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多发伤抢救中的临床应用

2020-05-26 05:49蔡伟俊谢扬黄铿
海南医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成功率外科发生率

蔡伟俊,谢扬,黄铿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广东 汕头 515000

多发伤通常是交通事故、高空摔落等强撞击导致的,表示患者受同一致伤的因子作用,使身体两处及以上的脏器、解剖部位创伤,且至少一处损伤会危及生命[1]。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愈发便利,机动车增加,使严重多发性外伤发生率不断上升。严重多发伤易造成患者多功能器官综合征,导致患者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也随之升高[2-3]。因此需要及时救治,稳定患者机体内环境,提高救治成功率。既往通常给予常规方式进行救治,虽然效果确切,但是患者会出现较多并发症。近年来,新型的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临床上广泛运用[4]。损伤控制外科(DCS)基于微创的理念,不强调一次性彻底解决病灶,是先对患者进行简单手术,合理处理原发性损伤,将损伤控制范围最小化,恢复其生理机能,改善全身情况,再确定手术方式,提高了患者抢救成功率[5-6]。本研究旨在探讨DCS理念在严重多发伤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5 月到2018 年5 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诊的160例急诊外科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有明确外伤史;②影像检查确诊为多发伤。排除标准:①器官性疾病;②手术不能耐受者;③神志不清,不能配合本研究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22~66岁,平均(44.25±3.68)岁;颅脑损伤34例,胸腔损伤24 例,腹腔骨盆损伤22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9 例;年龄21~65 岁,平均(43.99±3.82)岁;颅脑损伤32例,胸腔损伤25例,腹腔骨盆损伤23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采取常规的输液和药物维持处理,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后,开始确定性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损伤控制,损伤控制以止血、控制污染、液体复苏为原则。患者在院前即包扎伤口,填塞或用止血带以止血。患者入院后根据可快速致死但可逆转的情况对其进行紧急处理,由科室专家会诊,准备术前工作。为患者建立生命支持系统,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标。损伤控制时间<120 min,送ICU 病房,当生命体征稳定后3 d内开始后续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抢救成功率、血管内凝血发生情况、出血量,手术、ICU 停留、住院、体温恢复和乳酸恢复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液碱剩余(BE)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血管内凝血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管内凝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血管内凝血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出血量(mL)观察组80192.79±35.461 987.35±434.36对照组80171.61±35.142 389.54±502.16 t值3.8225.418 P 值 >0.05<0.05

2.3 两组患者的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体温、乳酸、APTT、PT、BE 恢复时间、ICU 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快于或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的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乳酸恢复时间(h)APTT、PT恢复时间(h)BE恢复时间(h)ICU停留时间(d)住院时间(d)观察组8011.52±6.2712.45±5.4614.31±4.357.13±1.5478.14±25.34对照组8032.34±8.3729.42±16.2329.39±5.8711.52±4.1295.46±30.41 t值17.8068.86418.4618.9273.914 P 值 <0.05<0.05<0.05<0.05<0.05

2.4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56,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比较(例)

3 讨论

多发伤大多由于交通事故、高空摔落等导致的,伤情严重,且复杂,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伤后感染率偏高[7-8]。有研究表明,多发伤患者主要特征是失血和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9]。所以,患者出现创伤后,需给予采取紧急救护措施,控制原发性损伤,稳定患者体内环境。

临床通常使用常规补液、药物维持等措施救治,患者术后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近年来,由于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10]。DCS技术对于多发伤的治疗分为3个阶段:(1)早期简化手术;(2)ICU复苏;(3)待患者机体紊乱恢复正常,病情稳定后,即确定手术[11-12]。BUNYA 等[13]研究表明,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治疗急诊外科多发伤的疗效明显,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DCS 技术治疗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达91.25%,明显高于使用常规措施救治的66.25%,且血管内凝血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25%、16.25%,也明显低于使用常规救治的患者(26.25%、43.75%)。证实了DCS技术治疗急诊外科多发伤安全有效,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是因为DCS技术早期简化手术是采取简单、可行的方法措施控制患者的出血、感染,短时间内进行剖腹检查,控制感染与出血,从而提高抢救率,改善预后。

国外研究表明,DCS技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有较好的疗效,有效改善患者手术中的各项指标[14]。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使用DCS技术治疗的患者出血量、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使用常规方式救治的患者,与上述观点基本一致,说明,DCS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手术各指标。ATT是敏感的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能够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PT是血浆中添加过量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将凝血酶原转化成凝血酶,缩短血凝时间,是临床抗凝治疗的重要监测指标;BE主要代表血液内碱储存的增加(或减少)的量,是判断代谢性酸、碱中毒的指标[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DCS技术治疗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APTT、PT恢复时间及BE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使用常规方式救治的患者,说明,DCS技术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临床各指标,与戴浩等[17]研究结果相似。分析是因为DCS技术的治疗方法中ICU复苏主要是为了稳定患者血流,提供呼吸支持,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尽早恢复患者中心体温和呼吸,纠正酸中毒和生理机能代谢紊乱,从而改善患者术中各指标。

综上所述,急诊外科在多发伤的救治中应用DCS技术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成功率外科发生率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