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描绘幸福新画卷

2020-05-25 02:52常征
奋斗 2020年7期
关键词:赫哲族黑土地北大荒

常征

蜿蜒千里,黑龙江自西北流向东南,又昂首奔向东方。一望无垠的黑土地,孕育着厚重的、史诗般的传奇和历史……这里是一块让人向往的热土,这里有一幅和谐唯美的画卷。

2019年7月,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主办“砥砺奋进走龙江——2019全国地方党刊龙江行”采访活动在黑龙江启动。本刊记者再次走进这片黑土地,从哈尔滨出发,一路途经依兰,到佳木斯富锦、同江、抚远,再到农垦八五三农场(雁窝岛),感受万亩稻田的气势磅礴,追寻祖国最东方的第一缕阳光,了解赫哲族的灿烂文化,接受北大荒精神的洗礼。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黑龙江考察,足迹遍布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伊春等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咛和嘱托下,如今奋进前行中的黑龙江,孕育着活力,充满着希望。在这片孕育了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黑土地上,一幅幅幸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稻”梦空间:从莽莽荒原到中华大粮仓

来到素有“北国粮都”之称的富锦,微风拂过稻田,鹤群飞过芦苇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意志开垦了属于他们的天地。

在富锦市万亩水稻公园,登上高耸的观光塔,“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都是追梦人”“中国粮食 中国饭碗”字样的水稻连成片,用稻田勾勒出一幅如画的乡村图景,宛如“稻”梦空间,美轮美奂。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说:“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他强调,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就离不开农业现代化。

在富锦象屿金谷农产有限责任公司的厂区,记者近距离感受到“中国粮仓”的无穷魅力。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农业现代化。象屿金谷是亚洲单体最大的粮食仓储公司,电子化、信息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运作模式,现代化粮食仓储、贸易物流、生产加工基地,为富锦乃至全国的粮食储存保管与运输,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东极明珠”,迎接祖国的第一缕阳光

抚远市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地处祖国陆地最东端,是最早将太阳迎进祖国的地方,素有“华夏东极”和“东方第一县”之美誉。

夏日凌晨2点半,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记者看到,已经有一些游客来到江边等待看日出。

作为祖国的“东方第一县”,近年来,抚远充分发挥沿边、近海、东极的口岸优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全力争当“龙江丝路带”建设排头兵,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口岸经济已成为抚远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抚远口岸是199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是黑龙江五大对俄口岸之一,为中国最东部的口岸。地缘位置得天独厚,与俄罗斯远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城市哈巴罗夫斯克航道距离仅65公里。

在抚远口岸,一大早就有络绎不绝的游客登上第一班船,前往对岸的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据抚远商务和口岸局客运科科长葛兴龙介绍,每天都有上千人次的中俄两国游客往返于中国抚远和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之间,两国两地人民增进相互了解认知,加深了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

位于抚远市的“东方第一岛”黑瞎子岛,历史上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几经历史波折,2008年10月14日,中俄界碑举行揭幕仪式,黑瞎子岛西方一侧171平方公里归属中国,形成了“两国一岛”的独特格局。这座岛见证了中俄关系的变迁发展。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黑瞎子岛考察调研。他指出,黑瞎子岛重在生态保护,在保护基础上建设一些基本的基础设施和发展旅游。习近平总书记希望黑龙江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要求,黑瞎子岛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加快打造“国际旅游岛”。如今黑瞎子岛青山绿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有别样的边陲风情。

鱼皮做衣,感受赫哲族的灿烂文化

美丽的鱼皮衣,精致的桦树皮画,优美动听的伊玛堪……在同江市,有一个赫哲族聚居的小乡村八岔村,与俄罗斯一江之隔,是《乌苏里船歌》的主要创作地。这里风景秀丽,老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八岔看望赫哲族群众,带来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这次,采访团也走进八岔村,亲身感受这个民族村的独特魅力。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也是东北地区最后的渔猎民族。自古以来,赫哲人生活的地方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后来随着江鱼减少和捕鱼船只猛增,赫哲族渔业经济开始走下坡路,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单一渔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赫哲人生活的基本需要。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赫哲人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开荒种地,从单一的打鱼为生转向渔农并重,与此同时,大力保护生态环境,蓄积渔业资源。近年来,自強不息的赫哲人不断增加创业门路和项目,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多产业并举,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改善,进入了发展新时期。

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赫哲祖先的故事,通过“伊玛堪”说唱形式,口口相传。如今,走进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时常能听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伊玛堪说唱。

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八岔村观看了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教学,习近平总书记边看边跟着打拍子,还称赞“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

这次,采访团也在现场聆听了独有韵味的“伊玛堪”说唱,感受到赫哲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独特的原始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除伊玛堪外,赫哲人还掌握着精湛的鱼皮衣制作工艺,各式各样精致的花纹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赫哲族博物馆”,采访团清楚地了解了赫哲族的发展历史、渔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从亘古荒原上依靠渔猎为生,到如今和全国人民一起奔小康,古老的赫哲族人的生活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黑龙江,我们在厚重的历史中时刻感受到灿若繁星的优秀文化。位于黑龙江省中部、隶属于哈尔滨市的依兰县,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是满语“依兰哈喇”的简称。作为历史名城,依兰自古以来即为黑龙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建制从未间断,为黑龙江地区的开发、建设与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今的依兰县,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互联网+农业”的运作模式让这里的“绿色大厨房”有了更多的发展方向。

在雁窝岛,接受北大荒精神的洗礼

提起北大荒,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景象?是荒无人烟、一望无垠的黑土地还是小学课本里“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野生自然印记?经过几十年开发,如今的北大荒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到处洋溢着幸福繁荣的和谐景象。

八五三农场(雁窝岛)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完达山北麓,总面积1228.6平方公里,人口近5万人,耕地面积102万亩,其中水田78万亩,粮豆年产达60万吨以上,是国家百万吨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连续12年获国家农业部“产量大场”的称号。

1956年由王震将军亲自选址建场。1961年,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笔题写“雁窝岛”,从此雁窝岛名扬天下。八五三农场(雁窝岛)是北大荒精神的发祥地。北大荒第一部长篇小说《雁飞塞北》、第一幅版画《荒原春夜》、第一部话剧、电影《北大荒人》(原名《雁窝岛》)等文艺作品均创作于此。

这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潜水挂钩”的故事。

1957年春播时节,在6台拖拉机陷进雁窝岛沼泽地的危急时刻,共产党员、复转军人任增学主动请缨,冒着生命危险三次扎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终于将绞盘机的挂钩挂在了拖拉机上,最后晕倒在沼泽地里,差点再也起不来。

任增学的英雄事迹很快流传开来,先后被绘成连环画、写成小说、编成戏剧、拍成电影。电影《北大荒人》的经典一幕被全国人民熟知。如今,潜水挂钩纪念地已经成为红色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

1960年~1962年间,全国连续三年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当时,八五三农场1.6万人,在每人每月供应口粮只有7.5公斤,不够吃野菜、玉米皮淀粉、榛柴叶补充的艰难情况下,勒紧腰带,节衣缩食,省下粮食,支援其他灾区的人民。

1960年,全场第一次要上交粮300万公斤,农垦总局考虑到八五三实际困难,只征收了280万公斤。几个月后,因灾区和兄弟农场缺粮告急,时任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向垦区发来了一封信,写道:“我们国家由于几年连续遭受天灾,同时……国家当前遇到極为严重的困难……”

话语重心长,句句撞击着张汉荣书记、马继常场长的心扉。场党委立即召开会议,动员全场勒紧腰带,又主动上交了31.5万公斤,两次上交达311.5万公斤,当时按每人每月7.5公斤可以不饿死人计算,八五三农场救活了41万人。而当时的二分场五队粮食保管员孔德喜,日夜看管着粮食却不曾拿过一粒,终因食不果腹,饿晕倒在粮堆旁。

这,就是当时在垦区广为传颂的“八五三”精神,也是北大荒精神的前身。千千万万开垦荒原的北大荒人,“以天做被、以地当床”,誓把荒原变良田,那一幅幅可歌可泣的雄壮场景,绘就了北大荒璀璨的今天,演绎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核心内涵的北大荒精神。

近年来,八五三农场以“北大荒红色文化旅游圣地”为品牌,以“一日雁窝岛,千年北大荒”为理念,重点打造了“五个主题旅游线路”。其中,“大荒的脊梁”主题线路,以雁窝岛烈士陵园、滨桥烈士陵园、雁窝岛潜水挂钩纪念地、“七一桥”建设纪念地为参观地,让参观者在缅怀垦荒先烈的同时,感受北大荒人历久弥新的精神品质。

在八五三农场(雁窝岛),我们深刻感受到当地老百姓满满的幸福感。如今,“开着小车去种地,驾驶飞机洒农药,手机遥控育秧棚”,已成为北大荒农民的新时尚。这里处处展示着农场现代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的丰硕果实,让我们感受到北大荒跨越发展的震撼力。

雁窝岛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拥有湿地19671.7公顷,是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和原始性的沼泽性湿地,有着“地球之肾”的美誉。走在湿地旁的栈道上,夏日凉风习习,让人感受到北大荒人对自然环境的良好保护。

八五三农场(雁窝岛)同时拥有着丰富的北大荒文化底蕴,这里集中了屯垦文化、红色文化、军旅文化、移民文化、知青文化、黑土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最为知名的雁窝岛小红花艺校、雁窝岛版画院成为传承北大荒文化的基地。

“70年沧桑巨变,曾经的千古荒原已经变成了万顷良田;70载斗转星移,曾经英武挺拔的战士如今已两鬓飞霜。”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系列专题片——《丰碑》第二部“北大荒精神”里,这句话看哭了许多人。一代又一代的拓荒人,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并在70年的继承和弘扬中成为激励北大荒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为我们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继承下去吧,我们后代的子孙!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古长新;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界的主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愿著名诗人郭小川的这段诗句,永远镌刻在北大荒,镌刻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

站在黑土地上,回望来路,交织着光荣与梦想;展望未来,黑龙江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进。

(原载《上海支部生活》2019年第8期下半月刊)

猜你喜欢
赫哲族黑土地北大荒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我国首部东北黑土地白皮书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科技支撑
佳木斯市赫哲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调查探究
多彩的秋天
不懈开拓谱壮歌
垦荒人的信仰:让“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施行
赫哲族舞蹈的研究综述
黑土地上稻花香
赫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