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璐
摘 要: 本文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性教学实践,分析系部层面研究性教学档案存在收集和管理的主体专业化不够,内容的规范化、数字化不足,档案管理的协调机制不完善,利用率和服务功能有待提升等问题,并就相应对策进行思考。
关键词: 高校系部 教学档案 研究性教学
一、引言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1],作为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實践的有效工具,为高校师生广泛接受和认可。扬州大学于2005年开始探索研究性教学改革,学校从最初的单一课程尝试研究性教学改革到设立教学改革试验区再到目前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2]。扬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隶属于公共管理系,是2014年学校推进系部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试验区的试点之一,以该专业2014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29门专业课中有26门课程实施了研究性教学,覆盖率达90%。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对教学过程的重视,师生的即时互动和对研究主题的纵横拓展,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数倍于传统教学的档案资料。
系部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档案来自教学一线,真实记录了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活动,是衡量、评估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对未来高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扬州大学公共管理系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性教学在档案建设和开发利用方面作了很多尝试,如规范了研究性教学档案的收集标准、扩大了收集主体、细化了档案内容、深化档案的开发利用等,但也存在一些系部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系部层面研究性教学档案的建设利用中的不足
1.研究性教学档案建设管理主体的专业性不足
档案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在研究性教学管理中,随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参与,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利用网络平台突破时空限制的随时互动,需要每个任课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教学档案的收集中,以确保档案建设管理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真实完整地记录教学全过程。研究性教学档案的建设管理主体在系部层面主要是系部教学负责人、教师和学生,无论是哪个主体,档案收集和管理的专业性都明显不足,既缺乏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又缺乏数据管理的相关技能。系部研究性教学档案都是由教学负责人兼职收集,因为时间精力和专业性的限制,导致部分研究性教学档案材料不齐全、不完整;任课教师和学生因缺乏档案收集管理的专业知识,收集的档案较冗杂,类同一个大而全的资料库;特别是部分年长的教师,虽然专业知识渊博、教学技能扎实,但对于建立教学档案所需的专业技能却很难做到应用自如,如对基本的电子设备应用技能、网络信息技术、Excel、PPT、音频和视频资料的建立使用等技能不太熟练,导致一些档案收集归档不齐全或者层次混乱,无法使其效用最大化。所以,高校研究性教学档案管理迫切需要一批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研究性教学及管理、同时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加入。
2.研究性教学档案收集管理缺乏标准和协调机制
教学档案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学术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3],不论哪个专业的教学评估,都要从教学档案着手考察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真实了解教学管理全过程,故教学档案收集管理的标准化显得格外重要。行政管理专业2018年在接受学校研究性教学改革试验区的试点评估时发现,因校院两级档案部门没能针对研究性教学档案制定出具体详尽的归档范围和内容,系部层面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教师、学生和系部都有各自的教学档案,因为缺少统一的收集标准和有效的协调机制,各个主体都是各行其是,归档范围离专业标准尚有距离,各主体虽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在档案收集整理方面,但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归档资料存在要么重点不突出,要么研究性教学特色不明显的问题;部分教师甚至认为教学材料是自己耗费大量精力积累起来的,不愿在系部统一存档和分享利用,担心统一存档后丢失或使用不便,致使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性教学资源散落在教师和学生个人手中,势必会带来档案部门的追档工作大大增加,并且时间久了档案可能会有缺失的风险。
3.研究性教学档案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较之传统的教学档案,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学习体验或生活体验赋之以框架,教学中更关注不同课程不同主题档案材料之间的关联性,注重提炼对后期工作和学习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从而增强了档案的服务功能,但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利用的深度不够,缺少对档案管理数据深层次的挖掘、提取和分析[4],目前来看通过对研究性教学档案数据的深度分析解释、揭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成效和规律性的成果不多;二是利用的广度不够,对研究性教学档案的整合利用不充分,无论是教师申请课题、发表教改论文,还是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申请项目等,在研究性教学档案的开发利用方面大多属于单兵作战,无论是老师之间、师生之间还是课程之间的教学档案融合性不够,导致合力很难发挥,档案的利用和服务功能未能最大化。
三、系部层面研究性教学档案建设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1.提升系部层面研究性教学档案建设管理主体的专业化
研究性教学特别强调教师要在问题意识、反思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给学生以引领和示范,每个教师通过“学术档案”向学生展现自己的问题意识从哪来、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了获得问题的解答自己是怎么做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师生都建立和积累了个人“学术档案”,围绕学习课程或研究课题建构一级档案,以若干主题为二级档案,各类主题下可包括课题或课程概要、书目、读书摘录、书评、学习研究计划大纲等,甚至街谈巷议、偶得灵感等“边缘思想”都可作为学术档案的重要构成[5]。故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为此可以对师生进行相关档案知识培训,校档案馆专业人士深入系部示范指导或者通过开设讲座、对学生开设选修课等形式,加强师生的档案专业素养。同时,研究性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专业的档案人员应该加强对研究性教学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使专业指导更有针对性并有利于后期的档案开发利用。当然必要时可以在院级层面增加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对系部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档案收集利用进行专项指导。
2.加强档案建设管理主体间的协调
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显示,每遇各类教学评估,一旦需要研究性教学相关材料就会兴师动众,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实际上这些档案很多有交叉甚至重复,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建成校、院、系三级研究性教学档案资源库,和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一样充分使用和利用电子文件,建立包含案卷级目录系统,文件级目录系统和全文数据系统的数字化檔案库,推行研究性教学档案网络化管理,简化办事流程[6]。目前扬州大学虽已建立教学档案管理的三级管理模式,但强调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比传统教学涉及更多的职能部门、校内外单位,只有实现部门间的协同,将与整个研究性教学档案管理相关的信息技术、功能与应用等进行整合与共享,才能实现研究性教学档案的最大价值。这就迫切需要学校档案部门、教务部门、二级学院和系部共同建立研究性教学档案三级管理的协调机制,校院相关部门不仅要规范研究性教学档案收集的标准,落实档案管理的层次和各主体职责,还要加强校、院、系、教师不同管理主体间的协调,确保能各司其职,协同管理利用好研究性教学档案。
3.完善相关制度增强档案建设利用的效果
提高研究性教学档案的利用率除了加强研究性教学的融合外,如:教学内容整体化设计、多元教学手段的融合、教学流程的无缝衔接等,还需要学校内部建立各档案数据归档部门之间的沟通制度。教学管理部门、各院系之间的沟通交流、协作要常态化,共同关注研究性教学改革进程,确保教学档案资料的及时性、一致性和完整性,为实现网络化管理和共享共用提供可能和便利[7];学校外部要充分关注大数据处理等先进技术,主动分析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需求,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档案信息服务,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另外,因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加之激励制度缺位,不少教师收集和管理研究性教学档案缺乏动力,认为档案工作与自身没有直接关系,在院系层面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档案的收集和管理。首先要把教学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提到和教学工作并重的位置,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可以建立学院和系部的研究性教学档案检查、评比和奖惩制度,如在各项教学技能比赛中,研究性教学档案建设利用占比赛成绩,并和教师职称评定、各种奖项评定挂钩,使教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学档案的收集和管理。
四、结语
扬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中已培养出两届毕业生,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离校,作为一个循环周期,已形成一整套研究性教学档案。虽然在研究性教学档案的建设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问题也很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甚至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研究性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有些问题是系部层面可以解决的,但更多的问题有赖于学校、学院、系部、教师、学生等多元档案收集利用主体的多元参与、协同治理。
参考文献:
[1]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2]花奇芹,陆娟,戴跃侬.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其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7(2).
[3]高力.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档案管理与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问题[J].档案学通讯,2007(3).
[4]倪春美,于正永.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系部教学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
[5]朱海忠.学术档案与研究性教学[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6).
[6]严继莹,方文彬.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策略探析[J].浙江档案,2018(4).
[7]王占可.构建高校教学档案三级管理的协调机制[J].山西档案,20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扬州大学教改课题“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YZUJX2019-54C)、扬州大学商学院本科教学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