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槐珂
学生爱阅读,可还是写不好作文,为什么呢?其主要的原因是这样的阅读是表层的阅读,只是走马观花,或只是被曲折的情节或新奇的故事所吸引,这种表层的浏览,或者仅仅是趣味性的阅读,是肤浅的阅读,对写作是没有多大帮助的。这样的阅读不是思考性的阅读。阅读的过程中没有仔细地品味,没有深层次地思考,没有從阅读中引起共鸣、得到启发,或者没有从阅读中得到新的发现或新的体会,这样的阅读对丰富个人的精神和思想是无益的,读再多也没有得到补充和滋养。俗话说“厚积薄发”,语文学习不能急功近利,写作更是如此,需要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积累是写作素材的源泉,也是写作的先决条件。积累来自生活阅历,更来自书本知识。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
一、积累
(一)生活积累
以细腻之心关注生活,以敏锐之心提升对世界的感知力。
关注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皆有情感,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大道至简,一株小草照见一个春天,一件小事深藏一个道理。以小见大,表达真情实感,用精美的文字表述出来,曲折有致,有情味,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生活处处是课堂,生活处处皆风景,生活处处皆可入文。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颗敏锐而丰富的内心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强烈的感知力。
写作,从关注生活开始。寻常人,小故事,小场景,真感情,暖情怀,新视角……关注生活,以小见大,写出来的文章更能打动人心。
(二)阅读积累
寸积铢累,学以致用,必有所成。
为什么有的学生读了不少书却收效甚微?因为阅读的过程没有注重积累。而积累最好的形式就是做读书摘抄。就如俗话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习语文记诵之功不可无。阅读的过程,好词好句或精彩片段,随读随摘抄,并吟哦讽诵,加强记忆。至于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或者社会热点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分门别类摘抄,作为考场作文的材料储备。比如进入九年级第一学期,笔者引领学生摘抄的主题分别有“诚信”“宽容”“勤奋”“友善”等,紧扣中考方向和考点。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时候有目的地做读书摘抄,为考场作文积累了不同种类的素材,寸积铢累,学以致用,坚持下去必有所成。
比如,也可以围绕综合性学习的专题让学生做读书摘抄,如“天下家国”“以和为贵”“孝亲敬老”“有朋自远方来”等。还可以以全班共同阅读一本书的形式,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分小组进行摘抄,如《傅雷家书》的读书摘抄,可以分为多个小主题,如“傅雷的教子之道”“父子情深”等,而傅雷给儿子提出的建议涉及很多方面,如生活细节、人际交往、读书求学、感情处理等,可任选其一或几个方面在读书摘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完成读书报告,在阅读中梳理、归纳、提升、辨析、交流、碰撞,在阅读中有新的感悟和体验,才能真正汲取书本的精神养分,从而丰富感情,提升思想,这样的阅读才是深层次的,才是有效的阅读。
二、习惯
(一)读书动笔
读书动笔,丰富思想感情,提升思维品质。
为什么有的学生读了不少书却收效甚微?因为没有好的阅读方法。阅读可分为略读和精读,阅读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精读的过程是深层次阅读的过程,要求读书动笔,鞭辟入里,读书得间。可教会学生圈点勾画做批注的读书法,抓住关键词句或精彩片段,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法进行赏析,在字里行间写下自己阅读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如钱钟书、胡适等大师都有读书做批注的良好习惯,并提倡读书动笔,在深层的阅读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提升个人的思维品质。
读书不仅要眼到、口到、心到,更要手到,胡适先生谈读书专门讲到“手到”读书法,就是在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或读完一本书之后,除了用眼、口、心之外,还要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经典著作或美文,需要圈点勾画好词、好句,在字里行间做批注,在书本空白处写上个人感悟、见解或评析。叶圣陶先生认为,读书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认知阶段、理解阶段、鉴赏阶段和批评阶段。而四个阶段互相交叉,也互为渗透。这样的深度阅读,是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想,读有所悟,是融会贯通的真正受益的阅读。
(二)写日记
坚持写日记,是对写作素材最大的补给,是源源不断丰富思想感情的鲜活之水。
写作需要素材的积累。生活就像“米仓”,而写作素材就是“大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对素材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把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难忘的瞬间及触动心灵的事记录下来,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可长可短,可记叙,可描写,间或抒情和议论,可以是片段式,也可以是完整的篇幅。有一闪即逝的思想火花,也有和风细雨的自然风光,也有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更有直指人心的深情细节……收入囊中,汩汩流出,便会文思泉涌。
三、指导
读写结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笔耕不辍,文思泉涌,下笔有神。
笔者在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外,还注重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往往以大单元为主题,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精读品析,在字里行间做批注,在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同时,习得文章写作的方法。就如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的学习,可以对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的指导,引领学生阅读《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等系列文章中学会如何通过细节描写突显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如何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就如这一段中运用外貌、衣着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藤野先生生活简朴、治学严谨,把时间与精力都放在医学与教育事业的学者形象。
以课文为范文,抛砖引玉,引领学生学习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包括哪几种。细节描写的过程要注意做到真实、典型、生动,还要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等。教学中还可以多问几个问题,如作者写了谁?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究,真正领会写作的妙道。如此读写结合,将阅读教学当成写作指导,有例可循,有章可法,而不是空洞地说技巧,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近几年海南中考作文考题一般都是二选一,即材料作文和扩写。中考备考将这两类作文贯穿于日常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材料作文”,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一读材料,二画关键句,三从关键句中选取角度提炼观点(中心)。把“材料作文”巧妙转换为“命题作文”,可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记叙文要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细节来写,围绕中心精简材料,详略得当,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不仅叙述所见所闻,更要抒发所思所感,突出中心,表达真情实感。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展开,从材料说开,在分析材料中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过程最好列举2~3个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最后再结合个人当前实际得出结论,强调中心论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特别是对于初学者,可提供范文引领,先从模仿开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关键的写作能力。
关于扩写,要从关键句中找准扩写点,確定中心,做到取材得当,情节完整,详略得当,突出中心,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下面以2017年海南中考作文为例,该作文题目如下:
根据下面语境,展开联想和想象,按照要求将语段扩写成一篇记叙文。
我终于登上了“和谐号”环岛列车,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环岛游。……那一个个瞬间,都让我感受到了美。去吧,人生旅途上,桥梁依旧坚固,隧道依旧光明。
这是展开想象扩写类的作文,可引导学生抓住开头的关键词“和谐号”“环岛游”和末尾的“一个个瞬间”“感受到了美”来确定扩写点,选取恰当角度,确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即可通过乘坐“和谐号”环岛游所见所闻的一个个瞬间的描述来展现海南风光之美、生态之美、美食之美、民俗之美、人情之美……
写作文,最后还需落实在“写”上,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加强训练的过程。在训练中立意构思能力、谋篇布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以逐渐提升。对于初学者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建议采用模仿写作的形式训练,指导写作时可以优秀作文或考场满分作文为例,做适当的评析、点拨,在写作思路和方法上加以引领。而对写作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可以鼓励创新及个性表达,力求突破与创新。
总之,生活与阅读是素材积累的源泉,要提高写作水平,只有阅读是不够的,只有生活积累也是不够的,生活与阅读需融会贯通,还要加强写作训练,加强技法的指导,每周一篇,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通过读写结合,勤积累,勤思考,勤动笔,勤修改,笔耕不辍,长此以往,必将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
编辑 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