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观察

2020-05-22 13:55阮奕劲石雄州李大知蒋美珍中山市陈星海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广东中山528415
吉林医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司汀管型前庭

吴 涛,阮奕劲,石雄州,李大知,蒋美珍 (中山市陈星海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广东 中山 52841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临床耳鼻喉科常见病症,主要是因头部位置变动引起的伴特征性眼震的外周前庭阵发性眩晕,大多在坐起、躺下、前倾、后仰时发生,不伴耳聋或耳鸣,对患者健康和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手法复位治疗,可取得较好近期效果,但单一疗法的复发率较高,据统计达20%以上[1]。基于此,本研究对240例BPPV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盐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对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7年1月~2019年9月接治的240例BPPV患者纳入观察研究中,均经症状、眼震观察仪等检查确诊,符合《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有关标准[2]。纳入标准:①均得到确诊,无肿瘤病变;②无药物禁忌证;③意识清楚,对治疗知情并配合。排除标准:①合并前庭神经炎、中耳炎、其他原因致眩晕等病症;②肝肾功能不全、颈椎损伤;③意识障碍;④过敏性体质;⑤无法配合治疗者。本研究得到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基于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80例。其中,试验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25~64岁,平均(41.6±3.4)岁;病程2~19d,平均(10.2±1.4)d;病症类型:后半规管型41例,上半规管型22例,水平半规管型12例,混合型5例。药物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27~61岁,平均(40.5±3.2)岁;病程3~16d,平均(9.8±1.3)d;病症类型:后半规管型39例,上半规管型20例,水平半规管型21例。手法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22~67岁,平均(41.8±3.5)岁;病程2~18d,平均(10.1±1.2)d;病症类型:后半规管型41例,上半规管型19例,水平半规管型14例,混合型6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症类型及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照性研究。

1.2方法

1.2.1药物组:该组患者单用药物治疗,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石家庄四药,国药准字H13023754)250 ml/次,1次/d,静脉滴注,连续治疗7 d。

1.2.2手法组:该组患者采取手法复位治疗,根据患者病症类型采取相应手法。对于后半规管型采取Epley法,指导患者行坐位,快速将患者取仰卧悬头位,并往患侧旋转45°,后缓缓摆正头;采取相同方法往健侧旋转45°,再使头和身体一起转往健侧,维持侧卧位,并让头偏离仰卧位135°,再坐起,头往前倾20°。对于上半规管型采取深悬头位法,取坐位,并在操作医生保护下快速后仰悬头,与水平位成45°,再快速坐起维持半卧位,与水平位成30°~45°,再改成直立位。对于水平半规管型采取Barbecue法, 取坐位,在操作医生协助下快速成平卧位,再将头往健侧旋转90°,身体偏往健侧,维持面朝下体位,再采取相同方法往健侧翻转,身体偏往患侧,再坐起。上述动作反复进行至自感眩晕消失。

1.2.3联合组:该组患者在应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基础上联合手法复位,均和药物组、手法复位组相同。

1.3观察指标:治疗前1天、治疗1周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平衡状态,在限定距离和时间内完成坐至站、坐立、站立、站到坐、转移等动作,总分56分,评分越高表示平衡力恢复越好。并用前庭症状指数(VSI)评测症状改善情况,主要是眩晕、头痛、恶心、视觉、平衡等,每项评分0~10分,得分越低表示改善越好。随访6个月掌握复发情况,自头位转变而诱发阵发性暂时性眩晕,保持体位不变则迅速缓解,或复诊确定复发。

1.4疗效评价:根据BPPV相关临床疗效标准进行评价[3]:①基本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眼震试验结果为阴性;②好转:临床症状显著缓解,偶尔出现轻微短暂性眩晕,眼震试验会出现诱发瞬时眼震;③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显著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BBS和VSI评分对比:治疗前三组患者BBS、VS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BB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手法组和药物组,VSI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手法组和药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和手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例数BBS评分治疗前治疗后VSI评分治疗前治疗后药物组8026.06±2.4234.29±2.26①36.34±2.6233.40±1.77①手法组8025.88±2.5634.17±2.37①36.19±2.7333.52±1.82①试验组8025.93±2.1450.15±2.36①②③36.15±2.6822.97±1.28①②③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药物组比较,②P<0.05;与手法组比较,③P<0.05

2.2三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25%高于药物组患者的82.50%和手法组患者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和手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例(%)]

组别例数基本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药物组8052(65.00)14(17.50)14(17.50)66(82.50)手法组8051(63.75)13(16.25)16(20.00)64(80.00)试验组8058(72.50)19(23.75)3(3.75)77(96.25)①②

注:与药物组比较,①P<0.05;与手法组比较,②P<0.05

2.3三组患者随访复发情况对比:治疗后随访6个月,试验组复发3例,复发率3.75%;药物组复发9例,复发率为11.25%;手法组复发11例,复发率为13.75%;相比试验组最低,与药物组和手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和手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BPPV临床常见、多发性周围前庭性眩晕,在所有眩晕中占到17%~22%,临床表现为睁眼周围事物旋转、飘忽不定,伴恶心、呕吐等症状[4]。当前,临床研究认为BPPV发生机制为脱下的耳石在头位发生变动时会震到内淋巴而打破双侧前庭功能平衡引发。同时有研究发现,BPPV发病和颅脑内外大小血管病变有着密切关系,且老年人往往合并心脑血管病变,受血液黏滞加重、低灌注等影响,严重影响到前庭局部微循环,导致耳石脱落,表明血管因素在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临床上治疗眩晕一般应用抗组胺药物,能有效松弛内耳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提升前庭血流,进而消除眩晕症状,且可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心脑血流量。盐酸倍他司汀是一种组胺类衍生物,其药物活性与组胺药物类似,在用药后能选择性改善大小脑、内耳等局部血液循环,并可调节内耳及周围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脑循环,增加颈动脉血流量,改善眩晕。临床研究报道,盐酸倍他司汀能有效改善大脑、脑干局部血循环,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消除内耳眩晕、耳鸣[5]。此外,盐酸倍他司汀是一种H1受体激动剂,具有扩张外周血管、收缩平滑肌、提高平衡力等作用。手法复位法也是治疗BPPV常用方法,其作用机制就是根据病情实际,按照一定顺序和方法调整患者头位,把后半规管中耳石复位至椭圆囊中,改善或解除对半规管动力学的影响,达到治疗目的。手法复位通过转换体位的机械力,使耳石脱落、溶解,以提升前庭中枢代偿功能,从而缓解眩晕症状。研究报道,Epley法、Barbecue 法具有良好的耳石复位效果[6]。本研究中,试验组联用上述两种方法治疗,治疗后VSI、BBS优于药物组和手法组,且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25%,高于其余两组的80.00%、82.50%(P<0.05)。表明联合疗法的效果优于药物和手法复位单用,更有效地改善局部微循环,改善临床症状,促进前庭代谢,提升平衡力;同时,可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刺激内耳中淋巴液的分泌和吸收,减轻水肿。此外,随访结果表明联合疗法能预防和减少BPPV复发。

综上所述,对BPPV采取盐酸倍他司汀联用手法复位整体效果优于单一方法治疗,能有效缓解眩晕症状,促进病情转归,且远期复发少,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司汀管型前庭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褪黑素对尼莫司汀抑制胶质瘤U118细胞增殖的增敏效应研究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布置型式对动力管道异常大位移影响计算
装配式管型、箱型通道与现浇箱涵造价对比分析
UF-1000i尿液沉渣分析仪在尿液管型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中主药含量
测定盐酸倍他司汀原料及制剂中盐酸倍他司汀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前庭电刺激在前庭周围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