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黄宝凤
(天津市河东区东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突发的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基层医院是我国医疗系统工作的前沿,它将在以后承担更多的诊疗任务[1]。对高龄高危的各种慢性病患者突发状况需要我们在第一时间进行规范有效的抢救。专业的抢救设备和合格的抢救团队,是医院综合能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2]。急诊病人大多都是急症、危重病人,抢救节奏快,病人及家属急躁期望值高,是医患纠纷高发区。这对医护人员要求更高,不仅需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各种抢救设备的原理、使用方法及简单故障排除。抢救设备种类繁多,如:洗胃机、电除颤仪、心电监护仪、供氧设备、喉镜等。如何将这些设备用的得心应手,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是我们一直努力地方向。我科在不断的科学管理改革创新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因设备繁多,人员未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等各种原因造成设备操作只能进行常规操作,出现异常变化不知所措,多种功能处于闲置状态。抢救设备在位置摆放上存在不合理,使用完成后忘记放到原位,造成下次使用的不便。新入科人员对设备不熟悉,不按操作规程操作造成设备损伤的主要原因,如:心电图机不明原因的不走纸,设置不正确;呼吸机不明原因的报警,湿化瓶未拧紧等情况。设备无专人负责,大多由科室护士长代管,因对设备不了解,缺乏专业知识也只能是名存实亡。设备保养不及时,设备保养大多由厂家或设备科来做,但是早期发现异常的是有护理操作人员看见,个别护士意识不强,带故障运行会导致严重的设备损坏。各抢救组及各班次交接缺乏连续性,出了问题不能准确认定。设备交接本常出现漏填、错填使现使用者不知道设备实际运行状况,延误抢救治疗。
根据每台设备厂家的使用手册和培训内容制定简要操作流程、应急预案、故障处理。对进口设备各操作面板的英文进行汉译标记。每日有专人检查设备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悬挂相应设备标记牌。使用人员在使用完成后需在设备运行记录本上记录设备情况,如发现设备出现故障需立即报告科室设备负责人或护士长,在设备运行记录本上记录设备情况,将设备放置特定位置记录悬挂设备故障标记卡。上报设备科对异常情况进行自查,及时联系厂家建立反馈沟通机制。在每个班次交接时上一班次需将设备清洁干净后,检查设备无异常登记后,放于指定位置,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检测、校准和维护。
在设备厂家指导下,制定设备操作规程及故障应急预案培训计划。由设备负责人对全科使用急救设备的医护人员组织集体授课,使每个人都能独立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规程。在日常工作中根据设备使用情况对工作流程中的不足进行修改,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使设备使用更便捷合理[3]。对刚入科新同事设备负责人制定培训计划,对其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对学习情况进行考试测评,考试合格后才能单独上机操作。经过新培训管理方法使用后,新入职人员急救设备通过率考核达到百分之百。将每台设备使用的说明书、操作规程、规章制度、保养步骤、等管理制度整理放于指定位置供大家随时查阅。考核结果可与科室绩效工资挂钩增加大家学习积极性。
为保证设备正常安全有效的运行,选择一名具有专业背景的医务人员负责管理本科室设备,掌握每台设备的原理、性能、操作程序、维护保养及简单故障的排除。抢救设备包干到人管理,有利于增强护士责任心,有利于保证设备完好,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起到积极作用[4]。常于厂家工程人员沟通学习,避免因操作失误或维护不及时造成设备异常,影响抢救速度和成功率。
由设备科专人、科室设备负责人、护士长成立小组,建立设备运行登记本,用于记录设备每天运行情况、设备故障及处理方法,科室设备负责人负责检查科室使用人员登记情况,加强设备的使用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或上报,保证患者切身利益不受伤害。定期对设备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测和校准,对急救设备质控及故障处理进行汇总分析,制定整改措施保证设备的准确安全的运行[5]。
实施新管理方法后,急救设备故障率和维修率分别下降为14% 和8%,经过设备专项培训后人为操作原因造成的设备故障率为零,人员考核合格率百分之百,见表1。
表1 急诊急救设备科学管理前后设备故障情况比较(%)
基层医院急救主要针对来本院就诊突发的患者及轻症患者,对严重急危重目前没有足够能力开展抢救。主要由于高昂的医疗设备及人员的培养是制约其开展的主要原因。急救设备的运行情况直接决定了急救病人的生命安危,责任重于泰山。制定简要操作流程使操作者简单易懂的掌握了急救设备的基本操作,优化管理流程解决了工作中的不合理问题,人员交接上设备的管理有章可循,设备交接记录本的错填漏填明显减少。在急救过程中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是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根本保障,将设备安全隐患降到最低[6]。质控小组的成立使急救设备得到全程管理,在使用设备的同时更好的对设备性能状况、计量参数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维护保养的规范化管理,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行。为设备常见维修提供了可靠的分析依据,减少了设备维修时间[7]。定期召开急救设备安全隐患分析会,从根本上消除了急救设备安全隐患。有效的信息管理为设备的质控提供了准确的信息,规避了医疗差错。在急诊患者抢救时,常因为在班操作人员对设备使用不熟悉,流程不熟练造成设备报警和故障,影响患者的抢救时间。引起医患关系矛盾的原因之一,全国每年有50%-60% 的责任事故与医疗设备使用不当造成[8]。急诊需抢救患者多,设备使用种类多,对操作者进行岗前设备培训是必不可少。操作人员接受能力、文化程度有所不同,进几年人员流动也较大,需要对中心新人进行一对一个性化培训,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情况下,尽早完成所有急救设备的规范化培训,保证了带教质量和操作的规范性。实施新管理方法后,未发生因操作护士对设备不熟系,对突发应急故障处理能力不足,设备性能检测不通过,交接不畅引起的时间发生。对来我中心人员可以集体授课和操作培训,考核合格者可在带教老师监督下进行设备的操作,提高使用设备的安全意识。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应用到临床,“高、精、尖”设备越来越多,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与设备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目前我国设备管理方面还有较一定差距,尤其低级医院在使用、培训、管理上的脱节,已不能满足临床上的需要,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改革创新,使设备安全有效的服务于患者身上,提高患者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