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大地的振兴之路

2020-05-25 02:53吴建雄范志俊
奋斗 2020年9期
关键词:赫哲族沃土北大荒

吴建雄 范志俊

东方泛红的云彩倒映在辽阔而平静的江面上。

2019年7月15日至19日,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出发,一路向东,途经佳木斯市、富锦市、同江市、抚远市,走进水稻种植加工基地、湿地公园、口岸城市、高新技术企业等,我们深入采访报道黑龙江省在新农村建设、对外开放、绿色食品、生态保护、红色历史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被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黑龙江发展新貌所震撼。

黑土地绘就美丽稻田画

從佳木斯市出发,向东驱车行驶约6个小时,到达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的富锦市,所见皆是黑色沃土中昂然向上的水稻,一直延伸至天际。

稻海笑迎各方来客,沃土尽展田园风光,站在39米高的观景塔上,富锦市打造的万亩水稻公园绿意尽收眼底。

富锦市,是铁路、公路、水路三路相通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城市,粮食年总产量15.35亿公斤,是全国100个产粮大县之一,享有“中国大豆之乡”“北国粮都”之美誉。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要求,给富锦市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指明了方向……

两年多来,富锦市依托农业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建成黑龙江省第一个以现代化大农业为特色的“稻海田园综合体”,极大地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时代 新征程”“中国梦”“中国富锦”“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我们都是追梦人”,5幅由绿、黑两种颜色的水稻和红色纸风车构成的稻田画,宛如“稻梦空间”,美轮美奂。

凭借在黑色沃土上的规模化种植,富锦市连续多年实现水稻增产,更重要的是富锦市探索出 “社会资本+基地+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的市场化运作方式,确保农户既增产又增收。

富锦象屿金谷农产有限责任公司和富锦象屿金谷生化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的落地便是这种市场化运作的成功尝试。两家公司采用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以玉米深加工为核心,把提升玉米附加值的工厂建在粮堆里,把运输铁路专用线修进粮库里,联动上下游产业,打造现代化粮食仓储、贸易物流、生产加工基地。

同时,富锦市通过多种方式的市场化运作,辐射带动全市实施10个全域旅游精品名村、100个示范村、1000个特色民宿的“十百千”乡村振兴工程,打造全域旅游,促进群众增收,进一步增加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赫哲族唱响文化传承曲

从富锦市向东继续行车,1个多小时之后,便可到达“江汇于此、路始于此、海通于此”的同江市——黑龙江、松花江奔腾千里汇聚于此。驻足岸边,放眼远眺,两江交汇之处江水“北黑南黄”,东流数十公里而不相融,谓之“三江奇观”。

在两江最终汇聚之地——起点广场,赫哲族博物馆掩映于密林之中,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完博物馆的人,大部分都会慕名前往距同江市140余公里的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这里是赫哲族文化的故乡。

“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八岔村观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教学,称赞‘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从这以后,我传唱伊玛堪就更加有劲儿了。”7月16日,佳木斯市赫哲族伊玛堪继承人吴桂凤笑着说。

八岔村是黑龙江省漫长边境线上的一个小乡村,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有198户、502人,其中,赫哲族365人。

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赫哲族人逐步挖掘出“伊玛堪”这种说唱艺术形式,通过口口相传,让赫哲族文化及先辈的故事不断流传。

八岔村从1996年开始创办赫哲族伊玛堪学习班,进行文化传承保护,建设赫哲民族文化博物馆、艺术馆、文化站等文化基础设施,推动赫哲族文化走向更大舞台,带动赫哲族人民发展经济。

近年来,八岔村的赫哲族人民在继承本族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的同时,也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奋勇争先,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我们调整产业结构,从单一的打鱼为生转向渔农并重,形成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共同发展的局面。我们大力保护生态环境,蓄积渔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建设优美和谐富裕的家园。”八岔赫哲族乡党委副书记孙中馗说。

雁窝岛讲述北大荒精神

天空湛蓝如洗,沃土连绵不绝。高大、有力的黑色雕塑作品“潜水挂钩”无声而庄严地屹立在雁窝岛清澈的湖水畔,这里是军垦战士开发建设的。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是小学课本《开发雁窝岛》一文对雁窝岛的描写,是大多数人对雁窝岛的第一印象。

但少有人知晓,雁窝岛所在的黑龙江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八五三农场,是由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1956年“插棍”选址,由复转官兵开发建设的。“雁窝岛”3个字是由董必武同志亲笔题写,是北大荒精神的摇篮。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垦区内外几乎一提北大荒就是‘八五三,提起‘八五三就是雁窝岛,雁窝岛成了北大荒的代名词。”八五三农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传文说。

雁窝岛的开发建设是转业军人、知识青年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一个缩影。在如今的雁窝岛,依然流传着他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开发北大荒的故事……

共产党员任增学冒着生命危险,三次扎进冰冷刺骨的泥水中,将绞盘机的挂钩挂在了拖拉机上;

复转军人罗荣海为运送拖拉机油料,忍受着风湿性关节炎带来的疼痛,从泥水中向雁窝岛方向泅渡,为了确保运油队队员的安全,他游在队伍后面,当大伙儿安全上岸时,他却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粮食保管员孔德喜坚持“进了麦场的粮就是国库粮,大灾之年多交粮,饿死不动国库粮”,最后守着粮囤儿饿晕,倒在粮堆旁;

……

雁窝岛,一方盛产粮食,也生长精神的沃土;

北大荒,一片孕育生命,也埋葬英雄的青山绿水。

昔日北大荒,如今大粮仓。进入新时代,沃野千里的北大荒,正在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的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原载《当代兵团》2019年15期)

猜你喜欢
赫哲族沃土北大荒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佳木斯市赫哲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调查探究
鹧鸪天·路边草
多彩的秋天
不懈开拓谱壮歌
垦荒人的信仰:让“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沃土
赫哲族舞蹈的研究综述
赫哲族
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