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该病发展迅速,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征[1]。ACI主要是脑部动脉血管出现粥样硬化及血栓引起管腔狭窄,导致脑部局灶性供血不足或阻断,进而引起脑组织软化、坏死等继发性损伤和炎症[2]。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急性期血管炎症标志物,在急性炎症、创伤、坏死情况下,CRP水平急剧升高[3]。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是血浆高凝状态的敏感标志物,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4]。ACI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主要病因是风、火、痰、瘀,中医常以此进行辨证分型[5]。本研究分析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ACI病人血浆CRP、FIB、D-二聚体水平变化,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CI提供思路。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我在院住院且首次发病的ACI病人4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3~78岁。另选取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40名为对照组,其中男22名,女18名;年龄35~80岁。纳入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6],且经颅脑CT或MRI证实;发病时间<24 h;病人病历资料完整;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人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妊娠期及哺乳期;近期服用凝血药物病人;合并肝功能不全;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急性传染病病人;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1.2.1 ACI中医证型分布 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7],分为风火上炎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
1.2.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采用NIHSS评价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共11项,总分42分,分数越高提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0~1分为正常或接近正常;2~4分为轻度卒中;5~15分为中度卒中;16~20分为中重度卒中;21~42分为重度卒中。
1.2.3 样本采集 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加入含有肝素钠的抗凝管,混合数次,-4 ℃条件下,离心半径15 cm,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上清液于无菌EP管中,-80 ℃冰箱保存待测,避免反复冻融,现用现融。
1.2.4 血浆CRP、FIB、D-二聚体水平检测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CRP、FIB水平,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试剂盒均购自上海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检测仪器使用东芝TAB-120RF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由检验科专业人员进行检测。
2.1 两组性别、年龄和血浆CRP、FIB、D-二聚体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 观察组血浆CRP、FIB、D-二聚体水平及NI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性别、年龄和血浆CRP、FIB、D-二聚体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
2.2 ACI病人中医证型分布 观察组ACI病人40例按照中医分型标准分为风火上炎证10例(25.0%),风痰瘀阻证12例(30.0%),痰热腑实证9例(22.5%),气虚血瘀证5例(12.5%),阴虚风动证4例(10.0%),风痰瘀阻证比例高于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ACI病人各中医证型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ACI病人中医证型分布 (n=40)
中医证型例数性别(例)男 女年龄(岁)风火上炎证107 358.75±9.46 风痰瘀阻证127 559.66±10.01痰热腑实证96 359.33±9.95 气虚血瘀证53 259.72±10.12阴虚风动证42 261.10±10.64
2.3 不同中医证型ACI病人及对照组血浆CRP、FIB、D-二聚体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 观察组各中医证型血浆CRP、FIB、D-二聚体水平及NI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风痰瘀阻证血浆CRP高于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及阴虚风动证(P<0.05);风痰瘀阻证FIB水平高于阴虚风动证(P<0.05);风痰瘀阻证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风火上炎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及阴虚风动证(P<0.05);风痰瘀阻证NIHSS评分高于风火上炎证、气虚血瘀证及阴虚风动证(P<0.05)。详见表3。
组别中医证型样本量CRP(mg/L)FIB(g/L)D-二聚体(mg/L)NIHSS评分(分)观察组风火上炎证1025.45±8.12①4.90±0.50①1.56±0.25①②19.30±2.08①②风痰瘀阻证1226.06±8.19①5.34±0.67①2.74±0.39①26.36±3.16①痰热腑实证918.20±6.16①②5.21±0.71①2.26±0.35①②26.06±3.27①气虚血瘀证510.26±4.15①②5.10±0.59①2.14±0.30①②22.02±1.76①②阴虚风动证413.58±5.61①②4.93±0.46①②1.31±0.22①②18.10±1.38①②对照组405.20±3.35 2.31±0.430.51±0.175.47±1.62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与风痰瘀阻证比较,②P<0.0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ACI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我国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多数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CI的发生不仅有脂质沉积动脉壁引起管腔狭窄血管堵塞,且伴有慢性炎症反应[7]。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等,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其中主要是风、火、痰、瘀4种病因。朱丹溪强调,中风乃“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而瘀血、痰浊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8]。有研究报道,痰瘀互阻在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痰瘀互阻既是缺血性中风的中心病理环节又是辨治重点,瘀血、痰浊致病因素,为生风之源,因此,痰瘀阻络是中风的主要发病机制[9]。中医学研究发现,痰与瘀皆与血脂相关,一定条件下痰可转化为瘀,瘀可转化为痰,二者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现代中医认为,痰浊为机体脂质代谢紊乱,瘀血为微循环功能障碍,痰瘀阻络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促进炎性因子及促血凝因子分泌,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10]。本研究对CRP、D-二聚体、FIB等炎性因子进行分析,探讨其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机体正常状态下,CRP以微量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炎症刺激时,CRP水平急剧增加,是炎症反应的敏感性指标[11]。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属于慢性炎症性疾病,脑梗死发病时CRP在炎性因子诱导下急剧增加[12]。血液高水平CRP抑制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减少一氧化氮(NO)生成,影响动脉血管舒张功能,引起血液凝固性增加,水平急剧增加,激活补体系统并参与机体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破坏脑血管内膜,加重动脉损伤,促进脑血栓形成[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CRP水平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型中风痰瘀阻证血浆CRP水平最高,且风火上炎证、痰热腑实证CRP水平也较高,提示这3种中医证型病人主要致病因素是火热、痰浊、瘀血,炎症反应明显,病情较重。
D-二聚体水平表达升高,提示有血栓或溶解过程发生[14]。有研究报道,血栓性疾病D-二聚体水平异常增加,其对血栓检测及溶栓治疗具有重要作用[15]。脑组织坏死后释放大量凝血因子,启动凝血机制,促进血液凝固,体内出现高凝低溶失衡状态,为调节失衡状态,代偿性纤溶活性增加,纤维蛋白单体水解增多,D-二聚体表达增加。本研究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可能是由于脑组织损伤,高凝低溶失衡状态引起。中医证型中风痰瘀阻证血浆D-二聚体水平最高,且痰热腑实证D-二聚体水平较高,提示火热、痰浊、瘀血病人血浆D-二聚体易升高,形成血栓。
FIB具有凝血功能,直接参与机体凝血、血小板聚集、纤溶等过程。FIB对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细胞有重要影响,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损伤动脉内膜,血小板聚集,促进局部血栓形成,加重脑组织缺氧缺血[16]。有研究报道,FIB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在急性脑梗死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7]。有研究报道,血浆FIB水平高的病人,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与斑块破裂风险较高[1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FIB水平、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FIB可能参与血栓形成,促进脑组织损伤。中医分型中风痰瘀阻证FIB水平、NIHSS评分最高,且痰热腑实证FIB水平、NIHSS评分也较高,提示火热、痰浊、瘀血病人血黏稠度高,易形成血栓,病情严重。
综上所述,ACI病人血浆CRP、FIB、D-二聚体水平较高,且中医分型中风痰瘀阻证血浆CRP、FIB、D-二聚体水平较高,脑组织损伤评分最高,病情较严重。本研究由于样本量有限,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