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彩调又称“调子”“采茶”或“嗬嗨戏”等,是广泛流传于广西城乡的主要剧种之一,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负责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彩调”校园传承研究》的立项工作,本文通过对彩调在家乡广西桂林市的调查,了解彩调在桂林发展的现状,对其未来在中小学校园传承及发展对策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关键词】彩调;传承;调查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 01-0096-02
【本文著录格式】甘群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桂北戏曲“彩调”田野调查研究[J].北方音乐,2020,()1(Ol):96-97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长期关注桂北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2013年9月,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彩调”校园传承研究》的立项,笔者深入中国彩调发源地桂林市永福县罗锦镇林村进行调研、通过对桂北戏曲“彩调”资深人士的采访;通过课题研究对桂林彩调的现状及在中小学校园传承与发展对策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
一、彩调与桂林的渊源
(一)彩调概述
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是广西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彩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彩调的艺术特点是歌舞并重,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彩调表演中扇子、手帕、彩带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
(二)桂林彩调的发源地及状况
为了对彩调的历史与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笔者跟随市彩调团唐唏老师对桂林彩调发源地桂林市永福县罗锦镇林村进行实地调研。
时间:2013年11月13日。
地点:永福县罗锦镇林村彩调陈列室人物:彩调传承人一一村民林福金。
林村是桂林市永福县罗锦镇林姓村庄,林姓家族就是永福县最早的彩调世家。
1.林村的彩调史三个时期。主要分为萌芽期、成熟期、壮大期。
2.林村的彩调特点:林村的彩调经历了四百余个春秋,艺术特点极具生活化:以口传身授为主,乐队轻便,剧情生活化,所以极易与观众产生共鸣。林福金用永福方言为我们演唱了彩调的四平腔和数板,他即兴发挥的唱词讲述生活中的故事,他的动作、眼神、步态与歌词白然结合,琅琅上口地讲诉白己的故事。
3.林村彩调的传承与发展。林村彩调陈列室墙上醒目的贴着的“林村彩调传习基地彩调传习制度”细致而严谨,责任到人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详细说明他们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传承工作,此次林村彩调调研拉近了我们和彩调的距离,他们的传承方式与精神为我们在中小学校园开展彩调传承工作带来很多启迪。
二、桂林彩调的历史与发展
桂林的彩调历史与发展的有关资料,笔者通过对桂林资深人士的采访获取。
时间:2013年11月19日。
地点:桂林市艺术馆人物:原桂林彩调团团长曾定国先生。
“桂林彩调的发展曲折而漫长,而《刘三姐》的发展是桂林彩调走向辉煌的力证。”在桂林彩调团从艺50近年,并曾担任桂林彩调团团长多年的国家一级演员曾定国先生如是说。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半个多世纪以来足迹遍及祖国大地。1956年组成广西彩调剧团。彩调剧以其奇特的艺术风采成为戏剧百花园中俏丽的“山茶花”。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彩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桂林彩调的现状及中小学校园传承及发展对策
(一)桂林彩调表演传承现状
时间:2014年11月13日。
地点:永福县彩调团人物:永福县文工团副团长马盛德先生桂林市彩调团唐唏老师。
马盛德先生说永福县作为彩调的发源地,申报非遗后,制定了一系列保护、传承、弘扬、发展彩调艺术的政策,为保护和传承彩调剧做出了贡献。在永福县举办广西彩调艺术节荟萃了广西彩调艺术精品佳作,推动这一充满泥土芬芳的民间艺术更进一步地向前发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创新。
唐唏老师说桂林市区活跃着一些彩调表演团队,有专业的桂林彩调团,有培养后备人才的桂林艺术学校,有民间爱好者们的六和路剧社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团队经常深入乡镇、村屯演出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为市民免费送上彩调表演的艺术大餐。
(二)桂林彩调校园传承的发展动态
1.教育行政部门是彩调校园传承的重要推手
2012年,桂林市首届中小学地方剧暨曲艺比赛举行,桂林市近50所中小学校表演了各具特色的曲艺节目,桂林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桂林德智外国语学校作为首批“全国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凭借彩调《采茶》、零零落《桂林小吃》分别拿下市区高中组和初中组的最高分。桂林市奎光学校的彩调剧《狗宝上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生动的表演让彩调艺术在校园中大放异彩,在传承和创新“桂林彩调”上迈出可喜的一步。
2.建立起中小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桂林市中小学中也有部分学校已成为彩调的传承基地。如桂林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桂林德智外国语学校作为首批“全国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常年致力于地方文化艺术传承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成绩。2015年6月,桂林市桥头小学成为桂林市广电新闻出版文化局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曲艺)第一个传承基地。
(三)桂林彩调的未来发展及中小学校园传承对策
桂林彩调如何在中小学校园传承?未来发展有什么可行对策?笔者在第四届“广西彩调节”期间,一边观看演出,一边采访彩调资深人士。
采访时间:2014年10月29“第四届广西彩调艺术节”期间
采访地点:永福县彩调艺术巡游永福县广场等
采访人物:广艺民族艺术系主任徐寒梅教授原桂林彩调团唐玉刚老师
广西艺术学院徐寒梅教授认为结合校园生活和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进行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创新,在音乐上保留彩调的唱腔音乐,吸收了现代舞台艺术的表演方式和舞台元素,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才可能在中小学校园这块广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桂林彩调团担任演员近二十年的国家二级演员唐玉刚老师对彩调这样分析。“现在生活节奏快,艺术门类种多,要想抓住年轻人,彩调常用的念白“数课子”就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数课子”的节奏和韵律比较欢快,和当今流行的说唱很相似,它非常适合中小学生即兴创编表演。”
桂林彩调的调查完毕,笔者觉得,在戏曲被边缘化的今天,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发展和创新。在学习和研究中发现,彩调做为民间艺术,一些世俗甚至低俗的内容显然是不适合学生的。因此,在传承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研究如何摈弃彩调中的糟粕,将富有时代气息、积极向上地反映当代生活的内容注入彩调,让彩调登上大雅之堂,实现从俗到雅的转折。我们将继续努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彩调”的校园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荆芳.JINGFang素质教育视野中的戏曲教育[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9(1):108-112
[2]殷末之.普及学校戏曲教育初探[J].戏剧丛刊(人文天下),201()(2):108-109
[3]张舸.由“戏剧进校园”想到的[J].四川戏剧,2011f3):140 -141
[4]蔡定国.彩调艺术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甘群(1970-),女,广西崇左市宁明县人,壮族,在職研究生,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中学高级职称),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批准文号:桂教职成[2019] 41号(项目编号:CJXCJZJCJ20198142)项目名称:运用桂北民歌资源,提升地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