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智造大奖[Design Intelligence Award,简称DIA]作为我国工业设计领域首个国际化的学院奖,发端于2014年,创立于2015年,全球启动于2016年,至今已连续完成五届大奖的举办,可谓年年有变化,创新一直在路上。
第一届,创建国际大奖运行体系,通过欧洲线、美洲线、东亚线等国际合作三线齐发,在仅四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从国际征集、评审、展览到颁奖等系列工作,并联合浙江卫视以电视明星方式打造DIA 设计明星。
第二届,举办设计师千人大会,并联合深圳广电等单位以《极客智造》节目尝试中国电视史上首个工业设计类科普综艺剧。
第三届,提出设计教育与研究的“第一现场”,创建DIA专项奖(含“设计义乌”和“设计先临”),联合网易严选等八大电商协同举办“价值链接”特展。
第四届,创建全球知识网络视野下的D-Will 设计教育平台,在国际知名设计周及高端商业综合体举办巡回展,形成“流动的创新设计博物馆”。
第五届,面对全球疫情挑战,提出“DIA 设计联合国”概念,发布“设计战疫”倡议书,首次设立日本、英国、意大利等海外分赛区,首开“概念奖”,挖掘高校师生创新力量,联合浙科投资、阿里巴巴等举办设计创投榜,携手好易购、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推出设计营商榜,颁奖典礼“设计之夜”销售额达500 多万。
众所周知,相对按部就班而言,创新是一件极为费心费力的事情,且风险指数高,决策压力大。上述种种首个、首开、首次……在成败得失之间都凝聚着众多参与者的汗水与心血。天道酬勤,DIA 五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参赛作品从2511 件增长至7369 件,参赛国家和地区从28 个增长至60 个,国际专家库达500 多人,国际设计机构达100 多家,据第三方机构不完全统计,大奖获奖新产品2016年至2019年浙江省内产值达1700 多亿元,直接带动设计研发生产等就业达16 万多人次,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在DIA 取得阶段性成绩之际,回首过去五年的各种变化与发展,支撑我们一路走来的除了使命、理想、情怀以及各方的大力支持,还存在着一条重要的设计内生线索:设计为何?我们又该如何去设计?这也将在很大程度决定并影响DIA的未来发展。
设计就是为人、为生活,设计进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生活进化的历史。1赵江洪撰,〈设计和设计方法研究四十年〉,载《装饰》,2018年09 期,第44-47 页。从新石器时代的小口尖底瓶取水器到享誉世界的明椅,彰显了农耕时代的设计1.0 表征;从德意志制造同盟彼得贝伦斯的AEG 电水壶到亨利福特的T 型汽车,彰显了工业时代的设计2.0 表征;从马丁库帕发明的手机到全球性互联网络,彰显了知识信息时代的设计3.0 表征。但在人机围棋大战中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后,2016年被视为人工智能的元年,全新的挑战开始了。技术给我们带来了舒适的生活和无尽的财富,成就了经济的繁荣,我们的世界因技而改变。2[美]布莱恩·阿瑟著,曹东溟、王健译,《技术的本质》,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 页。从曾经的三件套“钱包、钥匙、手机”到今天的双手解放,乃至“双11”鹿班一位设计师即完成十亿张图,生产技术的智能化从产品制造阶段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到了设计和创意阶段3高妍、宋文芳撰,〈潘云鹤院士:中国智造呼唤创新设计〉,载《科技创新与品牌》,2019年11 期,第8-11 页。,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设计联结了更大的产业网络,覆盖了更多的价值环节,让价值的生产成为比实体产品生产更高级的产业竞争力要素。未来已来,彰显智慧与智能复合特征的设计4.0 已成为一种新的现实与机遇。
2016年,是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的全球发布启动年,也恰是人工智能的元年,这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必然。我们正处在设计4.0 的初生期,DIA 作为一个新生奖,从设计的观念、价值、定位、组织乃至形式等方面均亟待重新思考,突破常规认知与自我舒适圈层,由工业时代的传统造物思维向多维视角、智能链接的平台思维的转变,成为一种设计进化的必然选择。
工业设计奖项的基本模式是通过作品征集与评审选出优秀设计,面向大众广而告之,引导社会各界重视设计,进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显然,Red dot、iF、G-mark 等国际知名设计奖项表现出色,在过去长达六十年以上的时间里,这些奖项在持续提升本国工业产品的国际形象,推动本国制造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4[德]彼得·扎克、厦门国际设计营商周撰,〈我为什么要设立“中国好设计”奖?〉,载《设计》,2015年12 期,第159 页;[美]青木史郎、刘晶晶撰,〈“优良设计奖”:推动生活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建设〉,载《设计》,2015年09 期,第48-59 页;羿梅撰,〈成长中的中国设计还任重道远——iF 设计奖首席执行官Ralph Wiegmann 先生专访〉,载《工业设计》,2014年12 期,第30-33 页。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最具活力的市场,Red dot 等奖项也进军中国,受到国内各地政府与企业的热捧,乃至出现众多“奖上奖”的情况。从实质意义上讲,中国设计与制造的进步并不是非要通过国外设计奖的评定方显其进步,于是,从国家到地方纷纷自主设立设计奖项,力求树立中国设计的当代形象,乃至参与国际竞争,然良莠不齐,藩篱重重。在今天,凡以传统方式建立的奖项始终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历史性,Red dot 等奖项品牌均已有数十年的积淀,新生奖何以取胜?二是时效性,随着工业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新生奖何以充分发挥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工业时代的奖项,通过评选出一件件好的作品,给予作品品质与设计的认证,帮助参赛者建立从设计到消费市场之间的价值传递通路。然而,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通路层出不群,单兵作战的产品越来越难以通过同样单独作战的大奖赢得更好的发展,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和罗伯特·Q.本尼迪克特[Robert Q.Benedict]在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所发表的〈对大奖赛的战略性思考〉谈到“举办大赛是一项高成本、高投入的工作……太多机构争先恐后地举办大赛,而没有仔细考虑除了颁奖之外还能实现什么?”5[美]查理·布朗、[美]罗伯特·Q.本尼迪克特撰、张琪茜译,〈对大奖赛的战略性思考〉,载《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06》,2019年06 期,第44-50 页。在这个万物为媒、系统创新的时代,设计大奖应成为互联网及其海量数据的智慧过滤器与导流器,以网络化、智能化的组织方式,主动联结电商、自媒体、创投、路演、展览等多种渠道,为创新者提供者多样化的超级通路矩阵和更大的市场机会,正如在2020年DIA 颁奖典礼宣传片在一个缓缓转动的星球上发声:“DIA 不只是荣誉……”。
基于对设计及奖项角色与价值的思考,DIA 以学院奖所独有的学术性、研究性、反思性,以及其社会责任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在创立之初即为DIA 注入了独特的生长基因,DIA 的“I”是Intelligence,即智慧、智能之意,映射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诉求。同时,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文智性、生活智慧、科艺智能、产业智库的“四智”核心价值观,倡导设计回归“智造”本源,旨在通过设计思想的再发现,重塑中国制造的新面貌,以期“集大成智慧,塑智造未来”。
DIA 以时代使命为己任,主动应对设计4.0 的挑战,2018年,我们提出并形成设计智造的定义:“旨向‘民生·产业·未来’,以人为本,以想象力建构新方式,以生活、生产、生态融合为关键,强调人机互动深度学习,促进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共生,以实现社会与经济多维成功,是一种以顶层设计策略整合人类社会网络,引领生产、物流、销售、服务全链的设计协同活动”。由此可见,设计智造是一种兼具智慧与智能、协同与创新的造物方式,是一种新时代的文化艺术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与产业的创新方式。
面对国际强大对手的竞争和国内快速发展的需求,DIA 该如何在红海里发现一片蓝海,进而实现从战略到战术的转化,以及自我价值的锻造和突围,这正如玻尔[N.H.D.Bohr]所言“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是思维的问题”。
从实质上讲,基于工业时代的大奖建设及其设计评价均注重诸如功能、形式、技术、质量等因素,可视为一种传统产品设计的思维方式,正如,宝马品牌与宝马车的内在逻辑关系。但是,今天的社会经济出现了三种新生的现象:决定权由企业转向用户,透明的电子商务市场给用户创造了用脚投票的机会,一种“新民主”;边界由固化转向开放,资源聚散,自由平台,一种“新开放”;层级由主次转向平等,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一种“新平等”。此时此刻,DIA 不仅只是以固有的产品思维去锻造自我,更应以一种开放的平台思维去整合各种资源,视互联网为一种对设计、生产、营销、服务等全流程升级传统行业和产业的高速列车,这并非去创造一个与线下世界迥异的全新世界,而是通过穿插、剪辑的方式为原有的事物、事物之间的关联提供了一种新的串联方式,让不同的人能快速分享和交换视角,在习以惯常中找到新的突破与可能。
人类历史上的集市是最早的市场平台原型,经济学者徐晋将平台界定为“市场的具化”,从具象的角度理解,平台即扁平的、具有支撑力的面,包含了开放、包容和动能的特点。平台思维是基于庞大载体下的多元连接和转化的网状思维方式,一种通过模块化集成和开放式单元接口,满足社会多边供需结构,赋能网状生态圈层内的要素,最终实现要素与平台共赢共生的系统思维。设计的平台思维是传统产品设计思维的迭代,需要跳开设计造物本身,以设计价值在产业链和商业链中的全局视野,重新定位设计作为引导消费、赋能创新、连接制造与商业路径的价值,整合需求导向的要素资源,建立平台接口,探索设计平台驱动创新的模式。
万变不离其中,作为奖项,其核心任务始终是如何以有洞察力的眼光遴选出一批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创新案例,进而影响社会和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提出了独具特色的DIA 金智塔设计标准6熊娜、朱发运撰,〈设计之力 国际工业设计大奖评审机制探索〉,载《新美术》,2016年11 期,第122-127 页。,包含设计之技、设计之道、设计之力等三个层层递进的层次: 一是本体层,就设计本身谈设计,从功能、美学、技术、体验、可持续性等技术因素评价设计,即“设计之技”。二是应用层,设计是日用即道之学,主要应用于生活和生产,设计既是解决问题,也是价值创造,亦应洞见未来,由此,设计的民生贡献度、产业贡献度、未来贡献度是评价设计应用价值的核心,即“设计之道”。三是战略层,值此快速动态发展的时代,尤其需要发现并表彰有引领性和有影响力的好设计,主要体现在社会影响力和行业示范力,即“设计之力”。当然,光有好的眼光仍然不够,如何让遴选的程序与核心的标准匹配,创造一种从理念到结果相统一的评审机制是DIA 五年以来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评审标准的制定对外能从理念层面引导创新,对内更能帮助多元文化背景、不同专业领域和个人审美的评审专家们快速统一思想、有效开展评审。事实上,DIA 金智塔设计标准本身更多偏向是一种设计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如何从总体的战略思考到具体的战术执行,这便是DIA 设计评价金钻指数的产生缘由。简单来说,设计的本体层包含内、外两个维度的评价指数,向内看创新,创新指数着重评估技术与功能的差异性,向外看外观,外观指数着重评估美学与体验的完美性;设计的应用层即可概括为应用指数,从其对于民生、产业或未来的贡献度来判断;设计的战略层即可概括为影响力指数,根据产品所在领域不同,可从社会影响力或产业示范力来进行判断,由此构成“创新指数、外观指数、应用指数、战略指数”四大直观、易用的评价指数,并制定具有明确是非观的打分机制,即以“0、1、2”三挡打分,四个指数的得分相加即为总分。在此定量打分的基础上,评审委员会经过充分的讨论最终评选出金、银、铜奖。该指数的设立,可以避免技术密度低、创新门槛低、影响力小的案例因评委个体喜好的偏差而进入最终的决选,有效协助评委们选拔出更具引领力、示范力的DIA 新物种。(图1)
图1 DIA 设计综合评价体系
数据统计显示,过去五年来DIA 每年约有四成以上的参赛者提出设计转化需求,其中,参赛者对于技术研发、资金支持以及市场销售渠道资源等需求的占比较高(图2)。以需求为导向,DIA 在金智塔设计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向消费者和投资者两端扩展延伸至设计营商和设计创投领域的实践与探索。
图2 2017-2019 DIA 参赛作品产业转化需求分布
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断言:“生产的社会已经被消费社会取代”,即对社会的根本机构和基础已经从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的现实判断。7[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0 页。面对新时代下的新消费力量的崛起,DIA 为消费市场的成熟参赛作品提供奖项以外的价值。新消费时代是建立在新的消费结构与方式的基础之上,通过新的消费热点促使企业创造新销售渠道、品牌意识和新营销方式。8尹向东撰,〈我国新消费时代的主要特征和表现〉,载《求索》,2005年08 期,第12-14 页。在金智塔设计标准体系基础上延伸的关于设计营商的探索,建构设计营商双钻图,其逻辑是主动面对新消费的发展,围绕大众对美好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从生活美学和体验的角度出发进行选品,建构“人-货-场”的关系,将更多好的设计和产品链接消费文化,引导设计消费观,助力企业创造更高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如果说DIA 设计评价金钻指数代表着一种全面的设计智造观,设计营商双钻图系统意味着设计与消费者的直接对话,那么,设计创投雷达图的建立则强调一种资本与产业的视角。创新的根本不只是创新的产品,更在于从事创新的人与团队,由此我们建构了从产品创新性、生产技术的可行性、市场及用户的需求到项目团队的合理性等四个维度的设计创投雷达图,结合设计创投路演等活动,以直击现场、深度审视并挖掘好项目。同时,DIA 还建立了“百日智造”产业转化平台(图3),旨在发现参赛作品中具有撬动市场和发展潜力的作品,通过与各类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有效推动原创设计的转化和提升。
图3 DIA 百日智造产业孵化平台
通过五年的建设,七年的酝酿,DIA 正在从一个国际化的设计奖项演化为一个更具活力的综合创新平台,日益清晰呈现其本体建设与外延拓展之间相辅相成相生的交织互动关系。我们不断探索着新时代下的国际一流工业设计大奖的发展模式,力求不负浙江省人民政府的重托和中国美术学院的期盼。DIA 始终坚持国际化大奖运行方式,坚持“四智”核心价值观,强调金智塔设计标准,结合开放的平台思维,逐步形成有核无界的国际设计大奖综合创新平台,以不同类型的多维空间联动,构建DIA“1+X”品牌平台,其中,“1”代表基于学院奖的国际化、专业化赛事本体;“X”是代表基于使命愿景和时代机遇的综合创新平台生态系统。
时移世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五年来,DIA 始终坚持国际化大奖的运行方式,从人、事、物、场、境等五个方面做强、做实大奖品牌。人,坚持遴选国际一流设计大师作为评委,同时积极吸纳跨行业、跨学科的专家加盟,构成复合视角的专家智库。事,严格遵照拟定的评审办法工作,引入第三方公证机构监督执行,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化,同时有序展开海外分赛区系列行动。物,从大奖评审的智能设备到所有使用物件均以高品质的要求,并注重其可持续设计方式。场,注重各种会议、研讨会的物理空间设计形象,营造国际大奖的场所氛围。境,强调设计交流对话的国际语境,以及全媒体的国际传播。
为进一步有效推进DIA 作为国际设计大奖的建设工作,聚焦有影响力的高水准奖项的三个核心要素“优质的作品、一流的专家和强大的媒体”,建立“作品组、赛事组、媒体组”三组一体的国际大奖工作组织单元,其中,作品组负责五大征集渠道、作品研究与追踪机制、作品馆藏系统以及作品展览机制等事务;赛事组聚焦专家和评审,包含专家搜寻与邀请、专家数据库分层管理、以及评审机制和三轮评审组织等系统;媒体组在前两者基础上,关注品牌形象传播,以及以内容生产为导向的全球化媒体合作方式。
图4 DIA 品牌平台
DIA 以国际赛事举办为核心,广泛吸纳全球前沿设计案例和人才资源,建立全球创新知识数据库,构建多向连接、多维视角、多方协同的DIA“1+X”创新平台,逐步形成在教育、创投、营商以及地方合作等多维场景空间,进一步显现并放大DIA 品牌总体价值(图4)。“场景”是一个影视用语,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者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是通过人物行动来表现剧情的一个个特定过程。正是由于不同场景画面,构成了完整的电影故事。不同场景,意义大不一样。9吴声著,《场景革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第28 页。吴声在《场景革命》中描述的“场景”概念是重构人与商业的逻辑,是一种造物逻辑;而DIA 所要建构的“场景”,是平台的“场景化”,是DIA 平台要素之间连接构成的各种场景,这是一种连接方式,也是价值交换方式和新物种的表现形式。
媒体传播等维度交替生成,彼此关联,互为支撑。比如,基于互联网和虚拟场景技术,以知识传播为核心,依托学院奖的设计教育资源和背景,整合国际学术论坛和DIA 前沿设计案例,在2019年建立了D-Will 在线教育平台(图5),开展知识传播和设计教育。同时,为打通设计转化的关键环节,扩大DIA 奖项的价值,第五届DIA 开展了“2020 DIA 设计创投路演”(图6),围绕新制造、新服务、新文创三个领域,从获奖作品中进行了多轮筛选,最终14 个潜力作品角逐“2020 DIA 设计创投榜”。面向大众消费的崛起,以电商直播销售为路径,连接好产品和细分消费领域,以生活美学和价值传播为引领,建构从设计作品销售逐步到设计网红主播培育的设计营商场景。2020 DIA 颁奖典礼的分会场,10 个BOX 的电商直播销售创造了新消费时代的佳绩(图7),产品包含日用百货、生活用具、文创用品、小家电、智能家居等多个品类产品。此外,基于DIA 全球伙伴社群,开展DIA 国际高端资源合作,设立DIA 全球分赛场,输出当代中国设计价值标准,持续引入国际设计优势资源,深度联动,打造DIA 设计联合国,扩展DIA 的全球布点,从而构建更具深度与活力的多元化地方合作场景。
从对设计及奖项的视野、问题、定位的自省,到突围、明目、扩胸的思考,再到守业与创业的梳理,DIA 一直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设计反思与设计试错,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设计认知的进化过程。五年很长,五年也很短,尤其相对于立志于成为百年设计名奖的DIA 来说,正如屈原在《离骚》所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图5 D-Will 讲堂
图6 2020 DIA 创投路演活动
图7 2020 DIA 设计营商直播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