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仿古(鼓)壶”的传承与创新

2020-05-26 01:50张雪琰
江苏陶瓷 2020年2期
关键词:紫砂传承创新

张雪琰

摘  要  紫砂传统经典类壶型,蕴含着宜兴紫砂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集历代精华凝练而成。紫砂壶从传统中走出来,并融入新的创作理念。继承传统、崇尚自然、有所创新,是当今紫砂从业者必需遵循与面对的课题。本文以“仿古(鼓)壶”这一紫砂传统器型入手,通过阐述“仿古壶”的历史起源、造型工艺、蕴含精神等方面,将各类“仿古壶”进行对比研究,结合自身工作简述紫砂“仿古(鼓)壶”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  紫砂;仿古(鼓)壶;传承;创新

0  引  言

仿古,指模仿古器物或艺术品,也指模仿前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传承才能善于创新。《周礼·考工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古人把能工巧匠提到了圣人的高度,正是这些能工巧匠用热情与专注,以生生不息的传承,探索出巧夺天工的技艺,创作了大量的工艺瑰宝。我们要在守护古老历史的同时,使其焕发出新的青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1  “仿古(鼓)壶”造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1.1大亨仿鼓壶

大亨“仿鼓壶”即为创新,“仿鼓壶”造型源于古代战场上的鼓,鼓作为两军交锋时鼓舞士气的工具,可用来擂鼓助威、鸣金收兵。据说,在清代邵大亨制作此壶款时,在身筒中加入了“鼓”的概念,呈扁圆状,故称“仿鼓壶”。

大亨的“仿鼓壶”造型稳重、浑厚大气,整体线条流畅、收展有度,其壶钮像是手中敲打的鼓锤,高起的盖面和肩部,像是鼓锤敲下时鼓面震动的波形,整器饱满而不显臃肿,灵动而不失丰腴,仿佛气沉丹田、力蕴十足,亟待蓬勃而出。大亨“仿鼓壶”最为代表性的是形体和其壶把的垂耳,极易分辨。

宜兴陶瓷博物馆所藏大亨式“仿鼓壶”腹径13 cm,高9 cm,容量520 ml,文物级别:一级。它历来是光素器经典代表之一,最早见到大亨“仿鼓壶”的苏州大儒吴大徵,对它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骨肉亭匀”。

1.2友廷仿鼓壶

比起大亨“仿鼓壶”,友廷“仿鼓壶”的壶盖则更饱满一些、略高一些,没有了大亨“仿鼓壶”的那种平和的气息,更加讲究实用功能,壶把舒展挺括,拿捏更加舒适稳当,壶嘴也加细、加长,这符合作者的性格个性,也符合晚清、民国时期民间的一种饮茶习惯,这源于戏台茶馆,经常化妆的“角”人手一把茶壶,作为“饮(yìn)场”(京剧术语),喝水润喉,但用盖碗或者收水不利索的茶壶,容易使脸上的妆融化,因此直接对嘴饮场就显得十分方便,而友廷“仿鼓壶”这样又细又长的壶嘴,回水干净利落,迎合了市场上普通大众的需求,与大亨的“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不同,友廷“仿鼓壶”以民间实用为主。

1.3寿珍仿鼓壶

寿珍款“仿鼓壶”与其他款的最大区别,就是其在于壶嘴的处理,寿珍“仿鼓壶”流翘起的弧度、转折是非常特别的。

在“仿鼓壶”的制作上,寿珍“仿鼓壶”继承了其养父友廷“仿鼓壶”浑圆丰润的特点,比较强调轮廓,嘴的做法更是别具匠心,在友廷“仿鼓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动,中部弯折,细长硬朗,显得刚劲有力、别具一格,壶颈部拉高,使下压的壶身显得更加挺拔,与大亨“仿鼓壶”浑厚稳重的特点不同,寿珍“仿鼓壶”更加粗犷,体现了一种工艺纯熟的大匠之美。

1.4景舟仿古壶

到了现代,便可称作为“仿古壶”了。所谓“仿古壶”,其实是顾景舟对自己制作“仿古壶”的谦称,意味“仿古思贤”,一敬先辈遗风,二表得益良多,三叹难以超越,四含追慕之思,表达了对邵大亨大师的敬仰。

如果要和大亨的“仿鼓壶”相比,“仿古壶”在壶艺泰斗顾景舟的泥凳上又产生了新的变化,“扁”字正是景舟“仿古壶”的新意所在。他将重心降低,视线拉宽,一说“扁”则更易出茶入水,又说随壶身调整的扁“的子”可倒置壶盖而不倾斜,跟邵大亨的“仿鼓壶”比,它更有一种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从精神、气韵上讲,也做到了顾景舟自己讲的精、气、神。

1.5其他仿古造型的壶

(1)仿古如意壶

如意的来源,历史上流传下来了很多种说法,一种是说如意来自佛教,它原本是佛具之一,随佛教而传入中国,另一种说是如意本来是古人用于挠痒的爪杖,因为能挠到手触摸不到的位置,让人舒服如意,因而称为“如意”。随着历史的变迁,其实用性逐渐淡化,慢慢变成了一种装饰品,人们以如意表达祝福之意。因此,以如意纹设计“仿古如意壶”,寄予了美好的祝福之意。

(2)葵仿古壶

《紫砂壶收藏與学问》提出:“‘葵仿古壶是民国时期的新器型,是将光货中的‘仿鼓壶式,改用六瓣葵花筋纹加以表现,连壶流、壶把都采用六方形”。

“葵仿古壶”的名字,首先使人联想起了葵花之美。葵花即向日葵,因其具有向光性,因此人们称它为太阳花。在古代的印加帝国,葵花是太阳神的象征,因此向日葵的花语就是太阳,受到这种花祝福而诞生的人,具有一颗如太阳般明朗、快乐的心。因此,紫砂“葵仿古壶”也极其容易使人联想起仿古、吉祥、如意的蕴意。

(3)“座有兰言”仿古壶

1946年,江苏省农民银行要定做100把会议纪念壶,负责此事的是当时的宜兴农民银行蜀山办事处的主任周志禄,他将订单交给福康店的老板徐祖纯,最终选定由顾景舟和沈孝鹿合作完成,请吴同构(吴颐山嫡传后裔)书写,诸葛勋(民国陶刻高手,鲍志强大师的师傅)刻字。壶体一面刻“座有兰言”隶书,另一面刻“全国省银行第六次座谈会纪念,江苏省农民银行,江苏省银行敬贺”,底款为“足吾所好玩而老焉”,盖款为“顾景舟”。工期很短,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这也是顾老唯一一次制作数量如此多的茶壶。

壶铭:“座有兰言”,“兰言” 出自《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比喻同心同德、心意相合,言语好像兰花一样赏心悦目。“兰言”即心意相合的言论,心意相合才会有共同语言。

2  “仿古(鼓)壶”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2.1大亨精神:“一壶千金,几不可得”

邵大亨(1796—1850年),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壶艺名手,他在少年时就享有盛名,成年后技艺超群,是继陈鸣远之后的一代制壶宗匠。清·高熙《茗壶说》记载:“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一改清代宫廷化繁缛靡弱之态,重新强化了砂艺质朴典雅的表现形式。”其作品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誉。

邵大亨,人如其名,大气豪迈,不仅技艺出众、备受推崇,而且他性格孤傲,不求名利富贵,兴之所至,率性而为,他不谀权贵、秉性刚烈、清介耿直,他不屑钱财,非值困乏之时,一壶许之千金亦不可得。

据清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中记载:“有邑令欲得之(大亨壶),购选泥色招入署,啖以重利,留之经旬,大亨故作劣者以应,令怒而杖之,亦不叫暴也。”这一记载体现了邵大亨对待权贵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而对待劳苦大众,邵大亨却有着偿壶救命的侠义情怀。有关“大亨壶”的故事,在民間,像三国水浒、七侠五义,口口相传。

2.2景舟精神:“壶艺泰斗,一代宗师”

壶艺泰斗顾景舟对邵大亨推崇备至,他在《宜兴紫砂壶艺概要》中说:“经我数十年的揣摩,觉得他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精炼、造型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

《宜兴紫砂珍赏》这本书当中就写出了自己的心声:“邵大亨的作品端庄、严谨,泥色滋润,工艺、技艺达到了顶峰。”

顾景舟在研究大亨壶的过程中,除了学习大亨卓绝的制壶技艺,还欣赏大亨不随波逐流、刚直不阿的性格。两位大师志趣相投,大亨传器是顾老精神的皈依,每次品读大亨壶都是顾老与大亨的灵魂之交。

因此,也印证了顾景舟艺术馆墙上的那句:“鲁阳奋戈犹未晚,愿留指爪踏雪泥。”这是顾老在1984年七十岁生日那天写了这首自勉诗,人至将老,名利淡泊,制壶不息,追求不止,寄托顾老对紫砂艺术的执着情感和历史使命感。(鲁阳挥戈,成语,典故名,典出《淮南子》卷六〈览冥训〉。春秋时候,楚国的鲁阳公率军与韩国交战,眼看太阳就要落山,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日为之反三舍”。后遂用“鲁阳挥戈”指力挽危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出自苏轼诗作《和子由渑池怀旧》,抚慰世人鸿鹄到处飞,从不确定目的地,落脚点本来就是偶然不确定的事情,人生无常,顺其自然。)

2.3当代匠人精神

如果说大亨“仿鼓壶”是一位大气稳重的侠客,那么寿珍“仿鼓壶”则像是一位粗犷硬朗的壮士,而景舟“仿鼓壶”则像是一位秀外慧中的文人雅士,“仿鼓壶”在数百年的传承变化中形态迥异。有的像老师,有的像书生,个中滋味只有后人自己心追手摹,取其风神。不变的是“仿鼓壶”造型朴实敦厚,由极宜品茗,把玩时温其如玉,君子好逑,一代代紫砂艺人赋予了它不同的文化内涵,但不变的是它击鼓而歌的奋发精神,由此激励紫砂艺人拓宽思路、发扬传统,继续探索紫砂的当代性、继承性和创作性发展,传承经典,秉承匠心,不落窠臼。

3  结合自身讲解员工作,对“仿古(鼓)壶”的体会与感悟

3.1“仿古壶”的古朴——立足根本,脚踏实地

大亨“仿古壶”以古朴浑厚气势取胜,区别于陈曼生将诗词、书法、篆刻施于壶身的装饰手法,在他的作品中不刻一句铭、一首诗、一幅画,而是用紫砂壶本体的艺术语言,以壶尽意的艺术品味,让我们感受到无尽的意蕴气象。结合工作,说明我们要立足根本、脚踏实地,讲解三要素:“多看、多听、多讲”。

3.2“仿古壶”的气韵——面对挑战,勇于创新

如果说“传炉壶”代表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石瓢壶”代表的是儒家的孤傲和内敛,而“仿古壶”则代表了战场上的士气与鼓舞,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有各种的压力和困惑,用品茶玩壶来静心、养性,对自己的事业、人生等等方面都是一种思考与规划,而“仿古壶”在你休整的时候依然默默地给你加油打气,勇于面对工作挑战,并敢于创新。因此,用到的是壶,感觉到的则是一种激励。

4  结  论

“古人仿鼓,今人仿古。”“仿古(鼓)壶”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创新,传承和创新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紫砂壶艺生生不息的发展,源于紫砂艺人代代不息的传承,艺无止境的创新,这是紫砂艺术生命的精髓,它促进了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进步。因此,传承和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参 考 文 献

[1]傅英书.紫砂收藏的学问[M].蓝天出版社.2005.

[2]政协宜兴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宜兴紫砂壶艺概要[M].1981.

[3]顾景舟,徐秀棠.宜兴紫砂珍赏[M].香港三联书店.1992.

猜你喜欢
紫砂传承创新
浅谈宜兴紫砂艺术创作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读壶记》
紫砂壶估值的再发现
紫砂雕塑的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