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毅
中等的个头,稍黑的脸膛,憨厚的笑容,略带一点驼背。整日迈着一双大脚板,行走在大街小巷、田埂小桥,就像一位乡村大叔。张家李家的他家家熟,街坊四邻他人人清,谁家有留守老人,谁家来了远房亲戚,谁家遇上什么难事了,他都记在心里……
不酷也不帅的陈勤,却很可爱!
领导说:“陈勤面前没困难,困难面前有陈勤。”
同事们说:“他就是个铁打的,白天黑夜在片区里转,从来不喊累。”
而警务区里的群众则把他编进了当地歌谣《赶集歌》:
天上彩云飘,
水里鱼儿跳,
卖鱼的阿公哈哈笑:
陈勤的巡防队刮刮叫,
脚板踏出平安道。
白天有人管,
晚上警灯闪,
买菜的媳妇啧啧夸:
陈勤的警务室真真好,
敞门也能睡着觉。
人在村中走,
事在门前办,
赶集的乡邻齐声道:
我们不打“110”,
有事直接找陈勤。
每当听到这首歌谣,陈勤总是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嘿嘿”一笑说:“其实,我做的那些都不算个事。只要你把群众举过头顶,他们就会把你留在心中!”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警察,靠着一颗忠诚为民的“赤子心”、一張念叨百姓安全的“婆婆嘴”、一副视群众为亲人的“热心肠”、一双为乡亲们看家护院的“铁脚板”,赢得片区两万多名群众的交口称赞。
他是一个怎样的社区民警?为什么片区百姓对他如此拥戴??他究竟有什么服务百姓的独门绝活???
让我们走近他!
陈勤:当兵为了保家卫国,当警察为了保民平安。军营、警营,无论你身处何地、身居何位,只要不忘自己当初从哪里来,就都能有所作为,而且大有可为。
古淮夷地上的建湖县,地处黄海之滨,背倚苏北平原,位于江苏省苏中里下河腹部,盐城市的中西部。县城略呈头朝西南、尾向东北的鳜鱼形。这片地区由于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淮地台的苏北拗陷带,平原沉陷幅度不等,形成一系列相对的凹陷和凸起,因而河道纵横,水网密布,为里下河地区三大洼之一,既有“水乡明珠”的美称,又有“洪水走廊”之说。
这是一片水韵悠悠的土地,九龙口、蔷薇河、黑沙井、铁丝湾、龙开汪、黄沙港……这些湿漉漉的名字,洋溢着神秘、柔美与灵气。
这是一片富有诗意的土地,早春的芦苇、初夏的荷花、“吱呀呀”转的风车、牛背上的牧童……这些水墨画般的田园景色,盎然着清新、生机与希望。
这是一片从远古走来的土地,西汉古墓群、唐代朦胧塔,吴越文明与楚汉雄风交融渗透进这里的每一块土地,脍炙人口的传说幻化出令人遐思的神奇……厚重、神秘与坚实。
这是一片“藏风聚气,人杰地灵”的土地,先后走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家、民族抗元英雄,和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的南宋左丞相陆秀夫;当代著名外交家、学者、外交部部长乔冠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首次登上太空的美籍华人王赣俊等一批足以让建湖人引以自豪的人物。
出生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陈勤,名字中就体现出水乡汉子的特质:朴实、勤劳、执著、善良。
2000年初秋的一天,建湖县北部的钟庄乡。
窗外的枣树在月光下晃动着枝叶。妻子拉上窗帘,继续唠叨:“你还是到工商局上班吧,待遇不错还不经常加班。按照你在部队的职级和积分,听说到工商局还能安排一个什么所长的位置呢!”
“晓得哩!”陈勤应了声,低头抚摸着那套留有他军营气息的校官服。
“晓得还不赶快去把字签了?你想到公安局工作,你没有看到吗,小街对面的派出所个个忙得顾不了家,还经常出差办案子,你如果真的当了警察,跟在部队不回来有什么区别?”
陈勤放下军服,拉着妻子的手,满怀歉意地说:“当兵十几年,我习惯了军营生活,离开部队心里有点空落落的。公安机关是半军事化单位,脱下军装穿上警服,我这心里也会踏实些。”
妻子甩脱陈勤的手,“那家里家外还是我一个人来操心,有你这样做丈夫的吗?”转过身,不搭理他了。她知道,丈夫已经把对军营的那份情愫转移到了警营,是铁了心要当警察的,劝不住。
夜深人静,陈勤心绪如潮。
1982年10月,他怀着“好男儿就是要当兵”的朴素理想,告别亲人,投身军营。火热的军营生活,熔炉炼纯钢,他从一个农村娃转变成共和国军人,从一名士兵成长为共产党员、营职干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现在他脱下了军装,转业回到家乡,面临着他人生第二次“上岗”的选择。
同年转业的军官有20多名,他的安置积分排在第三名,可以优先选择新岗位。望着工商、税务、银行、国土、公安和老干局等十几个部门、单位的名称,他出现了“选择性焦虑”。
外出当兵十多年,父母妻儿当然希望他到一个既待遇好又不太忙的单位上班,他自己也想好好照顾年迈的父母,陪伴妻儿。可是,那套藏青蓝警服一直在吸引着他。
他一时拿不定主意……
初心是什么?做某件事最初的初衷、最初的动因。随着时间的消逝,人们对当时的初心往往会渐渐淡忘,也就有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但是在共产党员的词典中,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最高价值取向。陈勤想,作为一名受党培养的部队转业干部,应当时刻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不忘初心、坚守初心、感悟初心、践行初心,认真履行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与担当,真正做到为民谋福祉、为民解忧难。
当初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现在穿上警服,是为了保民平安,为民造福。军营、警营,无论身处何地、身居何位,只要不忘自己当初从哪里来,就都能有所作为,而且大有可为。
他翻身起床,写下一句话,压在玻璃台板下:一草一木当晓百姓利益,一言一行勿忘党员初心。
第二天一早,陈勤穿着摘去领花、军衔的军装,搭乘一辆机动三轮车来到建湖县城。
县公安局当时的政工室主任许士保递了一杯热茶,征求他的意见:“你们这批安置到我局的转业干部中,你是营职,其他几位是连职。局党委议过了,你可以留在局机关工作,但是不好安排股级实职,只能当科员级民警。怎么样?”
有着18年军龄的营职干部,曾经带过几百号人,如今要当一名只管自己的普通民警,要说陈勤的心里当时没有那种不可言状的“落差”感,那是假话。但是来报到之前,他就想通了:自己从农村到部队,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是他成长、奋进、光荣的经历,也是他最宝贵的人生财富。当初如果不当兵,现在还是庄稼汉,军人不怕苦、不怕累,一声令下即刻出发,一声号角随时战斗,这是军人的职责、军人的本色。从军人到警察,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忠肝。既然选择了人民警察这个职业,就要当一名合格的警察、全面过硬的警察、人民满意的警察!
“感谢领导对我的关怀。不过,我有一个请求,请组织上批准。”
许士保愣了一下,以前有个别同志对岗位安排挑三捡四的,弄得他很头疼。这个陈勤莫不也是……
“你有什么要求?先说来听听。”许士保问他。
“我请求到基层派出所工作。”
许士保心头微微一热,关心地说:“你也许不知道,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最基层单位,工作千头万绪,忙得团团转,好多人想方设法要调到城里的局机关工作,你却要下去?希望你再慎重考虑一下。”
陈勤憨厚一笑,“我来自农村,习惯了稻香鸡鸣,也闲不住,再说我是一个公安新兵,到基层向同志们学习很有必要。”
许士保想了一下,“就到钟庄所怎样?你的家庭就在那里,也好有个照应。”
陈勤又是憨厚一笑,“其实,到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还是想到治安情况相对复杂些的所锻炼锻炼。”
要说情况最复杂、任务最重,当然是“皇城”脚下的近湖派出所了。许士保说,“那就到近湖所吧!这个所地处城郊,辖区包裹着县城,治安任务很重,卜以权所长天天在喊人手少呢!”
“行!”还是憨厚一笑。
就这样,陈勤在部队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后,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警察。
為期三个月的转业干部培训结束后,陈勤把那套旧军服挂到衣橱里,换上一身崭新的警服,来到离家20多公里的近湖派出所。
近湖是个环城乡镇,县城里当时只有城中和城北两个派出所。近湖派出所位于建湖县城的东侧,所长卜以权也是位军队转业干部,曾经带出了全国闻名的先进集体上冈交巡警中队,他是一个屡立警功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陈勤报到的第一天,卜以权二话不说,开着所里那辆旧两轮摩托车,驮着陈勤绕县城逐村兜了一圈。
回到所里,卜以权丢下一句话:“地方也看了,现在放你三天假,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说完,就拎着手铐,叫上几个人,急匆匆去蹲守了。
三天后,窄小的所长办公室。卜以权点上一根烟,吸了口,虚眼看了下陈勤,问他:“有什么想法?”
陈勤翻开笔记本,“我们这个所地处城乡结合部,在这片环形区域里家庭作坊式企业多、外来人口多、出租房屋多,加上县城里两个派出所不断打击并挤压犯罪空间,一些违法犯罪人员躲到与县城相邻的城郊乡村,治安情况十分复杂。”
什么,什么?城乡结合部、不断打击、挤压犯罪空间……他不相信这些公安专业术语,是从这个一脸憨相的新警口中说出来的。到底是当过兵的,这三天假下来,陈勤还真掌握了不少“情报”呢,看样子军装没有白穿。
本来想叫陈勤做做驻所交警、管管辖区消防的活儿,跑跑龙套的,看来要刮目相看了。卜以权不露声色,故意再考考陈勤:“我们这个辖区有多少个村、多少人口?”
陈勤“嘿嘿”一笑,“你所长不是带着我看过了?共有15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人口嘛,大约有9到11万。”
“人口数的依据是什么?”
“这几天我总共进了122户村民家,走访了86个房屋出租户,到过9家小企业和23个旅馆、门店,我据此粗略估算了一下。”
“你认为我们辖区的重点区域在哪里?”
“严桥村。”
“为什么?”
“建湖是花炮之乡,这些花炮厂大部分在严桥村,共有7家。除了县花炮一厂、二厂规模较大以外,还有5家是个体经营的家庭作坊式小厂。我当过兵,这些花炮在生产以及储存过程中要有严格的安全措施,对黑火药等生产原料的监管也要到位,稍有不慎,会出人命关天的大事。”
“嗯,还有什么?”
“这个村私房出租户多。我留意了一下,三组有个姓朱的人家,就几间小屋子,却住了30多个来鞋机厂打工的房客,有隐患。”
“还有什么?”
“相比较而言,严桥村打架斗殴和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也多一些。”
人不可貌相!严桥村一直是卜以权的“心病”,可是管那片的片警老王身体不太好,人也快退休了,他正寻思着找个得力的人去改变一下那里的治安现状。望着眼前这个转业干部,他试探着说了一句:“严桥片区的工作是得加强。可是所里人手紧,要一个萝卜填一个坑……”
“如果所长放心,我去严桥。”
就等这句话呢!卜以权像抱了个宝贝疙瘩似地高兴。他深信,把严桥片区交给陈勤,一定能稳住。
陈勤:片区既像一个家,又像一座城,什么样的矛盾纠纷都会发生。而化解群众矛盾,不怕复杂化,就怕简单化;不怕理不清,就怕不用心;不怕摆不平,就怕不公平。
2000年的时候,严桥村还是个典型的苏北水乡农村,虽然与近湖派出所隔河相望,可是从所里到严桥村村部,要绕道近9公里。这个村有5000多人口、19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约4平方公里,河道多,桥梁少,要转上一圈得大半天。
怎么才能当好一名水乡社区民警,说实话,刚到严桥片区的陈勤虽有一腔热情,心里还没有什么谱。没有谱,也得往前走,既然向所长立了军令状,就要干好。再说了,片区的群众都在等着他呢,边干边学呗!
可是上班的第一天,陈勤就遇到一件棘手的事儿。
村民朱兆华因翻建房屋和弟弟朱小刚发生了争吵,还动了手,朱兆华被打伤。
陈勤接到报警后,又是骑自行车,又是过渡船的,急匆匆赶到了现场。原以为亲兄弟之间的矛盾,劝解一下就会完事,不曾想大汗淋漓的陈勤被迎头浇了一盆冷水。
一个手持铁锹站在地上,一个紧握鱼叉立在房顶,兄弟俩怒目相向,针锋相对。周围聚集着一些乡邻。
陈勤撸了一把脑门上的汗珠,“都把手里的家伙放下,有什么事好好说,亲兄弟闹成这样,像什么话!”言语中带着一点训斥的意思。
朱兆华抹了下嘴角的血,没好气地朝陈勤嚷嚷:“炒咸菜放盐又加酱油,你‘闲(咸)得难受啊?清官难断家务事,我劝你少管!”
房顶上的朱小刚也扔下一句:“又是从哪块田里冒出的葱,你以为你是个包青天?”
怪了!陈勤一开腔,脸红脖子粗的兄弟俩竟然一起向他开了火!他觉得有点不对劲,但是哪里不对劲,又说不上来。
“看着面生,是新来的吧?”一位村民打量下一身崭新警服的陈勤,悄悄告诉他:“这对活宝虽是兄弟关系,但是矛盾已久,结怨太深,村里、乡里调解了多少次都没有用。”
本来是调解矛盾纠纷的,不曾想自己进入了矛盾的旋涡,这下怎么办?他冷静下来,瞟了一下这对兄弟冤家的阵势,分析了他们的心态,朱小刚是阻挠施工才上房顶的,梯子已经被他抽上房顶了,朱兆华一时半会儿也上不了房,矛盾暂时不会进一步激化。
不如暂时晾晾他们,自己先抽出身。
到底是带过兵的,陈勤拿出部队的一套,开始调查研究了。他掏出一包香烟撒了一圈,跟村民们聊了起来。
原来,朱氏兄弟的矛盾是上辈留下来的。朱兆华比朱小刚大8岁,朱小刚年幼时,他们的父母相继染上重病,因舍不得年幼的朱小刚,去世前留下一份遗嘱,多分了一间房给朱小刚,朱兆华的心里一直很不爽。后来朱兆华结婚生子,趁着弟弟年纪尚小,就借口占用了弟弟那间房。时间一长,他似乎把这件事忘了。
第一次翻修房屋时,朱兆华把原本属于弟弟的那间房打通,给自己的兩个孩子住。那会儿,朱小刚正端着哥哥家的饭碗,也不好多说什么。
一晃,朱小刚也要结婚了,就跟朱兆华要房子,朱兆华不给,由此产生矛盾,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都在气头上,兄弟之间什么绝情的话全说出来了。后来村里给朱小刚分了一块宅基地,但是朱小刚的心里就是迈不过这道坎,亲兄弟间的矛盾越结越深。
这次朱兆华翻房建楼,朱小刚当然不依,两人由争吵到动武,闹得惊天动地的。
这边,陈勤和乡邻们聊得正热乎。那边,朱氏兄弟见陈勤看都不看他们一眼,耐不住了。
朱兆华扭头朝陈勤嚷:“喂!他打伤我,这事你管不管?”
朱小刚也扯开嗓门喊:“喂!他霸占我房子,你到底管不管?”
陈勤转过身子:“你们不是不让我管吗?”
兄弟俩互相对望了一下,都不吱声了。
火候到了!陈勤:“要我管可以,都跟我到村部好好拉呱拉呱。”抬腿先往村部走了。
“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是我把他拉扯大的,供他吃、供他穿,还供他上学。现在翅膀硬了,竟敢打我!”
“霸占我的房子,你还是我的亲哥哥吗?我看你就是一块铁匠铺的料,欠打!”
……
到了村部,兄弟俩还是一个不让一个。
陈勤东边劝、西边调,又在村治保主任极力斡旋下,总算暂时平息了事态,但是在医药费的问题上,朱小刚死活不肯出。没办法,陈勤只好自己掏了400元才了结。
400元钱是小事,但这起不成功的矛盾调解,让陈勤吸取了“教训”:做群众工作光有热情还不够,还要有一套方法,更不能高高在上不注意言辞,弄不好会适得其反,甚至“引火烧身”。
陈勤一时找不到工作的着力点,感觉无从下手。
冷静下来,陈勤自我剖析,发现自己刚穿上警服,有那么一股新奇劲儿,不经意间就冒出“警察是管人的”怪念头,说明自己还没有完全摆脱“官”的束缚,没有认识到作为一名公安新兵,缺少的正是实践。社区民警职位虽低,责任却不小,所里把一个几百户、上千人的村社会治安重任交给我,我就要把这副担子稳稳当当地挑起来!
向失败学习。陈勤手拿一个小笔记本,走到田头,拜村治保主任为师;走进村民家中,挨家逐户了解情况;走进企业、作坊,排摸治安隐患……他对片区人口、住户、单位、重点人头等情况逐一熟悉,详细记载。通过不断摸索学习,逐渐进入了角色。
他经过走访调查发现,朱氏兄弟十多年矛盾的症结是房子,村里虽然给朱小刚分了一块宅基地,朱小刚因一时筹不齐建房子的钱,一直没有开工。看到朱兆华又在父母留下的旧屋上翻建新楼,气就不打一处来,又向朱兆华追讨那间房。而朱兆华因为弟弟把话都说绝了,还动手打了他,心里产生怨恨,提出要和弟弟好好算一下这十多年的抚养费。
村治保主任说,结怨太久了,这两头犟牛就是拴不到一个桩上,先由着他们吧!
但是陈勤的心里却放不下:这个矛盾必须要彻底化解。
几天后,陈勤拎着水果来到朱兆华搭的临时窝棚里,发现箱子上反扣着一只旧相框,就顺手拿起来看了看。他找到了打开朱兆华心锁的钥匙。
坐下,点上烟,陈勤和朱兆华唠起嗑。从天气到收成,从收成又到这建得半拉子的房屋,话题慢慢扯到了兄弟俩的纠葛上。
“他一天到晚朝我蹬鼻子上脸,好像我欠他多少债似的,我没有这个弟弟。”一提到弟弟朱小刚,朱兆华就上火。
陈勤笑了笑,拍了一下朱兆华的肩头,“看你说的,这血脉亲情怎么能说没有就没有了?你把他从小带到大,就真的舍得?”
“他不念我这个情,我有什么舍不得的?”朱兆华仍然梗着脖子。
先轉一下话题。陈勤拿起相框,指着兄弟俩发黄的老照片,“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
朱兆华扫了一眼,应了声,“他小学毕业时,要拍毕业照,就顺便拍了一张。”
陈勤又递上一根烟,“我听说小刚经常带你小儿子到城里玩,还买了双运动鞋给他?”
朱兆华吸了口烟,“我家也没有亏待他,上个月我老婆还送只包给他老婆呢!”
“哎!你们兄弟两个哪,都是个犟脾气,争吵起来没轻没重的。其实,我看你们都记着对方,毕竟从小相依为命,这个亲情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哩!要不然上次我一开口,你们兄弟两个就一起朝我吼呢?”
“都是一个娘肚子里生的,要说我不惦记他,那是假话。但是我一见到他凶巴巴的样子,就来气。”
朱兆华的口气温和多了……
锁,就这么一点点被撬开。朱兆华答应拿出8万元钱,帮弟弟朱小刚把房子建起来。
陈勤又找朱小刚唠嗑……
情到深处冰自融。通过几番苦口婆心地劝说,陈勤终于唤醒了朱氏兄弟间那份沉睡已久的亲情,这对亲兄弟终于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2001年,建湖县合乡并村,严桥、唐桥两村合并为新严桥村,村域面积约8平方公里,人口也增加了4000多。陈勤肩头的担子随之加重了。
两村合并后,原唐桥村的刘中林,一直与新当选的村干部不和,不服村里管理,经常为一些小事无理纠缠,甚至辱骂村干部。村干部看到刘中林就头痛,说是个难服侍的“尖子户”。
陈勤知道后,就去找刘中林。刚开始刘中林对陈勤不理不睬。陈勤毫不灰心,三天两头到他家串门,遇到他在做农活时就帮他干,在干活闲扯时趁机进行规劝引导。慢慢地,刘中林从心底里接受了陈勤。后来刘中林主动向村干部道了歉,消除了积怨。
一天傍晚,严桥村三组的王某家小两口打架,后来婆婆也参与其中,又引发小两口双方的父母言语失和,婆婆扬言要自杀,导致矛盾升级,两个家族各聚集了几十个人。眼看就要发生一场大规模械斗,邻居打电话向陈勤报警。
陈勤立即赶到现场,冲进人群及时制止,先稳住双方的情绪,然后耐心细致地做双方工作。直至凌晨4时,终于将工作做通,对峙双方各自散去,婆媳二人重归于好。
经历了几次群众矛盾的成功调解,陈勤举一反三,不断积累经验,归纳出社区社会矛盾的几种类型,创新提出相应的化解方法。他自己也有了切身感受:化解群众矛盾,不怕复杂化,就怕简单化;不怕理不清,就怕不用心;不怕摆不平,就怕不公平。
陈勤刚到严桥村时,这里小偷小摸天天有,打架斗殴三六九,平均每年发生刑事案件60多起,社会反响大,群众没有安全感。
在派出所和村里的支持下,陈勤做了三件事:构筑前沿阵地。在严桥村设立全县第一个农村治安室,制订治安防范目标,就地落实治安防范措施,就地办理治安案件,让群众零距离感觉到平安建设的成效;注重调查研究。甩开铁脚板,深入村居调查走访,和群众吃住在一起,建立感情,掌握实情,摸排线索和隐患;严格阵地控制。针对严桥村治安实际,在旅馆业中全部安装信息管理系统,实名登记、及时传输,同时与车辆修理、废旧收购等特种行业门市逐家签订责任状,广建治安信息网。
单就阵地控制这一项,陈勤在几个月内,就先后抓获网上逃犯16名,在建湖县公安局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半年下来,老百姓发现“陈干事”来到严桥片区后,这里的治安环境、民风民情、百姓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观,治安案件发案率几乎是零。老百姓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说陈勤就是流动的警务室,走到哪里,好事做到哪里。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自打来了陈干事,百姓心中去怨气,坏人坏事全根治,群众生活有乐子。”
卜以权更乐了!这个陈勤平时在所里话不多,进了片区却像换个人似的,干起活来接地气、办法多,善于做群众工作,天生就是块当社区民警的料。没想到,局里也看上了一脸憨厚的陈勤,2005年底,一纸调令,把陈勤调到全县最重点的区域——镇南片区。
当严桥村的群众听说此事时,不答应了!自发跑到近湖派出所,强烈要求将陈勤调回严桥片区。所长卜以权虽然也舍不得陈勤调离,但是心里却暖暖的。他笑着连连向群众解释,这是组织上的调动,任命是不能随意更改的……
事后,陈勤专门来到严桥村,逐户上门,向群众告别。
陈勤:小小社区一片天。心中有片天,脚下才有路,要拨云见日,实现朗朗晴空,必须正本清源,以打开路,震慑犯罪。通过侦办危害百姓利益的大小案件,赢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
镇南片区位于建湖县城南,范围包括镇南村和城南居委会,是全县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当时闻名全国的制鞋企业森达集团就坐落在这个村,经济总量近50个亿。由于地处城郊结合部,这片半农半工的区域暂住人口多,人员流动量大,盗窃案件频发,是全县治安状况最为复杂的重点区域。
必须彻底改变这里的治安混乱状况!一到镇南片区,陈勤就给自己下了一个任务。可是怎么改变?这里面大有学问。
陈勤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以打开路,先办几个案子,敲山震虎,把这片区域盗窃案件多发的势头打下去!
2006年春节前夕,森达集团对面的路边自行车停车点,一个打扮入时的年轻女子伸手拦了辆出租车,焦急地说:“师傅,我自行车钥匙丢了,我给你十块钱,麻烦你帮我把车子运到前面的修车点,配一把钥匙。”
出租车司机摇开车窗问道:“哪辆车是你的?”
这个女的嫩手一指,“呶,就那辆半新的捷安特自行车。”
出租车司机探头看了一下,说:“好吧,你先上车,我来搬。”
“谢了!”女子迅速上车。
司机下车,手脚麻利地把那辆自行车挂到车后备厢上,一脚油门,出租车快速驶到一个自行车修理点。搬下自行车,接了钱,出租车司机开车继续揽客了。
女子请修车点师傅配钥匙。修车师傅停下手里的活,看了看车锁,说了声:“这种锁的钥匙不太好配。”
女子一脸愁容,直跺脚,“怎么办呢?我在建湖打工,现在要赶回老家过节,真是急死人了!”
“急也没办法,总不能把这好好的车锁锯了。”
“唉!节后我就在老家上班了,这车子搬来运去地带回家也麻烦,不如就卖给你吧?”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这辆捷安特自行车以300元成交。
最近几天,陈勤陆续接到社区群众报案:上街购物时自行车不翼而飞了。他分析盗车人先后偷了好几辆自行车,应该是个惯偷,不可能自己骑,如果这样会被失主认出,风险大。由此他推断盗车人肯定要想法“变现”。
陈勤就到县城各废旧物资收购站和修自行车点暗中排查。在和一个街头修车师傅闲谈中得知,这个师傅曾经收过旧自行车。他就和这位修车师傅交上了朋友,说自己想买辆旧自行车用用,如果有人来卖车,就告诉他,并且留下了手机号码。
春节过了没几天,一个年轻女子来卖车。修车师傅立即电告陈勤。
身着便服的陈勤随即赶过来,不露声色地“贴靠”上去。几句话问下来,这个女子漏洞百出。陈勤就将女子连人带车一起带到派出所盘查。
原来,这个打扮入时的女子是一个吸毒人员。她因毒资紧缺,就用打出租车的方法,谎骗出租车司机,“帮”她偷窃街头停放的自行车,然后运到修车点或废旧物资收购站“变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个吸毒女自己“不动手”,先后盗窃自行车50余辆。
就在陈勤侦办自行车系列盗窃案的同时,建湖县发生了多起砸车窗玻璃、盗窃汽车内财物的案件,作案手段卑劣,社会影响大,对私家车主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案子破不掉,群众直跺脚。盐城市公安局高度重视,将该系列案件列为挂牌督办案件。建湖县局刑警大队组织力量在重点部位伏击守候。因案发地点均系较为偏僻的黑暗地段,没有灯光,即使有视频覆盖,也难以分辨清楚。
陈勤所在的警务区也发生了一起。
除夕夜,在片区甩着脚板巡逻的陈勤接到报警。受害人是一个建筑队的包工头,他的轿车停在路边,车窗玻璃被砸,放在车内的部分物品被盗。
按照职责分工,这事儿不摊陈勤这个社区民警管,有刑警大队呢!只要把线索报上去就完事。但是他认为,这起案子发生在他的辖区,他得管!
陈勤拎着照相机到现场察看。汽车后备厢里的一箱酒和两双新买的森达牌皮鞋被盗。
“车内还有什么不见了?”陈勤问车主。
“就这些东西,是我准备送给丈人、丈母娘的。因忙着给工人结工资,一直没有时间送过去。”
陈勤一声不吭,转到驾驶员座椅一侧,仔细察看被砸碎的车窗玻璃和车内的情况,隐约看到棕色座椅上有一只牛皮纸信封。他问车主,“这只信封里有什么?”
车主伸头一看,脸色大变,“信封是放在扶手厢里的,怎么出来了?里面有五条软中华香烟的取货卡哩!”
拍过照后,陈勤让车主小心翼翼取出信封,里面空空的。
“这下损失大了,连车玻璃,加起来有上万块呢!”车主直拍脑袋。
“你先别急,这案子能破。”陈勤和车主耳语一番……
大年初四,正如陈勤所言,犯罪嫌疑人真的被抓到了。侦破的过程,说出来,很简单。
当陈勤发现五条软中华香烟取货卡被盗后,他的眼前一亮:这可是一条重要的破案线索!犯罪嫌疑人既然将取货卡盗走,就极有可能到取货卡上留的门店取香烟,即使他不亲自去,循线也能查到他。
于是陈勤和车主与该门店的老板进行了沟通,布下了“口袋阵”:如果有人来拿这取货卡上的五条软中华香烟,店主就以自己是服务员为由,说老板交代过,超过1000元的卡都要老板過来验证真伪才能兑换香烟,让来人稍等片刻。随后老板真的打电话给陈勤,说有人来拿那取货卡上的五条软中华香烟……
犯罪嫌疑人朱某到案了,但是审讯却一波三折。朱某只说取货卡是在路上捡的,然后就一直闭口,什么也不交待。
审讯工作陷入困境。
朱某这一手,陈勤早就料到。他胸有成竹:既然朱某不肯交待,那我就帮他“交代”!
陈勤分析,朱某有过多次盗窃前科,被公安机关抓过好几回,先后两次坐牢,反侦查能力较强,是个“滚刀肉”,正面突破的可能性不大。
陈勤带着驻所刑警将前期县城内发生的所有砸车窗玻璃盗窃的案件串并,把提取到的痕迹物证送检鉴定,走村串巷访谈,排摸朱某的活动轨迹,终于在朱某的三处落脚点发现了大量盗窃所得的赃物,甚至还有被害人使用过的工作笔记。
但是在大量证据面前,朱某仍然不肯吐一个字。
“零口供”就能逃避惩处?一大摞形成闭合链条的铁证摆在那里,朱某也想得太天真了!
建湖县人民检察院审理后认为,该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认定,遂依法起诉,这个砸车窗玻璃系列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朱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到镇南片区不到两个月,陈勤就连破了两起系列盗窃案,他的名字不胫而走,群众都知道家门口来了位会破案的社区民警。
通过这两起系列盗窃案的侦破,陈勤也在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一方面,他举轻若重,小案当成大案破,先后破获了城郊撬门扭锁,偷居民家中小电器等财物案;农村顺手牵羊,偷稻摘瓜、盗窃家禽家畜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案”,有的甚至连立治安案件都不够,但是群众利益无小事,他得管。另一方面,他举重若轻,大案当成‘小案办,经过二十多天的斗智斗勇,“文火慢慢炖”,成功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办结“司某俊贩毒案”;从化解矛盾入手,破获“唐某武等人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诈骗案”……
小到二斤油、大到要人头的案子,陈勤都办过。他说:“不怕破案难,就怕不访谈;不怕没线索,就怕不排摸;不怕抓不到,就怕不贴靠。”
镇南片区治安混乱、偷盗案件高发的状况有了好转,陈勤应该“消停”一阵子了?
没有,他心里十分清楚,打击和防范,是社会治安的攻防两翼,目前的好转只是打出来的,是暂时的,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筑牢防范的根基,这才是他这个社区民警的“主业”。
他不慌不忙地迈出了第二步——片区治安防范。
陈勤: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基层警务室是公安工作的根基,事关社会稳定,群众幸福,不是“花架子”,社区民警就是一块小小的“压舱石”。社区警务要针对片区的实际,苦心经营,深耕细作。
对公安工作而言,打击是一柄利剑,防范是一只盾牌。要做好片区的治安防范工作,首先得人头熟、底数清、情况明。
陈勤又迈开了那副铁脚板。一只只坚实的脚印,记录下他从“脚板警务”到“智慧警务”的演变过程,记录下“陈勤警务工作室”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记录下从“治安重点区域”到“零发案”片区的转变奋斗行程。
就从陈勤的“脚板警务”说起吧。
刚到镇南片区时,陈勤面临一无工作地点、二无协助人员、三无经费的窘境。但是社区警务工作不能等。他拎着工作包,甩开大脚板,行走在片区的大街小巷、田埂小道,上门入户送警民联系卡,收集相关情况。遇到抽烟的群众就递上一根烟,聊上几句话;见到做农活的,就挽起袖子,帮着拾掇一阵子;到饭点了,就在村民的家里吃一口,碗底压上10元钱……
镇南片区常住人口9226人,外来人口13600余人。他通过勤走、勤听、勤看、勤问,摸底数、查人头、问情况。三个月下来,他对片区里14岁至65岁的群众熟悉率达98%以上,工作对象、暂住人口熟悉率达到100%。哪里发生过邻里矛盾,哪家有留守老人,哪个小厂又新来了几个外地打工人员,哪些人家有出租房……陈勤的心里记得明明白白。
他根据片区内建筑物、道路的地理特点,手绘了一幅“巡防图”。这幅“巡防图”就像个作战地图,片区里283户私房出租户,5所中、小学,16家场所行业,2家金融网点,8家大型股份制企业,186家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8处建筑工地……“巡防图”上标得清清楚楚。
零距离工作,让他收获很大,不但与社区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还能及时掌握一些可疑情况、可疑人头和治安隐患。一些案件也由被动接警转为主动发现。
“陈干事,大清早的,你又下来啦!”二组村民老李骑着一辆电动自行车,乐呵呵地和陈勤打招呼。
“早啊!”陈勤打过招呼,赶紧让开道,“这条路正在整修,50多岁的人了,慢点骑。”
“知道哩!”老李骑着电动自行车,从陈勤的身边过去。
陈勤就势瞄了一眼,是辆邦德牌新电动自行车。他的心里不禁犯了嘀咕:咦!这种牌子的电动车,市面售价在2000元以上,老李家经济并不宽裕啊,怎么舍得买的?
“老李停一下,前面有个砂石堆,我帮你推推。”陈勤紧跑几步,帮着推车。
“唷,这车是新买的?回头把发票给我,我帮你登记一下,上个牌。”
“是新买的,没拿到发票啊!”
“怎么没拿发票呢,在哪里买的?”
“是……是前几天上街时,一个人卖给我的。”
“多少钱?”
“一……千多吧?”刚推过砂石堆,老李就慌忙骑车走了。
老李的话明显有漏洞,陈勤的心里有了几成数。他带着疑问来到二组,一番了解后,得知老李这辆电动自行车是从邻居家的王姓房客那里买的,花了800元。
为了彻底撩开隐案背后的面纱,他暂时没有惊动这个安徽籍房客王某,到所里带了两个辅警一路跟踪,循线排摸,最终将这个“房客”人赃并获,成功破获21起盗窃电动自行车案件。
有村民悄悄向陈勤反映,三组一个游手好闲的徐姓小青年,经常晚上出去,半夜才回家,第二天就拿着几张百元的票子炫耀,称又发财了。
听到这条线索,陈勤高度警觉起来,记下了这个小青年徐某某几次“发财”的时间。随后,他来到田头,向三组的组长徐二宝进一步核实。
徐二宝走上田埂,放下镰刀,“他啊,整天窜东窜西的,两只眼睛滴溜溜转,贴身毛接条尾巴就是猴子。”
“他那些钱是哪来的?”
“谁知道呢?反正这小子一年到头不想长了吃,就想着吃;不想做了吃,光转着吃。”
徐二宝又下田忙农活了,陈勤的心里纳闷了:什么“长了吃”“想着吃”“做了吃”“转着吃”的?他理解徐二宝的顾忌:都是徐家一个门头的,不好明说。
回到所里,陈勤又琢磨徐二宝的话,终于听出了弦外之音:这个小青年一不想种田,二不想打工,整天转来晃去想别人家的心事。
应该有问题!他立即查了所里的报警记录,发现几乎每次有入室盗窃警情的第二天,这个小青年就在外抖乎,说自己有钱了。
陈勤向新任所长张立志汇报。
張所长想了下说,“在你的管区,还是由你来查吧!”随后,派了几个人手给他。
陈勤带着所里的弟兄,对这个徐姓小青年进行盯控。三天后的半夜,当场抓获正在作案的徐某某及其同伙赵某。通过审查,一举摧毁了以这两人为首的23人盗窃团伙,带破入室盗窃案件106起。
从这两起在片区里“捡”来的案子,陈勤意识到,社区警务任重道远,光靠他一个人的“脚板警务”还不够,必须在片区里安个“窝”,组建一支专业巡防队伍,扎牢治安防范的笼子。
他在严桥片区时,因离派出所远,为了及时化解群众矛盾、处理一些偷鸡摸狗的小案子,在村里搞了一个治安室。而镇南的情况与严桥不同,片区里一半是农村一半是城区,人口多、大型企业多,又是县里城市开发的核心区域。陈勤心想,现在全国公安机关都在“加强基层、夯实基础”,我不如一步到位,成立一个集打击、防范和服务群众为一体的“社区警务室”。
“你在片区设警务室的想法当然很好。可是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城南所就那么几个人,再抽人组建一支巡防队,难啊!”张立志所长直挠头。
“陈干事,村部就这么几间房,每间门上都挂着好几个牌牌,哪里有空房子给你建警务室,你再到城南居委会看看?”上面条条块块都在村里搞什么“室”的,光挂牌子不见人。镇南村书记以为陈勤也是搞的“花架子”,一口推掉了。
城南居委会的房子更紧张……
要建“窝”拉队伍,没人、没房,更没钱,干,还是再等等?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干,而且现在就要干!陈勤下定了决心。
他在镇南村村部的对面,自己掏钱租了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把所里的办公桌椅搬过来,在门檐上装了只警灯,挂上“镇南警务室”的牌子,并贴出自己的大头照和手机号。
2006年2月,小小的警务室开张了。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陈勤在巡逻时发现镇南村部里面有人影晃动。黑灯瞎火的,这人应该没干什么好事。陈勤立即联系村干部开门,悄悄进去查看,发现有人通过爬窗,偷窃电饭锅、电水壶等物品,遂将其抓获。
又是一个深夜,陈勤巡逻正要过一条小河时,感觉桥下有水声。打开强光电筒一看,发现河边有一双拖鞋,再仔细看,河里有个人。他立即下河,把这个已经神志不清的落水者救上岸,随后联系“120”急救车送到县医院抢救。原来落水者是在森达集团打工的陕西人,当晚和几个工友喝高了,一个人出来乱转,蹲在河边呕吐时,一头栽进河里,慢慢失去了知觉。医生说,如果不是陈勤及时发现,此人就会溺亡。
……
一个多月下来,对面村部里的人发现,门口附近占道经营的小商小贩都到路边上摆摊了,沿街的小混混不见了,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的现象少多了,就是那个小警务室门前的警灯晚上一直亮着,里面经常坐满了群众。
看来,这个陈干事还真是干事的。
村书记来到警务室,看见瘦了一圈的陈勤,心疼了:“你到我们家门口办公,零距离为村里的群众服务,我们也该做点贡献。说吧,有什么需要村里做的?”
陈勤还是那种标志式的憨笑,“这些不算个事,都是我应该做的。”倒了一杯茶递给村书记,“为了做好治安防范工作,我想组建一个片区巡防队,你看村里能不能支持一下?”
村书记很干脆,“你这是给村里看家护院哩,好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回头在村委会上提议一下,先帮助解决3万元经费。”他抬头看了看警务室,“另外,我再到这里的森达集团等几个大厂转转,帮警务室筹些钱,添置些装备什么的。你为大家办事,怎能让你自己掏钱交房租呢!”
“唷!这事你咋知道的?”
“我咋知道的?这房东是村部老张的小舅子。”
……
陈勤“先上车,后买票”,以警务室的工作实绩,赢得了镇南村和片区企业的支持,没有向所里要一分钱,就解决了警务室的建设和正常运转经费。
很快,一支由16名队员组成的专业巡防队建成了。队伍有了,但是群众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平安,而不是“花架子”,做摆设。陈勤认真总结自己“脚板警务”的经验,研究专业巡防要点和技巧,摸索出一套“三制、三不准、三到位”的巡防勤务工作法。
“三制”即:上班签到制,确保准时到位;联络报告制,队员巡逻中每隔1-2小时报告一次人员在位和面上情况;集中讲评制,每班次巡逻结束后统一到警务室集中讲评,汇总巡防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三不准”即:巡逻时不准穿皮鞋,防止影响追击;巡逻途中不准抽烟,防止被犯罪分子发觉;在居民区不准大声讲话,防止扰民。
“三到位”即:对取得成绩的队员奖励到位;对工作失误或发生可防性案件而又抓不住嫌疑人的队员处理到位;对工作不负责任或违反工作纪律的队员辞退到位。
警务室投入正常运转后,原先的一双脚板变成多人巡防,他的“脚板警务”覆盖面更大了。每日下午和夜间分三班巡逻,随时随地给违法犯罪者以迎头痛击。
由于镇南中心区域加强了巡防,挤压了犯罪空间,一些违法犯罪人员把目光瞄向了边缘地带,镇南村和附近村组的结合部,连续发生盗窃家禽的案件。陈勤根据平时掌握的发案动态分析,应该是颜单镇一个盗窃团伙所为。他冒着零下八九度的严寒,带领巡防队员连续4天在必经路口设伏,一举摧毁王某华、李某成、黄某军盗窃团伙,带破案件38起。
得把片区的门把好了!陈勤又在总结经验教训。
他在各路口建立了治安信息员,同时进一步完善巡防部署,总结出“控制大路、守住小巷,保住单位、防住小区,点面结合流动防、重点区域重点防,松散居民促自防、特殊情况伏击守候防”的巡防工作法,把巡防范围辐射到片区的边缘地带。
小小警务室成立不到半年,巡防队就现场抓获犯罪嫌疑人52名,破获治安、刑事案件30余起,挽回企业和群众的经济损失60余万元,现场调处群众纠纷70余起,制止打架斗殴行为40多次。
发现早、处置快、震慑大、损失小,巡防中主动出擊成效显著,镇南警务室在维护治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陈勤的“脚板警务”引起了建湖县公安局主要领导的关注。
2006年7月,建湖县公安局党委决定推广“脚板警务”经验,将镇南村警务室命名为“陈勤警务室”,并确定为全县社区民警跟班培训基地。这是当年首个以民警名字命名的警务室。
跟班培训的社区民警问陈勤有什么窍门?
他嘿嘿一笑,照例还是那句口头禅,“这些不算个事。”
其实,他心里有本“经”:开展社区警务不怕困难多,就怕往后拖。要种好“责任田”,关键是抓防范。防范不到位,群众活受罪;防范搞得好,群众损失少。
陈勤:“脚板警务”要紧跟时代步伐,久久为功。通过资源整合、数据融合,以智能元素不断提升社区警务含金量,实现传统的“脚板巡防”向“脚板+智能”的巡防模式转变,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随着县公安局对城南一带治安防范区域的调整,镇南片区不断扩大,巡防工作量也相应增大,队员们逐渐感到有点力不从心,紧张而疲乏。
这样下去,必定会影响巡防的质效。新问题来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不时萦绕在陈勤的心头。增加巡防队员,必然要增加运行经费,他不想再给片区单位增加负担。苦思冥想了几日,他终于想出两个办法:一是在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内部巡防队,警务室负责督导考核,把腾出来的力量投到新增加的区域;二是借力科技,建立片区治安监控系统,实行智能化巡防。
想法很好,可是要真正落地却很难。群众认同、建设资金、技防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要破解,有些还非常棘手。
他没有选择退却。他要用事实来攻破这一道道难关。
一天,陈勤走街串巷,宣传技防入户工程好处时,老黄废品收购站里几捆闪闪发亮的铜线,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好端端的铜线怎么就卖了?陈勤的心里打起鼓来。他问老黄,“这些铜线是哪里来的?”
“是一个淮安一带口音的人卖的,说是在西塘河边上捡到的。”
“捡到的,你信吗?”陈勤蹲下来,仔细检查铜线,认定是电缆线的铜芯线。他联想到片区里一家电缆厂,有几个淮安来的打工人员。
他向老黄交待了几句,随后取了一小截铜线,来到那家电缆厂。
厂长吴道华看过那截铜线后,肯定地说“没错,这铜线是我厂里的。”
“最近厂里有没有丢东西?”
“没有啊!”
“那这东西怎么出去了?”
“喔,这是零头的料子,是我让工人当废品卖了。”
看了一眼大大咧咧的吴道华,陈勤没有立即点破。他又到厂区和车间里转了一圈。
临走前,陈勤对吴道华说,“开个厂不容易,既要注意生产安全,也要防止偷盗。我建议你装几个监控探头,也花不了几个钱。”
“我这个厂就没必要了吧?你看,那些机床几个人都抬不起来,电缆线一包有好几百斤重呢,搬不走。再说,厂里有门卫,偷不出去的。”
“不怕我找你,就怕你找我唷!”陈勤丢下一句话,走了。
当晚,他就带巡防队队长李宝生来到电缆厂附近蹲守……
夜半时分,寒风飕飕,电缆厂的四周静悄悄。
“都蹲守一个星期了,这家伙就是憋得住,一点没动静。”李宝生缩着脖颈嘀咕着。
“对付这些个惯偷,就像钓鱼,人和鱼看谁沉得住气。”陈勤的目光扫视着工厂两侧。
西塘河边,隐约有个人影在晃动。
这大半夜的,谁在那里转悠?陈勤紧盯那个人。
那个人穿过马路,来到电缆厂围墙下。
不一会儿,“砰!”从院墙内飞出一小捆东西。那人迅速取走东西,搬到河边的小船上。
“砰!”又有一捆東西飞出,那人又搬到小船上。随后,围墙里翻过一个人,穿过马路,也上了小船。
这两个盗窃电缆线铜芯的家伙自然跑不了,被陈勤抓了个现行。带到警务室一审,这两个人都是在厂里打工的,其中一人下班时躲在厂里,趁晚上没人时,剥掉成品电缆胶皮,把里面的铜芯绕成捆,里应外合偷到厂外,已经作案8次。
第二天一早,陈勤和李宝生带着这两个盗窃者,到这家工厂核实作案经过。在一处废弃的窨井里,发现了大量电缆胶皮。
厂长吴道华一脸疑惑:大门口有人值班,这些成捆的铜线是怎么弄出去的?
陈勤指了指围墙,“上次我劝你安装监控探头,你说没必要,这下,有教训了吧?”
吴道华当天就联系商家,安装监控系统。
陈勤通过废品网点信息员提供的线索,采取定点守候的方式,先后破获了建业鞋材公司鞋模失窃、建筑工地脚手架扣件被盗等一系列针对企业内部的违法犯罪案件。
案子结了,但是在陈勤这里还没有完。他趁热打铁,把查获的这几起盗窃案的赃物汇总起来,召集片区内的企业老板开了个现场会。
一大排被盗窃的东西放在那儿,比说什么都管用。没多久,企业内部的巡逻队开始上岗了,视频监控系统也全部到位。
陈勤那双不停顿的大脚板,跨入了专兼结合的巡逻防范阶段。
2009年,在镇南村的大力支持下,陈勤的警务室里,安装了全县首家社区远红外自动报警系统。他把公安、社会探头、小区智慧系统接入警务室,实现技防设施全覆盖。
他不断修订的“巡防图”变成了“网格图”,片区被分成一块块小格,按顺序编上号,标注上重点区域、重点人员住所以及河道、桥梁、小路、渡口等要素,巡防队员分块包格,做到猫鼠同步,精确巡防;促发联动,逐格过筛子,排查重点人、重点物、重要场所,清除片区里的“污泥杂草”,铲除滋生犯罪的土壤。就像农民的田间管理,精心耕耘“责任田”,夯实社区防范根基,筑牢平安屏障。
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他总结出“四勤”(勤跑、勤看、勤问、勤记)摸情况、“三实”(实时、实数、实名)采信息、“三色”(高危人员为红色、易被侵害人员为黄色、一般人员为绿色)抓管控的“四三三”工作法,并且不断完善,充实拓展,逐步形成了社区警务工作“陈勤模式”。此外,他的“五坚持工作法”被公安部推广。
2018年7月,在县公安局的关心下,陈勤警务室搬到了面积有3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中,门口挂上了“陈勤警务工作室”铜牌。上级同时把新设的盂兰居委会社区警务交给了他。
大数据浪潮,给社区警务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深入推进社区“压舱石”工作,陈勤在坚持“脚板”警务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通过资源整合、数据融合,将公安自助办证业务、警格网格融合、智慧单元建设融入社区警务工作,以智慧元素不断提升社区警务含金量,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自此,陈勤的社区警务,实现了由传统的“脚板巡防”向“脚板+智能”的巡防模式转变。
从传统向科技延伸,从治安防范到警务室“窗口化”服务,陈勤用脚板踏出“大智慧”!脚板警务与智能警务,不仅仅是巡防手段的变化,而是他心系百姓利益,不断创新警务的忠诚印记;“治安室”“陈勤警务室”“陈勤警务工作室”,不单单是名称的改变,更标志着陈勤社区警务工作的外延不断拓展,从当初的单一治安防范,向公安业务管理,再向服务百姓延伸。
陈勤,以他不变的初心,扎根社区,默默奉献,既让老百姓看到“110”时时刻刻在身边,又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捷服务。
陈勤: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作为一名社区民警,凡事要回应群众关切,应付不得,也马虎不得。要在热爱中行走,在行走中热爱,用自己的真诚,换得群众的真心。
陈勤认准了一条理:“人民警察是公仆,群众工作是根本。”他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自己的最高标准和不懈追求。他当社区民警20年,一直在践行“保一方平安,护一方稳定”的诺言。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一切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20年中,他走遍了片区的每个角落,熟悉每一户家庭。
他为老百姓做的事,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自从陈勤破获了电缆厂的内盗案后,厂长吴道华就和陈勤成了好朋友,有事没事,总喜欢到陈勤的警务室里坐坐。
这天,吴道华出差回来,又顺道来到警务室,亲眼目睹了温情的一幕。
一位妇女抱着小孩进了警务室,“请问,我要办一下户口,怎么弄啊?”
陈勤一听是外地口音,就问她:“是迁入吧?”递上一杯茶。
“是呐,俺是河南人,嫁到这里来一直没办户口迁移手续,老公一直催俺呢!”
“带结婚证和你老公的户口簿了?”
“都带着哩!”这位妇女从包里拿出了相关证明。
陈勤核对了一下证明,递给她一张表,“这是户口迁移表,请你按照上面的要求填一下。”
妇女接过表正要填写,怀里孩子不停地闹腾。
陈勤见状就拿回表,“这样吧,你说,我帮你填。”
一项项填好后,陈勤又说,“你先在这里坐一会,我帮你跑一趟。”
陈勤和值班的辅警说了下,还没来得及和吴道华聊上几句,就匆匆出去了。一个小时后,陈勤满头大汗,拿着户口接收手续回来了。
这位妇女接过手续,抱着孩子开心地走了。
事后,吴道华问:“按理说,你签个字,再盖下章,这里的事就办完了。这人又不是你的亲戚朋友,怎么还劳你亲自跑一趟?”
“你没看到人家是个外地人?人生地不熟的,又抱着小孩,这一路下来也有小20公里了。我替她跑一下,也不算个事。”陈勤还是那副憨厚的样子。
陈勤平时为群众做了多少好事、解决了多少难事,谁也没数过,但是老百姓心中有杆秤——陈勤是他们的贴心人。
那年夏天,连续多日的狂风暴雨,地处“锅底洼”的镇南片区成了水乡泽国。西塘河边上有一座泵闸涵洞由于渗水,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坍塌,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洪形势严峻。
时间紧迫!指挥部决定,就地砍伐一批树木打桩加固,护堤保闸。但因涉及群众利益问题,再加上当时情况紧急,有关政策一时又没解释到位,一些当地的老百姓排成一排,不让砍伐。
紧急关头,陈勤赶到了现场。他什么话也没说,立即跳入齐腰深的水中抢修涵闸。
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个刚才还说不让砍伐树木的群众当即喊道:“只要陈干事说需要砍树,那砍多少棵都行,我们什么要求都不提。”
陈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很快平息了一场大的风波。在他的影响下,原来坚决抵制砍伐的群众,也纷纷参与到抗洪抢险的行列中,砍树的砍树,運包的运包,共同出力加固圩堤险段。“人心聚力,无往不胜。”在陈勤和片区群众的齐心协力下,圩堤被重新加固,危险的涵闸也保住了。
这件事,让在场的领导感慨颇多:陈勤以他平日里真心为民的一件件好事,在关键时刻换来了百姓的理解与支持,由此可见这位社区民警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2018年春节前的一天,陈勤来到了东庄组的朱某家,送了500元。
“要过年了,你陈干事还想着我们母女俩,我咋能再要你的钱呢?只怪我家的爷儿俩不争气。”朱某的妻子抹着眼泪说。
“他们父子一时糊涂,盗窃都被判了刑。你们母女俩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困难,我不能不管啊!要过年了,过来看看你们。”陈勤从包里拿出一张登记表,“我帮你女儿在超市找了份工作,填一下,年后我就送她去上班。”
朱某的妻子感动得要下跪,陈勤一把拦住,“这是我应该做的,也不算个事。”
临走前,他劝说朱某的妻子,“有空到农场看看他们父子俩,叫他们好好改造,争取减刑,早点回来做个好人,好好过日子。”
望着陈勤离去的背影,朱某的妻子倚在门框上喃喃:“家里两个人被判刑,亲戚朋友都不上门,咋还遇到这么个好人呢!”
几天后的除夕夜,万家团圆,电视里春节联欢晚会刚刚开始。
当日20:05,刚建成交付的观湖一号小区因用电超负荷,突然停电了,小区一片漆黑。住户近千人集聚在小区门口,群情激愤,有的吵着要砸物业公司大门,有的吵着要砸保安室,有的吵着要去县政府。
小区负责人来了,解释,不见效。街道干部来了,做工作,不见效。
正在警务室里的陈勤,发现监控大屏幕上观湖一号小区门前的灯突然不亮了。打电话一问,知道断电了。
这大过年的,没电,群众咋办?他立即赶到该小区。
见到情绪激动的小区群众,他站到门口的保安岗台上,往下按了按双臂,“大家听我说,断电是我们谁都想不到的意外,线路正在抢修。大家放心,这个不愉快的夜晚,我陪你们一起度过!”
陈勤的声音虽然有点嘶哑却很有力。认识他的居民,开始纷纷帮忙做起安抚工作,大家的情绪渐渐平静了下来。
提请县公安局指挥中心安排落实应急预案后,陈勤在抢修工地和小区门口来回奔波……
当日临近24时,电路终于修好,小区一片欢腾。天寒地冻,而陈勤的内衣已经湿透了。
“给大家拜年啦!”陈勤擦了擦汗,看着眼前五彩缤纷、迎接新年的烟火,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随着城市化发展,镇南村渐渐旧貌换新颜,村民们陆续搬进了新居。这本是件高兴的事儿,可是一百多户吴氏村民却十分闹心。
原因是他们供奉祖宗牌位的土地庙,被开发商的施工队拆了。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还真不小。你说,供当地一个家族祭祖的地方,一夜之间就没了,吴氏村民感情上肯定一时难以接受。他们十分气愤,与施工方发生了争执,强烈要求工地停工,非要讨个说法。
陈勤听说了这件事,赶紧做双方的协调工作。
村民觉得土地庙被拆了不吉利,而且自家的牌位都放在里面,说拆就拆了,这以后还怎么祭祖?
施工方说,他们事先也不知道这个小土地庙里有牌位,拆了一半才发现,立即把这些牌位暂时挪到了其他地方,又把剩下的一半继续拆了。
陈勤先让工地停工,然后向周围的村民散了一圈烟,不慌不忙地说,“旧城改造是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大家应该支持。”随后切入事情的焦点,“施工单位事先考虑不周全,拆了你们吴氏家族祭祖的地方,伤害了大家的感情。如果大家相信我,就让我来替大家去协商,你们把要求先说给我听听。”
村民们七嘴八舌,陈勤一一记下。此事涉及到61户吴氏村民,总计有200余人,如果不及时做通双方的工作,会演化成更大的群体性事件。
村民们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陈勤又去找施工单位的负责人。
这位负责人气呼呼的,“他们说要挖我家的祖坟,我和他们没得谈!”
“这不是在气头上吗?这些村民我了解,不是不讲理的。”
“这块地是开发房地产的规划用地,村民们早就搬迁了,老房子都已拆光,就剩这座小土地庙。为了不影响工期,我们只好先拆除。”
“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总得想办法妥善解决。”
“你陈干事说得倒轻松!怎么解决,他们要是狮子大开口,你给钱啊?”
陈勤冷静地想了一会儿,“我看问题的关键不是赔偿的事,而是赶紧给那些牌位找个地方。”
“我总不能给他们建个祠堂吧,再说了,也没有地方建哪!”
“我不是这个意思,移风易俗是要大力提倡的,但是要村民们改变多少年的生活习俗,还需要一个过程。”
“陈干事,我可真没办法。你说该怎么办?”
陈勤指着不远处一座新建的寺庙,“那个是不是你们承建的?”
“是的。”
“你能不能去协商一下,就在那里找个地方?”
……
一谈就是三四个小时,连喝水的工夫都没有。好事多磨,陈勤费尽口舌,才让双方达成协议,吴氏村民把祖宗的牌位迁到了那座寺庙里,这事儿才和平解决。
每每这时,陈勤才能放下心。他常说:“社区居民把我当亲人,我宁愿自己多吃点苦,也不愿意他们一时难。”
他与片区里的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陈勤警务工作室”成了警民关系的纽带、党群关系的连心桥。群众都称他是老百姓的“大舅爷”,而他的私人电话就是片区“110”,随叫随到,从不耽搁拖延。哪里有矛盾纠纷,群众都会打这个“110”。因为,他解决问题的结果总是让当事人满意而归。
陈勤的时刻表上从来没有上下班时间,办公桌上的日历上从来没有周末假日。大家都知道,他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只要有人要到派出所办理有关合法证件和事宜,他都会让大家带好有关手续,自己一手给包办了。他觉得让大家来回跑,既耽误时间,又花车费。多少年来,他帮助社区群众代办各类证件并送证上门的事,已经不计其数。
陈勤还很有爱心,他每年资助5名贫困学生,逢年过节都去看望他们。而“陈勤话治安”警民恳谈活动,已成为建湖公安机关的一个新品牌。
风霜雨雪,光阴流转。二十年里,陈勤行走在片区,用这副铁脚板踩出的一只只脚印,就像一个个动听的音符,汇聚成一首回肠荡气的平安曲萦绕在百姓的心间,更为神圣的警徽增添了一份亮丽与精彩。社区里的矛盾不上交,现场调解处置。陈勤的做法切合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建湖县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郭刚到“陈勤警务工作室”调研后,明确提出要把“陈勤警务室”打造成建湖公安的响亮名片和新警培训基地,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滴灌”培养、“上门”指导的方式,促使青年社区民警快速锻炼成长,推动社区警务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双脚踏出平安道
他是水乡的儿子,汲取了这片土地淳朴、坚韧的品质,继承了盐阜老区人民勤劳、无私的基因。
他是一块小小的压舱石,带着大山的胸怀,牢记使命,扎根片区,在平凡的社区警务工作中,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春夏秋冬二十载,陈勤用一双坚实的脚板丈量社区,用一颗赤诚之心感受社情民意,把自己融化在百姓之中。他在难以尽数的“微尘小事”中,逐步探索出与新时代合拍的社区警务工作模式。
一双铁脚板,从“脚板警务”,到脚板+键盘、传统+智能、队伍+网格、初心+服务,那双不知疲倦的铁脚板永不停步,踏出了一条片区群众的幸福大道,踏起了一块人民满意的平安高地。
一张社区图,从巡防图,到网格图,从二十年前手工绘制,到如今的电子绘就、即调即看,中间更迭了近百张。唯一不变的是他服务百姓、忠诚为民的初心。
一支巡防队伍,从当初一个人,发展成专群结合、内外互应的全天候巡防队伍。他带领队员,“猫鼠同步”,日防夜守,打造出两个“零发案”社区。
一间警务室,从一个人的“流动警务室”,到全县第一家“农村治安室”,又从“农村治安室”到动静结合的“片区警务室”,再到县公安局命名的全天24小时亮灯见人的“陈勤警务室”“陈勤警务工作室”。那张憨厚的笑脸,成为群众最信赖的标志,熟如家人脸庞,而再难再繁的矛盾,只要他一接手,便迎刃而解。
陈勤,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脚板警察”“我们身边的110”“社区大管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省公安系统先进个人”“全省公安机关爱民模范”“盐城市劳动模范”等十多项殊荣,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8次。
2017年,著名歌词作家车行来到“陈勤警务工作室”,切身感受到新时代盐城警察不忘初心、忠诚为民的浩然之气,创作完成《警察的初心》:
红色基因给心里留下烙印
平安城镇幸福家园淳朴乡亲
警徽告诉我 一切为人民
穿上警服的时候 不忘初心
盐阜大地给子孙留下底蕴
廣阔平原英雄铁军勤劳盐民
仙鹤告诉我 与自然共命运
遥望大海的时候 展开胸襟
人民警察不忘初心
呵护万家灯火
守卫城镇乡村
我们做好社会安定的金盾
为民情深
对党忠诚
振奋精神
……
(文中图片由谢栋华提供)
责任编辑/卢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