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唱腔的应用技巧,从民族声乐特点、昆曲唱腔特点及昆曲与民族声乐的联系进行探索。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昆曲唱腔;联系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 01-0040-02
【本文著录格式】李爽霞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唱腔的技巧应用——以昆曲唱腔为例[J].北方音乐,2020,01( 01):40-41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经过几代艺术家的继承和总结,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如今,戏曲的唱腔已经非常成熟,经过不断地收集、整理和传承,戏曲的种类也变得十分丰富。相当多的技巧是民族声乐教学的宝贵资源。2001年,昆曲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产生的特殊价值,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品”。
在中国声乐范畴内,昆曲与民族声乐各领风骚,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昆曲作为我国古老的声乐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然呈现出成熟的演唱模式以及形式完备的演唱技艺,民族声乐艺术在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艺术而形成的。民族声乐既体现了对我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又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本文探讨昆曲唱腔与民族声乐中的必然联系。
昆曲是我国比较古老的剧种,起源于昆山地区,在元明时期我国古代四大声腔艺术之一。经过了后期的不断发展与融合,逐步形成了格律严谨、形式完备的演唱艺术。昆曲唱腔具有念白儒雅、婉轉曲折、华丽细腻的特点。民族声乐是从我国额度戏曲、曲艺、民歌中发展而来的,本次讨论的是狭义的学院派民族声乐。这类艺术形式是在传统的古典音乐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美声唱法所形成的新的声腔艺术表现形式。精神内核是吸取我国传统的古典音乐的精华,采用西方美声唱法的技巧进行整合与完善,为古典声腔艺术融入丰富性,加强古典声腔艺术的层次感,用现代的声乐鉴赏标准对昆曲的声腔艺术进行创新改革。所以说,民族声乐与昆曲声腔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
一、民族声乐唱腔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的声乐演唱技法中,主要采用“提气”“沉气”“跳气”以及“嘘气”等控制呼吸的方法。不同的气息控制由不同的声调、腔调和不同的音调、音色构成,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各种呼吸技巧只有通过改变音调和音色来形成,才能展现出生动而深刻的情感画面。民族声乐的基本特点是保持声音的甜美、清脆、圆润、明快、流动;发声方法要求呼吸和声带的精确控制、声调的协调性和突出的演唱特点;音效要求宽广、有穿透力。在声腔的表达中,一般情绪饱满的状态在发声之前,民族唱法主要表现的是乡土人情。具体的演唱中,通常强调情感的表达。真假声调的混合方法常被用来表达民族感情。与美声唱法相比,民族声乐更注重声调、呼吸、咬字和韵味。民族声乐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生活写照。它包含了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各民族之间的艺术风格。不同的民族特征,具有不同的节奏特征,因此对于呼吸的控制、发声的特点以及共鸣,都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所以说,学习民族声乐者应从整体出发,学习戏曲演唱,掌握不同的风格、韵昧,演绎独特的民族歌曲。
二、昆曲唱腔特点
昆曲艺术在演唱技巧、旋律节奏、艺术表现等方面近乎完美。从元朝末期到明朝初期,昆曲在中国戏院中占据了近300年的主导地位。昆曲艺术源远流长,文雅严谨,值得歌唱家学习和探索。昆曲的主要特点是“水磨腔”,基本上反映了南曲曲调的韵律,主要是为了延缓曲调的节奏,减缓节奏,增强抒情性。在昆曲中,广泛使用装饰性的花腔。昆曲除了著名的“三眼板“”一眼板“之外,还有南曲的“赠板”也就是将4/4减慢成8/4拍,昆曲唱腔婉转细腻,对咬字有很高的要求。每唱一个词,都要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突出昆曲的细腻委婉。
三、昆曲与民族声乐的共同点
(1)演唱方法是一致的。都强调声音稳定,昆曲与民族声乐都要求呼吸通畅。两者都注重头腔共鸣。无论是歌剧还是民族声乐,在演唱时都要不断地呼吸,发音、咬字清晰,来避免在发音过程中因音调单调而引起的跑调。因此,昆曲和民族声乐不单单是指通过喉咙来发音的,只用喉咙发出的声音不但声音微弱,容易对声带造成损害。目前,较为科学的发音方法主要是通过鼻腔、口腔、头腔和胸腔的共振来扩大发音空间。尤其在高音部,不论是对声音的控制还是对呼吸力度要求都非常高。无论在歌剧还是民族唱法中,有了鼻腔和头腔的相互配合,高音部分可以完成得很轻松,演唱者的面部表情都应保持轻松而不失庄重。特别是对于女高音歌手。谈到昆曲,必须提到魏良甫。他对昆剧的大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昆曲的发展。昆曲在演唱中强调发声、调音和广播。从那时起,表演中的角色分为前缀、腹部和后缀。在传统戏曲的发展过程中,戏曲艺术家从咬字和发音两个方面对“四小时”和“五声”进行探索和总结。对促进昆曲和中国戏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唱一出好歌剧的前提,也是评价一名优秀歌剧演员的标准。 “发音正确,曲调圆润”的原则也是我国声乐表演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演唱时,歌手不仅要达到词的完美发音,还要将词、调、歌三要素紧密结合,使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协调,达到用爱发声、用歌表达情感的目的。这就是“词的完美发音”的真正含义。中国声乐起步较晚,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它借鉴了戏曲的唱腔技术,特别是模仿戏曲的“唱”和“读”,使得民族声乐的声音更加圆润,咬字更加清晰,这对民间的演唱技巧和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民族声乐从西方美声和东方戏曲中吸收了许多特点。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不但要注意五个元音的使用,还要注意“四声”和“五声”的原则,做到发音正确。除了语言,正确的语调也是传统歌剧和现代民族声乐的共同追求。魏良富在他的旋律中说“五声主要是四声,但如果四声不合适,那么五声就会被丢弃。如果他们是平的,他们将被仔细研究,一个接一个,他们应该是正确的。如果他们是错误的,他们的音调将表现良好,虽然他们有一个环形光束,他们将不够好。”在演唱过程中,声调往往是演唱者情感的表达。汉语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生、去生四个声调。中国戏曲中常见的“倒字”是四声调。例如在现代京剧《红灯的故事》中,李渔和窦鸠山的对话中说“李玉河,我劝你尽快把头转回去,以免伤到筋骨。”其中, “碎”就是去说话,显示了鸠山对革命者的痛恨。李玉和说: “我宁可折断筋骨,也不愿回头。”“会”就是杨平,反映了李玉和面对敌人对革命事业的威胁,沉着、冷静、恭敬的英雄精神。如果这两个词不以四声发音,整个对话就失去了魅力,然而,在当今的民族声乐演唱中,四声往往被忽视。例如在现代作曲家王志新的作品《举英不到一人》中,使用了“登高东南看”这句话,其中“希望”是声音,而许多歌手都唱到了银屏。这种唱法显然很不合适。在工作中不仅难以体现对台湾同胞的向往和关心,弱化了彼此相见的愿望。因此,要求歌手唱一首歌,必须尊重作品的创作含义然后再通过适当的装饰声,与音乐旋律相融合,重新创作。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民族音乐和歌剧发音特点的分析,知道歌剧演唱与民族声乐是相通的,在音色上,更多的是通过声音,在具体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经过科学研究,可以将戏曲于民族声乐相结合,来对民族声乐进行改革,本文通过戏曲发音来丰富我国民族声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民族声乐的理论和发声技巧,戏曲与民族声乐的结合,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发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有些学生对声乐艺术有着片面的认识。倾向于强调声音的位置和共鸣,忽视了“词”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不注意前缀、腹部、结尾和结尾的技巧,这会影响词义的表达。学习和掌握昆曲五音四呼的技巧,明确不同词的发音位置、口型、重点和力度,对民族声乐的发音、发音和线条都有很大的帮助。在表达慷慨和激动人心的感情时,应该加强“发泄”的力量。在圆润、细腻、委婉的咏叹调中,词语的灵活性也相应地减弱。应该保持呼吸的稳定和声音的连贯,以表达蒋奎抒情歌曲中深邃而含蓄的意境。民族声乐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声代词”。要咬好每一个单词,必须准确、灵活地使用每个发音位置、口型和口腔的力量,并根据歌词的“四声”,清楚地说出单词的前缀和腹部,形成完整的发音,使近听不刺耳,远听不到。ng不含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训练自己的声音,还要注意昆曲演唱与表演相结合的表演风格,注意声音与情感的结合。从声乐实践开始,更多的声乐曲目采用歌词,并根据词义添加相应的声调。练习曲在课堂上,包括对学生声音和音乐作品的要求,演唱技巧,还包括表达方式的变化。上课前,要求学生设计要在课堂上演唱的作品的身体动作。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有表现力地唱歌,调整不适当的表现。由于教学要求学生全面表演,所以他们习惯于在舞台上自然地唱歌。他们应该给观众的是看和听的综合效果,并得到更好的训练。昆曲是一门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是研究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起点。最终目标是丰富、提升和提高声乐表演能力和演唱技巧。在继承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研究声乐表演的多样化和民族声乐的发展,使歌唱呈现个性化的趋势。研究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目的,是为声乐表演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民族声乐艺术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虹.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的比较[J].四川戏剧,2010.
[2]李健.浅析戏曲民族声乐艺术的比较渗透问题[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10
[3]卢富强.昆曲同民族聲乐的比较分析[J].大舞台,2015.
作者简介:李爽霞(1981-),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学位,湖南湘南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
注:本文是2015年度湖南省郴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湘地昆曲文化遗产的弘扬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C2201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