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邵和兴 杨兆影
摘要: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一国的文学作品通过翻译传播到他国,就会对译入语国家产生影响。小说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其翻译研究的热度一直不减。近年来,小说翻译研究从传统视角向多元化视角转变,人们对小说翻译有了更高程度的认识。翻译效应学作为新兴研究视角之一,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文章以翻译效应学为理论依据,分析《汤姆叔叔的小屋》译本在中国产生的影响,为小说翻译提供参考。
关键字:翻译效应学;小说翻译;汤姆叔叔的小屋;多元化视角
有了语言,便有了翻译。翻译实践如同一座横跨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坚固桥梁,在人类交流的历史上承担着不可小觑的信息传输作用,既更新和超越了人们的思想和认知,又丰富了世界各国文化。由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主体精神的影响,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往往被烙印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小说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关于小说翻译的研究一直受广大学者的青睐,但从翻译效应学视角的研究相对匮乏。下面,笔者从宏观翻译效应学角度讨论《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产生的翻译效应。
一、翻译效应学概述
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效应”指个别事件
的发生所产生的普遍的社会或文化效应。翻译作为人类思想交流、文化传播的主要社会活动之一,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打下了长足、深刻的烙印,对文化的飞跃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自从“文化转向”概念出现在翻译研究领域以来,翻译的外部因素对翻译实践和译作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翻译研究突破了文字的桎梏,不再拘泥于文字层面的比较,而是着眼于翻译行为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翻译效应学最早由刘瑞强老师于21世纪伊始提出,指从目的语的最佳接受角度,研究最佳翻译方法及译文通过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对译入语社会、文化、三观和行为方式等全方位的影响。翻译效应学可分为微观翻译效应学与宏观翻译效应学,前者是关于译文质量、翻译批评、翻译方法论等基于语言本身的内部研究,后者是针对翻译的应用及影响的外部研究,重点研究译文对译入语国家的影响,而且宏观翻译效应学还可以为引进外来文学作品、文献资料等提供方法论指导。这一理论可以说是国内翻译理论建构的一次大胆而积极的尝试。
翻译效应学自提出后的十几年来,首先应用于跨文化研究及文化嬗变研究,进而与文学作品相结合,为审视经典著作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刘瑞强老师与贺继宗、王崧珍等人从该视角研究了《道德经》《孙子兵法》和“四书五经”等典籍的译作产生的文化影响,但从翻译效应学角度研究小说翻译的论文则寥寥无几,亟待后人补充与完善。
二、《汤姆叔叔的小屋》作品简介
《汤姆叔叔的小屋:卑贱者的生活》(Uncle Tom's Cabin:Life Among the Lowly,以下简称《汤》),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作家哈丽叶特·比切·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又称斯托夫人)于1852年发表的一部反奴隶制长篇小说,被列为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之一,其畅销程度仅次于《圣经》。故事记叙了一个名叫汤姆的黑人奴隶的悲惨经历。忠诚的汤姆多次被转售,最终落入凶恶的农场主莱格里手中,被殴打致死。汤姆生命垂危之时,他的第一任主人谢尔比的儿子赶来赎买汤姆,却为时已晚。于是,小谢尔比以汤姆大叔的名义,使他名下的所有黑奴重获自由。《汤》从多个角度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将美国当时的社会面貌呈现给读者。作者赞扬了黑人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对美国南部奴隶制度的强烈批判及控诉。
三、《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效应学分析
作为废奴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品,《汤》不仅将废奴主义文学的创作推向了高潮,而且成为了美国废奴运动和内战的导火索。《汤》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意义重大的作品,并且在其他国家也引起了巨大反响。迄今为止,它被译成30多种文字,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汉译本《汤》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多方位的深刻影响。
(一)对国民思想开化的影响
《汤》是1901年首部通过翻译引进到中国的美国小说。在魏易的帮助下,林纾将该书译成文言文,取名《黑奴吁天录》并出版,旨在凭借这部小说激发民族觉醒。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试图瓜分中国,民族存亡危在旦夕,爱国志士的悲愤情绪日益高涨。美国黑奴的悲惨遭遇,尤其是当时在美华工遭受排挤、虐待的境遇,更加深了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林、魏将《汤》当作改良社会的工具,以振奋人心、醒世开智。林纾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了当时中国读者的认知程度和审美需求。为了适应当时中国的文化和政治状况,林纾采用了归化策略,如大规模地剔除原作中的宗教内容和人道主义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淡化甚至避而不谈原著中强调女性力量的内容,以迎合当时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男尊女卑”的价值观。这种经过删减和改写的译本更加适合中国当时的政治需要,更能激发国民的爱国热忱。事实证明,林纾的译本取得了巨大成功。《黑奴吁天录》发行量之大在当时实属罕见,引起了许多读者和译者的广泛共鸣,翻译的传播效应深入人心。这部小说很快便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土壤中,为国人开启了欣赏外国文学的大门,也开辟了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先河。
(二)对小说研究广度的影响
继林纾后,当代翻译家黄继忠于1958年应邀翻译《汤》,却未能如期出版,后其译稿在“文革”中被焚。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渐入佳境,思文制度逐渐宽松,学术界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更加多元化,更注重文学作品的文本价值分析。1982年,黄继忠重新翻译了《汤》,将小说名改为《汤姆大伯的小屋》,并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为《汤》的研究添砖加瓦。黄的译本是国内第一部白话文译本,与20世纪初林的译本不同,其不再把《汤》当作政治宣传的工具,而是從文学价值的视角客观、全面地审视这部小说,使译本产生了与林译本截然不同的翻译效应。该译本最大化忠实于原文,采用异化策略,故意使翻译突破目标语的惯例,尽力将原著中的异国情调在译文中保留并复现给读者。在译作的前言中,黄继忠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技巧等方面阐释了小说的强烈艺术魅力,刷新了人们对于这部作品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也转到文本分析上,如宗教思想、人道主义以及文学和历史价值等。学术界通常认为黄继忠的《前言》是中国首篇从思想到艺术手法全面评价《汤》的文章,对该小说的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那以后,就《汤》文学价值进行分析的文章大量出现,这些文章分别从人物形象、叙事结构、艺术特色以及小说对中国文学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文学评价,对《汤》的文学本质进行了更深层面的研究。
(三)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影响
为满足我国素质教育的需要,针对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我国出版了许多缩略版、改写版和英汉对照本,其中就包括《汤》。斯托夫人的笔下诞生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字里行间无不传达出她对儿童的喜爱之情。虽然《汤》并不是一部儿童小说,但斯托夫人在撰写这部作品时也将少年儿童视为读者的一部分,甚至在手稿中直接呼吁小读者要“记住并同情那些可怜的被压迫人民”“通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表达你们的同情”。为此,斯托夫人把丰富的儿童形象注入到这部作品中,以吸引少年儿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儿童形象传递了纯真、善良和同情心等积极元素,如容貌出众、情操高尚的伊娃无条件地爱家人和奴隶,调皮捣蛋的黑人小孩托普西被伊娃的爱感化而改变,白人农场主的儿子乔治·谢尔比不厌其烦地教汤姆叔叔识字,这些故事情节都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此外,小说主人公汤姆叔叔视死如归的态度,也有助于死亡教育的普及。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汤》成为了青少年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之一,各种改编版的《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版本大多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其中也不乏图文并茂的绘本,在中国都取得了不错的销量,对青少年拓展文学视野和提高文学素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結语
伴随着积极的翻译效应,不难看出翻译对《汤》在中国的传播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除了《汤》以外,通过翻译传播到中国的外国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为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带来新思想和新观念。在翻译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深刻体会“一切认识只有作为再认识才叫认识”这句话,从翻译效应学视角,对以往的翻译研究和特定时期的翻译实践做出新的解读,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不但如此,翻译效应学也应为未来的、更广阔的翻译研究领域提供理论武器。
参考文献:
[1]刘瑞强.论翻译效应学的理论基础[J].昌吉学院学报,2014,(5):57-61.
[2]王崧珍,刘瑞.翻译效应学的研究视域与演进[J].新余学院学报,2011,16(2):67-70.
[3]孙宏新.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的百年传播与接受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56-61.
[4]颜丽娟.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儿童形象[J].文学教育,2015,(8):101-103.
编辑/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