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究

2020-05-25 02:33刘欢欢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网络游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刘欢欢

摘 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少年由于迷恋网络游戏对其身心发展、学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案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亟需改革和创新。文章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作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网络游戏的本身特点与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深入分析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影响及现状分析,从而引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具体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构建良好的思政氛围等几个方面,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多元化的特点,最大能力发挥网络游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实现个人价值并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网络游戏;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网络是作为虚拟的第三空间存在,是人类探讨文明进步动力的工具,具有思想与群体智慧的共享性、完成复杂任务智能性、人类活动渗透性等特性。网络游戏作为大学生普遍接受的事物有其独特的特征:跨时空性、地域性,高度开放性、多维度的交互性、匿名化的等超越虚拟现实性。然而,目前我国学者针对该领域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强调全面否定与价值批判等负面影响。本文从网络游戏的正面价值出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探讨正确认识网络游戏与学习身心健康的平衡的方法,同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一、网络游戏本身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一)网络游戏本身的特点

网络游戏已成为互联网娱乐领域中最受人瞩目的一种休闲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网络游戏用户占网民总体水平最多,大学生网络游戏使用率更是达到66.1%,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迷离在这个虚拟的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游戏仅是劳作后的休息和消遣方式,本身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行为活动。而其网络游戏有着明显的特殊性:依托于互联网,通过计算机网络营造的虚拟环境对人物、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场景以达到娱乐的目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超越现实的虚拟空间、在线匿名性、在线去抑制效应、高度的开放性、互动性提供了游戏的动力;从传播学角度上来看发达的网络社交体系为其提供散播空间,大学生之间的从众效应导致受众群体比较多。网络游戏使大学生的娱乐生活更加多元化,这也为该群体的自我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网络游戏的目前发展现状

根据2018年《中国游戏产业报显示》的数据,中国游戏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游戏产业的收入超过2000亿元,占全球游戏市场份额的23.6%,其中自主研发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达超过1600亿元,同比增长17.6%。由此可见,中国本土游戏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预测2019年整个游戏市场规模将达到2600亿元。此外,2019年电子竞技专业也作为人社部公布的全新职业,这意味着网络游戏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目前网络游戏的类型主要分为:策略经营、休闲冒险、角色扮演、动作射击等多种类型,内容可分为科幻、棋牌、动作类等。另外,国内游戏厂商在海外市场的营收能力持续提升,乐港、腾讯、网易等游戏公司已在海外市场取得不俗的业绩,游戏生态不断发展,国际上也将世界电子竞技大赛作为一项重要的赛事。

二、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影响特点与现状分析

(一)网络游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调查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实际情况,随机选取了长江大学在校大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使用手机小程序问卷星和发放纸质问卷两种形式进行随机调查,做了302份问卷调查,废卷5份,实际回收为297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98.34%,调查情况基本如下:

根据问卷调研结果可知,曾经玩过网络游戏的人数为251人,有49人目前未玩过网络游戏,但是有接触网络游戏的经历,其中男性比例是57.3%,女性比例是42.7%,接近1:1的比例。其中认为网络游戏对学习没影响以及稍有影响但不大的比例为79.35%;认为有影响和影响很大的比例为20.65%,高中以下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的比例为75%,大学开始接触游戏比例的为25%,网络游戏不仅仅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且网络游戏本身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延伸,另外游戏厂商将大学生作为潜在用户,因此整个趋势就是网络游戏被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与认可。

(二)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态度以及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可得,受访大学生中有70%的同学对网络游戏保持理性的态度,仅有22%的同学每天在游戏上消耗的时间大于2小时,其中59%的学生认为打游戏是处于打發无聊时间的目的。90%的学生认为打游戏有益于身心健康,说明大多数高校学生对网络游戏的看法是理性的,并不像社会上夸大的易成瘾。相反,大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不会轻易成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少部分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造成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导致暴力、色情犯罪,赌博犯罪,导致挂科只能退学的案例比比皆是。大学生沉迷游戏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在社会发展前进中价值观出现多元化趋势,比如理想信念缺失,错误的消费观会造成部分学生失去奋斗方向,从而倾向于在虚拟空间寻找寄托。另一方面,以应试教育为培养目标的教育体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观、人格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而网络游戏自身的诱惑性也使大学生容易沉醉于虚拟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三、网络游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一)擅于使用新型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大众传媒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载体,而网络游戏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新型媒介应当成为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大众传播载体的一种具体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游戏向大学生传播正确、丰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帮助他们形成新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网络游戏作为载体集视频、音乐美术为一体,不仅能够承载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且易于被大学生接受,从而达到娱乐的同时起到了教学的目的。其次开放的游戏环境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充分互动,放松心态,把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关系对等,更易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因此网络游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理念思路、教学、方法、课程形式等方面的重要切入点。

(二)开发寓教于乐的小程序游戏文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趣味性

过去教育主体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力,根据教材内容和自身经验,在课堂上主导时间和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灌输给教育客体,因此学生多为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高,交互性不强。而教育主体可以摒弃单一文字、说教形式,利用小程序游戏与教育客体互动起来,丰富精美的游戏画面、设置闯关答题,可以让学生随机形成互助小组,共同闯关答题,增强趣味性和竞争性,让大学生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锻炼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从虚拟到现实增强人际关系。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贯穿其中,开展多种模式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关爱学生 发挥育人价值。

(三)通过游戏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

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对受教育者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而有利的作用,其具体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其中个体功能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诸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效能需求满足属性的体现,即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诸要素实现自身价值和满足自身需求的属性。有阶段性的规划,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思想追求慎独修养的人格文章思想政治教育调节个人与社会的价值认识关系。虚拟空间与现实结合起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有目标的规划。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通过文化提供的工具实现的,无疑网络游戏这个载体是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

(四)通过游戏中构建良好的思政氛围,关注心理健康即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网络游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载体,并不能完全替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但通过这种新形式,可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趣味性。在网络游戏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同时,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的提高,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游戏行为,提高大学生认知能力,正确处理虚拟游戏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建立适度的网络游戏娱乐观。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及其特点,重视心理健康,促使他们自觉形成新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

四、结语

在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对全体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项要求。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和创新,坚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大学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勇于开拓创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通过大学生群体感兴趣的形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另外,提升网络游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人才队伍,才能有效构建全方位的符合网络游戏载体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爱民.对网络心理和网络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4(03).

[2] 雷雳.青少年网络心理分析解析[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3] 闫宏微.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2013.

[4] 周宗奎.网络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 [愛尔兰]玛丽.艾肯文章门群译.网络心理学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行为设计真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6] [英]亚当.乔伊森.任衍具,魏玲译.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

[7] 万文双.网络社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新媒体思政(565).

猜你喜欢
网络游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青少年网络模仿性暴力犯罪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