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媒体环境下教育舆情的传播特征及应对研究

2020-05-25 02:54冯鑫张媛
科技风 2020年15期
关键词:传播特征应对策略

冯鑫 张媛

摘 要:“移动互联”已成为现代化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路径和方式,在移动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化,信息获取渠道及方式也更加迅速及多元化。同时,还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但网络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特别移动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具有不完整、失真、不客观等现象,容易误导公众的视觉,进而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就移动媒体环境下教育舆情的传播特征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移动媒体;教育舆情;传播特征;应对策略

1 绪论

舆情主要是指人们对各种事件的刺激所产生的各种认识、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并通过一定的载体传播。在移动互联时代,网络舆情可以作为折射社会生活、发展的晴雨表,同时,搜集、分析网络舆情已成为管理部门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途径。社会舆情当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便是教育舆情,移动媒体环境下的教育舆情则是指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就某个教育问题或时间发表意见、抒发情绪以及表明态度及观点的总和。面对移动媒体环境下教育舆情的特点,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校势必要改变应对思路和策略,通力合作,并构建一套有效的方法和规则,加强对网络舆情传播监管,争取在源头上过滤和解决问题信息,为学生创设一个正面的、积极的网络舆情环境。

2 移动媒体环境下教育舆情的传播特征

2.1 社会化的传播特征

移动多媒体环境下网民个性化的表达主要通过“三微一端”来实现,相关研究发现,当下网络热点事件一个最主要的传播方模式是:首先,新技术平台对热点事件进行爆料;其次,微信刷频;第三,微博跟进;第四,传统媒体进行报道;第五,新闻门户客户端播报。如在:“某某被冒名顶替上大学”、“某硕士论文疑似被大面积抄袭”等教育类热度比较高的突发事件中,微博、微信、传统媒体以及新闻客户端都参与了该事件的传播,同时发挥了作用,与此同时,事件的参与者通过割裂社交平台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诉求,使整个事件被多元化的解读,随之也衍生出更多碎片化、细节化的问题来[1]。

2.2 记忆化的传播特征

在移动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具备强大的记忆存储功能,该功能可以强化舆情事件叠加效应的作用,并在摸一个热点事件出现时,若其与历史发生的网络热点具有相似之处,很容易使网民加以关联,特别在教育领域,教育舆情所涉及的主体比较复杂,且一直以来教育领域的话题关注度居高不下,具有特别明显的涟漪效应,一些局部事件在移动媒体环境下很容易上升为全国性的教育议题,尤其是有关校园暴力、校园霸凌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词汇。其次,在本次教育事件发生前后时间段内,若有与之相同的负面舆论,很容易让网民产生联想,还会将对某个事件的刻板印象上升为社会群像,同时将该舆情事件的性质转变为官员作风、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社会议题上来。

2.3 圈层化的传播特征

最新的互聯网用户统计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网民当中占比最高的是青年工作者和学生,特别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使用频率居首。在移动媒介平台中,学生群体使用最频繁的要数QQ和微信,而这种使用习惯,往往会使教育舆情传播带有一定的私密性及圈层化特点。由于网络媒体技术平台具有半开放性,而舆情的流向不会以较为明显的公众行动来作为标志,大多不易察觉,却深处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其中,比较典型的事件如“泄露考研试题”,主要流传媒介是QQ群、微信群等,而往往在这类平台上的流传信息,需要经公众平台中的网民进行举报以后,才会有媒体介入并进行报道,最后相关部门才知晓,这在舆情应对方面显然处于被动地位[2]。

3 移动媒体环境下教育舆情传播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3.1 防控队伍建设

在移动媒体时代,教育改革进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备受关注,继续对高校智库资源加以整合,并进行人力监测队伍的建设,重视日常舆情事件的回应,并不断完善监测软硬件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除能够更好的掌握舆情事件的发展规律外,还能通过网民和媒体来构建起相互沟通的这样一种互动机制,能够让公众看到诉求的价值,是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的,并在事件酝酿期化解自己的不满情绪,而这种以监测预防为主的方法,是避免舆情事件发酵的最佳方案策略,再者,高校应当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监控,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环境,同时也为学生在校内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正面的、充满着正能量的网络舆情环境,同时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和监督,平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尽可能多的对各类网络信息加以筛选,多为学生输出一些正能量的信息,针对校园网中出现的偏激或错误的言论,须立即加以指正,注重网络评论方面的管控。第三,相关部门和高校应当转变观念,对当前教育舆情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进行充分的认识,特别在舆情事件出现后,应当主动出击,积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日常需加强对舆情风险危机方面的防范,处理风险防控意识,着力打造一支具备专业水准的舆情工作队伍,对各项工作机制加以不断的完善,善于把握当中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借助大数据追踪以及舆情倾向性分析技术,来开展教育舆情工作,使教育舆情工作更具科学合理性[3]。

3.2 抢占先机

就当前形式来看,各行业领域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为便于更好地认识移动媒体环境下,教育舆论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必须抢占先机,平时加强对教育舆情事件的关注,特别是学生群体当中容易出现的具有隐蔽性的那些舆情传播事件,针对不良舆情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加强监督、举报管理,并采取一些列措施将其扼杀于源头处。其次,善于把握规律,依据时间节点来对教育舆情实施动态监测,特别做好如“两会”、“研究生考试”、“高考”等重要时间节点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舆情风险防控。采取多渠道搜集的方式,以获取更多倾向性、苗头性的信息,加大教育舆情的监测力度。此外,加强重点网站平台的监控,特别是对日常信息进行严密的监测,这类网站品台主要包括论坛、微博、直播视频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同时,需实施掌握师生和家长所关注或投诉的热点类话题,并对这类话题所引发的情绪反应,以及走向进行了解,以便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3 加强科学研判

移动媒体环境下,加强对舆情信息的科学研判,具有重要的意义。除了内容本身的影响外,就移动媒体层面而言,教育舆论同样需要对三大媒介方面的影响力进行重点关注,对爆料信息载体进行研究,研究其具有哪些独特的吸引力。其次,在多媒体融合信息平台中,文字阅读效果远不及视觉化效果,同时,视频传播的扩散概率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尤其在涉及暴力、校园霸凌、黄赌毒、性侵犯等元素,自曝光那一刻起就具备了较为强烈的感官冲击,进而引发舆论危机。第三,就发布平台和账号的影响力方面而言,众所周知,互联网用户的注册量非常大,如知名论坛、自媒体、网站及流向特别大的互联网平台,其受众关注频率也比较大,相应的舆情的影响也比较大。同样,微信、大V及微博等平台也拥有庞大的粉丝官方账号,若参与到舆论传播中来,将会促使舆论危机概率大幅增加。第四,网民互动方面,主要指的是在微信、微博、新闻报道等信息发布之后,网民所转发、评论及点赞的数量和速度,若某一舆情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引起热议,那么在进行研判的过程中需对这类事件加以重点关注[4]。

3.4 采取联动应对机制

就教育舆情处置方面而言,其所面临的局势通常较为复杂,头绪繁多,所以,一个较好的应对方式便是构建扁平化的信息处置机制,即在舆情处置阶段,加紧构建应急指挥体系,该体系能够适用于各级、地方以及各部门,同时,派专人专门负责对舆情事件方面的处置工作,切实建立起一套信息互通、协同处置的扁平化结构体系,使互联网通信网络更为立体和全面,能够借助网络及时准确的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并及时加以处置。在此过程中,可以将线下处置与网上舆情引导结合起来,通过信息发布内容与舆论诉求点的逐一对应,借助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拆穿网络谣言,以真诚对话的方式化解网络戾气,使舆情能够平稳过度,并达到对网络环境氛围的改善。其次,相关部门需严格做到积极响应,采取针对性的办法有效疏导舆情事件,按照舆情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的深浅、影响持续时间、网民诉求、评论关注量等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考察,将教育舆情事件分成重度、中度和轻度3个危机等级,若舆情事件危害程度属于“轻度”范围内时,可将其视作普通流程,并将其转移至涉事教育单位,由涉事教育的那位来进行处理。若为重度或中度时,需第一时间进行信息源的核实,同时启动分级响应机制和汇报机制,采取线上线下联动处置方式。

3.5 网络舆情危机处置

高校在發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其也是影响教育舆情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由于这类事件通常会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愈演愈烈。一些高校对这些突发事件处理不及时、不合理,致使高校正常的教学活动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为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可靠的应急机制,通过该机制来加以指导,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冷静应对,并严格依照相关处置流程来处理事件问题,与此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需将舆情事件的真相通过网络平台加以公开展示,并对虚假舆论采取有效的遏制措施。尤其是在披露信息上,必须行正规渠道,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应当主动澄清此类校园事件,能够将真相公诸于众。此外,也可以利用这一有效途径,来遏制一些负面舆论的蔓延。此外,需加强引导,对教育舆情反馈机制进行完善,通过总结和反思舆情应对得失,采取有效的方法对舆情应对闭合体系加以优化,待教育舆情事件处置完成之后,仍然需要不断地增强网上引导,对网民在教育政策、相关疑问、诉求方面,需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解决,采用灵活的方式,引导网民正确看待舆论事件的是非黑白,之后达成共识。全面评估舆情应急处置效果,做得好的鼓励继续发扬,做得不好的应当及时进行反思和改进,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公众对教育体系的信任,从而不断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整个网络舆情系统当中,教育类网络舆情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类网络舆情一旦爆发,很容易引起公众和引发舆论场的强烈关注,所以,针对教育类移动媒体环境下的教育舆情发展现状、传播特征和规律、总体态势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够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研判、预警、发觉、处置等方面相关的经验借鉴,有利于提升移动媒体环境下正面网络教育舆情事件的宣传效果,并最大限度地将负面舆情事件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在获得公众信任和支持的基础上,确保整个教育系统得以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治中.移动媒体时代高校舆论引导机制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8(03):12-15.

[2]肖明月.网络舆情对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1):40-41.

[3]廖智辉,张学波.教育网络舆情影响因子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02):118-125.

[4]肖明月.大数据时代高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和涨消规律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3):21-22.

课题基金: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802120102)

猜你喜欢
传播特征应对策略
企业类微信公众订阅号的传播与运营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网络政治谣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析当代影视剧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特征
家谱作为组织传播媒介的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