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越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1)
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达成共识,即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其落脚点是使学生能顺利走向社会,实行充分就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的需求[1]。但围绕上述目标似乎又很容易形成两种观点:高职教育究竟是“就业导向”还是“职业发展导向”?在实践中,一方面,以“就业率”为指标的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技能,促进学生的就业。然而,学生的适应性、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等均有差强人意之处。另一方面,以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的“职业发展导向”的高职教育,在衡量标准上有时也显得抽象或不太明朗,导致有些指标排名不佳的尴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高职教育究竟是“就业导向”还是“职业发展导向”?厘清这个问题对高职教育发展显得十分重要,不一样的导向,在人才的培养理念、体系、方案、措施、结果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查阅了相关的文献,查阅时发现,有关高职教育导向性的研究文献较多,其中,以“就业导向”高职教育研究的文献居多,大多是以“就业导向” “市场导向”“技能培养”“订单式培养”为关键词的高等职教体系研究。
王振岩、张玉莲提出了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构建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2]。焦彩丽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有更多专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思想道德品德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3]。孙跃、蒋小丰从校企二方面和五个角度提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4]。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化专业技能学习或实践的重要性,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让学生的技能、能力与就业岗位或组织进行良好的匹配。
另外,唐林伟提出了“职业发展导向”的观点,要求职业教育应该是更为合理和人性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即从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转向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5]。管平、胡家秀提出了“职业发展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从岗位胜任能力、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几方面构建能力培养体系[6]。柏平、朱卫芳认为高职教育要强调“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7]。这些研究注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上强调了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
在现有文献的研究中,“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与“职业发展导向”的职业教育在培养内容上、方式上、评价方法上均有明显的不同。从教育培养的内容上来看,前者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后者强调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从教育培养的方式上来看,前者重视校企合作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后者提倡加大人文素养的教育;从培养效果的评价上来看,前者往往会用“就业率”来衡量一所高职院校教育的效果,后者常会用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来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现有的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强调“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往往过于短视,从长期来看,学生的适应性与稳定性不强,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不会很高;强调“职业发展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常常难以量化其教育教学效果,有时令学校十分尴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以人的发展或经济发展的“二元”高职体系形成了二种导向,一种是“就业发展”导向,另一种是“职业发展”导向,这两种导向的概念内涵、培养导向、传授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周期、评价机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3.1.1“就业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 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2003〕6号)中提出:“高职要以就业和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要特别对可能面临就业困难 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强化短期职业技能训练。”“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高等职业教育。
(1)学生知识和能力需求。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为重点,有针对性地面向企业或岗位进行专业训练和培养,充分提高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胜任能力和适应性。
(2)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教学方案应该充分地征询用人单位的意见,在校企共建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方案或课程。强化专业课程和实践训练比重,更好地满足企业或社会的用人需求。
(3)毕业生的考核与就业。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专业课程理论考试和实训课程的考核,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双证”或“多证”的获得,即毕业证书和行业资格证书等一系列标准。学校也把学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3.1.2“职业发展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发展导向的高职体系是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个人意愿为前提,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根本目标。
(1)学生知识和能力需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加大对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怀的教学与传授,把学生未来能力发展作为培养的重点。
(2)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既有专业课程,也有通识教育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品德教育,大学语文等。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营造人文、诚信、品德至上的氛围。
(3)毕业生的考核与就业。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的考核,学校均有严格的学分规定。然而,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人文、品德教育的课程学习、考核管理中依然显得有些薄弱。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没有更合适的抓手,对未来职业发展满意度的调查几乎无人问津。
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就业率,关注学生能否顺利的入职,这是一个以市场为基准的“因岗设人”的育人导向。职业发展导向的高职教育关注学生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关注的焦点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来促进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这是一个以职业发展方向为基准的“因人设岗”的育人导向。
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可能更加强调专业知识、业务知识的学习,尽量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当前企事业单位岗位中所需的知识保持同步或一致。而职业发展导向的高职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知识覆盖面,强调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养成的教育。
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强调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在学校或实训期间不断加强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便于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而职业发展教育导向提倡学生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再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为将来职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一般是2~3年的教育以学生毕业为终点作为一个学生的培养周期。职业发展导向的高职教育关注的是学生职业的终身发展。
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优劣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学校学生的就业率,这主要是从量上来考察,多少学生能一次性就业已经成为很多高职院校招生宣传的重要亮点。职业发展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更多地取决于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主要从就业质量上评价。
根据相关资料的梳理和笔者的思考,将“就业导向”与“职业发展导向”的高职教育从以下五个方面做了比较,见表1。
表1 “就业导向”与“职业发展导向”的高职教育比较
美国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注定是一种“折中”的教育类型:既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还要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综上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导向的比较结果,新时期的高职教育应该是“就业导向”和“职业发展导向”并重的一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主要是从量上满足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职业发展教育导向更关注从质上满足学生或组织的职业发展满意度,二者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统一,而不是一个“二元对立”,因此,新时期的高职教育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趋势。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同时关注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或相关活动的安排上,保证让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能感受到自身人格或品德的提升。就业导向的高职培养体系特别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提高,不断与用人单位进行相关的对接,尽量让自身的“产品”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然而,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新入职大学生时,总是“以德为先”,甚至于淡化学生的原始专业。因为学生的职业素质或个人品德是其将来职业发展中的最本质性的内涵。即使有优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没有良好的品行或科学的世界观的学生,将来职业发展总是有着很大的隐患。因此,在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中,务必要把专业学习与品德养成放在同一个高度,否则非常不利于学生或组织未来的良性发展。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一方面要强化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为毕业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和胜任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更新和动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学校或老师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种学习力的提升会让学生终身受益,让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不仅要关注学生习得了多少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和怎么进行学习的,高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新时期高职教育中显得更加突出与重要。
对于学校、就业单位、学生,固然要解决好学生当前的就业,这对于上述三者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十分必要,所以,很多单位把学生的就业率、员工的入职率当成衡量一些部门或组织业绩的重要指标。然而,学生就业或入职员工的稳定率、满意度等应该也是一个持续的关键话题。作为学校,不能仅仅关注短期的学生就业率,还应该持续地关注校友在未来工作中的事业和贡献,不断调整当下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作为就业单位,一方面要关心当前员工的招聘与入职率,同时更应该关心员工职业满意度,不断引导员工在组织的平台上更好地成就自身的事业发展。作为学生,在就业的同时,应该好好对自身做一些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之奋斗,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更好的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