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宇
摘要: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肆虐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本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调研中发现,人们在感受到危险时所产生的焦虑情绪对患者和未患病的普通人身心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依据心理学理论在文中提出了相应的调试措施,旨在帮助人们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疫情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战胜疫情。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has found through a series of investigations that the anxiety generated when people feel the danger will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for patients and ordinary people without disease.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debugging measures in the article based on psychological theory, which aims to help people fa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epidemic with a correct attitude, so as to overcome the epidemic.
关键词:病毒;传播;影响;焦虑;措施
0 引言
在疫情期间,无论是患者还是未患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普通人,都会由于自身心理素质产生恐惧、焦虑、不知所措的现象,在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发展和传播途径。以及在疫情期间焦虑对患者和我们正常人生活的影响。不正确的方法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在此我们列举了一些正确的干预措施来缓解民众的焦虑从而减轻社会负担。
1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
2020年1月23日起,广东、浙江、湖南率先实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1月24日,湖北由二级响应转为一级,全国其他城市包括天津、安徽、北京、上海、重庆、四川、江西、云南、福建、广西、山东和河北也陆续转为一级响应。自25日当日,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启动了一级响应,涵盖总人口超过12亿。截止2020年3月19日16时,我国累计确诊新冠病毒肺炎的人数为81246。据国外的数据统计,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已达到135821人。可见其传播速度令人唏嘘。
随着武汉地区的人外溢到全国各地,并在全国很多地方造成散发病例,在散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有一些无症状的感染者虽无发热等症状,但做核酸检测仍为阳性,也就是说,新型冠状病毒存在于此类人群体内,也就是我们所說的病毒携带者,(此类无症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是极难被发现的)因此无症状感染者也是有一定传播力的。2020年1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以飞沫传播,且传播距离很短,一般1-2米,且潜伏期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此外,新型冠状病毒除了通过飞沫传播,从也可能通过接触传播,例如与携带者或患者同处一个空间,并且触碰到其所触碰的物品后并未及时洗手,且接触了眼睛、鼻子或带有粘膜的部位,我们亦可发生感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病毒的传播途径很多,且隐蔽性极强,并且可能发生变异。
2 新型冠状病毒对各类人带来的心理焦虑
2.1 对患者的心理影响
此次疫情,被WHO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病毒肆虐的严峻形势下,COVID-19患者经受着躯体痛苦的折磨,同时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此为心理应激反应。由于疾病本身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隐蔽性极高,潜伏期长,并且尚未研究出安全可靠,且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因此确诊病例数逐日攀升,COVID-19患者面临未知未来的恐惧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还担心与自己接触过的家人、朋友的安危,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焦虑之中,在一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的自述中“我感染了新冠病毒,引发了病毒性肺炎。大家担心我,我也担心跟我接触过的人。自己得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传播给别人,这种心理负担让我一直难以释怀,尤其是我太太被我传染确诊后我很难受。”这场人生危机对于他们而言是无法承受的。他们存在的焦虑心理是对预期危险的担心,焦虑急性升级的表现是惊恐。有的人初期时则会产生恐惧、焦虑感,不知未来是什么。当处于由于肺炎引起的浑身乏力、干咳,甚则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折磨的失去信心,表现出绝望、痛苦、思念亲人,形成进一步的恐惧心理。
2.2 对未患病的普通人的心理影响
隔离,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并不常见的,并且十分难以适应,我们人类本身是向往自由的,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限制,我们首先的心理是由“我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逐渐的转为焦虑和不知所措,然而,在疫情面前,专家建议我们最有效的防御就是隔离。当人类长时间处于狭小的空间里,并且,对外界的情况未知的情况下,人们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当个体遇到一些重大变化或威胁时会产生身心整体性的调试反应,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应激反应。如果我们的机体处于恐惧、惊慌等抵抗力下降过程中,人们对精神刺激非常敏感,往往会引起感觉紧张,焦虑或急切。
根据一项居民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焦虑情况反馈可以得出(图1),在疫情以来的两周内有56%的人有好几天都会感觉紧张焦虑和急切,有11%的人有超过一周都感觉焦虑和紧张。甚至有42%的人好几天无法停止或控制焦虑情绪,还有39%的人对除了疫情以外的很多事都有过多的担忧,正是因为有超过1/3的人有过多的担忧从而出现有抢口罩的,有大量囤积大米的,有动不动就怀疑自己得了新型肺炎的,还有非理性抵制湖北人、武汉人的……
除了肺炎引发的疫情给居民造成焦虑恐慌的心理,我们还可以看出26%的人都会表现出,不安,难以静坐,总担心会有更严重的事情发生等连锁反应。
①若是轻度焦虑则对人的正常生活无太大影响,有助于加强人们的防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于72314例病例数据的大样本研究显示,适度的焦虑可提升自身的免疫力,也可提高防病自觉性,降低发病的几率,使个体集中注意,注重防护,调整思维和动机,选择应对策略做出积极的行为反应。
②若是中度焦虑则会引起身心一些反应症状,具体体现在认知方面,如无法分辨谣言与真相,注意力难以集中导致记忆变差,决策能力降低,甚至出现非理性的行为等,该反应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周,离开应急源或威胁情境一周内症状会明显好转或消失。
③若是重度焦虑通常会对个体与其周围人群产生严重的影响,从而产生“踢猫效应”。就像一个圆圈,以焦虑者作为圆圈的中心,并由中心点向四周延展开来,这就是常被人们忽视的“情绪污染"。用心理学家的话说:坏情绪会像“病毒”一样从一个人散播到与其相联系的人群,其传播速度不亚于有形的病毒和细菌的传染速度。被传染者常常一触即发,甚至越来越严重。这种坏情绪污染给人造成的身心损害,绝不亚于病毒,和细菌引起的疾病危害。当一个人开始焦虑烦躁时,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
虽然适度的焦虑会对病毒的防御以及控制产生积极的作用,但焦虑的心态总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预期的危险,寻求安全感与控制感,于是追求真相、追求真相中的真相、追究“篡改真相”的元凶,就成了最受关注和传播的信息。然而其结果常常是放大与过分解读真相,因为深陷焦虑故进一步增大了对危险的预期。
3 面对心理焦虑的应对措施
3.1 提高认知能力
现如今我国处在互联网的时代,各类人群获取信息大部分途径是电视和网络社交平台,然而,由以下(图2)调研数据可看出超过70%的人认为自己在社交平台上了解到的信息少部分是谣言,但证明我国民众对谣言和真相辨别能力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为谣言和真相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检验。一般来说我们应从国家或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具有权威的官方渠道平台和网站,获取相关正能量信息;科学认识病毒的性质、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不过分关注负面报道,不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关注和传播负面报道,坚定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
3.2 拓展你的心理舒适区,增强自信
就跟肌肉一样,需要经常运动来保持肌肉的弹性,如果你你长时间不运动,肌肉就不会收缩,从而失去运动功能,肌肉自然会萎缩;你长期不踏出舒适区,不去探索和了解外界的情况,不接触新事物,你对新事物就会越发抵触,从而产生惰性。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挑战它,让舒适区的范围越来越大,那么我们的忍耐力才会越来越强。
我们可以尝试听跟平时风格不一样的歌,看一些以前不会看的书,或者练练毛笔字,这都可以拓展我们的舒适圈,并且丰富我们。面对疫情造成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不决绝的否认,恐慌,担忧,而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制定合理的计划。不对疫情新闻过度解答,要把注意力适当转移到能让自己丰富,且感兴趣的事上,让焦虑、恐惧的情绪变弱,还能促进多巴胺的分泌,有助于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在一项疫情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与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结果中(图3)得出,有73.84%的人依据我们的建议制定了一些克服困难的计划并按进行实时,其有效性高达58.74%。还有41.26%的人认为比较有效,在此基础上,有76.84%的人认为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充满信心(图4)。由此可見,在疫情期间制定合理的计划,并尽可能的完成它,可以有效的拓展心理舒适区,减轻焦虑带给我们的不安。
3.3 训练双重感知能力
马克·舍恩在《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这本书中提到双重感知能力即将这种双重感知能力视为推动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或者说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之间实现更大平衡的一种方式,这种能力会给我们提供很大的机遇,弱化外部世界及其干扰因素对我们内心世界的影响。如果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那就意味着我们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更多的控制感和安全感,并能够抵御住生命中的意外事件对我们的影响,运用双重感知能力,就是将大脑里的不适转为舒适的一种模式。但并不是让不适转化为完全没有的状态,只是让身体的某些部位感觉到不适,但其余部位是非常舒适的。当我们遇到危险时,在危险不至于影响到我们的生存时,我们感觉到的危险会转化为安全感,使大脑皮层和大脑边缘系统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从而减轻大脑的不适感,在此基础上减轻焦虑。从而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从容面对。
我们可以尝试在遇到危险时,在心里暗示,你可以同时体验到两种感知,比如焦虑和安慰,不适和舒适。在疫情期间,虽然病毒的传播能力极强,且具有隐蔽性,造成我们过度担心焦虑,但是我们通过新闻可以了解到国家为了减轻疫情,从而采取的种种防控措施,使我们感受到安心及安慰;当我们感受到整天呆在狭小的空间被限制了自由的不适感和每天可以与家人在一起放松的聊天的宽慰舒适感的双重感觉后,我们便是做到了大脑皮层和大脑边缘系统的两者中所存在的平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重感知能力。当你学会了双重感知能力之后,你就可以训练来强化自己的感知能力,运用对社会的支持与信任的力量,调动大脑皮质参与进不适感中,给压力与焦虑贴上舒适的标签,使大脑皮层可以更有信心更加积极的解决不适和焦虑感将自己轻微的不适转为舒适,并很容易与大脑边缘系统的舒适安慰感相联系从而达到平衡。
4 结论
焦虑是当我们人体自身感受到危险时,我们的机体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这属于正常现象。但过度的焦虑和紧张的心理,往往会让我们的机体内部发生紊乱,如,饮食失调、睡眠障碍。在心理方面的影响体现在心理认知能力上。这种过度的焦虑情绪,不仅仅是存在与患者中,更多是存在于在疫情期间普通未患疾病的人中较为严重,我们应适度的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采取正确的方法,如,提高认知能力、扩展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培养双重感知能力,制定合理的计划,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注:陕西健康文化研究中心2019招标课题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凌兰.焦虑症自我治疗方法[J].福建外语,1988(2):78-80.
[2]马克·舍恩/克里斯汀·洛贝格《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M].中信出版社,2014.
[3]岳计辉,王宏,温盛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理应激与心理干预[J].新医学杂志,2019(3).
[4]张迪,汪微.面对疫情如何正确地调试心理[J].军报记者.
[5]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心理防护手册[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6][新华网]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来源于蝙蝠——中国科学院.http://www.cas.cn/cm/202001/t20200130_4733011.shtml.
[8]中国疾控中心.“飞沫传播在1至2米,一些感染者无症状,有传播力”_隔离.https://www.sohu.com/a/369231437_16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