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允钊
摘 要:从“部编”教材中名著导读编排地位变化可以看出,名著阅读越来越重要。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下存在着学生缺少阅读名著的兴趣、急功近利、教与学方法不科学等问题,不容乐观。探讨怎样让这些代表着未来希望的学生愿读、会读名著。
关键词:名著阅读;现状;对策;激趣;因“材”施“教”
一部《論语》充满了哲理,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唐诗宋词更是诗歌王国的珍宝……在历史长河中,再华丽宏伟的建筑也会逐渐坍塌,唯有名著能经受岁月的洗礼,越发熠熠生辉,默默地陪伴、慰藉无数后来者的人生旅途,有时甚至是人生迷途中的一束曙光。
然而,据调查,我国有阅读习惯的人仅占5%,人均读书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更令人堪忧的是寄托着中国未来希望的中学生,30%的中学生说他们没时间阅读,60%的中学生从不去图书馆借书,宁愿上网、看电视或从事其他活动。纵观名著阅读现状,究其原因,概而言之,有以下四种:
1.阅读名著急功近利。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急功近利似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病”。快餐式阅读逐渐成为一种读书时尚。纵然教师知道名著阅读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益,但也迫于考试压力帮助学生走“捷径”。
2.缺少阅读名著的兴趣。有的学生认为这些名著(文言)太难读懂,一本书翻了几下就再也不去碰它了。他们更喜欢那些流行的、能够让他们放松一笑的书,例如《十宗罪》《爱情公寓》等等。
3.目的性不强。学生往往是在教师与家长的强迫下被动阅读,这种被动阅读当然收不到好的效果。
4.没有真正做到因“材”(作品)施“教”(方法)。
面对现状,有识之士登高疾呼。“部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一直倡导:“语文教学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外,还有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从“部编”教材中名著导读编排地位变化可以看出,名著阅读越来越重要。
面对名著,如何激发阅读兴趣呢?这是迈开名著教与学的第一步。
一、激之以趣,点燃名著阅读热情
1.利用影视媒体激发名著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影视等媒体观看名著作品无疑是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虽然影视作品并不能完全替代书质阅读,但它遵循了从感性走向理性亘古不变的道理,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不难发现,某部电视剧热播时,与此相关的名著也成了人们互相传阅的热门书。如电影《流浪地球》《哈姆雷特》等播出,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借助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
由于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渴望来自外界的认可和赞赏。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展示自己阅读成果的平台。
(1)课前演讲。进行定时演讲(演讲时间5分钟,按学号顺序驱动性格内向的学生),演讲的内容可以是精彩故事情节的复述,也可以是名著中人物的评价等。演讲结束之后,教师要给予中肯的评价,评选出每月的“演讲之星”,一学期总评“最佳演说家”并给予物质奖励。这样的演讲活动不仅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鼓舞,而且对不喜欢读名著的学生而言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渐爱上阅读名著,从而实现“一班人读名著”的目的。
(2)课本剧演绎。如阅读《朝花夕拾》时,让学生自导自演情景剧《三味书屋的早读》,通过活动,再现了文学经典,提高了学生对作品及人物的理解,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见字如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姓名、字号的文化内涵导入,让学生意识到名字的重要内涵。《水浒传》中的绰号、《三国演义》名号、《红楼梦》中的偈语等。又如阅读《西游记》中孙悟空每个阶段名字的命名缘由:“咬文嚼字议封名”,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如来封他为“斗战胜佛”。
(4)辩论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认知产生独立的理解。在初三开展名著辩论赛进行思辩。大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奸雄、枭雄还是英雄,《水浒传》中梁山受招安利弊谈。小到《社戏》里“偷豆”一事的是与非,不求是非曲直,但求见解独到。
(5)做书签。让学生就书中有趣的情节或人物制作一个书签,要求图文并茂,美观大方。互赠互赏,让美丽的书签激发阅读兴趣。
(6)思维导图。根据七年级学生特质,制作《西游记》“取经路线图”,《海底两万里》历险记等思维导图。
二、成果展示,延续名著阅读
1.读书笔记评比
制作“悦”读随笔,设置美词好句、精彩赏析、阅读感悟等栏目。引领学生读什么,紧跟着把书写漂亮、内容充实、有自己独特想法的作品及时发到班级微信群中,由关注成亮点。
2.推荐发表学生作品
学生阅读名著后所写的读后感,不错的就公开“范文朗读”。推荐发表,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字被刊载出来,阅读、写作的兴趣自然就能得到提升(这个道理相信很多老师都有实践过)。
生活需要成就感,学生也不例外。如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现代学生点亮经典名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王本华.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郑桂华.中学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06.
[3]吉忠兰.从整本书精读到群书阅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04.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