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军
摘 要:“枫桥经验”历经50多年,仍旧历久弥新,彰显出了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其发展动力正是来源于其内在的为民服务的精神实质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重点就是要处理好这一“变”与“不变”的关系。
关键词:“枫桥经验”内涵;“一组一会”;启示
55年前,浙江绍兴诸暨市枫桥镇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创造了“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1963 年11 月,毛泽东同志作出重要批示。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对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为“枫桥经验”的与时俱进注入动力。“枫桥经验”历经50多年,仍旧历久弥新,彰显出了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有效借鉴,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强保障。“枫桥经验”自提出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研究。
一、“枫桥经验”的内涵及创新发展历程
(一)“枫桥经验”的内涵
理解新时代“枫桥经验”概念,必须对其所蕴含的内容进行厘定和诠释。新时代“枫桥经验”概念的基本逻辑体现在四个层次上:其一,“枫桥经验”是一套基层社会治理方法;其二,“枫桥经验”是在党的领导下,由枫桥等地人民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其三,“枫桥经验”的功能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引领风尚、保障发展;其四,“枫桥经验”行之有效,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上述四个层次环环相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概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历程
“极桥经验”源于浙江诸暨枫桥干部群众的伟大创造和政法工作的生动实践,形成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创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致经历了“社会管制——社会管理——社会治理”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在实现转型升级、推进社会善治。“枫桥经验“形成阶段主要是社会管制的经验,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按照毛泽东同志依靠群众和教育人、改造人的思想,对“四类分子”就地进行管制、教育和改造,实现矛盾不上交。“枫桥经验”发展阶段主要是社会管理的经验,针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的新矛盾,按照“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加强自上而下的管理,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枫桥经验”创新阶段主要是社会治理的经验,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出现的新矛盾,按照习近平同志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党政社民协同治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从社会管制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枫桥经验”集中体现了社会治理领域的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实现了三次历史性变革和飞跃。
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淮北实践
近年来,为了坚持和发扬“枫桥经验”,不断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淮北市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治理的新路子,在发展中形成了“一组一会”制度,即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建立一个党组织(即“一组”),同时配套成立一个村民理事会(即“一会”),使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村民理事会充分发挥协商议事作用,形成了“党建搭台、村民自治、群众受益”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牢固树立了“群众在哪里,党员就在哪里,农村工作推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的理念,对满足条件的村民小组、自然村及时建立党小组、党支部;对不满足成立党组织条件的村民小组或自然村,让包村干部或村干部中的党员兼任党组织领导。截止2019年底,淮北市共调整设置2269个党组织,有力延伸了新时代党在农村工作的“手臂”。在此基础上,“一组一会”模式还突出政治引领作用,全力激活党组织“神经末梢”,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宣传党的思想,执行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促进改革发展。不断发挥凝聚群众作用,搭建形式多样的载体平台,让广大群众时刻感到党员在周围、党组织在身边。目前,淮北市三区一县党组织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设立了“新时代传习中心”“党群连心站”“党群微家”“党员驿站”等新载体,定期召集群众说事议事,让群众增加对党的农村政策知情度,感受到农村的发展进步,始终保持与基层党组织心贴心。推行“一组一会”模式以来,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集體利益得到更好保障,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淮北用“一组一会”新模式,“治”出了邻里友善,“治”出了社会活力、“治”出了和谐有序。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淮北市充分发挥“一组一会”模式优势,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成效,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群策群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营造了全民肩并肩、心连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枫桥经验”创新发展启示
“枫桥经验”是枫桥等地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出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方法。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对于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能力提高,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学习、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要明确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的原则和方法,重视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的精神和实质。
(一)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枫桥经验”不断发展的核心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把街道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因此要努力把党的领导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一组一会”的发展过程当中,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党的领导和乡村自治并没有非常好的融合,这是未来乡村治理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是“枫桥经验”的核心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也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把“民生为本,服务为先”理念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通过构建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切实解决群众难题、畅通实现群众利益渠道增进人民福扯,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时刻想着群众,及时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急、所盼。
(三)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共建共治共享是“枫桥经验”的精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精准把握,是社会主义本质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在新时代的重要体现。共建,即共同参与体系构建,社会治理,不只是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市场主体和社会各方的责任;不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社会各方主体平等协商、合作互动的关系。共治,即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增强社会各方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活力。共享,即共同享有社会治理成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意味着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主体,是“一核多元”的协同治理;治理方式,从过去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转向多元良性互动;治理目标,由过去偏重经济增长转向更加重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有利于形成多元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同共进的社会治理局面,有效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坚持“三治”融合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枫桥经验”的重大成果。一是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提高乡村治理能力,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乡村治理顽疾难题。我们要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把乡村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生机活力。二是发挥“德治”教化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徳不兴,人无德不立;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治理时空有界,道德力量无穷。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加强道德教化,提高村民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让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在较高的道德水平之上。三是发挥“自治”基础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挥社會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直接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和重要特征。我们要深刻认识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多元社会主体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徐镇强.谈“枫桥经验”的理论自信——关于“枫桥经验”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3(3).
[2] 汪世荣.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 杨伟杰.55 年,“枫桥经验”的变与不变[J].悦读,2018(21).
[4] 高俊峰.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研究综述.改革与开放,20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安徽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成果”,项目编号:QS2019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