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仁彪 王 海
(1.安顺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2.安顺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领导人向世界的庄严承诺。2013年至今,是精准扶贫形成与发展阶段,以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湘西、2015年1月在云南、2015年6月在贵州、2016年7月在银川视察和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央的系列办法、措施为标志,精准扶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1]。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前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主要难在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县和深度贫困村三类地区。深度贫困有“两高、一低、一差、三重”的特点。“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2]。
近年来,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村的相关研究颇为丰富。有对深度贫困地区形成贫困原因的研究,如张明皓等从深度贫困产生的逻辑与综合治理[3],丁建军等从深度贫困导致深度贫困生成逻辑与贫困陷阱跨越[4],指出深度贫困产生的原因有“人”“地”“产业”等原因。也有研究者从深度贫困脱贫的路径角度研究,如公共服务[5]、产业发展[6]和异地扶贫搬迁[7]等角度研究探索脱贫路径。这些研究对理解深度贫困产生的原因和脱贫路径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但这些措施如何在实践中实施的研究及深度贫困村的脱贫经验分析方面较少而不够深入。因此本文对作者在槽子四村驻村帮扶经验和调研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究贫困形成的原因,梳理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不足,并提出深度贫困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方法和措施,以期能为其他深度连片贫困村脱贫攻坚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岭自治县沙营乡路支村、大田村、交界村和纸厂村因位于槽子公路沿线,被当地人们称为槽子四村。路支村位于沙营乡东北部,平均海拔1250米;大田村和交界村位于沙营乡北部,平均海拔分别是1150米、1200米;纸厂村位沙营乡西北部,平均海拔1250米。这四个村是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脆弱。
2014年精准识别调查中,路支村人口总数207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87人,劳动力人口524人。行政区面积7.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16亩,人均耕地0.64亩,人均纯收入不足810元。大田村总人口126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58人,劳动力人口617人。行政区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8亩,其中田228亩,地460亩,人均占有耕地0.54亩。人均纯收入不足970元。交界村总人口206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49人,劳动力人口917人。行政区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4亩,人均占有耕地0.45亩,人均纯收入不足900元。纸厂村总人口350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67人,劳动力人口1700人。行政区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0亩,人均占有耕地0.70亩,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 槽子四村自然资源缺乏、可耕种土地少,村落散乱人口流失严重、贫困发生率高,是典型的深度连片贫困村。
本文数据是课题组成员2017年10月通过对槽子四村的农户和村干部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听取汇报等方法获取相关资料数据,2018年12月和2019年11月作补充调查,并结合作者2017年5月—2018年6月期间在路支村驻村脱贫攻坚工作中进一步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
1.贫困面大,贫困发生率高。槽子四村地处沙营镇的边界,面积大,多种民族杂居,人口众多。2014年开展精准识别时,路支村有总户数495户,贫困户215户,贫困人口900人,贫困发生率为42.97%。大田村总户数286户,贫困户138户,贫困人口635人,贫困发生率为50.16%。交界村总户数472户,贫困户185户,贫困人口846人,贫困发生率为40.55%。纸厂村总户数799户,贫困户363户,贫困人口1743人,贫困发生率为49.68%。槽子四村贫困人口为4124人,占全镇贫困人口的70%以上。根据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深度贫困村标准,槽子四村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2.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导致贫困的因素越多,贫困的程度就越深。槽子四村贫困发生率远高于深度贫困村标准,同时是多因素导致贫困。据2014年统计,最主要因缺技术致贫11.4%,缺劳动力致贫5.6%,缺资金致贫39.4%,因病致贫15.7%,因残疾致贫6.6%,因学致贫17.5%,因灾致贫2.6%,其中因缺资金和缺技术致贫的比例最大,其具体户数和人数见表1。
表1 槽子四村贫困人口致贫原因情况(2014年)
(注:数据源于调查资料整理)
1.耕地资源匮乏。槽子四村地处深沟的半腰处或低矮处,土地资源少、耕地质量差,可耕地多为旱地且土质疏松,从表2中可以看出人均耕地少。耕地资源匮乏是导致深度贫困的重要因素。
表2 槽子四村自然资源状况
(注:数据源于调查资料整理)
2.基础设施落后。槽子公路是关岭县省道,是贯通槽子四村的主要干线,也是老百姓出行的唯一公路。因修筑在槽子半山腰,地势陡峭,公路两旁土质疏松,经常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2017年以前,这条公路年久失修,群众出行非常困难。因此,槽子四村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畜力和人力。落后道路设施,严重地制约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和生产。
槽子四村饮水资源缺乏,饮用水主要以山泉水为主,泉水从地下煤层中渗出,氟的含量较高,对村民的身体产生较大危害。近几年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修筑了一些水池,但因季节性断水,饮水仍然困难。
槽子四村公共卫生设施落后,2017年以前,未建有垃圾池和农村厕所改造,生活垃圾乱堆,动物粪便串流,老百姓生活卫生环境质量极差。基础教育资源缺乏,槽子四村公办小学仅3所,槽子四村学生每天要步行很长时间,才能到学校。幼儿园为农村私办,设备简陋,师资匮乏,教学条件差。
3.种养产业单一。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打工为主。种植业,主要以传统种植玉米、土豆粮食作物为主;以种植生姜、油菜和靛这三种经济作物为辅。养殖业,主要是养牛、黑山羊、猪、鸡。由于地形、水源、植被等自然条件限制,无法形成规模化养殖和大面积种植,只能发展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高投入、低收入。
4.劳力流失严重。传统的生产方式无法维持生计,外出打工收入成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主要劳动力基本外出外打工。外出打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导致村级劳动力严重不足,也给村级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党员教育、组织建设等配套帮扶工程带来一定阻碍。因此,在脱贫攻坚工作方面,出现了只有村干部和扶贫队伍参加生产劳动的现象。
5.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槽子四村在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前是软弱涣散村。主要表现在村干部配备不齐,一人胜任几项工作;村干部家庭负担重、收入低,缺乏积极性;村干部年龄偏大、知识文化水平低;农村党员流动性大、党员老龄化严重等。
6.群众思想观念相对滞后。思想观念滞后是导致深度贫困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教育条件差、教育成本投入大、重视教育程度低等原因。村民大多安于现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另外,由于思想落后,村民不理解脱贫攻坚政策,也导致干群关系很紧张。
综上分析,槽子四村作为关岭县比较典型的连片深度贫困村,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简单的传统生产方式、劳动力严重不足、基层党组织建设难度大、老百姓观念滞后等原因制约发展,也造成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难度大。通过对比发现,这四个村在致贫原因上有许多相似性,这给在应对连片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当地政府一个启示,解决贫困不能孤立,更不能单打独斗,要从宏观上分析致贫原因,从而能有效地制定扶贫措施。
2014年,关岭自治县全面启动了脱贫攻坚工作,各级领导将脱贫攻坚工作放在政府工作首位,安顺市各帮扶单位也纷纷向帮扶村派扶贫工作队,并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帮扶。槽子四村作为县级深度贫困村,结合实际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等扶贫政策开展脱贫工作,在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1.组建脱贫攻坚工作队,开展精准扶贫
驻村工作队由当地政府和帮扶单位下派的第一书记、工作人员、专职扶贫工作者、技术员和村干部大约十余人组成。工作队是开展精准脱贫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线工作者。
(1)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和贫困原因是否精准,是关系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前提。槽子四村辖区面积广,人口多,民族成分复杂,老百姓文化程度低,贫困程度深,贫困因素多,贫困发生率高,精准识别的难度很大。但扶贫工作队通过一次次的走村入户、开院坝会等方式,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数、户数、贫困率以及贫困的主要因素(详见表1和表3)。
表3 槽子四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情况 (2014年)
(注:数据源于调查资料整理)
(2)建档立卡。经过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后,对贫困户基本信息、致贫原因和帮扶措施及成效进行建档立卡,并以网络管理形式进行动态管控。建档立卡也是贫困户脱贫的重要依据。
(3)精准施策。从表1可以看出槽子四村的贫困原因,资金匮乏和技术落后是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加大对农村劳动人口的培训力度,成为解决连片深度贫困村的首要任务;其次,做好医疗、住房和教育等政策的宣传和保障力度,是解决一部分贫困户脱贫或返贫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加大政府兜底,是解决残疾人、孤寡老人和孤儿的重要途径之一。
(4)精准脱贫。截至2019年底,槽子四村贫困户脱贫情况见表4:
表4 槽子四村贫困人口脱贫情况
(注:数据源于调查资料整理)
从表4可以看出,自2014年开展脱贫攻坚以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力度加大,贫困人口在逐年减少,到2019年实现全部脱贫。
2.依托政府扶持,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政府是脱贫攻坚的主要力量和主要保障。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投入。
(1)全面投入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至2019年,协调修复槽子公路、修建机耕道、串户路建设道路总长度26.88公里,总投入资金1812.732万元;建垃圾池62个,投入资金48.66万元;水资源投入337.65万元;农村亮化建设数量425盏,投入资金131.204万元,其各村具体建设数量和投入情况见表5。
表5 槽子四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14年-2019年)
(注:数据源于调查资料整理)
开展庭院硬化,做好贫困户危房改造及异地扶贫搬迁工作。从2016年至2018年,危房改造275户,资金总投入874.71万元;异地扶贫搬迁374户,搬迁人数1783人。其中纸厂村危房改造户数、投入资金、搬迁户数及搬迁人数最多。危房改造户数是交界村,搬迁户数和人数最少的是大田村,具体见表6。
表6 槽子四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16年-2018年)
(注:数据源于调查资料整理)
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途径,使得槽子四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脱贫的可靠保障。
(2)统筹产业发展。结合槽子四村的自然地理特征,开展产业布局。如蔬菜、水果、药材、饲草等种植,关岭牛、蛋鸡规模化养殖等。其中路支村投入180万元用于关岭牛养殖、刺梨种植和短平快项目等。大田村投入200余万进行刺梨种植、柳江鸡蛋养殖和短平快项目,目前蛋鸡养殖已初见规模,老百姓已从中分红300余元。交界村2018年种植芋头350亩,实现贫困户户均分红120元。投入150万元用于纸厂村产业发展,全村共流转土地1554亩,种植刺梨1200亩,种植乌芋500余亩,饲草200亩,利益联接覆盖363户贫困户,预计2020年每户可分红1000元左右。
(3)各项政策扶持。近年来政府出台相关帮扶政策,经过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槽子四村实现基本医疗、基本教育、基本安全住房、民政救助、惠农贷款等措施全覆盖,有效保障贫困户摆脱贫困,有效遏制贫困户返贫。
3.依靠社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为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的政治任务,各个单位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槽子四村的帮扶单位,根据本单位的规模和能力进行帮扶的力度不同,如安顺学院对路支村基础设施、办公设施和鲁灰小学的教学设备等实施帮扶。
深度贫困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工作难度大。槽子四村在脱贫攻坚战中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1.产业基础薄弱,造血功能不足。目前,槽子四村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下已有自己的支柱产业,比如大田村蛋鸡产业,交界村、路支村关岭牛产业,纸厂村的水果蔬菜产业等,都初见规模。但这些产业见效慢,再加上管理不科学等原因,一旦离开政府的支持将很难发展。
2.合作社经营模式单一,发挥致富作用不大。虽然每个村建有合作社,且吸收了部分贫困户作为社员,但受制于产业的发展困境,很多村的合作社形同虚设,并没能很好地发挥脱贫致富的作用。
3.本土干部配备不足,素质能力有限。槽子四村面临的一个共同的困境是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外派干部多,本土干部少。有些村的支部书记直接由外派干部担任。外派干部虽然素质高,但对农村工作有一段适应过程且流动性大,不适合农村长期发展。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村干部待遇低,因此很多高素质或致富能手不愿担任村干部。二是村民对本土干部不信任。由于以前村干部作风问题,村民对本土干部产生的负面印象比较深。三是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可选干部少等。
1.不断壮大优势产业。产业是民生之本、富民之基,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深度贫困村大多受限于自然条件的阻碍,很难找到适合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深度贫困地区,尤其是连片深度贫困村发展产业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更要因地制宜地布置产业,要实行产业的“长”、“短”结合。同时要充分了解市场,要引进人才,培养一支营销队伍,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转变经营模式。
2.发挥合作社优势,壮大集体经济。连片深度贫困村要借鉴塘约村、大坝村等小康村的合作社经营成功模式,优化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和分配方式,想方设法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3.加大本土干部的培养和任用。优秀的本土干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可靠的力量。因此,合作社要发展壮大产业,吸引致富带头人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投资创业。政府要采取一定激励政策机制,给年轻的本土村干部一定的升职空间,要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各级驻村干部要充分发挥智力优势,通过党建引领和外出培训等手段提高本土村干部的业务素质能力。村干部和驻村干部要加大宣传,扭转村民对本土村干部的不良印象。
上文对槽子四个村的贫困现状、致贫原因、脱贫攻坚困境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简述。为继续做好深度贫困村的脱贫工作,现对槽子四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的扶贫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堡垒,越是最贫困的地区,越显得重要。槽子四村在当地政府的统筹布局下,一是支部书记年轻化、知识化。通过民主选举形式,选举年轻、有知识的致富带头人当选支部书记。二是配齐村支两委人数,明确责任分工。支部书记总体抓,其他干部有负责产业发展,有负责党建,有负责市场销路等。三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帮扶力度。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等形式帮助村支两委抓好党建。四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内涵式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深化两委干部政治学习制度,每月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抓好党员日常教育管理。规范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党组织生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加强农村道德文化建设,从源头上治理“等、靠、要”思想。在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全面实行“道德超市”。一方面提高老百姓对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改变老百姓争贫困户和“等、靠、要”的思想。
2.结合深度贫困村实际情况,统筹布局产业发展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一个地方要发展,就必须有产业的支撑。槽子四个村地处深沟,生态环境脆弱,耕地少、质量差,水资源缺乏,交通不便,发展传统产业受到了严重限制。2017年槽子四村大面积种植土豆,因对市场、运输成本和土质等原因考虑不周,未能给老百姓增收。路支村种植香葱、大田种植萝卜,因规模小等,均未取得好的效果。
2018年,当地政府在对槽子四村地理特征、土质等进行科学考察、统筹布局后种植上千亩水果刺梨。刺梨种植能够带动水果加工园、旅游业发展,也能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除此之外,结合该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和气候条件,可以大面积发展油茶种植。
3.异地扶贫搬迁成效明显
当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时候,就要搬出这个地方。槽子四村地处山坳、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因此积极鼓励一部分人搬出去,不仅能脱贫,而且能减轻生态负担。据统计,槽子四村异地扶贫搬迁脱贫的人口占全部脱贫人口的60%以上。实践证明,异地扶贫搬迁政策是最有效、最直接地解决深度贫困村脱贫工作的途径。
当然,要加大异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后期帮扶和管理工作,对搬出去的人要继续做好就业、医疗卫生等服务工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4.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实现村级电、讯、路三通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要确保留下来的人过上小康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槽子四个村基本实现小康路、小康电、小康讯。
槽子四村作为连结成片的深度贫困村,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产业结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模式、脱贫工作开展情况和面临的困境在贵州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开展脱贫攻坚,给我们如下启示:
一是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和分析致贫原因,找出主要原因,如缺资金,缺技术等,又要查找每个地方贫困不同点,如有的地方条件相对好一些,因学致贫多一些,有些地方条件相对差,因病或因残致贫或返贫要多一些,因此要有的放矢增加投入,精准施策。
二是要充分考虑市场,避免造成产业浪费。产业是支持连片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主要因素,政府和驻村干部要结合实际要求,科学合理布置产业,既要做到从宏观上总体布局,也要做到从微观上寻找个别差异。
三是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连片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的原因之一是人口数大于该地方资源的承载能力。对于有类似原因的地区要鼓励当地老百姓搬出去,同时要做好善后工作,做到搬得出,能致富。
四是继续加大驻村工作的力度。2020年我国实现全民小康,并不意味着驻村工作结束,当地政府要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加大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把深度贫困地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美丽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