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词源的初探

2020-05-22 14:02周伟芳
成长 2020年2期
关键词:审美媒介风景

周伟芳

摘 要:本文通过简略梳理古代一些具有代表性时期的关于“风景”概念内涵的变化开始,再从西方国家对“风景”概念的理解入手,从而分析“风景”在演变过程中不断与各种附加词结合之后,使得它在审美、文化上产生新的意义。因此,“风景”是一种媒介,一种文化意识,更笼统地说是一种审美的对象。

关键词:山水与风景;审美;媒介

1 “风景”概念的产生、演变与分类

“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古代的风景概念即已产生,中国古人的审美行为及相关活动即已开始进行。”

根据统计,在先秦时期开始,“山水”就具备了“风景”的寓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示“风景”概念的语词出现的越来越多,诸如“山水”、“风物”等都是“风景”的同义词。在当代,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和,“风景”的内涵显然比古代“山水”的内涵要扩大得多。因此,本文通过对“风景”词义在先秦及两汉时期的演变的梳理,对“风景”的特点、东西方对“风景”的不同理解,以及后世对“风景”的运用和发展,作进一步探讨。

在先秦文献中,常常能见到山水、风水、风土这些词汇,其内涵大多指向大自然中的实物,与“风景”的含义尚无密切关系。例如,“风水”表达大自然中的客观自然现象:即“风和水”“风和雨”;“风土”则是表述某一客观地理气候和土壤;“山水”在先秦时期有“山和水”“泛指有山有水的地理环境”的意思,较前两者而言,其内涵会更加接近于“风景”,因为它突出了对整体环境进行审美的重要性因此,这一时期的铺垫预示着后世对风景的再发展和再审美。

到秦汉时期,“风水”与“山水”在文献中使用次数最高。这时“‘风水有‘中医学病症名、‘风所吹之露水和‘风和水、风和雨这三种含义。”因此,这时也还没出现能够与当代汉语中“风景”匹配的词汇。

但是到了东汉时期,许慎《说文解字全鉴》当中,对“风”与“景”分别进行了解释;“‘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凡风之属皆从风。”而“景”,光也。从日京声。“景”没有对应的简化字,“景”的本义是日光,后逐渐引申有景色、景致的含义。

接着,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与“风景”的内涵与外延更加接近于现代所使用的“风景”这一语词。与中国古代对“风景”概念的产生与变化相似的是:西方对“风景”的定义也经历了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但西方关于“风景”的阐释与审美大多是从“风景画”这一概念入手的。“我们可知西方自然审美的最初阶段的理论是十八世纪后期的‘如画说,即用风景画引导人们学习如何欣赏风景”。

这种认为西方“风景”的概念与“风景画”有密切关联的著作还有:西蒙沙玛的《风景与记忆》。这本书的创新之处就是在文中配以大量真实的风景绘画图,并且每一章节的标题都起得很有新意。例如序言以“路漫漫兮”为题,通过歌颂一个早已消逝的普兹查荒野森林世界,引出第一章节“木”之主题的阐述;“比如,在德国,原始森林是部落坚决抵抗罗马帝国武力和法律的地方,在英国,森林则成了国王在皇家狩猎期炫耀权力以及平反冤案之处。”并且作者在书中明确了写作的目的:“观看并重新发现我们早已拥有却忽视和漠视的东西。”

在通行的文化语境中,风景通常划分为自然和人文两类。自然景观一般指的是自然界生长的一切自然景物,不带有人工斧凿的痕迹。这在原始社会时期,自然景观可以说是相对纯粹的。但是只要人类的足迹介入到这种自然景观中去,它就或多或少地掺入人文因素,这一渗入使得某些自然景观一转而变为名胜古迹。也就是说,“即使是那些我们认为完全独立于文明的风景,只要详加考察,也同样是文明的产物。”

2 风景的文学审美性及其影响

风景与人文的结合使得它在文学意义上具有审美性。柄谷行人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中认为:“只有对周围外部的东西没有关心的‘内在的人那里,风景才能得以发现,风景乃是被无视‘外部的人发现的。”毋庸置疑,“风景”在这里染上人文的色彩,并且通过极端的“内心化”,“风景”才得以被发现。这一阐释在现代文学初期的一些自叙传小说当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说法;如郁达夫文章,书写“零余者”被一股强烈阴沉与黑暗的情绪包裹的心路历程,点明“彷徨没有出路”的人生现实,都是通过极端的内心化书写来象征着某种“风景”的形成。这一风景也正是那些注重个人情绪感受的人物来完成的。

又如,康德在区分美与崇高中提及到“风景”,他认为那些作为名胜的风景是一种美的表现,而像是原始森林、沙漠之类的宏大的景象则被认为是崇高的代名词。“对自然的美我们必须寻求一个我们之外的根据,对于崇高我们却只须在我们心中”这与柄谷行人认为的从“内面”寻找风景的观点不同的是,康德是将风景进行一分为二去看待。

中国古人对风景也进行审美化处理。虽然古人的游山玩水不乏是由于游兴之至,或者是为了遣发时世不济、生命忧愁等感受。也有的在风景中寄予着“天人合一”的传统的道家理念。这与西方对风景的审美化处理显然关注的面向点差异甚大。

索绪尔提出语言的“能指”和“所指”现象,他认为词语的“能指”与“所指”并不是一对一的,可能一个词汇的背后有多种“所指”。运用到风景中,风景也被冠以各种修饰性的名词,随后也发展出与之相关的理论观点。

如《风景与记忆》这本书中,从对森林、村庄、山峰、河流等的讲述,结合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赋予这些原始存在的自然景物以稳固的现实性因素,从而阐明“记忆”在风景中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和美学的元素。

又如《风景与权力》一书中,著者认为“风景中权力的表达是一种法则、禁令、规则、控制的表现。这种表述在中国十七年文学当中也得到强烈的表现。在十七年时期,文学处在文艺政策的政治高压之下,个人的写作意识不得不以一种集体认可的方式表现在文学写作当中。在一些主流的文学形式当中,例如小说中充斥着“高大上”的英雄人物故事,时代背景的作用在其中展现地淋漓尽致;作为“风景”的“代言人”——游记的写作,在此时期也与现代二三十年表现强烈的个性意识有着很大的不同。“风景”在此时带上更多的人文色彩,也处处彰显着政治的意识形态。如“散文三大家”的游记写作。

因此,风景无论是再现出来的,还是实际的,都不再是纯粹的“风景”,它不仅仅被视为一种“名词”,更多时候是从动词角度出发,它是一种社会和主体赖以存在的媒介,并且不断地被丰富与发展着。

参考文献:

[1] 吴静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中国风景概念史研究(先秦至魏晋南北朝)[D].天津大学,2017.

[2] 段鹤维.试论西方“风景”观的变迁.[D].华中科技大学..2017.P20.

[3] 许慎,李兆宏、刘东方.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4] 西蒙.沙玛著,胡淑陈、冯樨译.风景与记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5] 柄谷行人著,赵京华译.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6] 康德著,鄧晓芒译.杨祖陶校.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 WJT米切尔著,杨丽、万信琼译.风景与权力.[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审美媒介风景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