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蓉
摘要:联想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指通过想象在相关事物之间建立某种意义联系,由此想到彼。联想义指将一个词所联想到的理性意义逐渐凝固下来,并能为社会所接受。联想义在使用中有的比较稳定的,有的弹性比较大。汉语动物词语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动物词语联想义的产生,既有动物本身的属性,也和社会心理和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动物词语;联想意义;历史文化
一个词的词义通常指词的理性意义,一些词除了理性意义,还包括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是词的概念内容,是词的内涵,也是词的核心部分,非理性意义是词的附加义,情感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是典型的附加义,联想义也是一种常见的附加义。伍铁平指出:“词义的联想内容(联想义)指由词义的概念内容引发联想所产生的含义,用词义的联想内容(联想义)进行表达时,词所指称的不是词所指称的事物本身,而是同这一事物在某些方面有关联的另一事物。”(1)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利奇在《语义学》中,从词的外延的角度把词的意义归纳为: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七种类型,利奇把其中的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五种意义统称为“联想义”。(2)利奇认为联想义是不稳定的,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随着历史和个人体验的变化,联想义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在汉语词语中,动物词语的联想义非常明显,也很有特色,同是家畜,狗、猪、牛的联想义不一样,同是飞鸟,喜鹊、乌鸦、燕子的联想义不一样。联想义与动物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同时,联想义也和社会心理、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下面就汉语词汇系统中,动物词语联想义的相关问题做一些简单的阐述。
一、动物词语联想义的产生
词义的联想内容是依附于词义的概念内容之上的,不能脱离词义的概念内容而存在,这就意味着联想义的产生跟事物本身的属性有关,人们将和动物相关的场景输入脑中,通过思维的隐喻机制对动物的行为和特征进行理解,再将动物与人进行某种连接,从而产生了新的认知。(3)汉语中动物词语联想义的产生涉及以下幾个方面:
(一)自然属性的影响
李松月在《汉语动物词语之国俗语义研究》中说:“一些动物以其自身鲜明、具体的形象给人以启示,以其生命的形、声、色、习性来引起人们种种遐想。人们以动物的特性、本能、智能等来喻人喻事,用与动物相关的词语,特别是以动物词为中心语素构成词语,来寄托民族的认知和情感。”(4)
有从动物的外部形态和生理结构产生的联想义。“龟鹤遐寿”是乌龟的寿命长,这个特性产生的长寿的联想义。乌鸦通身漆黑,叫声难听,嗅觉灵敏,常吃腐肉,暴尸荒野的战场中经常有乌鸦的踪迹。所以乌鸦自然会让人们与不吉利联系起来。“蛇蝎心肠”常用来形容阴险狡诈,心肠狠毒的人。原因除了蛇和蝎子大多有毒外,还有,雌蛇产蛋之后,就会离去。蝎子交配后,母蝎会吃掉公蝎,小蝎出生后会吃掉母蝎。
(二)社会心理的影响
从词的情感色彩来看,词有褒义、贬义和中性等不同的附加义。卜海艳说:“一个词的词义是沿着褒义方向引申,还是沿着贬义方向引申,与不同民族对该词所代表的事物情感上的好恶有密切关系”。(1)
1.心理认知产生的联想义
中国的“狗”与西方“dog”所指虽然相同,但联想义完全不同。汉文化中的“狗”常含有贬义。“狗仗人势”“狗头军师”“狗腿子”等等。原因是在汉人的心理认知上,狗是会吃屎的,是最低贱的,最受人鄙视的。而西方,狗是忠诚且通人性的,它是家庭的一员,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善待。西方人常常用狗来表示正向意义,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2.汉语谐音所产生的联想义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汉语谐音也是联想义产生的重要原因。例如:鱼在中国新年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因为“鱼”与“余”谐音,过年吃鱼可以让人产生“连年有余”的联想,代表着人们希望来年丰收富足的美好心愿。“蝙蝠”是“遍福”的谐音,象征幸福延绵无边,吉祥如意。五只蝙蝠汇聚在一起表示“五福临门”。将蝙蝠和梅花鹿、寿桃、喜鹊结合起来表示“福禄寿喜”,这些都是谐音产生的联想义。
(三)历史文化的影响
1.神话传说产生的联想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动物词联想义的产生受神话传说的影响。“龙”是中国的图腾,是上天的象征,传说龙既能潜伏于地,又能飞升上天,拥有无穷的力量。古代中国信奉“神”这一神物,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龙”是皇权的象征,用“真龙天子”指代皇帝,“龙袍、龙椅、龙辇、龙印”等都有着九五至尊、至高无上的意义。“凤凰”传说凤凰是百鸟之王,在封建社会是帝后的代表,象征吉祥如意、天下太平。常常与“龙”联系起来使用。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攀龙附凤、龙章凤姿、凤子龙孙”等。相传牛郎和织女被银河隔开,只允许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相见,为了让牛郎和织女相会,喜鹊就把自己的羽毛和身体奉献出来,填河成桥,牛郎和织女便在这鹊桥上相会。因此,喜鹊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有爱情的联想义。
2.文化典籍中产生的联想义
动物词中许多带有褒贬色彩的词源于文化典籍。比如“千里马”一词常和伯乐搭配使用来形容人才难得,能赏识人才的人更难得。这源于韩愈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比喻人必须有舍有得。其中“鱼”之所以产生这种联想义,就出自于孟子《鱼我所欲也》。“大雁”常用来表示思念家乡,思念情人的情感。这离不开古代诗人的诗作,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回雁洛阳边”,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等等。
3.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联想义
联想义的形成离不开所处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许多动物词的联想义也在不断丰富。比如“龟”,殷商时期将占卜的卜辞写在龟甲上,因此赋予了“龟”可兆凶吉的神秘色彩,受人敬畏。唐朝统治阶级十分崇拜龟,其五品以上文武百官赐以龟纽印章,为皇威的象征,官禄的标志,连调动军队所使用的兵符也称之为“龟符”,因此“龟”象征的权力达到顶峰。现代社会“龟”的联想义就完全不一样。现代社会人们常常用“狗”来指代一类人,往往带有消极、不满和自嘲的意味。比如“单身狗”是指单身的人,“IT狗”指从事互联网工作的人,“搬砖狗”指工作辛苦且收入低的人。(2)人们用这种自称方式来降低自我的心理预期,使自己免于被他人质疑、嘲讽和攻击,缓解焦虑和精神压力。
二、动物词语联想义的使用
联想意义不是词语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一种附加在理性意义之上的附加义,这种意义与人们的社会共识有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客观事物有不同角度的理解,人们对事物的理解都是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的,因此动物词的联想义有较大的弹性。动物词的联想义在使用时既可以是比较稳定的,也可以是要依赖语境而存在的。
(一)比较稳定的联想义。当联想义与人们所共同承认的动物的某一显著特点建立联系时,这个联想义将成为民族的社会共识,形成比较稳定的意义。甚至可以从词义的联想内容变成一个较为确定的派生义项。狐狸被认为是一种狡猾的动物。汉语中的“狐狸”和英语中的fox(狐狸)都有“狡猾的家伙”这一联想义,《新英汉词典》已经将“狡猾的人”列为fox的一个义项了。随着汉语普通话的普及和地域間交流的加强,“猴子”灵活、机灵,如:猴儿精。这孩子真猴。在《当代汉语词典》中,“猴子”已经有“淘气,机灵”这一义项,这说明“猴”的这一联想义已经被民族普遍接受并使用,是比较稳定的联想义。“猪”在人们印象中是蠢笨的动物,汉语中常常用“猪头”“猪脑子”等词语来贬斥某人。这种表达是汉族普遍接受的,甚至只要想到蠢笨,就会想到“猪”,这已经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联想了。
(二)弹性大的联想义。动物的特点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揭示,因而可以进行多方面的联想,这些联想既可以和动物的本质属性有关,也可以和动物的本质属性无关。所以想要确定这类词的联想内容,就需要结合相应的语言环境。人们常用“看你那熊样”来形容一个人懦弱无能。“虎背熊腰”中的“熊”却表示一个人背宽厚如虎,腰粗壮如熊。
三、动物词语联想义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联想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归纳总结得到的意义。联想义一旦产生,会反过来对汉语词汇的使用产生影响。在日常交际使用的惯用语、成语、俗语中就有大量意义来源于动物词的联想义。
(一)大量含动物词语的惯用语。惯用语是指人们口头上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用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通常由三个字组成。如“地头蛇、井底蛙、马屁精、替罪羊、铁公鸡、瓮中鳖、糊涂虫、母老虎、丧家犬、丑小鸭、夜猫子、旱鸭子”等等。含动物词语的惯用语比较容易理解,联想到的事物往往具有动物相似的特征。
(二)大量含动物词语的成语。如“见兔放鹰、狗急跳墙、鸡飞狗跳、狐假虎威、笨鸟先飞、鱼目混珠、鼠目寸光、守株待兔、兔死狐悲、鸡犬不宁”等等。含动物词的成语,常常伴有寓意丰富的典故,将动物与人事联系起来,表达完整又形象的意义。如“狡兔三窟”常用来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因为兔子喜欢准备很多个藏身的洞。“虎视眈眈”形容凶狠而贪婪地注视着,伺机攫取,因为老虎在捕猎时会紧紧地盯着自己的猎物。
(三)大量含动物词语的俗语。俗语指流行于民间的通俗、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定型语句。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狗咬吕洞宾、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人怕出名猪怕壮、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死猪不怕开水烫、猫捉耗子,多管闲事、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好马不吃回头草、螃蟹过街,横行霸道”等等。俗语的产生与普通百姓有关,所以表达更加直接。比如说“兔子的尾巴长不长”形容没有耐心,无法长久维持,这和兔子短小的尾巴有关。“死猪不怕开水烫”从字面上就可以充分的理解俗语意思为,比喻人脸皮厚、横行霸道无所顾忌。“打蛇打七寸”比喻做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这是因为蛇的七寸位置是蛇的脊椎骨,是蛇的要害。
词语联想义产生丰富语言的意义和表达,动物词语的联想义有它本身的独特价值。汉语中,含有动物词语的惯用语、成语、谚语,动物词语的联想义非常丰富,分析研究这些意义,有助于我们对词义进一步认识,尤其是对联想义背后的社会心理和历时文化的认识,加强语言认识,促进文化的认同。
(指导老师:阮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