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
【摘 要】本文分析研究性学习模式对高中化学学习的作用,论述高中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从问题探究、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生活对接、应用实践五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让学生在丰富自身学法积累的同时,发展学科认知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 研究性学习 学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2-0048-02
教无定法,学习也是这样,没有固定学法可以照搬照抄。教师在学法推介时,要鼓励学生相时而动,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借鉴一些先进的学法,以提升学科学习品质。问题探究、案例解读、实验操作、生活对接、应用发现等,都是研究性学习模式的重要内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支持,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学科学习环节,在问题探究、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生活对接、应用实践中形成崭新学法积累,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学生已有比较独立的学习思维,教师在传授学法时,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学法基础,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作出布设和投放,为学生提供最需要的学法信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探索,独立研究学习方法,以获得丰富学习动力,提升学习品质。
一、问题探究,启动学科思维
教师利用问题开启教学程序,开展互动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思考和研究的机会。高中学生的学科思维已比较成熟,在学习研究中积累了一定学法,教师科学设计问题,增加问题的探究性,能够使学生形成崭新的学习动力。化学学科问题设计要突出专业性、开放性、探索性等特点,促使学生自觉进入问题研究环节,在深度思考和广泛互动中形成学习共识。
问题是不是带有指向性,关乎教学启动力量的强弱,教师要有问题研究意识,借助问题开展教学,达成学科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推进学习进程。在实验设计时,教师推出探究问题:用什么方法配制 100 g 20% 的溶液?如何从这种溶液中取出 0.1 mol NaCl 的溶液?能不能通过量出一定体积的溶液便知道含有多少摩尔溶质?要求学生围绕问题思考和讨论并进行相应的实验验证。接着,在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继续运用问题进行调动:实验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仪器最佳?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归结实验操作方法和步骤以及注意要点,从而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学生根据教师问题布设展开对应思考,结合互动交流信息积累学法,最终形成学科认知体系。
教师利用问题进行教学调动,顺利启动学生的学科思维。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思考问题,不断调整操作方式,积累经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进入探索性学习之中,教师投放的问题无疑是重要激发动力,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深入思考的机会,进而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在问题设计和投放时,需要对学生思维状态有一定把握,以给学生更及时的指导。
二、案例解读,促进对比学习
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案例的支持,教师在案例列举和解读等环节要进行积极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对比学习的机会。案例对学科学习的支持作用是鲜明的,能够对学生学习带来更多帮助,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案例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解读,培养学生探究案例的自觉意识。案例是一些鲜活的事实,也是学生的旧知资源,教师要求学生借助案例进行新知探索,能够使学生形成丰富的学习成长动力。
学生对案例信息比较熟悉,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引导学生参与案例信息的搜集、整合、分析和利用,其助学效果是值得期待的。例如,在教学《物质的分类》时,教师先对一些核心概念进行解读分析,然后推出分散系及分类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厘清分散系的含义,列出分散剂和分散质组合的案例。学生对相关案例已有一定的认知积累,自然会参与到案例搜集活动之中。接着,教师列出分散质或者分散剂聚集状态,将其分成 9 种类型,让学生列举出相关案例。学生开始思考和互动交流,很快就有信息回馈。“气与气”分散,学生列出“空气”;“液与气”分散,学生列出“云、雾”;“固与气”分散,学生列出“烟、灰尘”等。教师对学生列举的案例信息进行归类评价,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热情高涨。
教师针对学生认知基础开展案例推介活动,成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搜集活动。从案例搜集整合情况可以看出,只要教师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学生就能够积极参与搜集生活中的案例,并在案例对接性解读的过程中对相关学科原理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三、实验操作,强化体验感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教师在进行实验操作任务布设和操作方法传授时,要对接学生的实验认知基础,将观察实验、探索实验、验证实验作为教学载体,给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具体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学科认知能力。化学实验对操作条件要求比较高,教师需要对实验做优化处理,整合各种条件,为学生顺利进行实验操作做好准备,以强化学生的体验感知。
实验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操作能力、现有实验器材等,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例如,在教学《离子反应》相关内容时,教师在实验前提供直流电源、导线、开关、电灯泡、铜片、石墨、氯化钠以及各种液体,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分组操作,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到表格中。学生接到实验任务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教师跟进观察,及时干预和引导,确保实验顺利完成,最后结合实验结果进行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法应用情况做归结。
教师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要求学生做电离实验,找出电解质,给学生提供探索机会;并充分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形成鲜活的、全面的学习认知,从而历练学生的学科思维。
四、生活对接,丰富经验积累
在学生学法研究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生活认知的助学作用。化学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有密切关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对接,结合生活认知研究学科内容,在融合性学习过程中建立学科能力。在生活中有很多化学学科知识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基于学生生活认知基础进行教学设计,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化学,以形成最鲜活的学科认知基础。
化学学科与学生生活认知有太多对接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研究意识,针对教学内容做融合性推演,带给学生深入学习思考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这节内容时,教师先要求学生列出生活中的氧化反应案例,学生大多能够列举一些生活实践内容。如煤气燃烧、食物腐败、烧菜等都有氧化反应产生;在农业生产中,庄稼的光合作用、土壤中施入肥料发生变化等,也都有氧化反应的产生;即使是人类的呼吸,也是氧化反应的呈现,吸入空气中的氧,吐出来的是二氧化碳,等等。
教师针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进行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学科融合学习的机会,能够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触动,使学生从具体分析解读中建立学科认知。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化学学科认知信息,教师鼓励学生借助生活积累进行学科学习,符合学生的核心素养成长规律。
五、应用发现,培养学科能力
化学在学生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生活化学习和创新探索,在发现性学习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了更多选择。学生借助多媒体手段模拟化学实验、利用网络搜集更多学习信息、积极进行信息共享、参与网络交互活动等,能够带来更多学习支持,开阔学习视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不仅要進行学法归结,还要关注学法实践应用,才能对化学实践应用提供更多帮助。例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相关内容时,教师推出实践应用任务:如果要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可以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展开呢?可以借助一些实例进行说明。如氧气、铁、盐酸或者二氧化碳等。有的学生推出这样的研究步骤:第一步,观察其物理性质;第二步,预测其化学性质;第三步,验证或者探究预测的性质;第四步,分析实验现象或者做致因解释;第五步,分析归结、概述同类物质的性质。教师对学生学习推演设计做相应评价,给学生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师布置实验应用设计任务,给学生带来深度学习的机会。学生自觉深入思考和讨论,将学习推向深入。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围绕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和投放,能够给学科教学带来更多探索契机,同时成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化学学科教学有自身特点,其学法积累有针对性,教师要建立学法创新意识,对现有学法进行归纳,给学生提供研究性学法资源,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实现个性学法积累,为学科学习提供服务。研究性学习模式有个性探索、主动思考、实验操作的属性特征,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做深入研究,找到突破点,组织学生进行学法筛选和创新实践,发挥学法的重要辅助作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作者简介】刘 庆(1991— )女,广西桂林人,研究生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与研究。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