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学院大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知、心理及行为调查研究*

2020-05-25 00:41孙海娅闫晓畅王文军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医学院传染病途径

孙海娅 贾 琳 刘 冰 闫晓畅 王文军△

(1济宁医学院护理学院,济宁 272067;2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08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简称新冠肺炎,其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2020年2月11日WHO将该疾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目前认为COVID-19的主要传染源是SARS-CoV-2感染的患者,隐性感染者(即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潜伏期患者和恢复期患者传染性还有待研究明确;人群对其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1]。鉴于其流行趋势和危害性我国于2020 年1 月20 日将COVID-19 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进行管理[2]。

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改变不良行为,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为了解某医学院大学生对COVID-19防控核心知识知晓情况及心理认知、行为反应,评估前阶段宣教效果,为下阶段制定精准防控策略及开展健康宣教提供依据,开展本次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问卷星随机发放网络问卷,对某医学院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705份,获得有效问卷1682份,有效率98.65%。其中男生453人(占26.93%),女生1229人(占73.07%);一年级652人(占38.76%),二年级358人(占21.28%),三年级349人(占20.75%),四年级及以上323人(占19.20%);专科178人(占10.58%),专升本174人(占10.34%),本科1330人(占79.07%);法医学专业93人(占5.53%),护理学专业686人(占40.78%),康复医学专业161人(占9.57%),药学专业255人(占15.16%),中西医结合专业179人(占10.64%),临床医学专业210人(占12.49%),预防医学专业98人(占5.83%)。

1.2 方法

参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指南(第一版)》[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4]《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5],自行制定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COVID-19防控基本核心知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4个部分。其中知识部分均为多选题,共20题,每题5分,少答或错答均不给分,满分100分。焦虑/抑郁情绪采取自评的方式。问卷设立逻辑项进行质量控制。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Excel进行整理分类,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F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大学生COVID-19认知情况

大学生对COVID-19防控核心知识正答率较高,对杀灭病毒的条件、医学观察天数、怀疑自己感染后的处理方式、饮食注意事项的正答率均在95%以上,但对病毒传播途径等正答率较低。见表1。

表1 大学生COVID-19防控核心知识认知情况

2.2 学生对COVID-19防控知识掌握情况

大学生对COVID-19防控核心知识掌握较好,女性知识掌握程度高于男性、高年级优于低年级;通过统计学分析差异在性别、专业和年级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学生在学历层次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学一年级学生得分均低于其他年级,而其他年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高于其他专业,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得分低于其他5个专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大学生对COVID-19防控核心知识得分情况(分,

2.3 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状况

调查显示,面对疫情有59.34%的大学生出现过焦虑/抑郁情绪;有4.17%的大学生有过跨市区以上范围的外出史;94.96%的大学生对本次疫情的防控工作表示十分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

3 讨论

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及预防控制一直是医学界、乃至全民关注的热点。我国武汉市发生不明原因的肺炎疫情,很快蔓延至全湖北省,逐步发展到全国,COVID-19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6-8]。医学院校作为医护工作者的培养基地,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其行为在社会和家庭中往往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因此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COVID-19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规范知识的传递,对整个社会的防控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结果显示,该医学院大学生整体自我防控意识、对杀灭病毒的条件、隔离时间、密切接触者等核心知识掌握较好,也客观反映了目前知识的宣教效果显著。研究也显示大学生能够较好地认知老年人为感染的高危人群,在发现可疑症状后如何处理,能够明确密切接触人群,其原因与其医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关。

在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中口罩的佩戴是非常重要的一道防线,其可以降低SARS-CoV-2感染风险[9-10],而口罩的正确选择、佩戴方式、使用更换频率以及废弃后的处理方式等都会影响防护效果,尤其污染后处理不当可能会形成新的传播。通过本次研究显示,该医学院大学生对口罩的相关处理认知一般,提示在健康宣教时应该加强自我防护相关知识的宣传。

认知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以及常见宿主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重要关键环节,目前明确了SARS-CoV-2可以通过接触、飞沫和气溶胶等途径传播[3-5],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知晓前两个传播途径,而对气溶胶途径传播的知晓率较低。咳嗽或打喷嚏时产生的巨大气流和飞沫,能形成气溶胶,并长期在空气中滞留,如为感染者,会播散大量病毒,对社会产生危害性[7]。正确做好咳嗽和打喷嚏的防护及处理是对社会和其他人群负责的良好行为,90%以上的大学生能够做到用纸巾或胳膊肘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放入有盖的垃圾桶,并彻底清洁双手;但有44.30%的大学生用双手遮掩口鼻,而手很能会形成新的传播媒介。COVID-19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目前尚未完全确定,但通过病毒序列比对分析,很多野生动物都可能携带病原体,果子狸、蝙蝠、竹鼠、獾等都是冠状病毒携带者[11-13]。提示相关部门应该通过新媒体、网络等媒介加强传播途径和宿主等知识点的宣传,促使规范行为,在陌生人通话时应保持1m以上的安全距离,做好咳嗽或打喷嚏的防护,并减少与野生动物的接触。

分析显示女生知识得分高于男生,其原因可能与女性对更关注生活社会健康问题有关。本次调查为COVID-19防控基本核心知识,相关传染病和微生物的防控知识在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第二学期后的课程中均有所涉及,因此医学相关专业高于药学专业,大二以上年级高于大一学生;而学历层次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与COVID-19为新发传染病、其防控知识及指南大部分均为新知识有关。

COVID-19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传播迅速广泛,传染性强,且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的同时易使公众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反应,继而引起其他心理功能紊乱和心理障碍[14-16]。本文结果显示,面对疫情有59.34%的大学生出现过焦虑/抑郁情绪,提示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由于高校寒假的特殊性,大学生流动性较大,疫情发生后该医学院只有极少部分大学生有过跨市区以上范围的外出史,提示医学生能够很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94.96%的学生对本次疫情的防控工作表示十分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

综上所述,COVID-19发生后,通过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宣传,该医学院大学生对COVID-19相关防控知识掌握较好,自我防护意识较高,但对病毒传播途径、返校路途中的安全防护等知识相对缺乏,学校相关部门应强化重点人群和知识点正答率低的人群宣教,并做好心理干预,以保证大学生掌握返校路途中的安全防护知识,学会自我保护,安全返校。同时,随着疫情波动和各类事件的发生,对公众行为、心理会产生持续影响,应加强对学生认知、行为和心理的动态持续监测,为疫情防控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医学院传染病途径
新乡医学院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