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长大缓倾顺层边坡支护效果的离心实验研究

2020-05-22 07:14郭永春冷景岩施金江杨军杰
关键词:坡坡抗滑桩坡面

郭永春, 冷景岩, 施金江, 杨军杰

(1.西南交通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1;2.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 300251;3.中铁四院集团 南宁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西 南宁 530003)

长大缓倾顺层边坡是指边坡坡长大于100 m[1],岩层倾角在15°~20°甚至更低缓的顺层边坡[2],由于岩层倾角较小,坡高相对不高,一般情况下该类边坡处于稳定状态,但在降雨、施工、地震等扰动的情况下会出现失稳。根据笔者的调查,在西南红层地区分布有大量的长大缓倾顺层边坡,近年来普遍出现了由于各种诱发因素导致的滑动现象,已经成为西南红层地区的区域性边坡问题,长大缓倾顺层边坡问题应引起重视。

国内外对缓倾顺层边坡的支护治理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赵建军等[3]认为缓倾顺层边坡中下部是影响稳定性的关键块体,对关键块体进行强支护可以达到保证边坡安全的效果;陈静曦等[4]对某缓倾边坡进行了滑坡推力计算,提出了削坡减荷的治理方案;王文亚[5]提出了对缓倾顺层岩质边坡采用对拉锚索挡墙支护形式,并采用“双控法”确保施工精度;毛明等[6]对某缓倾边坡进行预应力锚杆加固处理,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这些治理措施大都只是针对于坡长较短的缓倾边坡,对于坡长更长,推力更大的长大缓倾顺层边坡并不适用,而双排抗滑桩是加固大型滑坡的常用工程技术[7-9],但在长大缓倾顺层边坡治理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十分有限。

不同于自重应力下的静力模型实验,离心模型实验能够通过离心加速度的变化,使实验模型达到与原型相同的应力水平,较好地模拟原型应力状态下坡体的变形特征[10]。近年来,离心模型实验在常规边坡分析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在长大缓倾顺层边坡中鲜有研究。

某铁路长大缓倾顺层边坡在路堑开挖时出现了滑动破坏现象,为保证铁路路基安全,拟采用双排桩进行支护治理。为深入研究双排桩对该长大缓倾顺层边坡的控制效果,在地质调查和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拟采用离心模型实验进行深入研究,为工程安全提供参考。

1 离心实验设计

1.1 地质背景

图1 边坡地质剖面

边坡位于某客运专线路基段,该段地层上部覆盖新黄土,下伏侏罗系中统土城子组细砂岩、泥质砂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由于工程需要,开挖边坡坡脚,加上连续强降雨,泥岩夹层软化,边坡发生滑动破坏,采用的治理方案是削坡减荷和双排矩形抗滑桩对其进行加固,边坡地质平面图和剖面图如图1所示。

1.2 离心实验方案

根据研究目的,首先是模拟没有进行支护时,边坡开挖失稳机理,以下简称为“无支护边坡模型”。然后在无支护边坡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双排抗滑桩,研究边坡支护控制效果,以下简称为“双排桩支护边坡模型”。两个实验方案相互衔接,模拟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

1.3 模型相似参数

实验采用西南交通大学离心实验室TLJ-2土工离心机,离心机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

表1 离心机主要技术指标

受模型箱的规格和容重限制,确定几何相似比n模∶n实=1∶180,模型几何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滑坡模型与原型尺寸

为实现等应力模拟,模型与原型不但要满足几何相似,还要在各个对应点的应力、应变满足相似关系,故取应力相似比为1。

边坡滑床基岩原型为岩性较好的细砂岩,模型选用200号水泥砂浆模拟,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防止其在实验中发生变形,保证滑体沿着既定的滑带下滑。边坡滑体原型为风化破碎的细砂岩,模型材料选用与原型密度、弹性模量相似的细砂岩,实际边坡中,砂岩为中厚层砂岩,根据几何相似比,需要切割成厚度为3 mm的薄片。滑带原型为泥质砂岩,模型材料根据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相似关系,选用不同的相似材料[12]进行配比,确定配比方案为粘土∶水∶黄油∶细砂=6∶1∶1.9∶1.35,该模型土的粘聚力c=2 kPa,内摩擦角φ=14.25°,可作为滑带的相似材料。

模型桩主要承担桩后岩体推力,发生弯曲变形,故模型桩的抗弯刚度作为选取相似材料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抗弯刚度相似原理,实验采用铝合金材料,其厚度为1 mm,根据几何比尺制成相应的尺寸,模型桩参数见表3。

表3 抗滑桩实验原型和模型尺寸

1.4 模型制作与实验过程

1.4.1 无支护边坡模型

根据相似比确定的模型尺寸,在模型箱体内壁绘制滑坡的形状;在底部和侧壁铺设一层塑料薄膜,保护模型箱在实验过程中不被刮损破坏;固定好外侧挡板,将调制好的200号水泥砂浆逐步倒入模型箱内,填筑滑床,磨平,夯实,直到设计标高,等待水泥砂浆凝结,在凝结过程中要注意喷水养护。按照确定的配比方案制作滑带土材料,按照原状土的密度将等重量的材料铺设在滑面上,分层铺设,层之间刮毛,确保滑带土材料贴合,完整。按照绘制的形状,将切割好的砂岩薄片堆砌成滑体。在滑体前沿铺设一层塑料薄膜和报纸,倒入水泥砂浆,制作反压水泥块。实验中通过移走反压块的方式模拟现场开挖。实验采用WYDC-10L型位移计,模型制作完毕后,将位移计布置在相应位置,监测坡体位移,如图2所示。

图2 无支护边坡模型示意图

1.4.2 双排桩支护模型

无支护边坡模型实验结束后,在滑床的对应位置,切割凹槽,布置模型桩,并用与滑床配比一致的水泥砂浆填补缝隙,等待至固结,其余步骤同无支护边坡模型,如图3所示。由于尺寸限制,在模型桩管内侧布置了3对应变片,分别粘贴在模型桩的上、中、下3处,确保应变测试分别位于滑动面的上下两侧。应变片主要粘贴在铝合金管内壁两侧,导线从上端引出。在埋入滑床内部时,注意应变片用硅胶保护,防潮。

在边坡模型侧壁绘制2 cm×2 cm的网格(图4),并在坡面设置4条水泥条带(图5),条带上设置刻度,用以监测坡面裂隙。无支护边坡模型与双排桩支护模型采用相同的实验加载过程,步骤如下:(1)离心机提供30g离心加速度预压,预压时间为30 min;(2)待测试原件数据稳定,移去反压水泥块,离心机提供165g离心加速度,稳定后维持60 min;(3)关闭离心机,将离心速度降至0。

图4 边坡模型侧壁网格

图5 坡面裂隙监测条带

2 离心实验主要成果

2.1 坡面位移

2.1.1 无支护边坡模型

无支护边坡坡面位移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6所示,为了对比,采用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离心实验模型对应监测点的数值模拟结果(如图6中的理论曲线所示)。图6结果表明,无支护边坡坡面位移随着加载时间和离心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并随着离心加速度阶梯式的加载方式而出现阶梯式的形状。离心加速度在30g匀速转动时,坡面位移最大为0.24 mm;当离心加速度增加到165g时,位移为1.33 mm;当模型在离心加速度165g稳定运转7 min后,坡面位移达到最大,为3.9 mm。根据相似比,实际中位移为0.70 m。

2.1.2 双排桩支护模型

双排桩支护边坡坡面位移曲线如图7所示。当离心加速度达到设计值165g时,坡面位移稳定在0.04 mm,按照几何比例尺计算,对应实际坡面位移为7.2 mm。

图6 无支护边坡坡面位移曲线 图7 双排桩支护边坡坡面位移曲线

2.2 桩身弯矩

2.2.1 桩身弯矩随深度变化趋势

根据桩身变形数据,计算桩身弯矩变化曲线如图8所示。桩顶、滑带附近、桩底部实验计算弯矩分别为77.5、11 080.8、142.284 kN·m;后排桩桩顶、滑带附近、桩底部实验计算弯矩分别为184.27、26 443.33、52.13 kN·m。利用理正软件计算得到抗滑桩弯矩图(图9),对比离心实验弯矩分布趋势与理论弯矩分布趋势,说明了实验测试结果的合理性。实验结果说明设置的抗滑桩充分发挥了控制边坡变形的作用,保证了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图8 测试断面的平均弯矩随桩深的变化 (a) 前排桩 (b) 后排桩 图9 理正软件计算桩身弯矩图

2.2.2 桩身弯矩随时间的变化

根据应变片数据,计算得到对应位置的桩身应力。根据公式对滑面处后排桩进行分析,绘制了该截面后排桩的弯矩-时间关系曲线(图10)。可以看出,后排桩滑面处桩身应力随着离心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并在165g时达到最大值0.003 8 kN·m。根据弯矩相似计算,对应的弯矩为22 161.6 kN·m,而计算值为26 443.336 kN·m,实验值与对应截面的弯矩计算值对应较好。

从前排桩滑面处桩身弯矩-时间关系曲线(图11)可以看出,在离心加速度加载到165g时,应力最大达到0.001 9 kN·m,并且保持稳定。通过相似比换算,对应的弯矩为11 080.8 kN·m,而理论计算值为13 099.224 kN·m,实验值与对应截面的弯矩计算值符合程度较好。

图10 后排桩身弯矩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11 前排桩身弯矩随时间变化曲线

前排和后排抗滑桩桩身弯矩变化趋势表明,在持续边坡荷载的作用下,抗滑桩有效发挥了抑制边坡变形的作用,保证了边坡的稳定性。

2.3 坡面裂隙和侧面网格变形

2.3.1 无支护边坡模型

2.3.1.1 边坡坡面裂隙分布

实验前水泥条带完整,无裂隙,实验后4条水泥条带后部都有两条明显的裂隙,裂隙主要产生在坡体的后部和前部。在坡体后部,有两条贯通整个模型横向的裂隙,缝隙宽约为0.5 mm。裂隙统计如表4所示,说明边坡坡体产生了整体滑移变形。

表4 观测条带上裂隙分布情况

2.3.1.2 边坡侧面网格变形

图12 无支护边坡侧壁网格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在模型的剖面方向绘制了均匀的2 cm×2 cm观测网格,观测坡体整体变形规律。对比实验前后模型侧面的网格对应位置的变化,绘制出前后坡体不同位置的位移变化如图12所示,图中实线表示实验前网格线,虚线表示实验后网格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开挖后,边坡侧面网格变形最大处约为12 mm,说明无支护边坡坡体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形破坏,降雨入渗和边坡开挖诱发了边坡活动。

2.3.2 双排桩支护模型

2.3.2.1 双排桩支护后边坡坡面裂隙分布

离心模型实验时,在坡面设置了4条水泥条带,监测坡体表面在失稳变形过程中,裂隙发生和发展规律。实验后观察,双排桩支护边坡坡面只有4条裂隙,是坡面出现的局部裂缝。

2.3.2.2 边坡支护后剖面变形

观测结果表明,双排桩支护模型剖面网格线几乎没有变形,说明在削坡卸荷和双排抗滑桩治理后,能有效控制边坡变形,该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说明双排桩治理边坡是有效的。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对长大缓倾顺层边坡问题的讨论

对于长大缓倾顺层边坡,在一般概念中,边坡是基本稳定的,尤其是边坡坡度低于20°,甚至是15°以下的缓倾顺层边坡。然而,无支护边坡模型和双排桩支护边坡模型的离心实验结果表明,长大缓倾顺层边坡在适当的条件下,如降雨、工程开挖等因素诱发下,是可能产生活动的。实验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3.2 双排桩支护效果评价

离心实验结果表明,双排桩支护前,边坡坡面最大位移达到3.25 mm,设置双排抗滑桩支护后,边坡坡面位移最大为0.04 mm,有抗滑桩支护后的坡面位移减小了3.21 mm,即支护后坡面最大位移量降低了约98%,说明双排桩支护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边坡的变形。

通过边坡坡面变形、桩身变形、坡体位移、桩身弯矩等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充分说明该边坡的下滑力作用到了桩身上。且抗滑桩承受土体荷载后,桩土相互作用维持了边坡的稳定,双排桩对边坡变形起到了较好的控制作用。

3.3 离心实验方法在长大缓倾顺层边坡研究中的应用评价

通过两组长大缓倾顺层边坡离心模型实验,较好地模拟了长大缓倾顺层边坡开挖失稳、支护治理整个施工过程,有效获取了边坡坡体变形、位移、弯矩等坡面裂隙信息,尤其是边坡坡体剖面变形信息、桩身变形信息。这些信息与地质勘察、理论分析阶段的资料相互验证,互相补充,丰富了对边坡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数据,为深化长大缓倾顺层边坡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4 主要结论与建议

通过离心模型实验,模拟了对长大缓倾顺层边坡开挖支护过程,重点进行了无支护边坡模型和双排桩支护模型的实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通过精心设计,离心实验方法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实验数据,是研究长大缓倾顺层边坡问题的有效方法;

(2)长大缓倾顺层边坡在开挖、降雨等诱发因素作用下是可能发生活动的,在工程建设中应引起重视;

(3)双排桩支护措施有效控制了边坡变形,该措施是适用于长大缓倾顺层边坡的。

猜你喜欢
坡坡抗滑桩坡面
方截面抗滑桩旋挖钻成孔工艺探析
深水坡面岩基础施工方法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浅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设计关键要点
冲积扇油气管道坡面侵蚀灾害因子分析
公路滑坡治理工程抗滑桩设计
虚惊一场
地表粗糙度对黄土坡面产流机制的影响
打老婆等
Overview of Urban PM 2.5 Numerical Forecast Models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