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后决胜期,而当前脱贫攻坚最难啃的骨头就是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是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的代表——湖南省汝城县自2014年开展精准扶贫以来,脱贫成效明显,为深度贫困地区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深度贫困;精准扶贫;汝城
2019-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期,而当前脱贫攻坚坚中之坚、最大的困难就是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是关乎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跨江西、湖南两省的罗霄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当前全国十四个集中特困连片区之一,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大部分县属于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范围。区域内的湖南省汝城县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开发县、革命老区和比照享受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优惠政策县,是一个典型的集老(革命老区)、少(湖南省五大少数民族散居县之一)、边(江西、湖南、广东三省交界)、贫(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深度贫困县。自2014年着力推动精准扶贫以来,汝城县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效, 2018年底成功脱贫摘帽。汝城县精准扶贫,对于当前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推进精准扶贫,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汝城县农村贫困特征
汝城县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辖19个乡镇,人口40万,其中农业人口 35.6 万人。境内多山,耕地面积仅有29万亩,是一个典型的边远山区农业贫困县。2012年12月,纳入了《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规划区域范围。全县有90个扶贫村、7.26万贫困人口。汝城县的贫困具有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特征。
(一)贫困人口数量多、分布广,因灾致贫返贫现象比较突出
汝城县位于南岭山脉中部和罗霄山脉南端的交接部,四面高山耸立,地势险峻,境内高差1566.6米,有12万多人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属典型的高寒山区县,群众生产生活條件很差。2014年启动精准扶贫时全县有贫困人口7.2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4.9%,比全国贫困发生率10.2%高14.7个百分点。7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高寒山区、石灰岩地区、边远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等重点贫困村。加上地处湖南省三大暴雨和雷击中心地带,水土流失、山体滑波等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致贫、返贫现象严重。2018年底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5%。
(二)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多样
2014年底,全县年人均纯低于2000元以下的贫困户占比40.6%。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因病、残致贫占比高达44.39%。2018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20元,超过脱贫标准。
(三)基础设施滞后,发展瓶颈难以突破
受历史、地理、经济等诸多原因影响,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2014年全县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人数有10.07万人;未通水泥或沥青路的行政村24个,占总数的7%,未通公路的自然村有1375个、占总数的49.6%,村组之间的交通道路还不畅通;未通电视、广播的自然村146个、占总数的6.2%;未通电的自然村98个,100余个山区自然村还处于移动通讯信号盲区。2018年底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均达到验收标准。
(四)集体经济薄弱,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全县90个贫困村普遍地处偏远高远山区,自然环境恶劣,基本无经济主导产业,无集体经济收入。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滞后,民生保障难以到位。绝大部分村没有体育健身场所;医疗卫生资源底子薄、基础差,投入相对不足,卫生技术人才缺乏,群众大病小病均无奈外出就医,医治成本高。2018年底全县90个贫困村公共服务建设均达到脱贫要求。
二、汝城县推进精准扶贫实践
2014年以来,汝城县统筹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带和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区“两带两区”建设,采取“集中式扶贫、连片式开发、综合式治理”的方式,实施整村推进与精准帮扶相结合、产业帮扶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全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重点抓好了热水镇、集益乡、岭秀乡、南洞乡、永丰乡5个示范乡镇和金山村、外沙村等7个示范村建设。着重解决贫困地区的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和通路、通电、通水、通讯“三难四通”问题。完善贫困村组农田水利、饮水安全配套和小型公益性生产等基础设施,努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积极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建成了田庄2500亩标准化蔬菜基地、东岗岭万亩生态有机茶园、发展时鲜蔬菜面积8.6万亩、金银花面积12000多亩、油茶面积24680亩。探索建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开发,推动扶贫工作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开发转变,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扶持了以茶叶、小米椒加工为主的扶贫龙头企业,发展了有机茶叶、绿色蔬菜、现代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为贫困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三)积极实施精准帮扶
根据不同贫困情况实施精准扶贫,突出扶贫对象识别、扶贫资金使用、扶贫攻坚举措的精准化,做到整体推进与扶持到户相结合、就地扶贫与易地搬迁扶贫相结合。建立完善贫困对象网络管理平台,按照“精准到户、一户一策”原则,对全县19个乡镇、90个贫困村、7.26万农村扶贫对象开展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建立了贫困人口信息数据库,力求做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贫、动态化管理。建立完善与贫困对象结对帮扶机制,实现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包联全覆盖,根据各贫困村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资源优势等实情,分类制定扶持政策,细化到户措施。
(四)突出实用技能培训
认真组织实施“雨露计划”工程,近三年来共完成科技骨干、村官培训、科技示范户和带头人培训2261人,极大提高了贫困农民的整体综合素质和脱贫致富能力。农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三、深度贫困地区推进精准扶贫的对策措施
汝城县精准扶贫为深度贫困地区推进精准扶贫提拱了很好的借鉴,但精准扶贫作为新时代贫困治理新模式,突出了问题导向,内涵丰富,需要全面、系统推进。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出贫困原因,靶向治疗,提高扶贫精准度,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一)瞄准贫困对象,为精准扶贫奠基
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前件,做到对象精准。一是要逐户调查摸底,确保对象精准。要通过与贫困户户户见面、问卷和讨论交流,进行挨家挨户调查,找出贫困家庭的真实基础,并精心设计详细准确的贫困家庭调查摸底表。二是要规范工作流程,确保公开公正。要建立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明确精准识贫标准,贫困户申请,公示公告,贫困核查等信息,并采用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和村代表的民主评价。三是要建立脱贫退出和返贫纳入机制。对贫困人口要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调整帮助对象,使帮助对象有进有退。及时更新和完善文件建立数据库,及时更换不符合要求的贫困户,及时把陷于贫困的贫困人口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当中。
(二)选准致富路径,为精准扶贫造血
要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富民产业,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造血”功能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要精准制定和实施帮扶规划。要逐一分析贫困原因,把好“脉”,找准“病”,开好“处方”。深入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贫困成因,根据一户一政策的要求,逐户制定帮助计划和措施,确定帮扶负责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脱贫的时间节点。二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要继续整合扶贫资金,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道路,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大力推进整村推进,注重产业发展,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田水利,安全饮用水,电力保障和道路交通、房屋改造,生态安置等突出问题。加快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三是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条件,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产业扶贫。对于有产业发展资源的贫困村,要积极引导和支持贫困人口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具有较强驱动力和广泛辐射范围的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推进产业化经营。
(三)完善工作机制,为精准扶贫护航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一是要建立精准识别机制。规范完善贫困户申请,核准公示,随机抽查,信息录入等步骤,有效识别贫困村和贫困户。对核准的贫困户建档立卡,充分掌握贫困户的分布、贫困程度、贫困原因、帮扶贫责任人,帮扶措施和脱贫效果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认定结果相衔接,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二是要建立精准帮扶机制。对已确定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要深入分析贫困成因,建立“一对一”扶贫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帮扶人。帮助单位和扶持负责人应明确责任,实施精准靶向治疗。三是要建立精准管理机制。建立贫困村和贫困户帮助信息档案,加强准确的扶贫监测,跟踪贫困村和贫困户,对帮扶贫困人员进行全面,全过程监测。四是要建立精准考核机制。要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帮扶、管理的成效,对贫困县开展扶贫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奖优罚劣,营造一种良好的发展氛围,让贫困县的党员干部放手去抓扶贫工作,实实在在地创造扶贫业绩,引导贫困地区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民生改善上。
(四)建好帮扶队伍,为精准扶贫掌舵
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关键在扶贫干部。要重视扶贫开发队伍建设,充实工作力量。一是要选准村支书,建强党支部。鼓励和选派优秀的年轻干部,退伍军人和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工作锻炼,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二是要组建精干务实的驻村工作队。选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长期驻村开展扶贫工作,履行帮扶责任。要转变过去“重投入,轻深入”的做法,真正扎根贫困村,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能力建设等扶贫项目,实行“不脱贫、不撤队”。三是要选准扶贫干部,助推精准扶贫。选拔一批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有较强的扶贫能力和责任感的干部。要严格落实干部驻村工作制度,健全完善定期督查、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督查考评制度,传导压力,强化担当,引导干部到扶贫攻坚主战场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杨香军.统一战线参与脱贫攻坚研究[J].世纪桥,2018(12).
[2]杨香军.当前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J].世纪桥,2018(11).
(作者單位:中共郴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