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甘宜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中国幅员辽阔,蕴藏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就黑龙江而言,其中药材的人工种植物种多样,包括人参、沙棘、赤芍、黄芪和柴胡等,而且种植面积光,总量多,收益高。但是黑龙江得天独厚的黑土地自然资源和丰富的物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存在。目前,我国中药种植多为个体户,种植面积分散,缺乏专业技术指导,从而出现种植方式不科学,种植的中药产量低、质量差等诸多问题,且多年种植单一的品种,对生态环境也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墒情变差等问题,间接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央财政对种植中药补助试点资金3.8 亿元,对各地的补贴标准不一,基本为100-500 元/ 亩之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政策的出台,为各地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各地积极响应政策,合理、有效的使用资源,推动中药种植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种植,形成当地特色产业模式。云南省的模式相对更成熟,云南省科技厅成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多方合作,做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推动中药种植产业良好发展,具有诸多现实意义。
云南省在政府的号召下,做到按区域选择中药种植品种,形成“林药结合” 的发展模式,为当地中药产业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推动全省中药种植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发展中药材绿色循环经济,打造品牌中药材,重点建立白芨、珠子参等12 种特色濒危药材优良繁育基地。到2020 年,云南省推进60个“云药之乡” 建设,中药农业产值年均增长20% 以上。
“农机服务+ 农资销售” 的中药种植模式,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全面提升中药材种植效益,陇西县引进国外农机种植技术和机械设备,采取机械化精量播种、施肥、灌溉、收获的种植模式,解决了当地党参的种植问题。
标准化种养基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中药材种植+ 旅游等多种中药种植模式都是行之有效的优良种植模式。不仅达到了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还提高经济效益。
天然野生中草药以其较小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无疑成为我国中草药种植业发展的绝好契机,中草药种植前景乐观。
全国范围内看,东北地区的中药农业历史悠久,《黑龙江省志》记载,黑龙江省中药种植可追溯到唐代,人工种植则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建国初期该省就将种植中药列入国民经济计划,1956 年中药种植产量达110hm2, 产量达5.4t,20 世纪60 年代,种植面积达到8300hm2, 产量510t。种植品种从最初的红花、荆芥等五六个品种,发展到现在的人参、平贝、五味子黄芪等。据统计,2017 年该省的中药种植面积达73 100 hm2,2018 年为83 100 hm2,目前已高达93 700 hm2。从产值上看,2017 年产值20.50 亿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2018 年产值52.4 亿元。
华东地区安徽省岳西县,境内中药品种多,分布广。目前中药种植以茯苓、茭白为主,种植面积达3万亩,产值达4.7亿元,是该县重要的经济支撑。山东中药种植做到了规模化、品牌化,有效提升其附加值,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优质山东丹参可达20 元/ 公斤。
2016 年以来,华南地区广西乌石镇龙化村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形成中药种植示范基地600 亩,产值720 万元,带动周边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华中地区江西省于2018 年提出“中医药强省”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特色中药产区,集中药材培育、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草药百草园于2019 年竣工。江西车前子、枳壳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0% 和25%。据估计,该省2020 年中药材综合产值将达到200 亿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渐提升,从治疗到预防再到保健的观念的改变,中药的作用越来越广泛。就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种植中药前景可观。种植中药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当中药的种植、栽培、收获、加工形成产业链,找到合适的销售途径,将极大的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现阶段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是迫于生计,但由于缺乏技术,从事的都是最简单的体力劳动,劳动所得多数只够维持生计。由于青壮年的离开,进一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积极开展中药种植产业的发展,能有效实现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中药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可以雇佣当地的居民,增加当地的就业岗位,减少农村地区人员流失,解决当地人口的生存问题。大力推广农村地区中药种植,发展当地特色产业,能有效实现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