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阳
摘要:本文以陈林作品为代表的新工笔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切入点,分析西方平面构成理论在陈林工笔花鸟画中的艺术表现特征,并总结陈林工笔花鸟画的平面构成运用对工笔画发展的意义。本文从平面化的空间布局、矛盾的画面物象、几何化的空间表现三部分对平面构成在陈林工笔花鸟画中的艺术表现进行研析。
关键词:平面构成 陈林 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7-0057-02
中国画发展至20世纪从日本引入了构图理论,同时由西方传入一种叫平面构成的构成理论,平面构成是把类似的或者不相似的图案在同一单元内组合构成新的单元图案,把平时生活中无秩序的物体形象简化,按照一定规律、秩序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单元结构。平面构成是在二维平面中将既有的形态要素以点、线、面进行分类再按照一定的形式美法则进行有秩序地解构再重组出新的形象秩序组合,以表达出一种新的富有秩序感的审美境界和视觉感受。
从古至今,各画派画家都致力于以特有的方式对工笔花鸟画进行改革与创新,当数新工笔画派便是其中之一,陈林是新工笔画派中的一员,他的作品能够体现工笔花鸟画现代性。陈林的作品,题材上传承了传统绘画的元素,但他在传统中融入当代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构图中,陈林的作品中已经很少出现传统中国画中的折枝构图或“s”形构图十分罕见,他选取的是富有设计感的平面构成构图方式。
一、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孟繁玮,《新工笔文献丛书——陈林卷》本书探讨陈林的新工笔画创作和探索的意义。一方面积极地利用传统工笔画中的合理内核,另一方面吸收中华文化的积极因素,将其个性化的结构并重构后置于现代文化的视角与语境中,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工笔花鸟画的艺术张力。
陈林,《工笔新经典——陈林·畅神秘境》在陈林访谈的基础上对其画作分类,探讨画家陈林的创作历程、创作过程中的绘画技法。
王廷信,《动静相宜 清新空灵——陈林教授画作印象》对工笔花鸟画家陈林的画进行深入剖析,探索画面色彩和构图空间感。
张见,《定格迷局——陈林作品观感》(明日风尚, 2015)指出“观念先行”是陈林作为新工笔绘画风格代表人物之一的艺术特征。
国外研究现状:在文献库里查找相关资料,并未搜索到与“陈林工笔花鸟画”相关的资料文献。
(二)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本文对平面构成在陈林新工笔花鸟画构图上的运用进行重点剖析,在把握住中国画本质是什么的前提下,结合吸收了西方艺术理念的当代审美观念去探索其画面构成,引发当下人们对新工笔花鸟画的学习和思考。探讨画家陈林怎样在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平面构成理论中探寻二者的契合点,将二者巧妙融合挖掘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新艺术表现形式。
(三)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在网络上查找学术文献数据库、期刊数据库,在图书馆和阅读室翻阅国画与平面构成相关书籍,获取有关陈林工笔花鸟画艺术表现形式的相关文献资料。
2.比较分析法
结合古代国画构图理论与平面构成理论,将陈林工笔花鸟画与历代传统工笔花鸟画相对比,探寻二者不同之处。
3.图像分析法
查找与借鉴相关图书与资料的图片,分析陈林工笔花鸟画面的平面构成与画面表现的变化。
二、平面构成在陈林工笔花鸟画中的体现
(一)平面化的空间布局
中国古代传统工笔花鸟画在画面上看重面积间的经营,在构图上不去刻意追求画面的纵深感和立体感反而追求相对平面的形式趣味。[2]部分工笔花鸟画在视觉上让人产生纵深的空间感,画面构成的自由度和强调物体的结构和线条造型等表现手法的运用是由中国画散点透视观察法决定的。
从历史的广度上或从其他维度探索工笔花鸟画的构图发展演变,顾恺之的“置陈布势”、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唐代张彦远、清代石涛八大,这些理论使得中国绘画构图理论逐渐丰富,但显而易见,这些传统工笔花鸟画多数表现为平面布局。画面构图结合平面构成的表现形式基本有以下特点:在一块面积内重复运用装饰性图案、无视透视规律、物体平面化、淡化虚实关系,陈林的作品里不难发现这些特点。
(二)矛盾的画面物象
传统工笔花鸟的画面构图方法多为折枝构图、中心构图、特写构图、满构图等,这些画面布局致力于在二维空间内构造画面的舒缓和谐,一切讲求“顺理成章”。[3]对比在平面构成中是一种形式多变的表现手法。对比构成通过各个单元内基本形的形状、色彩、方向、大小、位置等,或者通过有无、虚实、空间、重心等元素的关系对比,能够让人在观赏画面时产生富有力量、显眼夺目的视觉感受。[5]通过对比产生落差,落差的存在让画面产生变化,中国画中的对比关系的高度以平面构成形式美法则的存在为依据,使作品具有了丰富性与多样性。
画家陈林的作品在题材选择和表现上打破了传统工笔花鸟画的选题范畴,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画面物象选择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观代替花草珍禽,但笔法上仍然沿袭传统。运用对比构成,陈林将传统绘画与在国外学习时接触到的西方构成理论融合创新,在二者相互置换的方式下让画面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西方文化;画面的物象上既有传统绘画选用的物象又有现代生活中的物象。例如,陈林创作的“游记”系列作品运用了当代生活中会出现的物象:水龙头、玻璃窗、自行车、混凝土建筑等,画面采用当代生活中的物象外,在画家陈林的作品里还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例如作品《凡·艾克的婚礼》是以画家杨·凡·艾克的作品《阿诺菲尼的婚礼》为原型,运用置换的方法,以主观创作的鹤的形象来代替画面中的主人公。这些画作既具有对中国工笔花鸟画创新方向的探索性,又具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三)几何化的空间表现
画家陈林的工笔花鸟画在画面布局上结合西方平面构成理论展示出了与传统工笔花鸟画构图不同的一面,运用意象元素巧妙的将画面划分成多个几何形。陈林的访谈中提到了画面中的几何化空间表现是与我们现在所处的生活环境给到的感受有关。[1]访谈中提到传统花鸟画中的鸟大多置于符合当时画家所看到的树枝花草或山石这些自然环境中。应该是他们真实感受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居住环境与古人在环境上是不言而喻的,居住在城市里,最有可能看到的是幾何形。所以例如,作品《畅神·渔》在视觉上让人感受到画面中的大开大合,这种视觉感受是由画面中的几何块面构成的,画面上的三扇门和房间中的回廊壁组合构成了醒目的几何空间。画面中后方背景方墙面上画了两条代表八大山人的鱼,一只鸟目光紧紧盯着墙上的鱼, 八大的鱼在时空里穿梭,[4]灰色基调下的画面,为这种不现实的画面增加一丝神秘感。同时,《畅神·眠鸭》的构图与《畅神·渔》相似。画面中的主体物象构成三角形的几何框架增加画面稳定性,走廊和墙壁又分割出多个不同大小的几何空间。作品《畅神·眠鸭》的画面布局具有简单几何形代替真实物象的特征,画面中的三只鸭子分别置于被物象分割的不同大小的几何空间内,这种运用物象几何分割画面的构图方式在陈林的作品中很常见,这种方式能为画面在视觉上增加前后关系。将主题物放置在这些由物象分割出的能够服务画面的几何图形中,在营造出简单空间关系的同时又能给画面带来一种神秘的空间意境,这样的几何构成方式反映出画家陈林对画面几何构成的理解和运用也反映出他在工笔花鸟画画面布局上的探索与创新。
三、陈林工笔花鸟画对工笔画发展的意义
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花鸟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画家尝试对其进行探索与创新,因为身处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的环境中,这部分画家的审美意识和创作思维较单一,题材大多不够独特新颖。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开放,在工笔花鸟画内容和表现形式慢慢丰富起来。陈林的工笔花鸟画,风格独特、新颖、清新,其花鸟画在题材的选择上很有创意,尤其是在画面构成的表现。陈林的画面在保留了某些传统的元素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平面构成理论,他巧妙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呈现出其具有个人特色的风格。研究平面构成在陈林的工笔花鸟画中的运用可以让我们学习到怎么样沿袭传统绘画,怎样在学习了西方艺术理论的同时去学会运用到我们的创作中去,让我们去思考在未来的创作中如何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在当今绘画的大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绘画方向。
参考文献:
[1]孟繁玮.新工笔文献丛书:陈林卷[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
[2]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2.
[3]胡立华.浅谈中国画构图审美法则在古代工笔花鸟画中的应用[J].美术大观,2015,(10).
[4]张见.定格迷局——陈林作品观感[J].建筑与文化,2015,(11).
[5]潘英莲.平面构成在工笔画中的运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