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菲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融入教育游戏,能够为学生们构建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并真正凸显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相对较小,在其学习过程中若营造相应的游戏气氛则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他们在游戏中学习时,所收获的效果则有可能远远高于传统的课堂讲解教学模式。在本文中,笔者基于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具体分享如何将数学教学与教育游戏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教育游戏;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笔者提倡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适当地融入教育游戏,以游戏活跃学生们的学习气氛,从而在契合学生学习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活跃其数学思维,充分地体会到数学世界的魅力与学习的快乐[1]。但从另一角度上说,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开展相应的教育游戏时,则需要注重将游戏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教育游戏教育价值,并帮助学生们获得效能体验。在下文中,笔者以自身教学经验为例,具体分享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益智游戏、扮演游戏以及竞赛游戏等教育游戏的具体运用。
1 小学数学教学中益智游戏的运用
益智游戏通常用于儿童启蒙教育中,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益智游戏的难度相对较小,在于数学内容结合时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不过,为了将益智游戏很好地运用到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也需要考虑学生们在益智游戏中的实际体验,若所设置的游戏难度较小,那么则有可能使得学生对自身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产生理解误差,甚至部分学生会出现骄傲自满的学习状态;但若设置难度相对较大,那么则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畏难心理,不利于数学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则可以将益智游戏设置成不同的游戏关卡,以循序渐进的关卡来引导学生们进行递进式学习。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分数加减法”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针对不同的练习题来为学生们设置不同的游戏关卡,在低难度关卡中,教师则可以主要考察“相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为学生们巩固自身对于分数基础知识概念的认知与理解;在中难度关卡中,教师可以以“分数与整数加减法”为主,锻炼学生们的化整为零、化零为一的计算思维;而在高难度关卡中,其过关题目则可以变为“不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从而锻炼学生们寻找不同分母公倍数的数学能力。随着益智游戏的进行,学生们所解决的数学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这对于帮助他们全面掌握这部分数学知识则能起到更加显著的效果[2]。
2 小学数学教学中扮演游戏的运用
扮演游戏主要是指学生们在教师所创设的数学情境下进行角色扮演游戏,通过扮演相应的游戏角色来在模拟的数学环境中完成相应的数学学习任务。由于扮演游戏通常需要多名学生共同参与并相互配合,因此,通过游戏教学,无论是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还是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探究能力等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因此,在教育游戏设置上,扮演游戏也是诸多教师更多青睐的数学教学活动选择方案。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内容时,就是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与体育委员,体育用品店在周一至周五期间进行打折促销活动,其中一副羽毛球拍原价是80元,促销价为50元;一副乒乓球拍原价为30元,促销价为18元,如果体育委员在活动期间购买5副羽毛球拍,6副乒乓球拍,那么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在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时,无论是进行购买或者是进行售卖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计算来锻炼自身的混合运算能力。同样的,教师甚至可以不为学生们规定具体的情景,而是鼓励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自由发挥,自由定价、自由折扣、自行决定购买方案等,通过模拟真实的购物场景来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实践与运用。
3 小学数学教学中竞赛游戏的运用
在教学课堂上组织学生们进行相应的竞赛游戏往往能够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并在,在竞赛中,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会受到大程度激发,此时,学生们对于在竞赛游戏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也会形成更加深刻与牢固的印象。例如,学生们在学习完《公倍数与公因数》这一章节的内容之后,为了进一步考察学生们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相应的“报数”竞赛游戏,即学生从数字“1”开始报数,报数过程中遇到“3”的倍数的学生则以“过”代替报数,若判断错输,则直接淘汰。随着数字的逐渐增大,游戏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学生们不仅能够在这样快乐的游戏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也可以不断地锻炼自身的数学运算及判断能力。另外,在激烈的竞赛情绪中,学生们的反应能力、计算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运用教育游戏,可对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等则有助于帮助学生们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 張芳.寓教于趣 寓学于乐——数学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161.
[2] 李军健.浅析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J].学周刊,2019(3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