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晨 张 莉 秦诚成 罗 茜
(1 遵义市遵义医科大学,贵州 遵义 563000;2 遵义市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遵义 563000)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工业意外、交通事故也越发频繁,使患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手术的痛苦及终身残疾的现实,患者往往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者可有自杀倾向[1],家庭作为患者的主要陪伴者,为患者提供日常生活、精神与经济支持,在患者康复和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构建家庭中心式护理,通过家庭的“引导-支持-帮助”使患者重获回归社会的信心,减轻负性情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截肢患者共44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5例;车祸伤16例,坠落伤8例,机器绞伤7例,电击伤4例,挤压伤2例,重物砸伤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病种、截肢部位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研究方法
1.2.1 评价标准:①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将焦虑因子分为躯体性和精神性两大类,共14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计分,各条目分数相加得出总分,≥29分为严重焦虑;21~28分焦虑明显;14~20分肯定有焦虑;7~13分可能有焦虑;<7分没有焦虑症状[2]。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可归纳为焦虑、躯体化、体质量、认识障碍、日夜变化、睡眠障碍及绝望感7类因子结构。4~6,12~14,16项采用Likert3级评分法计分,1~3,7~11,15项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计分,各条目分数相加得出总分,7~17分可能有抑郁症;18~24分肯定有抑郁症;>24分严重抑郁症[3]。
1.2.2 家庭中心式护理:护士对干预组家属进行有效的指导,教会家属疾病护理常规、正确的引导及支持方式,构建家庭“引导-支持-帮助”体系,使患者更早的适应现状,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1.2.2.1 引导:需让患者认识到即使肢体的残疾也能享有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将著名残疾人励志演讲家尼克·胡哲、独臂铁人王家超等人的成功案例与患者分享,并与病友交流截肢术后的康复经验,使患者接受现实,协助患者根据自身特点建立新的劳动工作、休息娱乐及社会交往形式,以树立新的生活方式,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积极面对生活,以乐观的、积极的心态尽快融入社会。
1.2.2.2 收集资料:截肢患者接受手术后出现负性情绪的情况并不例外,这是因为患者需要长期忍受身体上的病痛,还要面对经济和心理上的压力,严重时患者极有可能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护理人员在针对截肢患者进行家庭中心式护理前,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的状况,细致的分析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如出院后护理人员可与患者辖区内的社区护士保持电话联系,定时回访,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尽最大可能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尤其是要叮嘱患者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定期进行康复锻炼[4]。除此之外,还要给予患者适当的引导,促使患者主动说出内心的顾虑和烦恼。除了和患者本人沟通外,还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5]。完成患者的心理状况收集后,应将其总结起来,并直接反馈给心理咨询科医师。依照患者的心理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家庭中心式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1.2.2.3 支持:①精神支持:截肢对患者自身形象的改变及对工作生活的改变都对患者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希望自身人格能够得到尊重,家属的鼓励与支持是患者行进的重大动力,家属需掌握正确的谈话技巧,多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树立信心。②经济支持:家属除替患者分担生活开销外,还需了解工伤保险政策,获得一定的经济援助,同时了解创业扶持、社会保障、补贴优惠等残疾人的福利与政策,减轻患者生活压力。
1.2.2.4 帮助:截肢术后患者自理能力下降,家属应掌握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参与到患者的术后康复和护理中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①幻肢痛是患者截肢术后常见的不适症状,往往是由于患者心理原因导致的特殊反应,根据患者情况早期佩戴假肢,给予间歇性加压刺激,帮助患者按摩、拍打、热敷残端、以减轻局部不适;分散患者注意力、给予正确的健康指导,消除不良心理因素,使患者接受截肢现实;②应注意观察残端皮肤的色泽、温度,有无出血、渗液、感染、挛缩畸形等,做好清洁与护理,卧床期间要经常变换体位,防止受压部位皮肤压疮的发生;③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增强患者免疫力,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④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在康复早期家属应协助患者进行截肢侧被动式关节活动练习及残肢肌肉按摩,逐步向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及负重训练过度,以增强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平衡与协调功能;⑤部分患者在接受手术后会出现极为严重的心理反应,甚至拒绝治疗,此时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适量使用镇静剂,缓解患者的焦躁情绪,直至患者的情绪和心理渐趋平缓后,在与患者家属一起对患者进行心理和情绪上的疏导,协助患者树立信心,遵从医师嘱咐治疗疾病[6]。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沟通过程中避免使用敏感词汇或提及敏感话题,选择合适的或者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将沟通的切入点和语言尺度控制在合适范围内,以免引发患者的不良情绪。通过良性的家庭中心式护理,转变患者的负向情绪[7]。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比较:见表1。结果表示,家庭中心式护理有利于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促使患者树立信心,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抗疾病,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表1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s)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比较:见表2。
表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分,±s)
表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分,±s)
截肢术后患者自身形象、生活方式、社交工作等均面临巨大挑战,使得患者内心变得格外敏感,负性情绪明显,张刚研究表示创伤性截肢术后患者普遍存在心理应激障碍,其主要表现在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等方面,有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是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且应激障碍水平与有无配偶、工作学习、家庭关系及社会交际情况密切相关[8],家人在帮助患者塑造新的生活方式显得尤其重要,护士应结合患者家庭情况进行护理干预,使家属参与到患者的健康管理中来。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因素也是影响患者康复及预后治疗的直接因素,如果机体始终保持愉快、乐观的态度,一定可以刺激交感神经,不断释放的神经递质会使大脑始终保持在兴奋的状态之下,与此同时,患者的脑血流量和活性会不断增强,有利于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9]。因为缺乏必要的认知和理解,截肢患者会在接受治疗后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做好推广与宣传,使患者深入了解截肢的原因和重要性,从而打消患者的忧虑,取得谅解和信任,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10]。另一方面还要取得家属的谅解和配合,针对患者家属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家属意识到患者承受的痛苦和恐惧,尤其是不可给予患者过多的苛责,当然也不可过分的迁就或者忍让,而是要从精神和心理上给予患者适当的鼓励与支持,从而使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病魔,提高截肢患者的预后质量[11]。
家庭中心式护理模式是将有照顾意愿的家庭成员纳入护理团队,通过多途径的健康教育及技能培育方式提升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能力,帮助患者改善心理问题及健康状况。目前此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科领域,而以成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12]。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家庭式护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截肢患者家庭中心式护理干预方案,通过对家属进行培训,让家属成为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主要协助者,帮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疼痛护理、饮食及皮肤护理等日常护理。并在生活中给予患者极大的精神支持及经济支持,引导患者从接受现实逐步过渡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经过为期3个月的家庭中心式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庭中心式护理有效缓解了患者的负性情绪。术后1个月干预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精神性焦虑症状和躯体性焦虑症状均较出院前得到明显减轻,全身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干预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积极锻炼,正视自己的疾病并积极面对新的生活方式,患者从情绪低落、丧失信心到积极配合治疗、重塑新生活,生存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重视家庭的能动作用,使家属积极的参与到患者的健康管理中来。
综上所述,患者在接受截肢手术的同时,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病痛,还要面对极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极有可能产生不良情绪,最终引发暴躁、易怒、焦虑等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为此,护理人员应针对截肢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利用家庭中心式护理的方式与患者家属一起组成医疗团队,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恢复环境,及时解答患者的疑虑,帮助患者抒发负面情绪,使得患者的社会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由此可见,家庭中心式护理有利于缓解截肢患者的负性情绪,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