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

2020-05-26 03:47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1期
关键词:脑梗死流程急性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0)

急性脑梗死是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病变,多由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所致,使得脑组织出现局灶性急性供血不足,进而导致急性脑梗死的产生。该疾病起病迅速、紧进展快,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比较高,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耳聋、耳鸣、半身不遂等,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常规护理主要是为治疗工作服务的,针对性和规范性不足,存在明显的疏漏和重复环节,难以取得理想的护理成效。研究发现[2],科学规范的急诊护理工作可明显提高急救水平,为挽救患者生命获得更多先机,降低后续治疗工作的风险,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为深入探讨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的急救价值,我院在收治的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过程中实施优化护理服务,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救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所用护理干预方式为依据将患者分成例数均为45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2~80岁,平均(61.2±0.6)岁,病程0.8~12.4年,平均(7.8±1.2)年;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40~79岁,平均(61.5±0.5)岁,病程1.0~12.8年,平均(8.1±1.4)年。纳入标准:①经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②年龄不超过80岁;③患者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主动参与。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功能受损严重,生命体征异常波动者;②合并其他类型心血管病变者;③认知水平有限,沟通交流能力差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的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服务,患者一入院,护理人员需立即监测患者心率、血气指标和血压,迅速搭建静脉通道,协助指导患者完成各项常规检查,为手术治疗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服务,具体措施为:

1.2.1 制定标准化工作流程:急诊护理工作节奏快、技术门槛高、风险高、口头医嘱量多,工作复杂繁琐,给护理人员提出了高水平的要求。为此,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流程、诊断流程、护理治疗流程和突发事件指导科学规范的护理程序,以实现急诊护理工作的系统性与连续性:除此之外,也要加强对医护患三方人员沟通交流、交接班制度和转送制度的改进,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流程和人为失误,提高急诊工作效率。

1.2.2 坚持“先急救后挂号”原则:医护人员应在接诊后5分钟内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确定患者有无溶栓禁忌证,将获得的评估结果详细记录在册,由主治医师进行分诊,以分诊结果为依据启动应急护理流程,联系相关人员,准备好急救所需医疗器械和相关用品,严格监测患者各项体征,予以血常规检查,完善患者病史;确保各种急救设施可正常工作,满足治疗工作需要;告知患者溶栓风险,在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协议书后方可进行溶栓治疗,期间严格检测患者血压、心率、脉搏等指标,及时处理解决异常情况。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文化水平进行急性脑梗死健康知识讲解,以患者恢复情况为依据,制定康复锻炼方案。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对比:参照院内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为判定依据,问卷满分为100分,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层级,分值在81~100分、60~80分和0~59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3.2 两组急诊效果对比

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分诊时间、总抢救时间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NIHSS得分在0~42分,0~1分:正常或趋于正常;1~4分,轻度卒中,5~15分重度卒中,15~20分中重度卒中,20~42分重度卒中,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4]。

1.3.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进行对照组和观察组脑水肿、颅内压上升和出血转化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文中所用数据用软件SPSS 21.0统计处理,无序分类资料(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用百分数(%)表示,χ2检验,名义变量资料(分诊时间、总抢救时间和NIHSS评分)用±s表示,t检验,当P<0.05时,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3.3%和95.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n(%)]

2.2 两组分诊时间、总抢救时间和NIHSS评分比较结果:对照组分诊时间为(2.52±0.36)min,总抢救时间为(5.24±0.48)min,NIHSS评分为(10.82±1.21)分,观察组分诊时间、总抢救时间和NIHSS评分分别为(0.72±0.16)min、(3.75±0.32)min和(7.54±0.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50,P=0.000;t=17.326,P=0.000;t=14.822,P=0.000)。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脑水肿发生率为4.44%(2/45),颅内压上升发生率为2.22%(1/45),出血转化发生率为0.00%(0/45),并发症发生率为6.67%(3/45);对照组脑水肿和颅内压上升患者各为4例,发生率为8.89%,3例出血转化患者,发生率为6.67%,共有1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4.44%,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数据有差异(χ2=5.413,P=0.019)。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错综复杂,血液、血管和血流动力学异常使得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是该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和吸烟酗酒、体质量超标等情况同样会增加该疾病发生概率。急性脑梗死起病突然、多在晨起或夜间休息状态下发病,数小时或1至2天内可达到顶峰,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明显影响[4-6]。

急诊护理工作是促进急救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常规护理工作衔接差、缺陷明显,使得患者急救时间被耽误,对临床急救工作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不仅如此,还可能导致护患纠纷,影响医院对外形象的树立。优化急诊护理工作流程,有利于确保各项工作环节紧密联系,为患者争取足够的抢救时间,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急诊时间耗费,提高急诊护理工作分科学性、连续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缩短急诊工作时长,提升急救工作效率,也利于护理成员明确分工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落到实处,在保障抢救工作质量的同时减少异常情况的发生[7-8]。此外,对急诊护理工作进行优化,更能满足患者个人需求,确保患者获得个性化护理服务,促进患者满意度的提升。学者辛巧颖认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工作中运用全程优化护理急诊模式,可明显缩短患者急救时间,与本文研究成果存在明显一致性[9]。熊昕等学者认为,在急诊抢救工作中对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处理,可缩短抢救时间,促进患者满意度的提示,文中研究成果再次证明了该观点[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3.3%和95.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证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对两组患者分诊时间、总抢救时间和NIHS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缩短急诊时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所得结论证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将各项护理措施落到实处,减少护理环节的遗漏,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着明显的防范作用。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可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和急救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防范并发症效果好,值得临床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脑梗死流程急性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心包炎1例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析OGSA-DAI工作流程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