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鲜
文章以梧柳高速公路某路段滑坡事件为例,分析了其滑坡成因,并综合对比了不同固坡方案的优劣,选定了最佳固坡方案。
滑坡;锚索框架;刷方;抗滑桩
U418.5+2-A-05-014-3
0 引言
我国山脉众多,高势能的土体或岩体沿着软弱带向下滑动的滑坡现象较多。而随着我国各地土地开发建设活动的加剧,滑坡更为频繁。穿越山区或丘陵地带的道路十分容易遭遇滑坡侵袭,因此,防治和整治滑坡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研究课题[1]。本文以梧柳高速公路某路段滑坡事件为例,分析滑坡成因及固坡方案。
1 梧柳高速K97+300~K97+500段滑坡案例分析
本案属于典型的施工中滑坡案例。梧柳高速公路K97+300~K97+500路段在前期施工中,边坡采用常规固坡方案,设计为三级边坡,最大坡高约25 m,坡率均为1∶1,边坡防护均采用拱形骨架植草防护形式。2016年11月,该路段第三级坡顶发生“圈椅状”贯通裂缝,当时裂缝长约70 m,滑体厚度约4 m,为强风化层沿节理面、层面形成的顺层组合破坏。当月,施工单位对该边坡进行了首次治理,于第一級边坡坡顶增设平台,平台宽6~8 m,再按1∶1.25坡率进行削坡,挖除不稳定坡体,并于第一、第三级边坡增设系统锚杆框架加固,第二级边坡采取预应力锚索框架加固,锚索长16 m,锚固段长8 m,采用4s15.2 mm无粘结钢绞线(见图1)。
首次治理后的2016年12月,该边坡坡顶再次开裂,且进一步发展延伸:坡口线外40~50 m范围新增多道裂缝,前缘剪出口在第二级坡坡脚形成;开口线外侧15~30 m范围坡顶出现张拉裂缝及错台,裂缝最宽处达到3~4 m,最大开裂深度达5 m,开裂处呈环形(圈椅状)分布,后缘最大错台高度近10 m。经最终测量,该滑坡沿路线横向最大宽度为120 m,纵向最大长度为80 m,滑体平均厚度为14 m,体积约为11×104 m3,属于中型中层岩质滑坡。虽然临时采用水泥砂浆填覆主裂缝,但裂缝仍存在继续变形的趋势。
2 滑坡体特征及形成原因
案例滑坡位于平南县思旺镇境内,该地区属冲蚀剥蚀丘陵地貌,边坡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更新统(Qpdl)含碎石粉质黏土,下伏基岩为泥盆系中统郁江阶(D2y)砂岩。依据上述特征,结合地质情况分析,该案例可定性为岩质边坡滑坡;从滑面关系看,为顺层滑坡;从滑模规模看,为中型滑坡。经分析以下因素是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1)地质构造原因
从地质条件看,岩面顺层发育,坡体内部存在不稳定夹层,强风化砂岩分布厚度较大,滑坡体以强风化泥质砂岩及部分中风化砂岩碎块为主。强风化砂岩呈砂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岩质软-较软,岩体极破碎-较破碎,土石分级为Ⅳ级软石。中风化砂岩为细砂状结构,土石分级为Ⅴ级次坚石。该工点强风化砂岩与中风化砂岩互层,且下伏中风化岩层为顺层,强风化分布厚度最大超过14 m,即边坡上半部均可视为不稳定体。在开挖后,由于开挖坡角陡于岩层倾角,在岩体自重应力(主要是强风化层)的水平分力作用下,岩层间相互挤压,产生拉应力,其中较软弱的层面抗剪强度逐步减弱,形成滑动面。
(2)应力释放过程导致
本路段左右侧均为挖方,路堑开挖后应力重新分布过程较长,且开挖坡率偏陡,加上岩层内部节理面切割,都会导致变形的出现。根据同类型边坡判断,对于本工点这种岩土混合型的边坡,且内部存在不稳定夹层的,在开挖后的一段时间内,自重应力作用下,岩体内部的变形会有一个集聚过程。在此过程中,若没有不利因素,变形会逐渐趋于稳定,也就是边坡整体趋于稳定。但在不利因素叠加下,变形将持续增加,最后集中释放,导致边坡产生破坏。
(3)防护力度偏弱
该工点于2006年11月首次滑坡,当月便开展了治理。首次治理采用削坡和锚杆加固方案,于第一级边坡坡顶增设平台,以1∶1.25坡率进行削坡,挖除不稳定坡体,在第一、第三级边坡增设系统锚杆框架加固,在第二级边坡采取预应力锚索框架加固。根据相关理论,对于较小倾角顺层岩质边坡,除了必要的整体稳定分析外,还必须考虑局部稳定,即在最不利情况下,假定坡顶出现裂缝后形成的楔形体的局部稳定。然而第一次加固工程对山体内发育的破碎带的重视程度不足,对雨水侵入软弱土层后造成的影响缺乏科学计算,导致第一次滑坡治理方案失效。
该工点地层上覆较薄的第四系堆积层,下伏基岩为砂岩、炭质页岩,岩层呈单斜状产出,为顺倾边坡,且有泥质充填,在斜坡前缘开挖扰动山体极易产生坡体变形失稳现象。第一级坡采用锚杆框架加固,虽然增加了第一级坡土层的稳定性,但施工也出露炭质页岩,构成了上硬下软的坡体结构,易形成软弱基座,在前缘开挖临空后易产生坡体变形。在应力重分布的过程中,边坡及自然坡不断松弛并产生裂隙,受风化及降雨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再次引发滑坡。
3 处置方案对比分析
滑坡的处置一般有排水截水、削坡减重、支挡抗滑和土石改性等措施。支挡加固技术含量高,对现场环境破坏小,但机械施工会进一步扰动滑坡体且施工成本高。削坡减重会破坏绿色植被等环境,施工成本相对低,对于中小滑坡体特别有效。在本案中,滑坡为中型岩质边坡滑坡,坡体多为软弱砂石,坡体不稳定,方案设计中要考虑施工成本和可行性等因素。
3.1 方案一(适当刷方+锚索框架+锚索抗滑桩)
共设三级边坡,在第二级平台设置锚索抗滑桩。首先对滑坡基底实施清方减载,调整边坡坡型坡率,对该段第二级以上坡面均按1∶1.5进行清方减载。清方后分为三级,第一级平台宽度为2 m,第二级平台宽度为5 m,第一、二级坡高均为10 m,第三级坡高为14.3 m,两侧适当进行顺坡。然后在第一、三级坡上各设置三排预应力锚索框架,锚索长度为16~28 m,锚索竖向间距为3.33 m,沿坡面方向间距为3 m,锚索倾角为25°。锚索由8S 15.2 mm高强度低松弛的1 860级钢绞线组成,锚索锚固段长为10 m,钻孔直径为150 mm。锚索端部设置框架,共计32片(第一级Ⅰ型框架17片,第三级Ⅱ型框架15片),框架截面均为0.6 m×0.7 m,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浇。
在第二级平台上设置一排锚索抗滑桩,桩身截面为1.6 m×2.4 m,桩长20 m,桩间距为6 m,共计18根。桩身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浇。桩头设置两孔预应力锚索,锚索长24 m,倾角为25°,锚索由8S15.2 mm高强度低松弛的1 860级钢绞线组成,锚索锚固段长为10 m,钻孔直径为150 mm。
在第二级边坡上设置四排框架锚杆,锚杆长度为12 m,锚杆竖向间距为2.5 m,沿坡面方向间距为3 m,锚杆倾角为15°,锚杆由25 mm螺纹钢组成,钻孔直径为110 mm。在锚杆端部设置框架,框架截面尺寸为0.3 m×0.3 m,框架由C25钢筋混凝土现浇。
对坡口线以外裂缝采用黏性土进行夯填,表层抹5 cm厚水泥砂浆封面。在各级平台上设置排水沟,在坡口线外侧5 m处设置截水沟。在第一级坡上设置一排仰斜排水孔,孔深10 m,仰角为10°,沿路线方向间距3 m布置,孔径为110 mm,内置90 mm透水软管。施工时根据实际出水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3.2 方案二(刷方减载+锚索框架)
共设四级边坡,多设锚索框架固坡。首先开展清方减载,调整边坡坡型坡率,對该段边坡进行清方减载。清方后分为四级,第一级边坡坡率为1∶1,第二~四级边坡坡率均为1∶1.5。第一级平台宽度为2 m,第二~三级平台宽度均为5 m,各级坡高均为10 m,两侧适当进行顺坡,然后实施锚索框架固坡。在第一~四级坡上各设置三排预应力锚索,锚索长度为16~30 m,锚索竖向间距为3.33 m,沿坡面方向间距为3 m,锚索倾角为25°,锚索由8S15.2 mm高强度低松弛的1 860级钢绞线组成,锚索锚固段长为10 m,钻孔直径为150 mm。锚索端部设置框架,共计61片(第一级Ⅰ型框架17片,第二级Ⅱ型框架19片,第三级Ⅱ型框架15片,第四级Ⅱ型框架10片),框架截面均为0.6 m×0.7 m,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浇。
锚索固定后,设置排水设施。在各级平台上设置排水沟,在坡口线外侧5 m处设置截水沟。在第一级坡上设置一排仰斜排水孔,孔深10 m,仰角为10°,沿路线方向间距3 m布置,孔径为110 mm,内置90 mm透水软管。施工时根据实际出水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3.3 方案三(锚索抗滑桩板墙+锚索微型桩)
共设三级边坡,采用锚索抗滑桩和微型桩技术,利用抗滑桩桩板墙抵抗软弱土层下滑势能。首先适当清方,第一级边坡坡率为1∶1,第二级为1∶1.5,在第二级坡口处设置一排锚索抗滑桩,桩身截面为2 m×3 m,桩长为26 m,桩间距为6 m,共计18根。桩身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浇,桩头设置两排四孔预应力锚索,锚索长度为28~30 m、倾角为25°,锚索由10S15.2 mm高强度低松弛的1 860级钢绞线组成,锚索锚固段长为10 m,钻孔直径为150 mm。桩前挂板,板厚为30 cm,挂板高度为8 m,挡土板由C30钢筋混凝土现浇。
在抗滑桩后采用锚索微型桩技术增加第三级边坡稳定性。于桩后2 m处设置3排微型桩,桩长20 m,间距1 m,梅花形布置。微型桩钻孔直径为150 mm,内插146 mm钢管,钢管内插332 mm钢筋,自孔底至孔口压注M30水泥砂浆。桩顶设置联系梁,截面尺寸为3 m×0.6 m,联系梁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浇。梁中部设置一排预应力锚索,锚索间距为3 m,锚索长度为32 m、倾角为25°,锚索由10S15.2 mm高强度低松弛的1860级钢绞线组成,锚索锚固段长为10 m,钻孔直径为150 mm。
对坡口线以外裂缝采用黏性土进行夯填,表层抹5 cm厚水泥砂浆封面。在各级平台上设置排水沟,在坡口线外侧5 m处设置截水沟。在第一级坡上设置一排仰斜排水孔,孔深10 m,仰角为10°,沿路线方向间距3 m布置,孔径为110 mm,内置90 mm透水软管。施工时根据实际出水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3.4 方案对比
上述三个方案均可以根治该滑坡。方案一的优点是对中后部坡体进行适当清方减载,刷方达60 420 m3,大幅清理了软弱土层。另外设置预应力锚索框架,有利于第二级平台抗滑桩的安全开挖施工,缺点是须逐级开挖,逐级防护,工期较长。方案二的优点是逐级清方减载,逐级加固,共刷方64 872.00 m3,可有效清除滑坡体。同时主要采用锚索框架稳固坡体,放弃抗滑桩,施工对坡层扰动少,造价较低,但工期长,存在防护不及时坡体会再次发生滑动的可能。方案三的优点是不对坡体进行大范围刷方及扰动,有利于环境保护,缺点是造价较高。
考虑到由于滑坡一直处于蠕动状态,抗滑桩开挖施工危险系数高,综合成本等因素,推荐采用方案二,即刷方+锚索框架的方案(见图2)。
框架锚索可有效控制坡体变形,增强坡体稳定性。锚索可深入地下稳固岩层,从而将软弱土层固定在硬质岩层上。通过计算,精确选择合适的锚固点可
增强坡体稳固性。有横梁支撑的框架本身也可起到稳固坡体的作用,结合消坡等技术联合使用,效果显著。削坡减重虽然工程周期长,但能有效消减软弱土层,降低滑坡体厚度,方便锚固施工。本例方案二中锚索端部框架共计61片,框架截面均为0.6 m×0.7 m,采用HRB335级钢,直径为22 mm,框架由C30钢筋混凝土现浇。锚索长度为16~30 m,倾角在25°左右。而本例中,中风化砂岩(D2y2)层分布厚度为8.7~21.7 m,再下层为炭质页岩,锚索可深入岩层,锚索由8S 15.2 mm高强度低松弛的1 860级钢绞线组成,可稳固坡体。
4 结语
在高速公路边坡施工中,由于预应力的释放,边坡滑坡现象较为常见。本文中,方案二增加了挖方,只采用锚索框架施工,减少了抗滑桩施工风险,并降低了施工成本和难度,同时可保证根治滑坡,故可作为最终方案。在滑坡治理中,应从施工成本、环境扰动程度等多方面考虑,清方减载和锚固施工成本低,技术成熟,与抗滑桩相比对台阶震动影响小,对于正在蠕动的滑坡十分有效[2]。
[1]黄恒兴.黄土滑坡的治理设计方案优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8.
[2]陈阿凯.厦沙高速某滑坡治理方案的比选与优化[J].福建交通科技,201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