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耘枞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代贤相张鹏翮以布衣入仕,历官55年,无论是在职还是身后都备受朝野称羡。张鹏翮之所以备受朝野尊崇,关键在其以身许国、实心任事,清正持己、持躬礼法的政德风范。
?修齐治平,首先是修身立德,而博学就是修身立德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张鹏翮于顺治六年十一月十七日(公元1649年12月20日),出生在四川遂宁县黑白沟(今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任隆镇黑白沟村)一个忠孝为本、诗书继世的耕读之家,从小就潜道修身。
张鹏翮两岁就端静如成人,3岁便在西充县槐树场跟随父亲张烺诵读《大学》,10岁受业于西充名士白太庚,13岁拜川中名儒、遂宁赤崖沟精舍彭玉垣为师,每天晨诵诗文、夜习经史,“泛爱众而亲仁”,“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张鹏翮的修身、处事、接物自然深得先圣的精髓。
此外,三国时期的关羽,对张鹏翮政德的形成也影响颇深。张鹏翮少年时代读书的赤崖山二龙庙,旁边就有关夫子庙。每当读书之暇,张鹏翮都要敬拜关羽。从政后,他不仅写信叮嘱兄弟要修好赤崖山读书处的关夫子庙,而且还在各种官任上供奉关羽塑像。张鹏翮后来在解州祭关帝庙后,曾为《关夫子志》作序,称赞关羽“刚大之气,忠义之概”。
?张氏治家严于始而慎于微。“三派辛勤躬稼穑,百年清白事诗书”。张氏家族的入川始祖张万与其子张永成,都是穷不丢书、不尚浮华、勤躬稼穑的读书人。张鹏翮的天祖张福暌、高祖张尚威是洞明世事、淡泊名利、乐善好施的处士。烈祖张赞,为明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和云南姚安知府,其惠政卓著,吏民称颂,崇祀名宦祠、乡贤祠。
四川省蓬溪县城奎阁广场张鹏翮塑像。
张鹏翮曾祖张惠,性嗜书、持家严而有度。“人家子孙,切不可姑息,若骄养惯了,性子长大,必难拘束”,他曾当着众多子孙的面感叹,“吾生平以济人利物为心,一念一虑,恒恐获罪天地鬼神”,并时常告诫子孙:不要空记硬背,而是要用心感悟,改变精神。
张鹏翮出生在迁徙途中,从小跟随父母在顺庆、西充槐树场大堰沟等地之间辗转,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13岁的时候才回归遂宁,在城东赤崖山(今遂宁市船山区河沙镇赤崖村)居住。
早年的颠沛流离,风餐露宿,让张鹏翮深知家道衰败、一日数迁的艰辛,饱尝民众无田能耕、无粮可吃、无衣可穿之苦,从小便发愤读书,3岁就能背诵《大学》,6岁曾在保宁(今阆中)城里的白花庵手书“大觉禅林”四个字,9岁便初露诗文才华。
张鹏翮从小就以圣贤自许,他在读《陆宣公奏议》时,曾慨然感叹:“伊尹一介不取,孔明淡泊明志,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在他去世前的第33天,仍拖着病体为张氏重修族谱,口授《张氏家乘》序言,谆谆告诫子孙,屏除恶习、力于勤俭,循分尽职、谨守礼法。
在官场,“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要出淤泥而不染,就必须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张鹏翮以一介布衣入仕,后入閣拜相,历来为朝野尊崇。他曾在《信阳子卓录》袒露:“居官要守得穷秀才本色,庶无贪念,不然人方荣华,而我寂寞;人方肥马轻裘,而我敝衣羸马;人方享妾之奉,而我伤北之叹。道心不定,未有不丧其所守也。”“守官只要律己公廉、执事勤恪,昼夜孜孜、如临渊谷,便自无他患害。”他经常在无人时、细微处反躬自省,不以善小而不为,也不以恶小而为之。
此外,他还给子孙立规:“任官不得以贿拜官,殆辱祖宗”“自奉宜薄,而待师友则宜隆……与贤于己者处,常自以为不足则日益;与不如己者处,常自以为有余则日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