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对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的重要性

2020-05-26 09:25曾伟东
科技创新导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

曾伟东

摘   要:工学一体化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工学一体化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内容就探讨工学一体化改革中企业实践调研的局限性及教师下企业实践了解职业岗位要求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供同行探讨。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  课程改革  教师顶岗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2(a)-0207-02

工学一体化改革的前期工作包括:学生调研、行业企业调研、核心岗位的确立、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是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其工作是重中之重,决定了接下来课改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及教学任务安排。所以,能否在核心岗位中提取到典型工作任务决定了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而单一的任务提取方法或者现在普遍实行的教师跟岗实习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岗位工作,给工学一体化教学开展带来困难与隐患。

1  常用调研方法的局限性

1.1 普通单一调研提取

这里说的普通单一调研提取方法是指一般的传统大众调研方法。这类型调研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调研内容来提出调研所要得知的数据材料,核心是通过尽可能多的真实数据来反映调研对象的真实情况。若以这种方法开展工学一体化调研,主要手段是通过向企业人力资源部、车间主管和员工进行调研核心岗位相关情况,得到的仅仅是在岗位的工作感受,企业对工作岗位的人员要求,企业的部分规章制度等表面的东西,而真正核心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并不一定能得到有效的解答。依据这种表面数据所分析等到的典型工作任务来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无疑是困难重重甚至是失败的。因为学校根本无法建立合理的学习领域,甚至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偏离实际生产。这样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毫无意义的。

1.2 教师跟岗实习调研提取

教师跟岗实习调研提取是指教师在跟岗的过程中进入到核心岗位里,了解企业的岗位生产流程,进而考察,是普遍教师下企业实习的方法。中职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面向生产、制造、管理等站在一线工作岗位的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但理论知识丰富而且拥有过硬的生产技能。通过跟岗实习的方法,教师可以切身体会到岗位工作的能力需求,更加充分地了解企业的岗位生产流程。与此同时教师还能把实际生产与书本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及时地更新知识储备。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跟岗实习并非企业员工,只是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去加入企业实习,参观学习性质较多。走马观花式的跟岗实习让教师真正接触到的内容不多,而且直接操作的机会也比较少。这就使得教师无法深入了解整个工作过程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加上是短期实习,教师所接触到的可能是整个生产过程的一部分又或者是整个过程的表面。

2  推进教师深入企业上岗的必要性

2.1 岗前培训,打好理念基础

岗前培训是每一个新员工了解企业的管理精神、操作规程与安全规则的重要环节。企业精神是企业之魂,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是所有员工认可的行为守则。要了解一个企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了解它的企业精神。了解企业精神,可以让教师以及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环境。在工学一体化教学中,模拟企业工作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部分教学中,加入企业精神元素无疑是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企业的了解。操作规则和安全规则更是实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这两部分需要长时间上岗工作后才能有较深理解,这是传统的教师跟岗实习模式无法获得的,更无法准确场景重现并把相关核心内容传授给学生的。通过岗前培训和后续长时间的上岗工作,把规则内容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教师在日后更准确地开发一体化课程的学习领域,更高效地把学生培养成有高尚品德与专业素养的高水平人才。

2.2 实际上岗,强化专业能力

教师在核心岗位上实践的过程中除了能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外,还能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内容,更能进一步学习该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1]。最终结合岗位的生产实际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学习领域的确立奠定基础。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切身体会到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以后上岗工作后会遇到的。有了切身感受,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了然于心,清晰了解问题的产生以及解决方式,日后在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的建立中,能更有效果地融合专业能力。同时通过实际上岗,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开拓核心岗位的更多学习领域和学习情景做好了技能储备。

3  融入企业,提升关键能力

工学一体化教师在实际上岗过程中,能亲身了解该核心岗位在生产过程中所接触的劳动组织关系,并在工作中通过和不同岗位的同事交流,提升该岗位具体所需的组织协调、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关键能力。为日后一体化课程的开发积累素材。工学一体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交流沟通、团队、组织协调、信息检索、职业认同、做人、终身独立自主学习等能力。培养这些关键能力,除了需要有相当经验的一体化教师在教学方案的设计时就明确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并通过有效手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还要求教师本身就具备较高的这类能力。只有这样,在开展师生协作的教学内容时,教师才能以自身作为案例进行“身教”,而不是空泛地根据课程大纲实施“言教”。而且由于本身关键能力较强,能根据学生的项目表现及时作出准确的点评,引导学生突破瓶颈,提升自我的关键能力。

在工学一体化教育中,教师已不再单单是教育者的角色。教师会是设计者,对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编写工作页,设计学习情境;会是工程师,具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了解企业岗位工作,对岗位未来发展走势有深刻见解;会是考核员,可以为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出点评……[2]这些技能都是需要在企业实际定岗一段时间,经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的。深入企业上岗实践对工学一体化改革十分重要,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核心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取的准确性,确保工学一体化改革合理有效开展,还从多个层面提高了工学一体化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做好了人才技术储备。因此,教师到企业上岗实际是整个改革的重中之重。

4  结语

工学一体化的核心是培训学生在未来岗位上如何工作。但现在中职毕业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岗位要做什么、實际动手能力弱、学习积极性低、团队成员之间协作能力差和适应能力差等。归根究底,是因为目前中职毕业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未来岗位工作情景的积累,导致对未来工作岗位无法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也没有就其中所需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进行培养积累。而这一点,恰恰是工学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工学一体化教师通过在企业上岗实践所提取得到的核心岗位典型任务,准确地建立出核心岗位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利用自身实践得到的经验,结合理论知识指导,有机地融入到工学一体化教育中,全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

企业里有许多值得去学习借鉴的地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想要进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教师必须深入企业,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更好的教学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玉香.深入企业实践 促进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J].职业,2014(14):30-31.

[2] 李胜.浅谈如何做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师[J].职业技术,2015,14(6):75-77.

[3] 王新光.深入企业实践,促进技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87-88.

猜你喜欢
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