教代会代表、学生处领导、系部领导、科任老师及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等参加。这么做的好处至少有五方面:1.充分发扬民主,集中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体现了执行校规校纪的严肃性。2.给校长和班主任减轻了被说情、被校闹的压力。3.“听证会”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教育过程,可以让众多的人明辨是非。4.避免错伤学生或放纵学生。5.把你一人去解释、应对来自校内外的矛盾转变为学校这个集体去化解矛盾,至少参与此会议的人都不再找你要说法。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处理学生,一定要合法、合理、合情,一定要慎之又慎。

给了学生纪律处分后,学校要怎样做好完整的“闭环”工作,需要预防什么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不要广而告之。学校层面不要利用升国旗或学生大会等场合去宣告处分,或以布告的形式去张贴处分决定,这么做隐藏着严重的危险性。轻者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重者会因此导致教育事故的发生。中职生中单亲家庭和留守的孩子很多,他们往往心理比较脆弱,受打击后很容易上升到心理问题。我们永远要牢记,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要试图通过此举来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所以我建议采用以各班级隐名通报或主题班会课讨论的方式,即“论事要实,论人要虚”的方式进行。

第二,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学管部门,尤其是系部领导要及時派心理教师对受处分学生进行谈心疏导,并派学生喜欢的老师与之结对。这么做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盯着”,而是通过谈心或疏导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给予鼓励,促使学生放下包袱,为学生减轻心理压力。

第三,密切关注。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受处分学生的情绪变化,既要像往常一样爱他并严厉要求他,又要及时发现或寻找孩子的优点进行鼓励。注意,关键词是“和往常一样”。因为此时若刻意去关心孩子,或是刻意让班干部们去关心他,只要他看出了你的“刻意”,就等同于你已将他归类到问题学生中去了。如此做法不仅无效还会有反作用。更不可取的是,在学生受了处理后,教师便露出一副得意之色,言下之意是:“我就不信治不了你!”要知道,这种情态会像一把无形的刀,要么伤了孩子的心,要么伤了教师自己的脸面。换言之,与学生争这种输赢既没意思又显得幼稚,一旦出了问题,基本上都要教师自己去“买单”。

对被责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主要注意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

第一,班主任层面。当遇到学生难教难管,学校又不予以处理时,切不可釆用不断将之撵回去反思的形式,迫使家长和学生做出自动退学的决定。为什么呢?一是这种所谓的“回家反思”就是变相的放弃;二是学生虽然回家了,但也很可能没办任何手续,而学籍还在学校,一旦出事,后果严重。即使办了手续,一旦孩子在家出了各种人身伤亡事故,学校依然说不清、道不明,也很难一推了之。所以班主任(辅导员)千万别这么做。

第二,学生处层面。一旦要责令学生退学或开除学生时,首先,一定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家长和学生本人的思想工作。当工作实在做不下去时,可以向上推,但不可向下推。让有能力又负责任的主管副校长出面帮一帮是可以的,但往下推就会使班主任无处脱身,也有可能因班主任言辞不当与家长或学生发生冲突,从而导致教育事故的发生。其次,学生被责退或开除后,学生处既要让家长办理离校手续,又要及时下文,以防这边没下文,那边已出事的情况发生。若遇到有些家长负气带走孩子,坚决不办手续,那也要及时做好备份,如保存门卫的监控录像或拍照存档等,以防节外生枝。

第三,德育校长层面。除慎重把关外,一旦做出决定,就要勇于担责,不可遇到家长一闹就往上推或往下移,而要有理有据地去和家长摆事实讲道理,语言要亲,态度要好。爱是矛,智是盾,以爱心作矛,终究能化解问题;以智慧作盾,察言观色,循序渐进,也就不会受到伤害。总之,决定了的事不可妥协,不可朝令夕改,否则以后很难开展工作。

还有不少老师提出,遇到孩子不接纳你的爱,软硬都不吃时,究竟该怎么办?我补充一下看法,仅供参考。

爱的重要性大家都懂,可是用什么方式、语言、情绪和状态去表达爱、传递爱呢?教师要反思。这是一门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境而异的艺术,是每个教育者都需要终身修炼并灵活运用的。比如,当我们一时火起要训孩子的时候,你是就事论事,还是又去扯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你是很坚定地暗示“你看好他,为他好”,还是只为了解解恨?还有,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在办公室里你坐着他站着,还是找个没人的场合用平等的姿态和他谈?是早上、晚上,还是白天闲暇时?是察言观色、循序渐进,还是劈头盖脸、不容分辩地呵斥?最重要的是,训完之后你有没有留给学生反思的余地?老师会训,叫爱的艺术,学生是享受;不会训,叫发泄或骂街,学生是受罪。

又如,当你要夸孩子时,哪一个孩子适合在班会上夸,哪一个适合在私下夸?哪一个需要淡淡地夸,哪一个需要夸张地夸?哪一个需要夸后再提新的要求?都是教育的艺术。其实落到实处就是如何处理这些日常工作中的小事。当然,前提都是要了解学生,懂他,在乎他,要想掌握并运用好教育的艺术,没有哪个专家学者能直接教会我们,只有靠我们在实践中领悟。人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就是这个意思。

谭纯: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对问题学生,特别是要处分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做?我认为,第一是要找到问题的根源;第二是我们该如何教育和处理那些需要处分的学生。

2006年,我调任中山高级技工学校(后升格为中山技师学院)副校长时,学校的学生管理问题不断,社会评价较差,一度导致招生困难。一些学生无视学校纪律,把跟学校的对抗、违纪当成一种有胆量的表现,时不时地给学校制造一些“麻烦”。

面对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是延续老办法,动不动就训话和罚站?或在每周升旗仪式上公开宣布对这些学生的处理意见,让学生到讲台上做检讨?还是把学生的处分通报贴满学校的公告栏?集中起来每周训话、做公益劳动?……教育到底应从哪里入手?怎么才能改变师生对立的关系呢?

我的做法是,先对全校教职工以“基于职校生心理特点的成功教育”为题作了一系列培训,希望通过培训让大家认识到,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之前,在应试教育下,他们被忽视了精神需求和应有的能力肯定、人格尊重,从而形成了不同程度的习得性无助心理,导致其内心自卑、缺乏安全感,从而表现出敏感和偏激。

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者惩罚,而造成了听任摆布,形成了对现实感到无望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在行为方面主要有四个表现:一是低成就动机,即“我不可能成功的,不管我多努力,成功的机会也不大”。二是低自我概念,即“我在这个集体中是可有可无的,是得不到别人肯定的”,表现为对班集体的活动不积极参与,甚至抵触,对社会漠不关心。三是消极定势,即非常悲观地看待未来,怀疑别人特别是班主任对自己不信任——“每当班上出了什么事,班主任一定会怪到我身上”。他们对别人的言行举止过分在意,总认为别人带有攻击性,出于自我保护,就会产生过激反应。四是低自我效能感,就是做事很慢,完不成同学、家长或者老师交给的任务。五是更渴望得到关注和尊重,更渴望外界对他们能力的肯定,更渴望学习一技之长,从而改变命运。

培训后,学校决定把“成功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理念,即“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相信学生的潜能,并提供平台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发挥,让其享受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增强自信”。教师在备课、进行活动设计时要遵循四个步骤:第一,去掉“失败者”的标签,鼓励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第二,给予学生成功的期望;第三,给予学生尝试成功的机会;第四,实现学生自我成功。

为此,我们制定了很多政策,比如学生的奖励面由30%改为70%;每班选送“学生文明天使”,一起參与学校的管理;开展社团活动,建设“百团大战”;建设“成功之路”,展示走入职场的优秀毕业生形象和事迹,目的就是按照心理学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认识到,进技校也可以享受成功,从而恢复并建立积极的自我。

那么,对于问题学生、被处分的学生,如何进行成功教育呢?

我认为,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教师要认识到,处分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惩戒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不能把自己当成“监狱长”而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也不要把师生关系当作部队的官兵关系,要求学生服从命令听指挥。教育即生长。学生的任务是成长,教师应该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服务员。我们要相信这些被处分的学生同样具有潜能,要在给他们人格尊严、心理安全感的前提下,让他们坚信自己有改进的空间,有美好的未来,有成功的希望!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处分看成是对他们的伤害,而会看成是对他们的劝诫和教育。

我对学生的违纪处分工作进行了系列改革:首先,缩小“被处分学生面”。少用惩戒处分,多用师生签署“帮扶协定”。对学生的失误,要与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和发展,把自己对人生的洞察教给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顿悟。其次,处分公布要人性化。学生犯错且必须处分惩戒的,如果犯错情节较轻,只对本人宣布处分,用“不公开”的方式,让他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已造成较大影响的,既要教育学生本人,又要给公众一个交代并警示其他人,必须进行处分,公布时不写学生姓名、具体班级,用“经查某班某生,于何时做了何违纪之事,为教育其本人和广大同学、维护学校纪律的严肃,依学校处分条例第几款第几条……”这种格式公布,让学生体会学校为他保留了“面子”,可以激励其改正。对要开除的学生,在公布前征求其意见,愿意继续读书的,是否需要协助其找新学校接收并办转学手续;愿意就业的,是否需要学校协助其找企业;待该生情绪稳定地离开学校后,隐去其姓名发布处分通告。

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受处分的学生带着“仇恨”离开学校。在陕西省米脂县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因为习得性无助,没有安全感,导致处理同学关系时过分敏感,打架斗殴,被学校开除。若干年后,他依然忿忿不平,回到学校砍杀师弟师妹。沉痛的事件告诫我们,对问题学生的处理一定要慎重,而有些问题是不适合用处分来解决的:一是心理问题,二是情感问题。我建议职业院校的同行读一读《习得性无助》和《正面管教》这两本书,一本属于心理学范畴,一本属于教育学范畴。

最后,处分后的教育要去标签化。处分不是以惩罚为目的,而是以多加关注、督促改正并助其享受改正过程中的成功喜悦为重点。我们利用“党员一帮一”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为每个被处分学生找一个党员结对子,建立党员一帮一联系卡,记录学生对自己一个月的总结及下一个月的目标,月底带着这个联系卡去找到指定党员,党员要认真跟学生进行交谈。在此之前,党员要向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变化情况,发现优点,放大优点,激励学生享受进步的成功喜悦。

齐德才:对如何看待问题学生和处分问题,我有以下几个看法。

第一,有些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师源性”问题,其在初中阶段受到了老师太多的歧视或漠视,导致其逆反、对抗或者自暴自弃。老师要避免给学生贴负向标签,以免其逐步完成“问题学生”的自我认同,从而自甘堕落。

第二,问题生进入中职学校前“准备好了面对漠视,没准备好面对看见;准备好了面对训斥,没有准备好面对尊重”,如果中职教师改弦更张,以看见和尊重的方式相待,或许会促成问题学生的改变。

第三,问题学生的根源在于归属感、价值感、自信心不足;反复失败的学生,问题会越来越多,反复成功的学生,问题才会越来越少;中职学校需要的是抬头教育,可以用“低起点,小步子,勤活动,多反馈”的方式,慢慢培植学生的自信,固本培元,逐步减少其问题。

第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学生的问题是“养”出来的,去掉这些问题也绝非一日之功。中职学校的德育就是“反复抓,抓反复”,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管与不管之间,有个词叫“守望”。

第五,好学生都有同一张面孔,问题学生却各有各的模样,老师要放下既定目标、既定手段的执念,不能削足适履,要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有多少个问题学生就准备多少把尺子,用一百种以上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

第六,无锡城市学院的梅亚萍副院长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处分的文章,提出了“处分是教育的手段,不是打怪的葵花宝典”。确实,处分从来不是目的,我们不是要解决问题学生,而是要解决学生问题,我们时刻要牢记处分的初心——教育学生、转变学生。

第七,处分是“始”不是“终”,绝不能一“处”了之。学校要建立处分升降级和撤销处分的制度,激励学生遵规守纪、热心公益,让学生通过个人努力转化德育积分,从而早日实现处分降级或撤销;学校还可以明确谈心谈话这一转化方式,要求师生要一对一、面对面,交流时将表扬与自我表扬、自我批评与批评有机结合,以触及内心为目的,促成问题学生转变个人行为。

(责编  张红延)

猜你喜欢
处分班主任学校
我的班主任①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河南安阳规范全市公务员处分备案工作
中纪委详解纪律处分“轻重”之别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六)
学校推介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以前的处分能否撤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