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说明文,不仅要求作者对说明对象有清楚的认识,能抓住其特征,把握要点;还要求作者能熟练掌握和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使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竺可桢先生综合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等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是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我们读后受益匪浅。
文章在说明有关问题时,举出不同的事例。比如:在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了1962年没有根据物候观测资料改变播种日期,结果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受到低温损害的例子。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各举出典型事例。不仅举出了一般情况下的事例,还举出了特殊情况(如“逆温层”)下的事例。这样举例,具体而全面。
文章在说明物候观测的手段时,综合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比如:“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将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同时将其与气象仪器作比较,将生物复杂、灵敏的特点凸显出来。
文章在说明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时,综合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比如:“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沿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的春天寒冷,让读者相信这个事实。
文章在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时,综合运用了举例子、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比如:“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腳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先指明有逆温层的存在,后指明它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并举山地自然景观和华南丘陵区的作物引种的例子,说明了逆温层会对物候产生影响。同时也介绍了“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原理、现象,说明非常具体。
总之,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有两层意思:一是一篇文章中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事实上,一篇说明文单纯使用一种说明方法的很少见;二是一个句子中同时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同学们在写作说明文时,要特别注意。
学以致用
请你仿照《大自然的语言》中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的相关段落,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生活中的某种现象。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