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煦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系, 江苏 南通 226010)
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正逐步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在此背景下,制造行业需要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既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育主体,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探究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类生产资源正在逐渐消散,企业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唯有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生产流程,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身的员工,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企业领导者和生产者唯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工匠精神”为工作理念,以先进的工艺流程、专有的科学技术为核心,提升产品质量与效率,才能够打破传统的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局面,将以品质取胜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而不断开拓高性能领域。
工匠精神是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强大支柱,具体表现为: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强化企业自身的发展特色,赋予制造强国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内涵。职业院校大力培育工匠精神,既能够保障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也能够帮助企业树立精品意识,使企业的领导、员工对工艺流程、生产操作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还能够培养企业的专注精神,根据区域资源和自身所长制定合适的发展路线,集中优势资源,引领企业向产业链的中高领域发展,助力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
企业的品质改革就是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精益求精的生产理念,全面升级产品质量。企业的品质改革需要所有劳动者的共同努力,每一位员工都要在工作岗位上发扬工匠精神,注重生产细节,提高产品质量。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支持,职业院校唯有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力度,引导生产者提升产品精度,保障消费者使用的安全性,才能够满足我国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而满足消费需求是推动品质革命的动力和依据。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有助于推动品质革命,进而助力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通过内部的结构变化来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其核心内容就是不断精益求精,追求品质,而这一理念正好与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工匠精神要求每一位生产者将消费者放在首位,以专业负责的态度保障产品的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认真关注每一个生产环节,逐步扩大中高端供给。职业院校唯有着力培育工匠精神,引导生产者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机制改革、体系改善、管理提升等活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助力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
自我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后,各制造企业坚持以创新驱动生产,将质量放在首位,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力求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但是,在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依然面临着以下困境。
首先,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中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者未能将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自身办学特色充分融合,学生在职业院校中感受不到传播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不能将工匠精神贯彻于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其次,职业院校对于工匠精神的传播方式较为传统单一,学生对此缺乏参与积极性。教育工作者未能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学生在接受工匠精神教育时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容易造成形式主义的局面。最后,工匠精神的传播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教育活动仅限于校内,学生走出校园后便忽视了工匠精神对自身的影响,这不利于学生真正贯彻落实工匠精神。社会媒体对于大国工匠的宣传力度也比较小,未能以正面的宣传引导舆论导向,因而使职业类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陷入困境。
首先,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未能真正贯彻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某些职业院校类教师在工作中缺乏自觉性和责任感,往往不能为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相关专业教学内容传统老套,缺乏时代创新,无法顺应时代发展,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因而使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陷入困境。其次,职业院校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发展不够重视,“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较小。在校教师缺乏实践和深造的机会,缺乏专业工作经验,因而动手能力较差,对工艺流程及仪器设备不够了解,不能准确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最后,职业院校自身制度不完善,未能明确规定教师的任职标准。职业院校对于资金的使用缺乏监管制度,对于教师的教学管理及任职条件也缺乏明确规定,因此造成了教师工作缺乏理论依据,阻碍了优秀教师团队的形成、发展与进步。
首先,职业院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较少,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到职业院校事务的管理中,缺乏主人公意识,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也不够,在面对相关问题时缺乏独立的思考与见解。同时,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较少,缺乏奉献精神。其次,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较为形式化,学生在参与企业实习时无法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积极影响。现阶段,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在去企业实习时未能体会到工匠精神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对自身的工作态度及技能水平要求不高,因而造成了毕业后无法完全胜任相关工作岗位的局面。最后,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照本宣科,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在学习后缺少后期的实践环节,不能真正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内涵,无法将所学内容运用于实际生产工作中,因此缺乏学习积极性。
首先,职业院校要将校园文化与工匠精神充分结合。职业院校是为社会、企业培养人才的场所,因此,职业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组织教学。职业院校要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开展综合型教育活动,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职业院校要将校园文化与工匠精神充分结合,立足于职业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时代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工作学习中注重细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职业院校要不断美化校园的建筑风景,将校风校训及工匠精神的宣传标语张贴在职业院校的各个角落,用优雅积极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职业院校还要精心设计各项校园活动,使工匠精神理念融入其中,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完成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完善学生对工匠精神从“知”到“行”的过程,使学生能够以工匠精神为人生指南,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力行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
其次,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工匠精神”。第一,通过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微文化时代,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通过网络开展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以此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二,建立健全网络体制,为师生之间的民主沟通提供有效平台。职业院校在构建网络平台时要以学生的需求及社会发展趋势为依据进行合理调整,在传播“工匠精神”等积极内容的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使其能够引起学生共鸣,鼓励学生以社会热点为话题参与讨论,使得职业院校的民主沟通更加有效。第三,维护网络平台秩序,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职业院校的学生媒体素养较低,辨别、筛选信息的能力较弱,对此,职业院校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在网络平台上对学生思想加以引导,避免学生传播不良信息或被虚假信息欺骗、侵害。职业院校领导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学生整体的自律自控能力,以良好的网络平台传播“工匠精神”。
最后,职业院校和企业、政府、社会要共同维护社会环境的和谐有序,为“工匠精神”的传播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因此,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道德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扬善的能力还要具备惩恶的理念,面对热点问题,学生要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不随波逐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职业院校、企业及政府、社会要共同努力,在现有基础上提升社会成员道德水平,加强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政府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在社会范围内提高工匠的地位及社会认可度,给予工匠足够的政策支持及制度保障,对工匠精湛的工艺进行保护,加强社会对于技术、能力、专注度的重视。广大媒体工作者要通过多样的宣传途径营造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承认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推动劳动者技术与手艺的传承,为工匠精神的传播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首先,职业院校教师团队要优化工匠精神的培养内容,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职业类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群体有所不同,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自主学习能力,对此,教师团队应顺应时代发展,迎合学生学习需求,努力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发挥良好的榜样带头作用。工匠精神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增加实践课所占比重,保证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参与实训。教师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到优秀企业参观实习,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工艺流程,能够将自身所学应用于实际生产工作中。教师要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将生产实例作为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
其次,职业院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课堂的引导者,知识的灌溉者,也是学生的解惑者。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此,职业院校要增加“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为教师团队的实践与深造提供机会,保障教师团队的业务能力。职业院校领导要组织教师团队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企业实习,定期去往区域优秀企业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企业的工艺流程及设备操作,帮助教师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使其能够掌握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双师型”教师要同时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及教学素养,在具备完善知识理论框架的同时能够熟练掌握工艺流程及实际操作,深入了解专业的发展背景,掌握专业的发展趋势,对微文化时代的多类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能够使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实用性,易于被学生接纳。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其在毕业后有能力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工作岗位中,能够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出自身力量。
最后,职业院校要不断完善自身教学制度、教师培养制度,明确规定职业类院校教师的任职标准。政府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构建了平台,对此,职业院校要建立起完善的教学制度、教师培养制度及资金监管制度,保障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保障资金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除此之外,职业院校领导要站在全局角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鼓励引导教师参与学习,加深与企业的合作,提高教师与学生科研创新的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不断完善教师职称标准,以更加综合、全面的体系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明确规定职业类院校教师的任职标准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能够为教师的工作与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因此,职业院校要以自身办学特色为核心,以教师的基本情况为基础制定合理的任职标准,明确规定教师任教的要求,建立健全教师的培养方案,逐步规范教师的培养工作。
首先,职业院校要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其一,鼓励学生参与职业院校的事务管理工作。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责任感,意识到自身在校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塑造自身的独立人格,能够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其二,定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职业院校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考察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调研了解事情的实际情况,每位学生要根据调查的内容给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完整的调研结果,以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三,广泛开展社会服务。职业院校要为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提供平台,使学生能够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以此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学生亦可将自身所学运用于公益岗位中,通过实践活动磨炼自己的品质,弘扬道德风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活动的契机,为学生提供实际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的特色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企业可以通过合作获取教育资源及优秀的人力资源,而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合作获取学生的实践基地,以此达到双方共赢的局面。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参与顶岗生产工作,切实感受生产流程,实际操作各类设备,职业院校和企业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引导,使学生在操作之初就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职业院校教师及企业工作者要对学生实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求实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专注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本着严谨仔细的态度,做好每一项任务。参与顶岗实习能够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了解实际的工艺流程,进一步缩短课堂与社会的距离。企业要将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自觉提高自身责任意识,做到爱岗敬业,学好知识本领。
最后,职业院校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为依据设计课堂内容,使教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实验课程、技能竞赛等辅助环节增加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开展专项训练及综合训练,完善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除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外,职业院校自身也要具备较为完整的实训基地,将顶岗实习与实践培训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教学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优势。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获取应当来源于亲身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重复、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掌握相关知识,检验自身课堂所学本领。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珍惜顶岗实习及实训机会,认真贯彻落实工匠精神,加强对技能和手艺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