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林
(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农业技术推广与行政执法中心,辽宁 法库 110400)
在建造仓房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得粮食得到更好的保存,就需要保障仓房满足相应要求,如:仓房结构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能够安全储粮,保障储粮品质;进出粮环节能够时刻保持现代化、机械化等特点,具有多种保护粮食的方式方法,能够充分保障粮食的安全。
同其他建筑物进行对比,粮仓不仅需要能够承载住风雪,还需要能够承受住地震等灾害,同时是还需要能够承受住粮食侧压力。同时,对不同类型的粮食、堆放方式等内容也进行全面思考,由于粮食堆放高度不同,那么所产生的侧压力对仓壁造成的影响也具有一定不同。针对此,为了防止仓房墙壁发生开裂,就需要对地坪的垂直压力进行全面系统考虑,从而有效预防地坪发生下陷的情况。
通常来讲,不同粮种,其所具有的散落性也具有一定不同,如果堆粮高度相同,那么对于仓壁强度要求就存在不同差异。同一个品种的粮食在采用不同堆放方式时,那么粮食对仓壁所采用的作用力也会具有差距。一般情况下,仓房在设计的过程中,并不主张超过极限进行装粮。如果散装仓房装粮超过了极限,那么就需要在合适的位置设置“梯形” 起台进行装粮。包装仓房的仓壁并不能够承受粮食的侧压力,所以并不能够直接将其作为散装仓进行装粮,如果要以此仓房装散粮时,那么就需要将粮食采用包打围进行堆放,避免仓房与粮食出现问题。例如:在1999 年我国江苏某厂在储粮时就应用了包装仓,从而导致粮食还未堆满,粮仓就发生了倒塌的情况。由于流动粮食的动载荷较大,同静载荷进行对比,更是静载荷的好几倍,所以就会对粮仓产生影响。自流式粮仓在储粮时,需要注意卸粮所产生的载荷压力,如果在卸粮时没有注意压力的对称,那么就会对筒体造成压力,进而发生裂缝。
在早期阶段,仓房在装粮食时,粮食高度相对较低,通常都是使用挡土墙同时对仓体受力进行计算。而当前仓房装粮高度有所增加,虽然墙体厚度没有适当增加,但是却充分利用了钢筋、水泥等材料加固了仓体强度[1]。由此,在计算仓体受力时,就不能够采用传统方法,就需要按照横向受力传递、排架结构进行计算。由于地下仓的仓顶不能够存在坑、洞穴等情况,所以就需要使用黏土进行夯实,保障结构稳定坚固。另外,在距离拱脚10m 范围内,不能够存在高杆树木等物体,而且地下仓的防护坡的设置,需要尽量保持自然坡度,最大程度上避免滑坡等情况的发生。
仓房在设置门窗、孔洞的过程中,就需要对粮食进出仓工艺进行全面系统考虑,从而为粮仓的日常管理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仓门的高度与宽度均需要进行全面考虑分析,如:储粮机械的进出问题。另外,还需要对仓房窗户的大小、数量等内容也需要进行全面考虑,分析其是否能够符合粮食的通风以及补仓需求。针对仓外地坪来讲,还需要考虑是否能够承受风机、进出粮机械等设备。
客观角度来讲,粮食属于热敏性食物,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吸湿性,所以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就会对粮食品质造成不利影响,降低粮食的品质,甚至还会发生局部或者是全仓粮食都发生霉变的情况。针对此,在设计粮仓时,就需要保障其具有良好的隔热性、防潮性以及气密性等特点[2]。
根据相关实验研究表明,如果仓房设计时仅仅考虑结构性能,还远远满足不了保存粮食的需求,还需要在保障粮仓坚固的基础上,为粮仓配备完善的储粮设备,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充分保障粮仓能够更好的应对突发事件,进而保障储粮安全。
粮库在长期储备粮食的过程中,需要应用粮情测控系统,从而对粮食的温度、水分等参数数据进行明确掌握,了解粮层粮情变化情况,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尽早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3]。
现阶段,大部分粮库在储粮时,都会充分应用粮情测控系统,但是监测的粮食温度、水分等检测数据信息,并不能够同其他检测系统进行兼容,也不能够记性数据共享。针对此,就需要针对数据共享、粮情变化等内容进行完善优化。近几年,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粮食储运技术与设备都不断更新,更是开发了多套粮堆智能通风控制系统,促使粮情测控功能更加完善。
(1)在选用通风降温系统的过程中,需要保障风道的选择科学合理,同时全面系统考虑仓房用途、进出仓作业形式等因素。而且,注意在一栋仓内只能够设置一种风道形式。而且需要能够满足送风均匀的要求,风网工艺也需要保证简单、对称等特点。而且风道冲孔强度还应能够充分满足粮食的载荷压力。
(2)在选择粮仓内通风设备时,还需要尽量选择科学可靠的设备,而且通风操作需简单便利,风机的压力还能够更好的克服通风系统的总阻力。与此同时,通风机的风量还需能够充分满足降温、降水等不同形势的需求。
(3)在粮仓降低温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轴流风机,通常每一个粮仓降温时会使用2~4 台风机。在安装风机时尽量安装在粮仓高处,在通风时,可以将粮仓的北窗打开,然后将南墙上的排风扇打开,最大程度上使得冷风能够进入到粮仓内,使得粮食能够有效降低温度,保障品质[4]。
仓房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保障储粮质量,就需要同各项储粮技术进行结合,并且在此过程中,充分应用四散技术,充分保障粮食数量更加具有真实性,且储粮质量良好,能够在国家急需的时刻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