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写作通识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020-05-25 09:11李凌婧
文教资料 2020年8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使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不一样,此时急需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院校自我发展,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常态。本文剖析写作通识课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并给出策略建议,探索通识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组成要素,通过自身改革完善,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写作通识课    教学改革

深化学岗交融、加快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教育当前改革的重要方向。“学岗交融”高职教学模式是基于就业导向,是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的具体深度体现,把教学与岗位实际需求有机结合,在学习中融入实际训练,在实际训练中融入专业学习。面向新时代背景的变革特征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必须重组课程知识体系,建立个性化课程知识体系。要求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行业职业标准对接。

写作通识课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但在现实教学中培育质量却差强人意,尤其是在学岗交融兴起浪潮下,相比专业课程深度参与的现实,写作通识课如何在学岗交融的新常态下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具有较高价值的研究课题,也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

1.写作通识课现状

写作通识课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大部分专业开设,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地位不言而喻,授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但是它的育人却存在一些问题。

写作通识课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大部分专业开设,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地位不言而喻,其授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培养质量,但它却存在一些问题。

1.1情景式教学模式不符合各专业特色。

尽管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教师们也在不断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写作课上增加了情景教学方式,但是由于各个专业将来面对的岗位不同,使得一套情景模式是不可能满足所有专业学生需求的,只体现出共性,没能体现出个性。

1.2写作通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理念有共性无个性。

随着行业发展新兴职业的应运而生,行业间边界模糊化,写作通识课内容难以紧跟行业的发展趋势,难以真实反映各行业的工作场景,实用性不是太强,不可能一套知识体系涵盖不同专业的专业岗位特殊需求。现行教学内容过于通用,缺乏与各不同专业岗位需求的对接,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

学生入校普遍觉得专业课比通识课重要得多,经常出现在通识课上走过场的问题,完成任务拿学分的功利思想占据主导,再加上学习的写作文种学生有些觉得是无用的,以后工作中不会用到,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不会配合教师教学了。

2.写作通识课考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考评体系直接关系到课程的长远发展,现如今写作通识课的考评体系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本身,这也是促使其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

2.1未能真实全面考评教学质量及学习质量。

现行的高职院校考评体系中规章制度很多,但大多数只是指向教学表面,未能深入其中。教学活动本身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很强的活动,有每个人的因素在其中,因此评价标准不能单一片面。教学好坏评价会因人而异,而且由于课程性质不同,评判标准也会有差异。虽然现行体系明确了这些,不断新增规章完善体系,但实施效果还是不佳。

2.2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较少。

在现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考评重点主要由督导评教、学生评教、同行互评、专业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组成。实际上在考量教师教学质量时,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可惜的是现行考评体系对学生学习效果考评关注很少,这方面的考量标准不够细化和深入。

课程结业考试或考查是由任课教师拟定的,对于写作通识课而言,任课教师有多少就会有多少种考查方式,任课教师间均分开登分,每个老师打分的原则也不一样,因此单纯将分数拿出来考评教学质量是不可行的,也没有可比性。但是成绩其实是可以反映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但是在考评中没有起到相应的效用,说明这一块考评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2.3不同课程共用一个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忽视课程本身的个性特征。

现行体系中基本是一套规章制度统领整个教学质量考评体系,而且方式方法大同小异,通过督导、同行、学生等视角监控教学活动,其实除去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活动不谈,不同的课程本身有不同的特征,它的考察点不可能达到绝对的统一,现行体系未能区分课程间、学科间的区别,突出了共性却忽视了课程个性,直接导致对教学质量的考评有些方面只能浮于表面。

3.写作通识课教学现状产生的原因

造成以上情况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在很多学校都是如此,甚至说在很多通识课中都有发生,究其原因有三:

3.1写作通识课教学内容与各个专业岗位需求部分脱钩。

写作课作为通识课在各个专业开设,它的通用性毋庸置疑,正是因为它的通用性很突出,直接导致个性不突出。它在几乎每个专业都开设,但是没有契合每个专业的不同特色进行教学,致使一些学生认为这门课教授的部分内容与本专业无关,只是抱着拿学分的心思上课,直接导致这门课的教学效果时好时差。

3.2写作通识课评价体系区分度不高。

写作通识课是一个文科大类基础课程,和其他文科课程一样,就是考评体系的区分度很低,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学习好或差在最后的试卷或考查中看不出明顯差距,不像理工科课程,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它的答案有包容性,并且分数集中在75分—90分。与理工学科相比而言区分度很低,学生会认为学好学差对最终成绩没有太大影响,有些学生会认为最后突击一下也是能过的。正是因为区分度的问题,导致学生普遍对写作通识课不重视,直接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

3.3写作通识课课程的现实地位所致。

学生入校之前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而且语文一直在生活中如影随形,学生认为这个写作课和之前高中、初中学习的语文课没有区别,在刚开始部分学生就产生了抵触心理,而且大多数学生都想当然认为写作不难,大家都会写作,就算不学习也可以写,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应用写作无非就是学习写作文种格式,这些文种格式都是在网上可以搜索出来的,因此学不学习都是可以的。

4.写作通识课改革的必要性

4.1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及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已然不同,社会及岗位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已经不像以前只是简单的基于工作岗位的单一技能知识体系,而是面向多元复合技术技能知识体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行业和职业标准高度对接,人才培养达到的标准才能符合行业或企业的人才要求标准。针对写作通识课,即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与行业相结合随时更新内容以更加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4.2顺应各学科发展总趋势,拓宽写作课程教学内容广度。

随着科技发展,写作学科也在持续发展着,写作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度也在扩大中,例如新媒体时代延伸出新媒体文案写作,包括微博文案写作、微信公众号文案写作等。这类写作形式是以前闻所未闻的,但是与现今很多职业挂钩,写作广度的扩张使得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5.理清写作通识课改革的总体思路

5.1转变思路,建立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考评质量观。

转变思路进行改革是必需的。要将教学质量考评与学生学习效果考评结合起来,以前只是从教师教学这一个维度来考量,现今可以尝试加上一个维度即学生学习效果考量,这样双主体考量会规避掉有些考核盲区,也可以使考评落到实处。

5.2分专业分课程按需求重新规划评价体系。

有了新增一个评教维度的共识后,在细节上就要注意如何更好地量化细化且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强行铺开,要多方调研多方考察,有些课程共性标准就有效,有些课程则需要新增维度,对于写作通识课而言需要新增学生学习效果这一维度,涉及多元化考评方式内容的相应改革,才能跟得上步伐。

结合实际来说,就是评教标准要有学科特色,评教标准不应“一刀切”,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建议在遵从共性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并且综合一线任课教师的建议制定出该课程的个性评价标准,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为本门课程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5.3重视学生课程考核环节的成绩监控管理。

学生最终课程成绩其实是一项很重要的反映学习效果的指标,但是在现行体系中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用,一些教师只是把这个当做教学环节中的一个环节,输入成绩代表课程结业,成绩本身并没有引到下一轮教学中作为教学反思。建议可以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及内容,使课程成绩能够产生效用,而不是主观性很强的一个反映载体,这样这些分数就可以指导下一轮教学。

5.4针对各个课程的特殊性,有共性有个性地制定评教体系。

由于学科不同,用统一的评教体系评教是不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要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拓宽思路,允许老师们根据学科特征开展独特的符合该学科的教学活动,这些尝试将成为第一手教学资料。对于评教标准而言,一方面共性标准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个性标准是不容忽视的。要明确教学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根据学科特征完善维度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

写作能力已经作为现代技能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只有教师教好写作课程,学生写好各类文种,高职学生才能在职场上越走越远。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深化写作通识课课程改革,拓宽思路。本文通过分析写作通识课现状,针对现状做了一些创新性探索,随着时代发展变迁,写作通识课内容和教法改革措施的提出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好徽.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6(19).

本論文为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基于“学岗交融”指导下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讲评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编号:ZJGB201830)的研究成果,主持人: 李凌婧。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