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如是写道。
对于青年,人们总是不吝赞美之词,因为青年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希望。101年前,五四风雷响彻长空;时至今日,五四精神仍引领着青年人前进。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百年不渝。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风骚数百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人们正用实际行动诠释并传承着前辈的风骨。面临历史新的考验,当代青年人交上了自己的答卷。
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内外持续蔓延。新一代青年人成为抗击疫情的主力军。作为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群体之一,海外中国留学生尤其引发关注。在密集信息的洪流中,在媒体的聚光灯下,他们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成为了焦点。困境与无奈、质疑与偏见、波折与险阻……渡过重重难关,留学生们撕下了种种标签,彰显了中国年轻一代的非凡力量。
“90后”:轮到我们保护世界
“90后”是伴随着误解与批评长大的一代。曾几何时,“90后”被视为叛逆、任性、自私的代名词,甚至被称为“垮掉的一代”。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旧的固有观念早应该被清除洗刷。如今,最早的一批“90后”已经进入而立之年,最年轻的“90后”也已年满二十。他们早已不是使用“火星文”的“非主流”少年,而是已奔赴各行各业的真正的建设者。近年来频频被调侃的“00后”,也已经不再是人们印象中不懂事的“小学生”,他们同样也在走向成熟,担起属于自己的责 任。
2020年,面临防疫战这场“大考”,“90后”“00后”青年成功地经受住了考验。据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国有1.2万多名“90后”“00后”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占支援湖北医护人员总数近1/3。4.26万援鄂医务队员中有2.86万护士,占了近70%;其中“90后”占护士总数的40%。一段话在网络上感动了许多网友:“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以前是被世界保护的人,现在轮到我们来保护世界了。”一名抗疫一线的“90后”护士这样说。
近日,在上海青少年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系列活动的第二场直播活动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说,此次疫情中,“90后”的表现颠覆了人们对年轻人的印象。“以前,你很难给‘90后定义,感觉他们还是需要呵护的孩子,现在,无畏、担当和创造力完全是‘90后配得上的形容词。”张文宏也对“90后”送出了寄语:“随着疫情告一段落,首先要感谢广大青年在这次疫情当中所作的贡献,同时也祝愿他们在未来的事业中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能够为我们的国家多作贡献。”
战疫前半场
海外学子捐款捐物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暴发以来,海外学子牵挂祖国,第一时间行动起来,组织志愿活动,捐款捐物,为抗击疫情付出了巨大努力。
据报道,武汉海关1月25日发出公告,公布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进口捐赠物资办理通关手续的相关事宜,正式开通接受海外捐赠渠道。身处海外的中国留学生纷纷响应,开展募捐活动。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丹麦等国高校的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筹集善款购置医疗物资,运送至国内;不少留学生自发成立志愿小组,在国外购买口罩等物资,寄送至国内免费捐赠;还有中国留学生春节期间在美国举办晚会,将活动的所有收入用于采购医疗物资捐给抗疫一线。此外,有留学生制作沙画视频普及防疫知识,也有留学生创作歌曲为武汉加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人民的支持与鼓舞。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队伍中,一群“00后”中国留学生引发关注。据中国侨网报道,“武汉加油·北美留学生组”志愿者团队成立于1月23日,由在美国读高中的几位中国留学生发起,成员的平均年龄还不到18岁。自成立起的大约一个月内,该志愿者团队共募集善款90余万元,开发运输线路29条,将消毒液、护目镜、N95口罩、医用手套等医疗防护物资送到了武汉。该志愿者团队的发起人、19岁的施煜程说:‘非典时,我还是个幼儿,当时很多人守护着我们这一代人。如今,我们长大了,换我们来守护大 家。”
在抗疫的“上半场”,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捐助为国内的防疫工作送来了温暖的支持。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广大海外留学生心系祖国,主动捐款捐物,关心和支持国内抗疫斗争,我们对此深受感动,也深感自豪。”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表示,在此次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广大海外中国同胞特别是留学生心系祖国,主动捐款捐物,关心和支持国内的抗疫斗争,体现了宝贵的爱国情怀。
入境时感动落泪的她
成为疫情防控志愿者
近段时间,一名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了防疫志愿者,她的故事打动了许多网友。这个女孩名叫曹元元,1995年出生,家住上海南翔镇,2018年起赴英国伦敦留学攻读艺术学位。原本将在2020年年底结束留学,却因为疫情不得不提前回国。3月下旬,她一路辗转飞抵上海,机场海关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帮助让她忍不住感动落泪。
曹元元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记录了回国之路的沿途见闻。在视频中,她含泪哽咽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很骄傲,以后一定要好好报效祖国。”
“报效祖国”并不是一句空话。“之前在视频里讲要‘报效祖国,现在我找到了最快、最接地气的报效祖国的方式。”曹元元说道。隔离期满之后,她主动申请到上海市嘉定区某隔离点参加志愿服务。4月15日,曹元元经过培训后正式上岗成为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她表示,自己回国的时候,很多人帮助了自己,但是自己什么都没有做,所以想来做志愿者,为防疫工作者减轻负担。
成为疫情防控志愿者后,曹元元愈发体会到这份工作的不易。她说,“每一个小的环节,比如说跟社区医生对接、跟楼上保安对接,每个环节都要配合得非常好,每一个人都要付出。我觉得真的不容易,这场抗疫能够现在取得这样的成绩,那得多少人作出贡献和努力。”
据报道,4月20日,又有两位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也加入到了隔离点志愿者行列。对此,曹元元表示,“我觉得这件事情,比我本人做志愿者这件事情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我个人觉得是温暖在不断地传递,因为我受到了那些防护人员对我的帮助,那些工作人员对我的帮助,然后我把这份帮助、这份爱心、这份温暖传递给下一个。”
据报道,在远程视频课程结束之后,曹元元把她的经历告诉了远在英国的导师。“导师回了一封邮件给我,他用了大写的单词‘LOVE。最后的一句话就是说,你真的应该为你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多年以后回望这段特殊经历时,想到当时的我没有退缩,没有缺席这场战‘疫,一切都值得。”曹元元这样说道。
组建志愿队
归国留学生在行动
据中国侨网报道,近期,在首都机场、入境人员集散点、集中隔离观察点等外防输入的重要防线上,活跃着一群归国留学生志愿者,他们发挥语言优势,为入境人员提供多语种的志愿服务。
该志愿服务团成员孙伯骛曾在西班牙学习生活过5年,他负责在新国展集散点提供西语志愿服务,登记入境人员的航班、国籍、居住地等信息,方便后续追踪。志愿者工作量不小,工作分成白班和晚班,每班12个小时,白班从早6点到晚6点,晚班从晚6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
在工作中,孙伯骛与入境人员交流时遇到很多问题,入境者对于隔离等问题的不理解有时会导致情绪失控,为志愿者的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挑战。孙伯骛认为,与入境人员交流,最重要的就是“交心”。4月中旬,他结束了志愿服务工作,那时新国展转运中心也已经暂时闭馆了,但仍不断地有海归同学和朋友发微信咨询他,怎么报名成为志愿者。
“现在他们中有一些去了首都机场和隔离酒店,继续为入境人员做志愿服务。”孙伯骛说,“作为归国留学生,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们就会义无反顾地顶上去。”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山西省太原市成立了“防疫情翻译志愿者服务队”,以太原海归俱乐部、太原市海归协会等海外归国留学生人才汇聚平台为依托。广大海归积极报名参加,为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外籍入境人员相关信息排查工作发挥有效作用。据报道,该志愿服务队翻译语言涵盖英语、日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多个语种,陆续报名参加的志愿者人数已达50余人。志愿者服务队通过线上、线下为海关、机场、车站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翻译服务。
该志愿队的一位成员表示,“做好相关资料的翻译工作,也是支援抗击疫情,能够发挥我们在海外学习的语言优势,尽可能为医护人员提供帮助。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立刻行动起来。”
制作图表走红外网
提醒英国民众关注疫情进展
综合央视网、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前段时间,在英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吴芃在海内外社交网络上走红。他用独特的方式鼓舞当地民众关心疫情,受到英国网友的称赞。
吴芃今年26岁,2019年4月起就读于英国利兹大学国际企业法专业。3月5日,英国卫生与社会保障部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将为网友提供最新的数据。吴芃看到后,在文章评论区留言发问“为什么英国不能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跟踪信息”?不到一小时后,英国卫生部在官方账号上发布了最新数据:截至当天共有115例确诊。看到当时的英国还未采取足够的行动,吴芃当天就在该条数据通告下留言,发布了第一张英国确诊病例的总结和趋势图表。从那天起,吴芃根据英国官方数据制作相关的疫情图表,每天一张,留言发布在英国卫生与社会保障部疫情通报的推文下面,以唤起英国民众对疫情的注 意。
这样每天一图的持续之举,逐渐引来了网友的关注。几天之后,社交媒体上吴芃的粉丝过万。
不少在英国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开始关注他,包括议会议员、NHS医务工作者、BBC主持人、著名媒体主编、公司CEO等。吴芃也引发英国民众的关注与称赞。不少英国网友每天催他更新图表。还有网友开玩笑地发起了“请吴芃当首相”的话题。
随着网友关注度的增加,吴芃也受到了英国媒体的关注。3月24日,英国媒体约克郡邮报网站(Yorkshire Post)發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利兹大学的学生在做英国新冠肺炎疫情图》的文章,对吴芃进行了专访。
吴芃告诉《约克郡邮报》,“我每天做的是根据公开的政府数据,及时地绘制一张图表,这样每个人就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增长趋势。每天坚持这么做真的鼓励了每个人继续关注疫情的发展。”
在采访中,吴芃表示,“我给英国卫生部官方推特设置了提醒,每天他们一发信息,电脑就会提醒我。我把当天数字输入之前建好的模型,然后更新图表就行了,整个过程大概只要5分钟。我本科专业是社会工作,学过社会统计学、社会统计软件、定性研究方法等课程,有这个基础。”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疫情图背后
核心团队是两名中国博士生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段时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国传播,多国主流媒体或政府卫生部门在进行疫情更新发布时,都在引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疫情数据更新图。而图表的创作者是这所大学两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生董恩盛和杜鸿儒,他们都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土木与系统工程系博士一年级学生。
据报道,董恩盛的研究方向是疾病模型,在2020年1月份,新冠肺炎疫情还尚未在全世界范围流行起来时,他就和导师达成一致意见,想要做这样的一份数据地图。1月21日晚上,他花了7到8个小时时间做好了第一版,1月22日早上导师通过推特把这个图表发布到了全世界的平台上。”董恩盛说,他和导师做这个图表最开始的初衷只是为下一步的学术研究做数据收集和准备工作,没想到随着疫情发展,会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统计参考,这也让他和团队感到责任更重了,更需要夜以继日地保持数据严谨和准确。
同样为博士研究生一年级的杜鸿儒从2月1日加入这个团队以来,一开始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并与世卫组织数据比对;在系统可以自动更新数据后,他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做自动更新代码的编写,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确保数据统一性和准确性。
杜鸿儒说:“相当于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这些数据源都是不同的格式,也可能都是不同的语言,我们需要把各个数据源汇总了,再整理、再清洗成我们需要的格式,然后再上传到这个数据图表中。”
疫情在全世界持續影响下,两人也都认为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学习中国成功的防控经验,早日控制疫情在全球的蔓延。
杜鸿儒说:“从数据上来看,美国目前是全世界(疫情)最严重的。中国疫情防控对其他国家都是很好的榜样,我希望世界上各个国家可以参考中国的防控手段,希望能早日控制全球的疫情。”
钟南山回忆留学故事
“从来没想过不回来”
青年人“接力”的同时,还有些“前辈”仍然坚持在赛场上,与青年们一同为国家作出贡献。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暴发,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临危受命。2003年,67岁的钟南山是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今年,84岁的他再担重任,奔波在抗疫一线。
据报道,钟南山1979年曾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近日,钟南山接受了中国纪检监察报的采访,讲述了自己的留学故事。
“我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要参加教育部的考试,考过了才能去。当时的英语考试我考了52.5分,结果那年45分就合格,我就出去了。”
据钟南山回忆,那时候,所有留学生都很艰苦。坐火车去英国要9天,为了省钱,连草纸、洗衣粉都带着。“我们每个月只有6英镑生活费,在英国剪个头发就要12英镑,干什么都得靠自己。”
他表示,到了爱丁堡皇家医学院后,最困难的还是语言关。“我以前是学俄语的,每天参加完查房,就去图书馆借录音带来听、来写,听不懂的就去问,差不多花了大半年来提高英语水平。”
在英国留学期间接触到了一些研究思想,对钟南山后来的学习与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我的导师弗兰里教授是专门研究慢性气道疾病的,非常有名。我做了一些研究工作,有三项做得比较好,也得到全科室的认可。英国有些研究思想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常常做出了一点成果就理所当然地直接往下做,他们是要反复验证,没走好第一步之前,绝对不走第二步。再就是要相信自己做的实验,不一定相信权威。这两条给我印象很深,所以我后来一直很重视对团队基本功的训练,练好了再提高。”
据了解,钟南山在爱丁堡完成学业后,想做哮喘方面的研究,就去伦敦进修,又待了半年。在结束学业后,导师极力挽留他,但他仍然坚持回国。对此,他也进行了回应。“我觉得国家这么困难还给我们机会出去留学,从来没想过不回来。学了以后就得回来提高我们国家的科学水平,当时就是这样单纯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