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汉语词的共性研究

2020-05-25 18:46谭圆圆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相似性区别汉字

摘要:在汉语中,“字”与“词”两种概念之间一直存在着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两者属于不同的体系。但是,两者作为汉语中两种最基本的单位,其实是有密切关系的。本文通过探究两者之间在内部层次上的一致性来阐释两者之间的同一性,并从思维方式的角来探究这种同一性的原因。

关键词:汉字;词;区别;相似性;

一、引言

在汉语中,“字”与“词”两个概念之间一直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词”来源于印欧语系中“Word”这一概念,但是具体到汉语中我们会发现“词”与“Word”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字”与“词”其实是“Word”这一概念在汉语中的不同表现。二者具有同一性的关系。

二、汉字与词在深层次上的一致性

(一)汉字与词在产生方式的一致性

首先,从汉字的来源上来看,文字一般起源于图画,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图画慢慢发展成为了象形文字,我们称之为象形字。但是随着人们对外界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需要用汉字表示的事物越来越多,其中有许多抽象性的事物和概念无法用象形的方式来表示。于是,人们便采用在原有的象形字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方式来表示这些新出生的事物。如在原有的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注文字或提示性符号或者将两个象形文字进行组合等方式,这样就可以在不增加象形符号的前提下增加汉字的数量,来表示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原来有意义的字符有的逐渐转变为无意义或者意义不明显的部件,由能够独立成字到不能独立成字。

这样的产生方式与词的产生方式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里的词是指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复音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但是同样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单音节词已经无法满足于表示新事物、新概念的需要。因此,以双音节为主的复音词不断产生并发展壮大,在汉语词汇中占据主要地位。复音词的产生方式也主要是在原有的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再增加新的组成部分,如词缀,或将原先的单音节词进行组合,同样的在词的双音节过程中有些原先有意义的单音节词,意义逐渐消失或退化,由能够单说单用变为不能单说单用。

(二)汉字与词在内部构造上的一致性

汉字的构造方式就是造字法,古人将造字的方式总结为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其中随着汉字的演变,会意字、形声字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到现在已经占据主要地位。词的结构,按照黄伯荣、廖旭东先生的《现代汉语》,分为单纯词(单语素词)和合成词。其中单纯词分为连绵词、叠音词和音译外来词。合成词包括联合式,重叠式和附加式。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汉字和词在结构上也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具体如下:

1.独体字和单纯词在构造上的一致性

文字学上的独体字指的是那些构形上不能再分解的文字。一般就是象形字和一些指事字。所谓“不能分解”,是指这个汉字只有一个部件,无法再进行切分,这是一种构形上无法再分析的表意单位,也是和其他构形结合的基本单位。而单纯词是指由一个语素组合成的词,语素是构成词的最小单位,从这个角度上讲,单纯词也是无法进行进一步切分的表意单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表意的角度上讲,两者都无法再进行分析了,但是从其他角度上讲,独体字可以再切分成不同的笔画,单纯词可以再切分成不同的汉字,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这两者都不具有表意功能。

2.合体字和合成词构造的一致性

(1)异体会意字和复合式合成词的一致性

有学者曾指出“会意汉字内部结构的复合程序包孕着汉语语法造词的萌芽。会意汉字是复合词的雏形”。“字法”同“词法”之间有着内在的相似性。汉语中的词法分为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五种,而异体会意字也有着类似的构成。如“贫”字从贝从分,财分少为贫,两个部分构成主谓结构;典从册从廾,象以手捧册之形,两部分构成述宾结构;“紧”字,从臤从丝,意为缠丝急也,“臤”补充说明“丝”的程度,两部分构成述补结构;“雀”从小从隹,意为依人小鸟,“小”修饰限定“隹”,二者构成偏正关系;“明” 照也,从日从月,二者皆有照明之意,构成联合关系。汉语中像这样对应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多加赘述。

(2)同体会意字同重叠式合成词构造的一致性

会意字分为异体会意字和同体会意字,异体会意字我们上文已经分析过,同体会意字是指组成会意字的各个部分形体相同且每一部分都是能单说单用的有音又有义的汉字,如从、森、林、淼等字。重叠式合成词也是由相同的词根语素重叠构成,其各个组成部分同样能够单说单用,两者之间在组成方式上也具有一致性。

(3)形声字和偏正复合词构造的一致性

形声字包含义符和声符两个部分。一般来说义符包含其意义类属,声符包含其字音类属。但是,形声字的声符对于语词的意义也具有支撑作用,其意义就在于“帮助义符与它所记录的词联系。”也就是说,声符也承载着语言中的语义内容,具有表义的功能,只是它不与视觉联系,而是通过声音的过渡转换表义,与语词联系起来。形声字中的“声符”必须通过“形符”的进一步指示才能表达出语词的具体所指。因此,形声字中,“形”表示一种语义特征,“声”则表示义类,两者之间是限制关系,就好比复合词中的偏正结构。比如“被”字,《说文》中释为“被,寝衣,长一身有半。从衣皮声”。“皮”表示笼统的覆盖义,与“衣”组合在一起,才表示出“覆身之衣”的具体意义;

(4) 加体指事字和附加式合成词的一致性

加体指事字,即是在既有的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注指示符号而构成的字。之前我們分析过,指事字一般为独体字,不能再切分为有意义的单位,但是加体指事字中的附加性成分虽然不能单独表意,却有表意的功能,如旦中的“一”一般表示大地,这同附加式合成词具有一致性,附加式合成词中的附加成分——词缀虽然不能单独表意,但是却也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如“老、阿”等词缀往往带有亲昵或喜爱的感情色彩等。

3.假借字和音译外来词的一致性

假借字是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字或意。它分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许慎在《说文叙》里所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说的就是前者。它因本无其字而按照一定的原理,利用现成字而赋予别义,从而达到不增添新字而记录语义的效果。这一原理,即憑借读音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记录该语词的意义,借字字形只表音不表义,也即借形表音。这种造字法虽然没有为文字系统增加新成员,但是为需要记录的语词谋求了一个专有的书写符号;而且借字字形不表义,与本义脱节,这种以音示义的表义方式与以形表义的方式已有所区别,可见构造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同样的,在现代汉语词汇中也有一种构词法是借形表音,音义脱节这就是音译外来词,其原理同样是凭借外来词的读音,在汉语中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记录该词语的意义,借词形只表音不表义,即借形表音。与假借造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汉语字与词具有一致性的原因

汉字与词本身是一种概念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这与中华民族的认知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1.归纳性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具有整合性,归纳性。人们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直觉将它们进行归纳,从而达到意象化。尽管在原始社会人们的思维能力不是很发达,但是可以进行简单的归纳思维,通过整合事物的主要特征、本质属性,进而变现其抽象意义,这即归纳思维。这一思维能力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从古至今一直贯穿中华民族的发展。如“旦”字,便是在象形字“日”的基础上,加上一个抽象的指示性符号“—”而成的,这里的“一”便是把大地在视觉上平直的特点和其本质为整体一块的特点加以归纳而成的。这种思维方式同样也影响着词的产生。在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时,属于同一语义系统的语素往往会结合在一起使用,如“朋友”、“议论”、“左右”、“出入”、“本末”、“文化”等等。通过语素合成,人们自觉对不同的语素进行归类,联合式复合词的产生正是在归纳式思维作用下的产物。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凝固成词,意义更加凝练、丰富,如: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朋”、“友”结合之后泛指交谊深厚的人。从原生造词到派生造词,汉民族也在发挥其从部分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的归纳能力。

3.类推式思维

类推也是类比,在语言中它是一种生成机制,在内部实质上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认识世界中的客观事物时,人们往往会将两个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观察其相似性,并在联想的基础上,触类旁通,将两个事物相联系。在最初造字之时人们用象形指示会意等造字法造出了表意的汉字,当单音节词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时人们便用类似的造词法造出复音节词以满足自身需要。类推思维也一直贯穿在人们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1]王力.《实用解字组词词典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2]王宁.说文解字与汉字学[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3]石定果.说文会意字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4]高明著.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王作新.汉字结构系统和传统思维方式[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

[6]赵元任.《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和发展——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谭圆圆(1995年7月—),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相似性区别汉字
12个毫无违和感的奇妙动物组合
汉字这样记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汉字这样记
位置的区别
看与观察的区别
区别
AM2+和AM3有什么区别
潜析结构 把握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