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荣华 赵文德
摘 要:通过总结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内涵,从主体创新能力、资源共享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合理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
引言
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三年来,从京津冀、长三角到珠三角,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全国各地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因地制宜,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形势喜人。比如,广东省目前已经产生七个万亿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驱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协同创新能促进创新资源聚集整合、优势互补,是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形式。然而,集群内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由于存在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再加上风险分担及利益冲突的问题,集群协同创新能力提升面临挑战。正确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有利于发现短板,为相关部们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特定空间区域内相关企业或机构由于存在共性或互补性而聚集在一起,通過资源整合与共享来获取规模效益,进而形成相互支撑、相互竞合的经济共同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强调重大技术突破,引领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一种特殊的产业集群,其主要特征包括如下方面。
(一)创新要素聚集明显
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创新要素的聚集协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凭借自身的优势,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大量创新要素高度聚集在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之内。政府出台政策为集群提供公共服务,如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创新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大学提供知识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科研院所提供技术、工艺、标准等,金融机构可以解决集群创新融资难题,中介服务单位可以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搭起沟通交流的桥梁,促进知识加速流动和技术高效转移。企业是最主要的创新主体,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场所,不仅有小批量产品试制的实验室,也有大批量生产的工厂车间。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的聚集大大提升集群协同创新的效率。集群内的专业市场为高科技产品快速渗透到全球各地提供了渠道,也为消费者需求信息的收集提供了极大方便。政府、高校、科研部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单位、专业贸易市场以及传媒广告实体等多组织的聚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了充足的创新资源要素,为集群的协同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二)引领带动作用明显
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来看,一些龙头核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在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拥有绝对优势,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在与集群内其他相关组织频繁互动的过程中,知识外溢成为必然。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知识在集群内得以迅速转移和扩散,集群的学习机制产生学习效应,并且这种学习效应还会成裂变式扩张,最终实现龙头核心企业引领带动整个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这也正是集群模式的优势所在。这种引领带动作用不仅表现在集群内部,对于集群外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纵观全球各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定位方面基本保持一致的标准,可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属性就是代表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具有全局带动的特大引领作用。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通过知识的外部溢出,发挥辐射、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组织机构在集群地理空间范围内落户,加快了集群与外部之间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的交流速度,促进了区域范围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创新效应的不断产生。
(三)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明显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企业因为存在着共性、互补性或相关性而聚集在特定地理空间范围之内,合作共赢是所有集群机构单位的初心所在。市场有限、资源有限但合作无限,共性企业的联合研发,让单个企业的科技成果在集群内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不仅可以让技术成果发挥更大作用,也有利于科技成果在实践应用中得到检验、改进和发展。共性企业的联合采购,将会因为采购规模增大而提升价格谈判能力,降低采购成本,也吸引着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在集群内设立办事处,甚至投资建厂,为本地化采购创造条件。互补性及相关性的集群企业由于地理位置的临近,节约了物流成本,提高了合作的效率,特别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人员互动交流频繁,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产成品物流需求量大,集群内部通过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融资平台、人才交流市场、产品交易中心等创造规模效应,为集群企业降低创新资源的获取成本。此外,集群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个“经济特区”,政府可以针对性地出台特殊产业扶持政策,使得政府资源等公共服务可以在特定范围内得到贯彻有效实施,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发展初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培育,快速形成区域品牌优势,产生良好的口碑效应,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小创新创业型企业加入,不断壮大集群的规模,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集群内所有企业都将获得单独发展无法实现的产业优势。
(四)不确定性风险明显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然而创新总是与风险相伴,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如此。由于跨学科、跨领域、跨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大,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初期,政策扶持不到位、配套公共服务不健全、相关机构还未入驻,不确定性风险更加明显。这种不确定性风险来自于集群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从产业集群外部来看,政府政策的宏观引导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比如一个地区选择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贯彻实施等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还有国际政治势力的干扰,贸易环境的变幻莫测、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以及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等,都将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从产业集群内部来看,自主创新能力、集群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合作创新的积极性、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等都影响并导致集群创新发展的不确定性。此外,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对旧技术本身就是一种颠覆性的风险。当然,我们也必须客观正确地看待这些风险的影响,正是因为不确定性风险的存在才更显示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价值,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发挥集群整体的力量来转移、分散及降低不确定性风险。
二、戰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是指集群内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创新主体通过整合集群内部和集群外部各种知识、技术、信息、人才、设备等创新资源要素,促进创新资源在集群内有效流动并发挥最大价值,实现1+1>2的复杂能力系统。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将从主体创新能力、资源共享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三个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一)主体创新能力
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是集群内开展创新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创新成果的产出主体,而主体创新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主体创新能力的高低与创新资源拥有量、创新投入能力及创新产出能力紧密相关。创新资源的拥有总量体现了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现状水平和发展潜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拥有高级职称员工和专利数量的多少以及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数量等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主体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投入能力是指,集群创新主体为了实现持续创新目标愿意并且能够在研发费用、人才引进与培养、技术改造等方面不断增加投入,可以采用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研发费用增长率、科研人员的收入占工资总额的比例及工艺及设备改造费用投入占总投资的比例等指标进行衡量。创新产出能力从创新结果的角度来衡量集群主体创新能力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复杂程度高、创新失败的风险大,高投入不一定能获得高产出。可以采用专利数量增长率、高水平论文数量增长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及纵向科研经费占总收入的比例等指标来进行衡量。
(二)资源共享能力
协同的核心就是共享,没有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不可能顺利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主体资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从产业链整体角度整合资源,发挥创新资源要素的最大效用,为协同创新打下良好基础。创新资源既包括有形资源如生产加工场地、设施设备、原材料零部件以及科研人才等,也包括大量的无形资源如专利、知识产权、技术成果、管理方法理念、生产实践经验、企业文化制度等。影响资源共享能力的要素包括共享积极性、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利益分配能力。要鼓励集群主体积极参与协同创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引导和激励:共享带来的规模效益、共享产生的风险、行业口碑的影响和承担的社会责任。合作协调能力主要体现在是否在每个合作主体内设立对接组织机构、是否搭建起了协商交流的平台机制、跨组织项目团队数量和产学研项目立项经费数量。利益分配能力是指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需要平衡资源共享后各个创新主体的获利水平,从而能够维持协同创新体系结构的均衡稳定,其衡量的标准可以从是否建立起资源价值评估体系、贡献评估机制以及集群内是否存在相应的第三方利益协调机构等方面来考虑。
(三)环境支撑能力
环境是创新的基础和保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至关重要。良好的环境支撑有利于激发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合作的热情、降低协同创新的风险以及创新成本,为协同创新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环境支撑能力可以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三个方面得到体现。政策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从宏观上为协同创新提供有利条件,可以为集群创新主体带来实实在在的资金收入。政策环境影响既有来自国家层面的,也有来自省市区域层面的,包括财政激励政策环境、税收优惠政策环境、金融支持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与集群创新主体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相关,从微观上为协同创新提供环境保障,包括采购供应市场、产品销售市场、人才交流市场、中介服务市场。基础设施环境包括交通便利程度、场地租金成本、生活配套设施三个方面,协同创新能力最主要的载体就是人才,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对国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安居才能乐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能力构成要素多,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必须从整体上全面综合考虑,分层分级分类,既要保持各个指标的独立性,避免明显的包容关系,又要兼顾指标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必须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未来的差异,指标的选取也应该及时作适当调整,确保与时俱进。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的设定直接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评价指标权重设定的方法很多,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层次分析评价模型,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隶属关系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分层比较,得出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而给每个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值,比较客观合理。为了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具有连续性和可比性,能真实反映集群的协同创新能力,指标权重设定既要保持相对稳定性,也要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作适当调整。
结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关键动力。由于影响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很多,如何才能找到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合适途径是理论界及实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正确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有利于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发现不足,从而精准施力,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本文从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特点出发,总结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构建了一个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为决策者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促进策略提供参考,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相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6):193-195.
[2] 喻登科,周荣.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要素网络模型及要素共享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50-56.
[3] 付荣华.基于AHP的跨境电商物流服务供应商绩效评价[J].电子商务,2018,(6):7-12.
[4] 万幼清,张妮.我国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综述[J].当代经济管理,2014,(8):73-78.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Cluster
FU Rong-hua,ZHAO Wen-de
(Pany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Guangzhou 511483,China)
Abstract:By summarizing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al clusters,def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al clusters,analyzing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al clusters from three aspects:main body innovation ability,resource sharing 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support ability.
Key words: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industrial cluster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capability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