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环咏亭碑石考

2020-05-26 02:46孙家锋
泰山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拓片泰山

孙家锋

(泰山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在岱庙延禧殿后、御香亭西旧有环咏亭一座,因四面俱名人石刻砌垣,故名“环咏亭”[1-4]。据考环咏亭始建于明代,其后废兴更迭,历代均有重修,至戊辰(1928)北伐,武夫将亭舍毁为旅廨,碑石败坏,俱为亡尽[5]。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岱庙工作人员整理残刻集中移置汉柏院者,已不足十之一二。另外,还有零星碑石或者残石存于岱庙库房、雨花道院、百碑墙、东碑廊、遗址基垣等。因历经沧桑,现存大部分碑石漫漶不可尽读。甚至有的碑石几乎完全磨灭,今已无人能识,实为一大憾事。本文就环咏亭碑石的历史和现状作一细致耙梳,希望能够补史志之阙及正识读之误。

一、环咏亭简史

据民国王次通推测,环咏亭始建于明天顺五年(1461)修岳庙之时[5]。明之前碑石或为补刻或后世移入,于考证建亭时间无助力。泰山学者周郢认为环咏亭所嵌诗碑始于景泰初元(1450)吴节诗,从下为景泰二年徐仲麟、三年黄恕碑,无更早于此者,说明其亭之建上限为景泰。然吴节《泰山十四咏》,实为康熙中修环咏堂之时吴云所重刊,不足为证。而徐仲麟诗碑原在泰安公馆,黄恕诗碑原在文庙[6,7],后移至或重刻于环咏亭,亦不能作为建亭时间之佐证。再往下集中于成化、弘治间诗碑约有25碣,故笔者臆测:亭始建时间可能如王次通所言为天顺五年,但“环咏亭”之名当始于成、弘年间或者更晚。

嘉靖二十九年(1550),亭毁[5],诸石刻埋没不可见。万历十四年(1586),由转运同知查志隆倡议,巡按御史毛在委派济南府通判桑东阳在其旧址复构亭宇。取旧刻,胪列于基垣之上,所缺者以国朝名贤题咏补入而完缮之,中创亭一楹,仍匾曰“环咏”[8,9]。万历三十六年(1608),山东巡抚黄克缵修缮全庙,则此亭亦在修列[5]。

清康熙七年(1668),山东东南部发生大地震,波及泰安,受其影响,岱庙内建筑多有损毁[10]。次年至康熙十六年(1677),由山东布政使施天裔、泰安武举张所存主持重修岱庙,期间易“环咏亭”为“环咏堂”[11]。乾隆十二年(1747)复加修葺拓新并恢复旧名,有乾隆御制《环咏亭》诗三首勒亭壁[12]。

民国十七年(1928),山东省府令岱庙前半部分辟为中山市场[13],“环咏亭、雨花道院废为旅馆澡堂,古刻石碣,凿供石料”[14]。民国十九年(1930),因中原大战岱庙改为兵营。此后抗战及解放战争时因驻兵又遭破坏,直至尽毁。

2001年10月,环咏亭基址被发现(图1)。其具体位置在今之文物库房的西北角,古之西华门内的南侧,鲁班殿的西南侧,与志书记载相吻合。从遗址的柱础分布看,是纵横四行排列。其建筑为南北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在南北两面的中心部位,遗有踏道,在金柱间遗有墙体痕迹。从整个遗迹分析,是一座五架梁双步廊的建筑[15]。

二、环咏亭碑石统计

清聂鈫(剑光)《泰山道里记》:“历代石刻百馀计,种放题跋其尤也。”清孙星衍《泰山石刻记》和唐仲冕《岱览》记载较详,环咏亭碑石有:汉张衡《四思篇》之一和魏曹植《飞龙篇》(并刻一石)、晋陆机《泰山吟》和宋谢灵运《泰山吟》(并刻一石)、明吴节等诗碑八十五方、清贺运清等人诗(记)碑六方,并元徐世隆诗一方、王恽《汉柏诗》一方、贾鲁《登泰山诗》一方,合计九十六①《泰山石刻记》漏记张衎《王侍御同游灵岩寺》诗碑,《岱览》虽无遗漏但误记为九十五。清朱孝纯《泰山图志》卷五下《金石二》:“石刻凡九十有七(当含种诗题跋二石)”。下文王次通沿袭其上九十五之数。碣。合宋种放会真宫诗题跋二石②宋熙宁十年(1077),谭逑将种放《会真宫诗》及时人题跋并刊于会真宫斋厅西壁(共三石)。而种诗明代已佚,仅传题跋二石(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题跋全拓,今岱庙仅存残刻三段。)据周郢考证,此碑移入环咏亭时间当在建亭之时。,并勒亭之周垣。民国王次通《岱臆·访岱庙环咏亭》称:“旧存历代碑刻九十五碣,其魏致和③魏祥,字致和,山东历城人(今济南),清中期著名建筑师。曲阜孔庙、邹城孟庙、泰安岱庙等均由其主持设计。司马《槐荫堂自叙(册)题跋》五十二方,徐青浦④徐恕(1730-1779),字心如,号芳圃,江南松江府青浦县(今上海青浦区)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官至山东布政使。四十四年(1779),因署内失火,抢取印信,受灼伤致死。《岱宗祈雨》十二方,乾隆四十八方,共二百零七石。”亭毁后,王氏又查“计存五十家,凡六十一石”。

建国后,岱庙内建筑陆续重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岱庙工作人员整理环咏亭残刻集中移置汉柏院,镶嵌于东墙、北墙及汉柏亭台基。另有零星碑石或残刻存于岱庙库房、雨花道院、百碑墙、东碑廊、遗址基垣等。现就碑石及拓片现状作一统计汇总⑤按作者年代分为三表:明之前、明、清。拓片收藏情况:a.中国国家图书馆;b.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c.浙江宁波天一阁(原清防阁旧藏);d.未知。,见下表:

表1 明之前碑石及拓片现状

续表

表2 明碑石及拓片现状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3 清碑石及拓片现状

续表

三、环咏亭碑石之文献价值

(一)补史志之阙

明查志隆《表章韩、范、欧阳诸名贤遗迹议》称:“其间名贤之最著者,若韩魏公、若范文正公、若欧文忠公、若蔡端明、苏子美、梅圣俞、林和靖、石曼卿诸公,皆先宋人物,其手笔尤不容湮没者。”毛在《重修环咏亭记》云:“其间最著者如张平子、曹子建、韩、范、欧阳诸公,流辉千古,不可磨灭。”崇祯年间萧协中在《泰山小史》中亦云:“其间韩琦、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石曼卿诸名贤手笔,尤称珍贵。”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种放会真诗题后世二则引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题于后者二十馀人,或真或行,或篆或隶,或飞白,胡宗回、李宗谔、宋绶、韩退、李孝昌、邵餗、唐异、苏子美、魏闲、范仲淹、王洙、欧阳修、蔡襄、程戡、梅尧臣、韩琦、沈遘、张伯玉、杨杰、皇甫遘,皆宋时巨公。”诸文中所言“名贤手笔”即出自种放会真宫诗题跋二石。除原跋文外,还有后世题名窜杂于其间。据贾运动[16]统计,“共有跋语58则,其中明人题跋4则、清人题跋2则为后人续刻。”今据原碑拓片和《岱览》逐一核对考证后发现此统计颇有出入,跋语总数实为62则,具体年代和数量见图2。

图2 种诗题跋碑跋语年代和数量统计

题跋全文内容清唐仲冕《岱览》记载甚详,惜“皇祐甲午题跋”失其作者。其文曰:“笔力劲健,欢爱无已。皇祐甲午(1054)季春□识。草书。古杭李奎阅,行书。……春□识,‘□’本名款,钤盖图章曰‘公高之裔’,径寸七分,而字画为印文所乱,故不可辨。”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种放会真宫诗题后世二则云:“笔力劲健,彩华无匹。皇祐甲午季春□□。三行,字径八分,草书。末二字为名印所掩,印文是‘□高之□’。四字在前刻之左,其下有‘古杭李□阅’五字,乃近人所题。”今细观拓片[17,18](图3),发现末字笔画与“古杭李奎阅”五字中的“古”字相连,故名款疑应为‘□□古’。皇祐甲午题跋左下则应为“杭李奎阅”,其右上有“杭詹山阅”四个小字。据泰山灵岩寺“王渊题名”石刻后“明苏台小池周同、钱塘珠山李奎、雪湖詹山偕览。”可知,李奎、詹山二人乃同览灵岩及岱庙。查题跋另一碑有“古杭李奎观”和“钱塘詹山览”,而且二人题名的相对位置相同(“李奎”左下,“詹山”右上)。则据以上可间接证明“古”字属“皇祐甲午题跋”。按印文“公高之裔”索骥,宋苏颂《驾部郎中毕公挽辞二首·其一》诗有“世德公高裔,家声相国孙”之句,且自注云:“丞相文简尝自称公高之裔,见于私记。”其中,文简即毕士安(938-1005),宋真宗景德间任宰相;驾部郎中毕公乃毕士安之孙毕从古(1002-1059),官至驾部郎中。至此,题跋全文或为“笔力劲健,欢爱无已。皇祐甲午年季春。毕从古。”此外,从姻亲关系也可得到辅证。种诗题跋有“集贤校理宋绶览”七字,宋绶(991-1040)的内弟即为毕从古;又有“宛陵梅尧臣览”六字,梅尧臣(1002-1060)叔父梅询之女则嫁与了毕从古。宋绶、梅尧臣、毕从古三人同辈且年龄相仿,同作题跋实属情理之中。

图3 图章和名款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碑帖菁华”栏目下有“翁方纲题名”碑帖,其中有说明:“此刻于种放诗题跋第一石,翁方纲卒于嘉庆二十三年,姑附其后。”但未言明具体位置。检题跋碑第一石拓片,紧挨宋绶题名右侧,有“北平□□□观”六字(图4a),其中人名被镵削。细看拓片见署名第一字顶部有“八”,右下有“竖勾”,极似“翁”字;署名第三字为左右结构,左下有“三点”,右边部首为方型结构。再结合北平籍贯查翁氏名人,当为“翁方纲(綱)”无疑。乾隆五十六年(1791)十一月,翁任山东学政之初,登泰山,作《望岳》《登岱》等诗。在题跋碑第二石“不疑(邵必)观”左侧又有“癸丑夏,□□又记”七字(图4b),人名同样被磨平,看大体轮廓,似“方纲”二字。癸丑即乾隆五十八年(1793),是年六月翁离任回京。其正下方底部有“曲阜桂馥记”五字篆书,疑是时桂馥所书①清蒋祥墀《桂馥墓表》:“戊子(1768)以优行贡成均,得交北平翁覃溪(方纲)先生”。。至于人名有镵削痕的原因,《岱览》认为:“盖非名犯当世之禁,则其见仇者所刊去也。”

图4 翁方纲题名

景泰元年(1450)八月,明代宗遣礼部左侍郎仪铭祭岱,以告嗣承帝统。代宗在位期间共遣使致祭七次,其中三年(1452年),以河流泛溢,遣太子太保都御史王文祭泰山,助祭人员不明。《泰山石刻记》“环咏亭诗”云:“黄恕《次徐佥宪泰山韵》,景泰三年秋九月书,有跋。在文庙戟门壁,重刻于此(环咏亭)。”李东辰《胆云轩随笔稿本·泰山刻诗漫录》记载,黄恕诗碑原碑跋文有:“余到泰安助祭,因于公馆壁间得睹同年佥宪、今宪副徐公所咏泰山之什,遂泚笔以和之。时予又回郡匆匆,聊此以纪其盛概耳。至其工拙,有不暇计也。景泰三年九月之吉,中顺大夫、济南知府、前刑部员外郎临江黄恕识。”据跋文可知,黄恕曾于景泰三年助祭泰山,且时间在秋九月。全诗如下:

次佥宪徐大人泰山韵

泰岱原为五岳尊,汶流映带浪涛奔。天门山外烟初散,云水池边殿独存。

幽鸟栖林经岁月,道人㔉药给晨昏。明朝会上高峰望,桑柘闾阎满大坤②志书最后两句作“朝会高峰望桑柘,闾阎满天唱大坤。”。

《明史·本纪第十四·宪宗二》载:是年(成化十三年),免浙江、山东、河南、江西、福建被灾税粮。赈山东、南畿州县饥。(十四年)夏四月丁酉,免南畿、山东被灾秋粮。明张文有《泰山》五言古诗及《大夫松》三绝并刻一石,其跋文为:“予奉敕赈兖,回登泰山,赋此以见意。时成化戊戌(十四年,1478)三月十五日,赐进士出身、奉训大夫、刑部署郎中、吴陵张文识。”此条可补十四年赈饥兖州。周郢《泰山志校证》:“原诗刊岱庙环咏亭壁(《胆云轩随笔》),今佚”;袁明英《泰山石刻》张文原碑图片下注:“泰山赋。明成化岁在戊戌(成化十四年,1478),□□石题”;《泰山石刻资料数据库》编号岱-087:“明成化吴凌《题泰山诗》碑”。实际上,张文诗碑现存岱庙,镶嵌于汉柏院东壁(南数第9)。只因漫漶严重,可惜无人能识。不过,只要根据残存字迹和全拓相互对比,很容易就能得出定论。明《泰山志》和《岱史》等志书仅收录其《大夫松》三绝中的第二首,据拓片则可补齐另外两首和《泰山》五古。

突兀天地间,羊肠百回绕。跻攀入云汉,俯视高飞鸟。

午夜春鸡号,光芒露东晓。夷观九州内,碌碌比肩少。

登封何代王,遗碣荒烟表。摩崖纪功德,此事成虚矫。

傍有仙真祠,其来亦茫渺。古人不可见,今人空扰扰。

谁哉仲尼徒,一览堪舆小。右题泰山

席卷乾坤事远游,登封曾此驻骅骝。大夫松在君安在,涧底湍声哭未休。

又:风雨岩前驻六龙,青松嬴得大夫封。扶苏谩有安秦策,不及当时半日功。

又:玉立岩隈几树荫,君王怜汝汝无心。当时霸业灰飞尽,留得青青直至今。右题大夫松

明《泰山志》和《岱史》有收录明章忱《登泰山》诗,曰“瞻彼岱岳尊,屹屹奠九州。空光碧天合,倒景黄河流。朋从肆登陟,振佩凌清秋。仰视九霄旷,俯览八极周。宣尼有遗迹,怅望心悠悠。”原碑今嵌汉柏院东墙(南数第39),但头尾字句与此碑有异。因原碑文漫漶,《泰山石刻文献资料数据库》和周郢《泰山志校证》录入碑文时有错误和空缺之处。现依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拓片移录全文如下:

登泰山

夙昔尚微志,仰止在山丘。晷运易徂迁,人事兼错缪。

缅维岱岳尊,屹立奠九州。空光碧天合,倒景黄河流。

朋从肆登陟,振佩凌清秋。仰视九霄旷,俯览八极周。

孰云滞形迹,心与天壤游。吊古慨崇替,抚事怀前修。

宣尼去我远,世远馀迹留。瞻望渺无际,永言怅悠悠。

赐进士第、承德郎、太仆寺寺丞、会稽章忱①章忱,字景恂,会稽人。成化十四年戊戌科(1478)进士,授临城知县。成化二十年(1484),擢太仆寺寺丞。累迁曲靖守。所著有《临城集》《克斋集》。书。

两相比对可知,原碑为“完整版”,而志书所载删去了第一、二、七、八句;第三句稍作修改;第九、十两句缩为一句,变成了“缩减版”。至于删减的原因,可能和诗文中的“徂迁”“崇替”等词语犯忌讳有关。不管如何,我们藉原碑拓片得窥章忱《登泰山》诗全貌。此诗未署年月,按山东曲阜颜庙有弘治元年(1488)章忱《谒复圣公庙诗碣》,本诗亦当作于是时。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弘治七年十月戊辰(十三日),遣正使(18人)、副使(18人)持节册封共29人,其中包括王13人、王妃14人、世子1人、世子妃1人。但未言明一一对应关系,即何人到何地册封何人。戴珊《登岳①此诗无诗题,志书均作《谒东岳(神)祠》。考其序文“礼成,还道泰安州,谒东岳神祠。寻登其岳之巅”,虽有“谒东岳神祠”之语,但原诗全文述其登岳所见所思,或命名《登岳》更贴文意。》诗序文中有“珊以节使②节使:使臣。古时使者持天子符节,以为信物,故称节使。往鲁府行册封”“同登者:副使、工部员外郎安福周浚”,据此可知此次册封正使为戴珊、副使为周浚,地点在鲁府(兖州鲁王府),对象为更城兵马副指挥徐英之女,名号是东瓯王③查《明实录》此次册封对象29人,只有东瓯王妃属明藩王鲁王系。东瓯王指朱当沘(1476-1543),乃第四代鲁庄王朱阳铸嫡二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封为东瓯王。谥号端肃。妃徐氏。妃。全碑文如下:

珊以节使往鲁府行册封。礼成,还道泰安州,谒东岳神祠。寻登其岳之巅。先是阴云竟夕,迨晓,天开日朗,万里在目,众心咸悦。昔韩昌黎张开衡山之云,珊何人斯?乃亦得此耶!诗以纪之。时弘治七年十一月五日。同登者:副使、工部员外郎安福周浚,门人、知州长洲曹镐,学正舒城胡熙,训导无锡蔡亨也。

晓日团团宿雾收,几盘石磴到峰头。紫霄咫尺瞻双阙,沧海微茫见一抔。

俯仰远怀尼父道,丹青真逼谪仙讴。岳灵帝德绥宗社,名号千年不负州。

赐进士、通议大夫、刑部右侍郎、前副都御史、浮梁戴珊书。

此碑《泰山石刻大全》和《泰山石刻大观》有收录,但有几处错误。如:第一句“宿”误作“宕”、第二句“到”误作“□”或“属”。

《明史》卷189列传第77载:(弘治)十年(1497)三月,灾异求言。(胡)爟应诏,疏言:“中官李广、杨鹏引左道刘良辅辈惑乱圣聪,滥设斋醮,耗蠹国储。而不肖士大夫方昏暮乞怜于其门,交通请托。阴盛阳微,灾何由弭?”极陈戚畹、方士、传奉冗员之害。“左道”刘良辅之名见《登泰山大顶》诗,中有“奉敕至东鲁,祈灵叩泰山”“威灵千古壮,圣寿万年安”之句,又跋文:“弘治十六年(1503)春三月初,奉命赉香至泰山绝顶,祈灵祝寿”。据此可知,刘良辅于弘治十六年三月至泰山赉香,为孝宗皇帝朱祐樘祈灵、为孝肃周皇后祝寿。越明年三月,孝肃周皇后崩。第三年五月,孝宗皇帝驾崩。似正应验了胡爟“灾何由弭”之语。诗碑跋后有“玄门法孙吴玄义立”,初不知“法孙”何意,按徐溥《胡公守法墓道碑》:刘良辅乃弘治初掌道录司事胡守法徒孙。可知此次奉敕斋醮活动,道教胡守法徒孙吴玄义亦有参与,并为刘良辅诗立碑。按文意和惯例,立碑人吴玄义应为岱顶碧霞灵应宫住持,但不知为何此碑却存于岱庙并嵌于环咏亭。

《泰山石刻记》“环咏亭诗”云:“张衍庆《登泰山诗》,嘉靖九年八月。”又《岱览》“张衍庆《登泰山诗》,草书,嘉靖年。”亭废后此诗碑下落不明。2018年笔者于岱庙访碑,见岱庙汉柏亭北侧台基西数第三碑碑文漫漶十之八九,隐约可读者有“登泰山、凭虚、古、岱、路”等字,已寥寥无几。经与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明人登泰山题诗三十八首”这组拓片一一比对,最终确认为张衍庆《登泰山诗》无疑。此诗全文志书向无记载,据拓片录入如下:

登泰山诗

凭虚跻泰岳,吊古觅仙宫。海岱观游壮,乾坤笑语同。

蓬莱通紫气,象纬逼青崆。去路连苍霭,行骢④自注云:时随熊、孙二大巡先生行。查道光《济南府志》,熊、孙即熊荣和孙漳。升绛笼。

嘉靖九年六月上日,汲郡张衍庆⑤张衍庆,河南汲水人,张杰孙,张继子。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进士。授检讨,升修撰。补参政,布政,光禄寺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兵部右侍郎兼詹事府府丞。所著有《方山集》行于世。书。

嘉靖九年(1530),张衍庆时任山东右参政。随巡按监察御史熊荣和孙漳①熊荣,字以仁,河南光山人。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进士。孙漳,浙江鄞县人。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进士。二人嘉靖初同为山东巡按监察御史。登泰山,故有此诗。郑威有《登泰山一韵二首》诗,据拓片移录:

路入天门十八盘,更凌绝顶万峰寒。斜支乱石仙人渡,满掬清流玉女湍。

送目飞禽逆日永,导人羽客入云端。壮游喜遂羊生志,到此方知宇宙宽。

万里乾坤一伟观,偶逢同志共盘桓。汉秦故事俱尘境,齐鲁诸州真弹丸。

对日恍疑天尺三,梯云历出路诸难。东风分得庐陵醉,管领春光兴未阑。

其后有跋文:“岱为天下宗,久有登志,未果。今以入贺事竣,取道过此。适济南郡倅刘君知之、滕掌教黄君河同览诸胜。而泰安太守许君应元为地主,实多助焉。因漫兴以纪岁月,时嘉靖甲午春也。明赐进士南京大理寺正、闽人郑威识。”按《明世宗肃皇帝实录》:“以德嫔方氏……立为皇后。……嘉靖十三年正月十五日午时行册封礼”,郑威“入贺”之事或即此。跋文之后又有残诗一首:“登登到顶四十里,小憩半山回马峰。为爱远公茗碗意,倏惊斜日下方钟。小池(下缺)。”《泰山石刻记》和《岱览》均认为是郑威所作,因笔迹明显与之有异,故存疑。审其跋文许应元时任泰安知州,与郑威登泰山“实多助焉”。然其《岱宗》诗笔迹与之不符。则此诗作者最大可能为“同览诸胜”者济南府同知刘知之或滕州学正黄河。

《泰山石刻记》“环咏亭诗”云:“林守方《游王母池吕公洞》及《黄花洞万松亭》诗二章,万历壬辰初夏。”又《岱览》“环咏亭石刻”云:“林守方《泰山诸景》二首,真书,万历年。”此碑今存岱庙汉柏亭(北侧台基东数第四碑)。据拓片可知二诗全称分别为《游王母池吕公洞偶题》及《咏黄华洞之万松亭》,前者清《岱览》第十二卷有载全文(诗题漏“偶题”二字;作者误作“林守芳”;第二句“此日□(得或何)缘共一跻”因漫漶误作“此日何缘得一跻”),后者未见收录。现据拓片整理如下:

咏黄华洞之万松亭

正气何磅礴,万松寄幽壑。哲人抱渊类,冥迷逼碧落。

碧落仙群不可招,乾坤此日一亭标。

风入琴声窗外度,日移虬影座中飘。

何事秦皇封,拟献神尧服,千年琥珀香,山与亭俱馥。

馥馥山亭四座开,半空飞翠逐人来。

洞门寂静玄堪草,云磴岧峣天可阶。

我本青门子,素耽青霞思。猿鹤偶联翩,丝桐伴来去。

来去峰头一放歌,天风万壑鼓松涛。

何须更调游仙曲,但把松亭试纤毫。

君不见,徂徕千尺岁寒姿,龙鳞惯作四时雨。

又不见,万里桥西一杜甫,草亭小结谁步武?

吁嗟乎!黄花洞、浣苍坞,旷世二亭今亦古。

此诗为一首杂言诗。诗后有跋文:“万历壬辰初夏之吉,闽鳌启林守方大合甫书于泰安官舍。”林守方,从跋可知为福建人,字大合,万历二十年(1592)与泰安职官有交集。据康熙《福清县志》卷五《选举类》“监生”门下:“林守方:大合。……上俱万历、启、祯间监。”当即此人。据诗题可知万历时后石坞黄花洞有万松亭。万历十九年(1591)春,山东提学副使李化龙登泰山,有《登岱八首》诗刊于岱庙环咏亭。又作《万松亭四首》诗,其原注:在黄花洞玉女修真处①《岱史》第四卷:“黄华洞,在岳北玉女修真处。”。御史黄师颜《游黄花洞》诗中有“万松风动足弦音”之句,虽未言明有“万松亭”,但此处“万松”二字当借自“万松亭”。(清)聂鈫《泰山道里记》:“独足盘东北为元君庙,内有万松亭,后改弥勒殿。”元君庙位于后石坞,此处“万松亭”当指黄花洞之万松亭。

(二)正识读之误

西晋太安元年(302),诗人陆机任平原内史,过泰山,作诗《泰山吟②录文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岱庙原碑拓片。》: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极周已远,层云郁冥冥。

梁甫亦有馆,蒿里亦有亭。幽涂延万鬼,神房集百灵。

长吟泰山侧,忼慷激楚声。

后被明人刻于环咏亭,今存岱庙汉柏院。其中“幽涂”之“涂”字,《岱史》、明《泰山志》《岱览》、清《泰山志》、各版本《泰安府(州、县)志》以及今人点校本志书均作“岑”。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校证此诗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但仅作为版本不同进行了说明。查明碑拓片,此字作“嵞”之篆体字(图5),通作“涂”。“嵞”另有一异体字“”,其与“岑”字形极为相似,疑著《岱史》时讹之,遂遍及泰山文献。《艺文类聚》《乐府诗集》《古诗纪》《陆士衡文集》等有收录此诗,其中均作“幽涂”,这些文献未受碑文篆字影响,当可信。《艺文类聚》卷三十三引(宋)王僧达《和琅玡王依古》诗曰:“显轨莫殊辙,幽涂岂异魂。”(唐)拂多诞《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上从明界,下及幽涂。”(清)陆心源《唐文续拾》卷十三:“洛州河南县思顺坊老幼等普为法界敬造弥勒像”碑记中有“下使幽涂载晓,趋彼岸而清升。”(宋)吕陶《张允中挽词》:“骨虽藏吉地,名不没幽涂。”以上“幽涂”之用法与陆诗一般无二,故“岑”必为“涂”之误无疑。此诗除以上十句版本,还有六句版本。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十三《艺文志·金石二(上)》云:“陆机《泰山吟》石刻:在岱庙环咏亭。《绛帖》作平原内史陆机书,但刻在《绛州帖》者只六句,云:‘泰山高造天,峻极郁冥冥。幽人延万鬼,神房集百灵。长吟梁甫侧,忼慷激楚声。’此刻在环咏亭者十句,或是后人从本补刻,法不逮《绛帖》而句较全。《金石索》从其多者缩之,虽不知果出于陆,但《绛帖》既云平原内史陆机书,自必有所本。”以上《陆士衡文集》等所见版本中“忼慷”均作“慷慨”,据《县志》可知环咏亭石刻《泰山吟》必结合《文集》和《绛帖》而刊。

图5 陆机《泰山吟》拓片

正德十一年,赵鹤时任山东提学副使,与陈方伯、王宪长同登泰山作漫志十首。明《泰山志》收其四首(一、三、四、六),《岱史》、乾隆《泰安府志》收二首(一、三)。其一后有自注云:“革除前代渎加封号”,各志书均漏“除”字。此处自注当指洪武三年(1370)六月,明太祖诏去泰山神封号,改以“东岳之神”命名泰山之事。据拓片补齐其馀六首:

其二

常将霖雨润乾坤,真把阴阳割晓昏。群石散延宗族盛,一峰端疑帝王尊。

树侵东驿通齐路,鸟没南天望越门。到此便有浮世仙,青山岁月坐如奔。

其五

篮舆侵晓上嵯峨,更倚危峰看逝波。日月孤亭双鸟远,江山万古一帆过。

风塘荡下踏浮叶,树外生春染断萝。最是青皇司节地,满天红紫扇阳和。

其七

一里山程数里萦,行来不觉入青冥。灵峰寸寸藏云雨,老树盘盘导目星。

静得檐花移鸟影,暖知池水作龙腥。坛好问乾封事,玉检金书恐家经。

其八

生知元气与相浮,更得佳名□此州。一山烟云朝暮变,两川花鸟古今游。

春光半入山亭树,雨气潜通海市秋。东道诸人频问俗,时时分得庙廊忧。

其九

便欲乘风□羽翰,耸身处觉在云端。直有尘世三千丈,已到天门十八盘。

花送细泉春共下,雨留疏柏晚仍寒。碧霞高处群真集,笙鹤时时到上坛。

其十

高亭开酒近流泉,更接佳蔬荐客筵。青甲菜输春二月,苍颜松谷寿千年。

山登险处真无地,水望穷明更有天。为说钟灵人物好,晚来齐鲁自多甘。

《泰山石刻记》“环咏亭诗”云:“陈子直《登岱宗二首》,嘉靖辛卯首夏书。”据拓片录文:

登岱宗二首

一跻尼叟更谁登,扶日扪参紫翠层。四海儿孙向罗立,万方赤子走香灯。

独将浑噩留天地,几为沧桑纪废兴。长啸一声空八表,恍疑鹏背坐来曾。

何处鸾箫凤管清,觉来身世在蓬瀛。龟蒙凫峄争趋侍,恒霍嵩华共仰兄。

封禅幸无书献纳,洞天应有路通名。自惭游兴非司马,不扣天门空此生。

后有跋文:“嘉靖辛卯(1531)首夏之吉,天台山人陈子直①陈子直,名恒,以字行,浙江临海人。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进士。历任南京礼部主事、山东按察司副使、福建布政使司左参政。曾抚治商洛道,著有《龙山文集》。识。”据此知此诗为明代陈子直所作,该诗《全宋诗》卷28著录为宋人陈梦良②陈梦良,字子直,闽县(今福建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殿试犯庙讳被黜,后赐学究出身。官终迪功郎(见《淳熙三山志》卷二八)。所作,盖因梦良字子直而致误。又《全宋诗》“尼叟”作“尼父”,“赤子”作“稚子”,“鸾箫”作“鸾笙”,“趋侍”作“趋势”,“应有”作“尚有”,皆有误讹。

嘉靖十三年,山东按察司副使张鲲③张鲲,字子鱼,河南钧州(今禹州)人。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进士。初任吏部稽勋司主事,升郎中,后出任湖广按察司副使。嘉靖九年(1530)改四川提学副使,十一年(1532)考送山东。十三年(1534)升为江西按察司使,十五年(1536)又升为山西右布政使。著有《东山集》《崧少漫稿》等。有《泰山顶上作诗》,全文如下:

道假三齐出,形真五岳先。瑶坛云树采,贝阙露花鲜。

守典闻虞日,封碑见汉年。登临重回首,紫气帝乡偏。

暝色回吴楚,灵光集鬼神。殿虚云雾出,门侧斗牛邻。

笙鹤来还去,仙芝秋复春。斋宫夜不寐,吾意欲修真。

其中,“鲜”字明《泰山志》《岱史》作“寒”,清《泰山志》作“妍”。现存残碑此字作“鱻”之篆字(图6),左下略漫漶,志书误识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原因可能是因为避讳或者版本问题导致志书与原碑不符。

图6 残碑和原碑拓片中的“鱻”字

《泰山石刻记》“环咏亭诗”云:“周相①周相,字君弼,南直吴江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十二年(1533)九月,由四川道御史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十五年(1536)任广东按察司佥事。十七年(1538)三月,升为山东右参议。仕至河南左参议。著有《陆田遗稿》。《登泰山》诗,乙未十四年夏四月。”又《岱览》“周相《登泰山》诗,草书,嘉靖年。”明《泰山志》和《岱史》均录有全文,惟据拓片“炎精生赤虹”中“生”当作“吐”字。单就字意而言,“吐”较之“生”要更生动,拟人形象跃然纸上。志书只言及周相一人,然据光绪《德庆州志》记载,广东德庆三洲岩有陆田、周相题名石刻:“皇明嘉靖丙申冬十二月,(下缺两行)。陆田、周相同游。”结合诗后名款,知此诗作者实为陆田、周相二人。

登泰山

兖镇标神异,东方压岱宗。岁星辉八极,玄女降三宫。

云气成双阙,炎精吐赤虹。千年森汉柏,古道郁秦松。

金箧昭灵秩,芝房照碧丛。唐碑旧纪历,汉勒几登封。

入岭天门晓,停骖御帐空。丹霞迎紫盖,孤嶂削芙蓉。

独瞰三千界,旋攀第一重。蜃楼明日观,圣水树莲峰。

春址盘香火,禋坛纳化工。乘时挥玉策,周览极巃嵸。

乙未夏四月廿日,松陵陆田、周相识。

《泰山石刻记》“环咏亭诗”云:“罗文玮《望岳怀毕使君》诗,刻毕懋康诗后。”《岱览》“环咏亭石刻”云:“罗文炜《望岳怀毕使君》诗,草书。万历年。”

望岳怀毕使君

雄峙攒霄碧,千秋御岱宗。日轮明海底,云气荡封中。

□□金芝去,烟濛玉检空。长叹惜杜甫,安得绩朝工。

罗文瑞②罗文瑞,字伯符,安徽歙县程坎人。家学渊源,工诗,能书善画。万历二年(1574)为李成梁书《医无闾山铭》,王世贞跋谓其书得法于清臣(颜真卿)、诚悬(柳公权),遒庄而不骫骳。传世作品有《苏李泣别图》卷、《历代名医像》卷、《送首座璋公还鹫峰序》卷(藏故宫博物院)、《兰石图册》(藏上海博物馆)、为梁梦龙作《幽兰竹石图》卷。

罗氏之名一作“文玮”,一作“文炜”。均误,应为“文瑞”。考据有三:其一,文徵明《木泾幽居图》后有罗文瑞跋文,署名“新安范阳山樵罗文瑞识”,钤“罗文瑞印”和“伯符”。而罗诗后铃印有“伯符”“范阳居士”。前者为文瑞之字,后者与“范阳山樵”相近,当为自号;其二,虽诗为草书、跋为行书,但风格极为相似。且罗诗刻于毕懋康诗后,二人同为新安(今安徽歙县)人,故有《望岳怀毕使君》之作;其三,哈佛藏本《泰山蒐玉集》有罗文瑞《望岱》《岱椒值雨》诗共三首。燕赵齐鲁间碑碣多出其手,今存有山东曲阜万历二十二年《阙里重修林庙碑》(摩勒)、泰山万历二十三年《谢祭泰山碑》(即岱顶重立洪武致祭碑,誊黄)[19]、河北正定万历二十六年《建文昌神祠记碑》(摩勒)[20]等。

有些诗出于某些历史原因,在收入志书时作了修改,又因原碑大都散佚漫漶,故不能窥原诗风貌。幸好有拓片存世,才使得我们有机会重现原诗。如嘉靖七年胡伸《登泰山三首》:

五松矗矗凌霄汉,千载犹沾秦帝恩。草木都瞻龙驭过,坑儒空自抱深冤。

日观峰头望海滨,瞳瞳朝旭上金轮。蓬莱紫气开还合,此日登临渺八垠。

丈人西下灵岩寺,灏气洛洛黛色积。翠壁倚天迷去路,只闻山半有钟声。

明《泰山志》《岱史》仅收录三首中的第一首,且文字多处不同。“沾”作“蒙”“都”作“喜”“坑儒空”作“儒生翻”。再如嘉靖十六年马驎①马驎,字伯玉,陕西咸阳人。正徳十四年(1519)己卯科举人。嘉靖二年(1523)任博平县教谕。在博七年,升顺义知县。诗二首:

登岳 感云

崚嶒泰岳回天地,此日登临慷慨长。

万壑风声喧草木,满山云气湿衣裳。

秦封汉畤形盘踞,鲁甸齐丘势渺茫。

一径渐通天上界,虚无浑是会青皇。

御帐 感雨

扈跸当年曾驻此,今朝风雨五松中。

悬泉瀑布分青嶂,翠盖薄空护紫龙。

封禅叵知伤往事,天书不必降瑶宮。

飞花落木山亭静,独对寒云思莫穷。

明《泰山志》《岱史》仅收录二首中的第一首,其“虚无浑是会青皇”作“欲从何处问青皇”。

四、结论

泰安历代志书言及环咏亭,或聊聊数语,或只有诗文目录。今就碑石内容、年代、作者、现状等作了细致考证。填补了志书中的几处空白,并更正了一些识读错误,进而还原了部分碑文的本来面目。希望将来恢复环咏亭时,本文的部分内容可以做一点有益的参考。

附记:环咏亭诗碑中草书文字辨识,多承袁明英、周郢、郭笃凌、翟鸿来等师友指点,谨致谢忱!

猜你喜欢
拓片泰山
《韦洽墓志》拓片
五代南汉李纾墓志拓片
泰山之行
黑龙江省书法活动中心馆藏拓片选
泰山日出
北宋《曲行殷墓志》拓片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雨中登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