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it
Dana Gleason,Dana Design的創始人。
人们常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很多朋友不曾走远,但装备却换了一茬接一茬。
和很多户外萌新们有所不同,现在有无数靓骚的装备可供挑选,我们那个时代一是穷,二是国外的优质产品还没有那么丰富的渠道(主要还是穷),三是国内的厂家也才刚刚起步。
很多户外装备早期都曾伴我走过千山万水:K2 Summit的冲锋衣,TNF 的秀水抓绒,Shehe 的羽绒服,Acme( 现名Acome) 的重装包,One Polar的小腰包,Xlneeko的一日包,还有Pureland的六棱防潮垫,Camp的小蚂蚁睡袋,阿悠的Wild-Work西风A帐篷,爱水电的“阁楼”帐篷,脉鲜的蓝罐……
它们都是一代经典,虽然有点“改革开放”的味道,但这也是时代赋予它们的特色。
大浪淘沙,留在记忆里的永远是最珍贵的。
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同样适用于户外品牌。
有些品牌有的已经换皮换血,一飞冲天;有的一直跑跑歇歇,做得不温不火;有的伤筋动骨之后还在忍痛上阵;有的病入膏肓却从未放弃治疗;当然个别也选择了归隐山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据中国纺织协会户外分会(COCA)近两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户外核心品牌的数量正在逐年减少,目前应该已经不到900个。
笔者受学识和经历所限,恕不能分析讨论这些品牌消亡的原因,只是在查阅文献资料的时候做个集合整理,尽量还原历史细节,给后人多一些参考,又或者就当个故事听听也好。
美国| 背包品牌
第一个要提到的背包品牌Dana Design,它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
1975年时,Dana Design的前身公司Kletterwerks在美国蒙大拿州的Bozeman建立,由专业修理、设计背包的达娜·格里森(Dana Gleason,以下简称Dana 大叔)主持,设计生产专业的登山背包,其后来很多经典背包款式(Terraplane,Bridger和Bomb Pack等)都诞生设计于Kletterwerks时期。
1978年,Dana大叔将Kletterwerks(这个品牌后来曾作为街头系列的名称,短暂地出现在Dana大叔创建的Mystery Ranch品牌的产品中)出售给经销商,转为专门做相机包和腰包。
从1975年到1986年,Dana大叔一直在Marmot担任背包设计师,所以彼时Marmot的系列背包也有着DanaDesign的影子,比如摄影器材背包单品Mojo Systems后来成为Marmot的Quest Systems,为Marmot当时每年至少带去100万美元的收入。
1987年,Dana大叔和朋友蕾妮·西佩尔·贝克(ReneeSippel-Baker)开始一起专注自己的品牌经营,用他自己的名字作为商标,正式成立了Dana Design。
Dana Design以其在大容量背包中超级合身、强大的背负系统、用料皮实耐磨、设计精巧(侧袋前移)等优点迅速俘获了众多户外玩家的芳心。它凭借独特的设计获得了美国《Backpacker》杂志的编辑推荐奖(Editors' Choice),并占据了当时美国30% 的登山背包市场。
1995年,Dana大叔出于商业目的将Dana Design卖给了K2 Inc.的前身Anthony Industries Inc.。Dana大叔后来还曾负责K2 收购来的另一个背包传奇品牌WildernessExperience(荒野体验,这个品牌现在还活着,被日本人收购之后转向潮流市场)的产品研发。
被K2公司收购之后,新的设计部门大胆采用了新的材质、面料和全新设计思路对Dana 大叔的产品进行改良。由于在设计理念上存在着一些重大分歧,品牌创始人Renee和Dana 大叔最终于1998年、1999年相继离开了K2。此后Dana Design逐渐没落,他们放弃了专注的户外和军包领域,甚至还为了迎合市场推出了街包系列。
K2在2004年将Marmot并购,同属于一个屋檐下的Dana Design, 加之和Marmot有着很多相同的血脉, 也开始和它进行资源整合,从2006年开始,全系列的DanaDesign背包, 都换上了Marmot的Logo, 从此市上再无Dana Design。
但Dana大叔还是没离开背包,经过短暂的退休生活之后,他重操旧业。2000年在与K2的非竞争协议到期后,Dana大叔同样在Bozeman继续创办了另一个背包品牌The Works@Mystery Ranch。
后来干脆将The Works去掉,变成了Mystery Ranch,其很多设计与原始的Dana Design非常相似,毕竟是出自同一位大师之手, 有正宗的Dana Design血统。现在Mystery Ranch 的影响力逐日扩大,在世界范围内也吸引了大量粉丝。
不得不说Dana大叔是位长于设计的背包匠人,同时更是一位很有商业头脑的成功商人。正所谓技不压身,有手艺的人永远不愁饭碗。Dana Design虽然已经消失,但Mystery Ranch很好地继承了它的衣钵,未来依然可期。
A5:大岩壁吊床的先驱。
美国| 大岩壁攀登品牌
被大公司收购之后逐渐沒落的另一个代表是曾经的大岩壁吊床(Portaledges) 品牌A5 Adventures。它的创始者是约翰· 米登多夫(John Middendorf, 以下简称Middendorf),一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机械工程师,同时是一名大岩壁攀登的超级玩家。他与约翰·朗(John Long)于1994年共同出版的《How to Climb: Big Walls》,是大岩壁攀登史上的经典教科书。
Middendorf于1986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成立了A5Adventures Inc.,名字的来由很简单,就是当时辅攀所达到的最高水平。A5最初以设计和制造大岩壁攀登所用的工具为主,第一个锤子产品就卖出了550把。这种爱好者个人作坊式的产品发家史似乎是北美户外装备发展的一个惯例。
在1986年一次Half Dome( 大穹顶) 攀登过程中,Middendorf及其同伴史蒂夫·博斯克(Steve Bosque)和迈克·科贝特(Mike Corbett)使用的大岩壁单点吊床(Portaledges,是可展开的悬挂式帐篷,具有结构框架和织物床,织物床从一个点悬挂下来,整体可折叠便于收纳,主要用于大岩壁需要过夜的多日攀登。)出现故障,导致他们在暴风雪中被困了三天两夜,差点送命。
他受了这次大刺激之后,开始着手对单点大岩壁吊床的设计进行改良,随后推出了A5 Portaledges,Middendorf被誉为现代Portaledge的发明者。A5 Portaledges由当时高度防风雨的面料制成,并经过工程设计,使其在结构上坚固且稳定。
后来,Middendorf本人在世界上一些难度很高的大岩壁线路上也使用了A5,包括在1992年他和Xaver Bongard完成的“世界上最难爬的大墙”Great Trango Tower东峰TheGrand Voyage线路,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垂直大墙(1350米)。
A5 Portaledges是首款能够承受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等偏远地区恶劣天气条件的大岩壁吊床。此后A5Portaledges开始享誉全球,成为很多品牌设计克隆的标杆。
A5 Adventures后来继续设计和制造了各种大岩壁攀岩装备,包括各种辅助工具,吊索,运输袋和攀岩背包,攀登保护硬件和其他物品等。但销售业绩一直比较萎靡,1993年时只有8位员工,年收入只有15万美元,除去成本几乎没怎么盈利。
产品这样一直叫好不叫座的情况让Middendorf非常头疼,和许多品牌的命运一样,A5 Adventures Inc. 最终在1996年被VF Outdoor旗下的The North Face(TNF的创立者也是两位热衷攀登的年轻人,当然他们是Middendorf的老前辈,或者同是热爱攀登的原因让TNF 对天生喜爱攀登的户外品牌更加的关注)收购。
此后A5 和Middendorf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在VF重组和随后的The North Face品牌重建期间,A5被完全忽视了,在卖掉A5 Portaledge之后逐渐被时尚化。直到2017年,TNF 才重启了A5的商标,用于大型攀岩装备,和一些限量版的A5 Mountain Lifestyle服装。
而Middendorf在TNF供职4年期间,负责设计生产A5产品,却鲜有更多产品创新。随后他加入到主要竞争对手Black Diamond。后来康拉德·安克(Conrad Anker)从TNF那里买来了A5 Portaledges的产品专利,创立了ACE(AnkerClimbing Equipment)。Black Diamond又很快将ACE 收购,推出了一个很拗口的Portaledge产品, 叫做A5-TNF-ACEHeritage Portaledge。
怀着对攀岩技术装备和器材的热爱, 年近60岁的Middendorf依旧宝刀不老,他于2017年创立了另一个广受好评的大岩壁攀岩器材品牌D4。
D4 Portaledges的很多设计开创了业界先河,受到了更多爱好者的追捧。D4拥有更轻更小更坚固的特点。D4的重量和收纳体积只是Black Diamond同类产品的一半,且更舒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时至今日,Middendorf依然奋斗在一线,在不断对D4进行改良和测试。
从大量的历史细节来看,创立者本身是某项运动的狂热分子创立的公司,大都免不了被收购或者倒闭,而工匠类型的创立者或者后期专注经营的品牌则更多的发展壮大。A5的创始人John Middendorf热爱攀岩,怀揣自己的激情,一直没有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带着D4继续向前,这就够了。
美国| 睡袋和服装品牌
1977年,Moonstone由弗雷德· 威廉姆斯(FredWilliams, 以下简称Williams) 在加利福尼亚州阿卡塔(Arcata)开创,它的名字源自阿卡塔以北一个非常受欢迎名为Moonstone的海滩。
Moonstone睡袋之所以非常出名,除了他们坚持使用当时最好的面料之外,它的缝制细节和整体工艺也非常出色,还有很多具有开创性的独特设计。
首先是睡袋的头部设计,他们摒弃了传统睡袋宽大的头部设计,将头部设计成现代的木乃伊型可收紧的样式,这在睡袋发展史上无疑是个巨大的飞跃。其次他们也设计出了“分体模块化”睡袋,就是将头部帽子和睡袋肩部以下的部位分离,这种可拆卸的设计非常方便人们在帐篷里吃饭聊天时,对头部进行必要的保暖。
1985年,Moonstone研制出Gore-Tex Challenge夹克,正式进入户外行业的服装领域。同样在服装领域他们也是很多设计的先行者。
2000年伊始,Arc'Teryx一度非常风靡的衣领斜向拉链设计也并非他们所创,而是借鉴了20年前的Moonstone,这个设计最初是为了提高运动中经常性低头情况下的颈部舒适性,以及提高颈部的保暖效果。在整个80年代,Moonstone一直是受人尊敬的高端品牌,一度可以排进前五。
但在10年后,Williams将Moonstone品牌出售给OIG( 户外工业集团), 仅仅一年左右,Esprit就收购了Moonstone。又是短暂的一年后,Esprit将Moonstone卖给了Amerex旗下的GERRY Corp.(GERRY也是个响当当的户外百年老牌,起死回生了数次,颇具传奇色彩),此时Moonstone的产品目录中已经有了105个单品。
2001年,GERRY又将Moonstone卖给了Pacific Trail(该公司于1945年在西雅图成立,也是个知名的服装品牌)。收购以后,他们把Moonstone将近一半的产品淘汰掉了。
2006年,Columbia以2040万美元现金加负债收购Pacific Trails及其Moonstone品牌,一个短暂成立了30年的公司至此消失。
Moonstone的下场的确很惨,现在在市场上几乎很难找到,都是古董级的收藏品。短时间内多次被转卖,无法形成稳定的设计和制造思路,或许是Moonstone消亡的主要原因。
美国| 跑鞋品牌
Montrail是一个美国的小众越野跑鞋品牌,公司以前规模虽然很小,但产品却异常出色,成立不长的时间里,多次获得美国《Backpacker》杂志的编辑选择大奖。
门诺·范·威克(Menno Van Wyk,以下简称Menno)于1982年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成立了一家名为One Sport的公司,该公司开发并销售越野跑和徒步鞋,One Sport就是Montrail的前身,直到1997年才正式更名。
1997年成立伊始,Montrail徒步鞋Moraine被《Backpacker》杂志评为“最佳徒步鞋”。之后的数年间,他们的产品屡次获奖:
2003年,Montrail Excelerace XCR赢得了美国《Backpacker》杂志的编辑选择奖, 而Montrail D7赢得了英国《Climbing》杂志的编辑选择奖。
2005年,Montrail Hardrock荣获美国《Health》杂志和《Outside》杂志的奖项。
同年,Montrail被Columbia 以1500万美元的现金加某些债务的承担收购。收购以后,Columbia继续使用了一段时间的Montrail品牌。但是,在2017年,当Montrail的子品牌称为Columbia Montrail 时,Montrail就不再是独立品牌了,而变成其越野跑鞋款的一个系列,至今在Columbia的官网上还能找到。
创始人Menno没多久就从顾问的职位上卸任,专心于他的政治事业,从此彻底告别了Montrail。Menno在谈到Montrail被收购时表示:“作为一家公司,我们处于增长的位置,我们需要强大的战略合作伙伴来帮助我们利用和扩展采购能力、物流、分销,国际增长和我们的资本实力。”
很显然,Montrail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 主动向Columbia抛出了橄榄枝,却导致自己品牌的消失。从这个方面讲,还是非常遗憾的,毕竟Montrail有很多赞助运动员,也有大量忠实的越野跑粉丝。如果坚持走自己的路,继续进行创新发展,Montrail的日子到现在也一定过得不会差。
瑞士| 雪鞋和登山鞋品牌
说到被转卖,瑞士知名雪鞋和登山鞋品牌Raichle可能是最命途多舛的。1909年,路易斯·赖克尔(Louis Raichle)在瑞士克罗伊茨林根成立公司,生产各种鞋类和拖鞋。1958年开始,公司將主营业务锁定在雪鞋、登山鞋和徒步鞋,从事相关的生产和研发。
1980年,经过之前数年的积累,Raichle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Flexon 5,这是第一款“3 Piece”雪鞋,也是后来许许多多雪鞋品牌设计的典范。Flexon系列一经推出便获得了无数自由式滑雪爱好者的一致好评,因为它颠覆性地改进了多项雪鞋的设计,使其更加舒适、贴合。
当传奇人物比尔·约翰逊(Bill Johnson)在萨拉热窝冬奥会上穿着Flexon Comp赢得男子速降金牌后,这双雪鞋完全占据了高端市场。
1984年,公司成立75周年之际,公司被出售给了时任德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的孙子彼得·韦汉(Peter Werhan,以下简称Werhan 小哥),但后来一系列变故却使得Raichle的命运急转直下。
Werhan小哥是一位狂热的滑雪爱好者,他想着边玩边工作何乐不为?也确实由于Werhan小哥个人的热情和超凡魅力,帮助Raichle在随后几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变身行业翘楚。每年不下40万双雪鞋的订单量,造成Raichle的产品供不应求,Raichle也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刻。
可好日子没过多久,Werhan小哥在80年代末不幸死于一场车祸。他的妻子Beatris直接继承了品牌运营,可惜最终还是经营不善。值得注意的是,Raichle曾在1991年还短暂收购过Dynafit。但5年后公司就濒临破产,Raichle被Kneissl&Friends(奥地利最具影响力的滑雪品牌,至今已接近160年历史)收购,并像以前一样运营。
在1999年,Kneissl&Friends进行了重塑品牌,创建了Kneissl-Raichle,Kneissl坚持要求将所有Raichle的鞋都重新命名为Kneissl,可消费者却完全不买账,仅仅一年半以后,Kneissl&Friends将Kneissl-Raichle卖给了Roces(成立于1954年,专业从事轮滑、冰刀和雪鞋制作的意大利品牌)的母公司。
Raichle雪鞋的生产从此戛然而止,但广大雪友还是舍不得,由于Raichle Flexon的“3-Piece”的设计太过经典,这些人在Ebay上囤了很多零件,开始自己DIY进行修补,使自己的Flexon还能继续发光发热。
2003年,Mammut收购了Raichle。2004年,Raichle将Flexon的原始模具卖给了K2,Raichle雪鞋情缘正式告一段落。
2009年开始,所有Raichle产品,都已标记为Mammut,整整100年,Raichle最终消失了。现如今,在Mammut销售的鞋类产品中,只有一小部分徒步鞋和登山鞋是Raichle系列。
创始人或者灵魂人物的出走或离世,都会对品牌带来毁灭性的打击。Raichle的命运可叹可悲,只盼Mammut可以延续其核心技术,在鞋类领域可以续写辉煌。
Flexon 5 的原型设计师埃里克·吉斯(Eric Giese)。
挪威| 睡袋和面料品牌
谈到Mammut我们需要再提起另一个品牌Ajungilak,可能很多朋友还不熟悉。这是个挪威的老牌纺织企业,由迈克尔· 布雷恩(Michael Breien) 创立于1855年, 比Mammut 还早了几年。它家起初叫Fuglesangs S?nner A专门做再生棉和羊毛制成的填充物,用于枕头、床垫和衣物。
1869年,乔治·理查德·富格桑(Georg Richard Fuglesang,以下简称Fuglesang)从创始人手里接过了这家仅有10名员工的小工厂,开始了其家族化的经营。
1889年他们生产出第一条睡袋。你眼里的睡袋填充物都是什么?羽绒吗?在1889年羽绒还没有被商业开发做睡袋,所以他们的第一条睡袋填充物用的是那个年代最抗寒的材料:驯鹿的毛以及木棉,也许他们的灵感来自于圣诞老人吧。
同年,他们和北极探险家弗里德约夫·南森(FridtjofNansen)合作,开发了第一条“极限睡袋”。不过直到30年以后,他们才开发出第一条羽绒睡袋。
Fuglesang二世于1932年加入公司,专注做睡袋业务。同年,北极科学家马丁·梅伦(Martin Mehren)和阿恩·霍加德(Arne Hoygaard)使用该公司的睡袋,38天穿越了格陵兰岛,这两位大牛为这次史诗级的探险穿越写了一本书叫做《Ajungilak eller Gr?nland p? tvers》。“Ajungilak”的名字也是第一次被提出,翻译过来是“来自因纽特人的热情问候”。
其后50年间,公司不断在挪威、瑞典、德国和英国购买新机器兴建工厂,加工羽绒、羽毛和棉花,以改良生产新的睡袋和棉被产品。1980年,母公司正式更名为Ajungilak A/S。
1991年,Ajungilak赢得了一个重要转机,他们收购了诞生于1901年的瑞典羽绒老牌Nordisk Fjerfabrik(NorthernFeather)。获取到新技术和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后, 使Ajungilak如虎添翼,迅速占领了欧洲户外羽绒睡袋的半壁江山。但之后的发展不及预期,1999年由于过高的成本,Ajungilak 把所有产品线都移到了中国的天津。2001年,被Mammut正式收购。
随后,Mammut的Ajungilak羽绒睡袋产品连续三年被德国《Outdoor》杂志评为“年度最佳装备”。
如今,Mammut经过多年研发,已经把Ajungilak的核心保温技术做成了一种超级保温棉,广泛应用于自家的睡袋和外套中,叫做Ajungilak OTI Element。
这种人工合成的保温材料,是由聚酯纤维和尼龙按一定配比和织法混合制成,其中空管状纤维结构的性能非常出众,轻量、速干,和P棉(Primaloft)一样具备拒水性。即使受潮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超强的保暖性,是羽绒材料理想的替代者。干燥情况下保暖性据说甚至强于P 棉,这无疑是滑雪和露营爱好者的福音。
一个老牌保温材料品牌能以Mammut的当家核心保暖黑科技为名,继续为户外爱好者服役,我想这也是Ajungilak一个很好的归宿。
采用Ajungilak OTI Element 面料制作的Mammut睡袋
美国| 帐篷品牌
说完睡袋,接下来我们谈两个鼎鼎大名的帐篷品牌,Moss和Bibler。
Moss Tent的灵魂人物是比尔·莫斯(Bill Moss,1924-1994,以下简称Bill)。他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分,他曾在密歇根大学、莱顿艺术学院和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学习艺术。他于1949年加入福特汽车公司,在擔任福特汽车公司美术插图师的同时,从1955年开始进行流行帐篷的设计,受到了露营玩家的广泛认可。而那种往天上一扔,就能自动弹开的快开帐篷就是Bill发明的。
1960年,Bill在密歇根州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C.William Moss Associates。1975年, 他和妻子玛丽莲· 莫斯(Marilyn Moss)在缅因州卡姆登共同创立了Moss TentWorks,设计生产制造创新的高性能露营帐篷。Moss Tent因其外观、样式、配色和性能在当时极受追捧,大多数的产品都极具收藏价值。
Bill将自己的Moss Tent称为 Fabric Artist(面料艺术家)。而Bill最终也将自己的艺术事业进行到底,1982年离开公司后,他一直画画终老。
尽管Moss帐篷的设计宗旨不是轻便,却一直以超级耐用性著称。在提供“双重保证”的帐篷行业中,Moss显然是独一无二的,不仅他们的帐篷具有终身保修,而且Moss具有独特的回购政策,如果您不满意,他们会从您那里再买回帐篷。如今这个“回购率”我已经无从查起,但敢于提出这个政策,这在现今的众多户外品牌是想都不敢想的。
Moss的帐篷非常耐用,至少10年的使用期都很常见,以至于公司解散之后,他的终身质保政策依旧有效,一些前雇员仍然坚持进行修理。现在有很多爱好者乐于收藏Moss Tent。
2000年,Moss,Walrus和Armadillo帐篷制造商Edgeworks 与MSR 合并,Moss Tent停产,帐篷全部被贴上MSR标签。如今MSR已发展成世界范围内的高端帐篷品牌,在MSR很多顶级款式中,依然延续着Moss的设计。
Moss Tent虽然在市上已经难觅其踪,但是得益于对面料行业的深入研究,Moss Inc的母公司独立发展成为一家品牌咨询公司,并且闷声发大财,它为全世界的户外和时尚行业,提供高质量的面料、技术、工艺、设计和品牌咨询服务。日子过得挺滋润,这也算是Moss的华丽转身吧。
Moss:“帐篷艺术家”。
美国| 帐篷品牌
Bibler曾被国内装备爱好者评为和HiLLeberg、Stephenson's Warmlite并称为世界三大顶级帐篷,以极度轻便和坚固著称。Bibler采用了非常罕见的单层设计,以及优质昂贵的超轻面料和Easton7075帐杆,满足了高端玩家的轻便舒适且抗风的需求,而在八九十年代,一顶帐篷贵达上千美元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是名副其实的高端产品。
从1977年开始,他们就第一个使用Gore-Tex面料制作圆顶帐篷,且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随后他们在此基础上对帐篷结构和面料进行了20余年的测试和改良,力图找到最适合制造单层帐篷的材料和设计出能经受各种考验的帐篷结构。
后来Bibler研发出属于自己的Todd-Tex材料,将防水透气和一定的保暖性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面料内侧有一层类似Micro的细绒,非常圆满地解决了单层高山帐保暖和结露的问题。但如果长时间在大雨天气使用,也会让这种面料饱和,所以他们的通风设计还有提升的空间。
80年代开始,Bibler推出了许多的帐篷系列产品,完全可以满足人们到地球上任何地方去露营的需求。从喜马拉雅山脉高寒的风雪环境,到阿尔卑斯山脉复杂的地形地貌,从北美阿拉斯加的严寒到南美帕塔哥尼亚高原,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雨林到新几内亚半岛,到处都能看到Bibler帐篷的身影。Bibler后來还设计并制造了烧气罐的悬挂式炉灶,用于在帐篷内使用。
可以说,Bibler将单层帐篷已经做到了业内最佳,在1997年被Black Diamond收购之后,也没有进行过太大改动。
Black Diamond以抗风和轻便著称的单层帐经典型号Firstlight,尝试过使用改良后的轻度防水,高度透气的Epic面料,却未能得到更好的评价。
目前Black Diamond的帐篷产品线,设计几乎都源自于Bibler,只是Bibler的商标已经不复存在。
Bibler的品牌历史在互联网上寻觅起来非常困难,但这并不妨碍它精良产品的口碑传播。也许正因为Black Diamond将其完整地复制成自己的产品线,没有进行太多改动,才使得粉丝们不是非常怀念这个品牌。Black Diamond在这一点上做得完全正确。但在若干年后肯定很多人会将Bibler淡忘,实际上对于消费者来说,好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美国| 帐篷和服装品牌
和Bibler同期的还有一个帐篷品牌, 叫做EarlyWinters。他家最出名的无疑是全球率先使用Gore-Tex面料做帐篷的公司。该公司由威廉· 尼古拉(William S.Nicolai,以下简称Nicolai)于1972年在美国的西雅图成立。
1975年, 戈尔(Gore)的推销员乔· 坦纳(JoeTanner) 将Gore-Tex超轻防水透气面料引入给EarlyWinters,当时这种顶级面料甚至还没有名字。在之前的两年中,Tanner 给很多户外公司打电话宣传介绍这种面料,却遭到了当时还在持观望态度的REI、Eddie Bauer 和TheNorth Face等公司的谢绝。Early Winters是第一家意识到Gore-Tex织物在户外应用中的重要性的公司。
Snow Lion的子午线穹顶帐篷,TNF的产品设计思路正是来源于此。
当Tanner向Early Winters展示产品面料时,EarlyWinters的工作人员通过使用橡皮筋将样品面料固定在装满沸水的咖啡杯上进行了使用。大家都看到水蒸汽顺利地通过了Gore-Tex面料,但是当杯子翻转过来时,却没有漏水。这种经典的“咖啡杯”演示测验在现在已广为人知,因为它是传达防水又透气的面料概念的有效方法。
在了解了该产品之后,Nicolai要求提供样品材料进行试验,并在1975年冬季制造了一个原型帐篷,并在极端室外条件下进行了测试。在原型帐篷成功之后,EarlyWinters成为第一家订购Gore-Tex面料的商业公司。
Early Winters在1976年5月推出了Light Dimension帐篷,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Gore-Tex的帐篷。在其半年后,Early Winters推出的山地夹克Mountain Parka,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Gore-Tex的服装产品。正是其产品优异的防水透气功能,获得了爱好者的一致认可,其他品牌才纷纷效仿,用尽各种办法和Gore公司进行合作,现在Gore已经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面料巨头公司。
Early Winters的销售额在1980年代初期达到最高点时曾接近2000万美元,已经非常可观。但是随之不久,公司失去了产品创新的能力,山地服装和帐篷线的产品被全部下架。
1984年,公司被Nicolai卖给了Orvis(一个美国的古董级的钓具品牌),而Nicolai也不再负责产品的市场和销售,转行去做了销售顾问和商务咨询。后来,EarlyWinters被Norm Thompson集团(这家公司也是做飞钓用品的,后来逐渐也开始做服装和户外用品,并且主推线下商店) 收购, 并且在2004年,Norm Thompson将该公司更名为Sahalie。Early Winters至此彻底消失。
早期能和Gore公司合作似乎是个很美妙的开始,开创了令很多同行艳羡的各项“第一”。如果把握好时机,还可以配合Gore制作出更多先进的面料和产品,进行长期合作。但Early Winters的历史却出乎意料的短暂,可见失去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创造精神,对品牌的打击无疑是最致命的。
Snow Lion的产品图册封面(1976年)。
美国| 睡袋和帐篷品牌
Snow Lion是美国70年代生产睡袋、帐篷和服装的顶级品牌,它的创始人是传奇人物比尔·西蒙(Bill Simon,以下简称Simon)和巴里·索洛韦(Barry Solloway),从1972 年创建到1978 年破产,仅仅维系了6年时间。但这6年时间Snow Lion却留下了非常辉煌的历史。
在创建伊始,公司的名字叫做Snow line,但埃迪·鲍尔(Eddie Bauer) 当时已经有一个睡袋产品系列叫做“Snowline”,威胁会对该名称采取法律行动,因此Simon将其更改为Snow Lion。
1976年,Snow Lion的合成背包木乃伊睡袋被美国《Outside》杂志评选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100件装备”之一。
这条睡袋被认为是当代第一条高性能的睡袋,当时大多数的睡袋都很重,而且睡久了之后會发生隔热变化,产生冷点。Snow Lion使用了Polarguard绝缘材料,保持温暖均匀分布。很有意思的是,知名背包公司Gregory品牌的创始人韦恩·格里高利(Wayne Gregory)出于兴趣也曾参与到这款睡袋的开发中。
为防止冷空气穿透睡袋拉链,Snow Lion研发了获得专利的内外双层防风拉链,这个设计目前也被一些睡袋品牌借鉴。
同样在1976年,Snow Lion为Ned Gillette的EllesmereIsland探险队提供睡袋和服装,Solloway还特意聘请了自由设计师鲍勃·豪(Bob Howe),后者创造了经典的子午线穹顶帐篷。
1977年Snow Lion在台湾制造了首批在美国和英国以外生产的Gore-Tex服装。
然而在1978年发布过这一期产品目录后没多久,Solloway就宣布公司破产了,最终被纽约的一家叫Gateway的公司收购。
Bill随即从公司辞职,开始经营Odyssey公司,10年后Odyssey收购了The North Face和Sierra Designs。1990年Bill继续收购了Marmot,1994年,Odyssey公司破产。Bill与马斯登·卡森(Marsden Cason)合作购买了The North Face,他们使TNF 的销售额在3年内翻了两番,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了3亿美元。
1996年,TNF 成功上市后不久,Bill与Marsden Cason功成身退,相继离开了公司。
拥有众多经典产品和设计的Snow Lion,消失的速度让人非常意外也觉得十分可惜,其背后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Bill Simon后来在TNF 品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算是弥补了Snow Lion的遗憾吧。
感谢互联网给我打开了世界另一扇大门的机会,在查阅浩瀚英文资料的过程中,我屡屡受到震撼。
这些户外品牌都曾意气风发,拥有过自己辉煌的历史,领先的装备科技和精湛设计,以及属于那个年代人们争相抢购的顶尖产品。
品牌的发展史可以折射出户外行业的兴衰。时过境迁,如今这些户外品牌已经消失,先驱者们除了留给我们一件件典藏的装备精品,更多的是一座座精神的丰碑。
Snow Lion生产的外套。
户外运动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早期的户外运动其实是一种生存手段,采药、狩猎、战争等。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欧洲的制造业得到长足的进步,这期间诞生了很多户外品牌,至今仍活跃在一线,如Mammut、Helly Hansen、Bergans、Hagl?fs 等等。但当时绝大多数都是以手工小作坊为主,只生产单品。
二战后,户外运动开始走出军事和求生范畴,成为人类娱乐、休闲和提升生活质量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美国在大萧条时期酝酿的力量开始爆发,此时一些户外中生代品牌开始崛起,如REI、Gore、Black Diamond、Columbia、SierraDesigns、The North Face 等等,产品线也得到了扩充。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节约成本,很多品牌开始把生产线转移到海外。
Snow Lion生产的Polarguard睡袋。
在1970~1980年, 户外在欧美迎来了黄金时期, 人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中坚品牌MSR、Patagonia、Marmot、Osprey、Gregory等相继成立,此时的品牌更讲究设计、工艺和面料的使用。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Mountain Hardwear和Arc'teryx为代表的新生代品牌开始席卷全球,加速了品牌的吞并和整合,一些曾在历史长河中掀起浪花的品牌逐漸逝去。
户外文化此时也逐渐传入到亚洲。日韩最先崛起,生产出更多有科技和功能性的户外装备,甚至还倒逼欧美品牌做出山系、户外机能等潮流产品。
经过40年左右沉浮,中国近几年虽然户外运动的参与人数和人均消费都成倍增长,但至今还是处在初级阶段。国内品牌也鱼目混珠、参差不齐,很难以令人信服的品牌实力抵抗国外品牌的冲击。
消失这个词总是充斥着没落和遗憾,但对于户外玩家来说,所有存在过的户外品牌在历史上都有它的归属。珍惜当下,放眼未来,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