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苏栖
摘 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做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论断。这不仅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即将采取的政治措施的宣告,也是对新形势下治国方略的全面解读。习近平在多个重要讲话中都引用了中国古代关于治理国家的思想名句,将传统治国之道与当今中国实际相结合,古为今用,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也为中国传统治国之道注入了社会主义内涵与时代精神,促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传统治国之道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体现了十八大以来最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文本内容,该书收录了习近平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共计79篇,并将其分为18个专题。通过研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相关著作,我认为可以从价值追求、治国目标和治国途径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就其价值追求层面而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信仰,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导向,具体表现为以民为本的价值追求。
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人民,权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党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以民为本”这一提法,充分显示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决心。做到以民为本,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中国实际,构建真正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民主”。“这种民主不是虚伪的、抽象的和形式主义的民主,而是符合民情、体现民意、追求民利的实实在在的人民当家作主。”任何一个国家和政权,只有把“民”摆在本的位置,才能真正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最终胜利。
就治国目标层面而言,治国目标带有方向性、指引性,明确了中华民族未来的奋斗目标,具体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治国之道中社会理想的高度融合,本质上是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的理想信仰的总称,是精神取向和社会理想的现实表达。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民族、个人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不能轻视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否则就会走上不科学的、片面的发展道路。中国梦是中国人特有的“梦”,符合中华民族整体的利益和诉求,必将成为凝聚全民族理想信念的强大精神支柱,鼓舞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就治国途径层面而言,是为战略目标的顺利达成而保驾护航的基本手段,具体表现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途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大论断,是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发展,使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相结合,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法治与德治相结合,首先体现在执政党建设问题上。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首先要依法执政,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习近平执政伊始,中央政治局就作出了八项规定,旨在密切党群关系,惩治腐败。革命战争年代,我们为取得执政权而奋斗,新中国成立时,我们百废待兴,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巨大压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相对容易形成优良传统。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反腐措施,没有有效的反腐体系,这种状态将会长期存在。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国民素质、社会秩序等软实力的竞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符合国际竞争的需要,又适应了中国经济发展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我国的法治建设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传统治国之道的基本内涵
“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金岳霖曾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思想与情感兩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这里最崇高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具有普遍性原理的意义;最基本的原动力,主要是指其具有根本性价值的意义。“道者路也”,见诸于政治,就是治国之道。所谓“治国之道”即治理国家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也就是基本政治价值观以及具体的治理策略和方法。
在长期君主专制统治下,封建制度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与之相对照的传统治国之道的内涵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由于传统治国之道产生的根源是小农经济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因此,相对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其本身就具有不可避免的落后性。为了克服这一局限,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革命先驱们就曾爆发出激烈的反传统运动。像“五四”前贤,很大一部分人的学问涵养于传统文化,却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站出来对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妄想毁灭过去。创造新世界,必然要打破旧世界,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积极的;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影响了后来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他们片面地将传统等同于糟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真正的改革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继承中的发展,改革中的扬弃,汲取和提升传统治国之道的合理内涵,对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当代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传统治国之道的关系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治国之道的世界性和本土性的结合的产物,是传统和现代相互渗透和交融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弄清楚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发展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治国之道之间的关系问题。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治国之道。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毛泽东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重视和丰富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创新民俗文化样式”等等,这些措施的出台必然会有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治国之道。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治国之道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思想领域,各种文化相互激荡,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从国际环境来看,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一些敌对势力企图西化、分化中国社会主义,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输出和渗透,国际形势严峻。从国内环境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思想活动呈现出独立性、多样性等特点,各种社会矛盾愈演愈烈。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式,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正本清源,增强我们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积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中寻求有益启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升华了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发展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安邦之道。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001).
[2] 李元光.试析习近平的民本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03):212.
[3] 张伟明,董清(摄影).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并发表重要讲话[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01):157.
[4]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感悟十八大——十八大报告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J].党的文献,2013(01):95-96.
[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3-01-24(01).
[6] 金岳霖.论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6-17.
作者简介:陈蘇栖(1992- ),女,硕士,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认新能源技术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