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
摘 要:通过对成都市每日疫情播报的分析,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成都新冠肺炎疫情的现状,为成都市复工的酒店在疫情下的日常经营提供参考建议。目前四川省应急委员会已将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应急响应调整为三级应急响应,成都市的疫情防控状态也趋于稳定,现有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均为境外输入。面对此种情况,成都市复工酒店当下需要做到的,一是确保酒店经营活动中,无新型冠状病毒新增感染病例;二是,基于防范新冠肺炎传播的前提下,尽可能根据目前市场需求创造收益,降低酒店在疫情期间的损失。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成都市;复工酒店;运营建议
一、引言
2019年12月,武汉市出现了几起病毒性肺炎,据研究观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可能的传播方式是经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以及不同大小的呼吸道气溶胶近距离传播。[1]2020年1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疫情的防控战役。截止4月5日四川省新冠肺炎累计确认559例,成都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64例,约占四川省总确诊数29%。目前四川省正处于全面复工复产阶段,成都市酒店已全面复工。为了给复工酒店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将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疫情每日播报情况统计形成数据,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将疫情发展状况分为四个周期,即萌芽期、成长期、高峰期、衰亡期;同时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消亡期的的特点,提出可操作性的有效建议,为成都市复工酒店的日常运营提供参考依据。
二、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情况分析;
自成都市2020年1月22日1时许,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1例以来,截止4月5日,成都市累计确诊病例为164例,其中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45例,累计死亡病例3例,现有确诊病例16例。现根据图1显示,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将成都市疫情情况分为四个阶段。
(一)萌芽期
1月23日之前,成都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7例,每日新增确诊病例保持在3人以内,这段时期新冠肺炎感染的确诊人数较少,属于新冠肺炎感染的萌芽期。
(二)成长期
从1月24日起到1月30日,成都市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累计数量由萌芽期的7例快速增长到69例,累计确诊病例数量与现有确诊病例数量基本保持一致。1月26日新增确诊病例高达11例,同时开始出现治愈病例与死亡病例,这一时期为新冠肺炎感染的快速成长期。
(三)高峰期
1月31日至2月14日,成都市新冠肺炎治愈出院病例累计增加到44例,从而现有确诊病例数量增加相对变缓,2月14日现有确诊病例达到最高峰94例,累计确诊病例也从69例增长到139例,这一段时期为新冠肺炎感染的高峰期。
(四)衰亡期
2月15日至4月5日,成都市新冠肺炎每日确诊病例都持续保持在2例以内,其中有2次连续12日无新增病例,在累计确诊病例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治愈出院病例数量不断增加,现有确诊病例不断减少。3月19日成都市累计出院病例141例,本土病例清零,剩余确诊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3月底到4月5日,成都市疫情形势受国外新冠肺炎形势影响,波动性的出现了境外输入新增确诊病例,但本阶段总体趋势还是处于衰亡期。
三、疫情对成都酒店业的影響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城市,常住人口约2000万人,人流量高;同时成都市也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与交通枢纽,人口的流动性非常大。而此次疫情发生在春节归家团圆的时间段,加大了成都市人口的密集性与流动性,加重了成都市的疫情状况。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的传染性极强,由于前期症状与流感相似,并且其潜伏期可长至14天,人员流动性高、密集性高的酒店业便成了疫情防控的重点之一。
1月24日,四川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根据一级应急响应的要求,成都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要求暂停一切文化、旅游、体育聚集性活动。[2]成都市酒店的入住客人数量急转直下,甚至出现连续性零房客的情况,成都市许多酒店都选择暂时不营业,响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号召,同时减少人工、能源等成本的输出。根据成都市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成都市1-2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7.7亿元,同比下降16.9%,其中餐饮收入实现128.3亿元,下降26.6%。[3]通过以上情况可以看出,酒店业的住房收入、餐饮收入都收到巨大的打击。
四、酒店复工建议
3月24日,四川省应急委员会将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应急响应调整为三级应急响应,在做好新冠肺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动全省复工复产,加快省内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4]受疫情影响,人们对酒店安全性的需求增加,加之新冠病毒的传播具有无形性、易感染性,人们在心理上有一定的顾虑。因而即使在新冠肺炎衰亡期,人们对于酒店业的需求也无法呈反弹式增长,存在一定时间的过渡期,从酒店消费慢慢解封,到营业额逐渐回升,最后回到疫情前的营业水准。
(一)新型冠状病毒防疫工作仍是重点
1.酒店内部防疫工作是基础
(1)完善防疫工作组织机构
酒店应该建立相对应的防疫工作小组,对接政府防疫工作,同时专门负责酒店内的防疫工作,原则上由总经理牵头负责;确定疫情异常情况的应急流程,建立一套高效率、执行快的防控与应急步骤,通过立即隔离、专人报送、即刻送医等步骤,确保有身体异常的员工和客人,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治疗和防护,[5]最大限度的防止新型冠状病毒的扩散。
(2)保证酒店环境的安全性
想要保证酒店员工以及客人的身体健康,就必须做好酒店的环境卫生,制定出酒店环境消毒的工作计划,并且对消毒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记录、留档,特别是人员密集性高或是使用频率高的地方,如酒店员工食堂、更衣室、餐厅、大堂、卫生间、电梯等区域,保证酒店室内通风排气,如使用循环新风系统,则需加装消毒净化装置。
(3)加强员工健康管理
每日对进入酒店工作的员工进行测温,并且记录员工到店的具体信息,如检测温度数、进入时间、有无身体不适症状等。根据每日工作量安排员工上班,可适当调整员工上班时间;同时提醒员工保持适当距离,非工作需要减少聚集、接触次数,不集中用餐。
(4)做好防疫用品的仓储管理
确保储存的防疫用品数量充足、储存得当,是做好酒店防疫工作的关键。酒店需要确保口罩、体温计或测温仪、消毒液、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等防疫物品充足,将防疫物品交由专人管理,负责统一储存、保管及发放,做好对新冠肺炎长期防控的打算。
2.控制客源疫情状况是关键
(1)做好客人进店信息登记
酒店作为接待四面八方客人的服务性营利机构,客人来源较难控制,客人接触过的人员难以确定,所以酒店应对进入酒店的客人,实行实名信息登记,如客人姓名、联系方式、体温状况、进出时间等,保存客人的信息档案,做到有迹可循。
(2)做好分流接待客人的准备
实施分流可以有效的控制人群密度,防止疫情的扩散。酒店可利用信息平台,如酒店公众号、酒店官方网站、其他合作APP等,及时更新当前客流量密度,做到分时段、分区域接待客人,让客人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在酒店人数密度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到酒店消费。
(二)看准时机,把握现金流
1.关注餐饮市场,做好餐饮营销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疫情观察:中国酒店及旅游行业复苏展望报告》显示,疫情之下最先复苏的是餐饮市场,大部分的消费群体来自本地市场。[6]因此酒店需根据目前的现状,把握时机推出适宜于本地市场需求的餐饮产品,回收现金流,增加酒店目标市场的客源。如成都瑞吉酒店根据其酒店目前情况,以5888元享单人无限次自助晚餐年卡吸引人眼球,同时上架酒店其他产品共同销售,增加客人与酒店的粘连性。
2.与OTA平台合作,预售房晚
根据中国康辉旅游集团、艾威联合旅游顾问机构、亚太旅游协会三家机构合作发布《疫情过后游客出游意愿调研报告》显示:有60%的受访人表示,如果疫情在四月份得到有效控制,他们会考虑今年外出旅游;有27%的受访人持观望态度;只有13%的受访人表示今年不会考虑出游。总体上看,群众的出游意愿是很明显的。在出游时间方面,32%的受访人表示准备安排在暑期的7、8月份外出旅游,在2020年各出游时段中占比最高。[7]因此酒店可以通过与OTA平台合作的方式,根据人们旅游出行的时间意愿,合理的安排酒店客房的预售,通过预售的方式,缓和现金流缺失带来的压力。
(三)关注市场需求,寻求新的收益增长点
1.关注成都市大型活动日程表
因为疫情的原因,成都市许多大型展会都被取消或延后,如以往3月份举办的糖酒会,而大型的展会能够为酒店带来巨大的收益,因此复工后的酒店应密切关注成都市大型活动的安排表,关注到市场的需求,积极组织营销。
2.扩大 “酒店产品+酒店产品X”或“酒店产品+X”模式的产品销售
酒店不再只是销售单一的产品,尽量的实行“打包”销售。一方面,可以推动酒店内部产品的重组,形成“酒店产品+酒店产品X”产品模式,如推出住房+住房、住房+餐饮、餐饮+康乐、住房+康乐等多种产品模式供客人選择;另一方面整合周边资源,形成“酒店产品+X”产品模式,如酒店产品+购物、酒店产品+景区、酒店产品+演出等多种产品模式,达到引流的目的,实现企业间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魏秋华,任哲.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源地消毒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20,37(01):59-62.
[2]市政府办公厅. 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2020第2号). [EB/OL]. (2020-01-26).
[3]成都市统计局综合处. 2020年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EB/OL]. (2020-3-31).
[4]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四川省应急委员会关于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二级应急响应调整为三级应急响应的决定. [EB/OL]. (2020-03-24).
[5]市经信局. 成都市工业企业如何复工. [EB/OL]. (2020-03-04).
[6]艾瑞咨询. 疫情观察:2020年中国酒店及旅游行业复苏展望报告. [EB/OL]. (2020-03-13).
[7]胡佳林. 《疫情过后游客出游意愿调研报告》发布. [EB/OL]. (20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