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价格阶段性分析及对未来形势的认识:基于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

2020-05-22 01:24:44璘,王雷,孔
中国矿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煤价煤炭价格

吴 璘,王 雷,孔 慧

(国家能源技术经济研究院,北京 102211)

我国煤炭价格自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保持平稳运行态势,打破了过去很长时间的大幅波动格局,后市将如何演化成为业内焦点。有学者从影响因素角度对煤价问题进行分析,程婉静等[1]重点研究了铁路运力缺口与煤价的关系;朱吉茂等[2]从供需关系、产业集中度和生产集中度、调控政策、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及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分析了煤价的影响因素,进而判断2025年前我国煤炭市场将保持基本平稳走势。有学者从成本角度研究煤炭的合理价格,岳福斌[3]对我国煤炭成本构成进行分析,认为存在制度性成本不全、政策性成本不实等问题;王新利[4]从资源外部性成本视角出发,研究了我国煤价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认为存在不完全成本现象。有学者从综合角度对煤价进行预测,朱吉茂[5]分析了影响煤价的供需、价值、进口和政策四个方面,认为长期看煤价稳定在500~550元/t的可能性较大。本文试图基于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从煤炭价值和供求关系出发,探寻煤价的变动规律,进而对未来煤价形势作出预判。

1 煤炭价格理论基础

1.1 商品的价格与价值

商品价格源于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马克思将商品价值用公式表示为W=c+v+m,其中,W为商品价值,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m为剩余价值,c+v组成成本价格k。当商品依照价值售卖,剩余价值m转化为等量的利润p,商品价值则转化为成本价格+利润,即W=k+p。

商品进入交换环节后,市场竞争使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市场价值的形成是考虑供求关系的,即市场价格“决定”供求关系,供求关系使市场价格围绕市场价值,更本质的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如马克思所说:“不同生产部门的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来出售这个假定,当然只是意味着,它们的价值是它的价格围绕着运动的重心,而且价格的不断涨落也是围绕这个重心来拉平的”[6]。

1.2 煤炭价格的“决定”机制

煤炭价格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其价值,同时受供求关系等因素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本文将价值的决定作用和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作用,从非严格意义上统称为煤价的“决定”机制,其主要特征如下所述。

1) 煤炭价值决定长期煤炭价格。长期煤炭价格由价值W进而由c+v+m所决定。c是生产过程中被消耗掉并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价值,现实形态包括煤炭资源、水资源、井巷、硐室、地面建筑和构筑物、采掘与运输设备以及生态环保装备等。v是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现实形态主要是煤矿的人力成本。m是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现实形态是煤炭商品出售应实现的利润p。

2) 供求关系决定短期煤炭价格和利润水平。短期内,价值基本不变,煤价及利润水平主要由供求关系所决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产品量超过这种需要,商品就必然会低于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反之,如果产品量不够大,……商品就必然会高于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6],“这个超过额(商品价值在成本价格以上的超过额)实际是否实现,又依何程度实现,那要取决于市场状况”[7]。

3) 成本价格决定煤炭最低价格。供求关系“决定”短期煤价,但并不会影响价值构成,尤其是c+v即成本价格部分。煤炭商品售价需在成本价格之上,否则生产投入将得不到补偿。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商品售卖价格之最低限,由商品的成本价格而定”[7]。当前我国实行的电煤“基准价+浮动价”定价机制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4) 价值要素的变动决定成本价格的变化。构成煤炭商品价值的各类要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要素组成的变化、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动而不断地调整。比如煤炭资源价款会随着资源稀缺程度的增加而提高,反之则降低;煤矿生态环保投入会随着约束的增强而增加等。这些变化会导致煤炭价值产生变化并最终表现为煤价的调整。

因此,考察长期煤价时,需重点分析其价值构成中c、v、m的变动趋势;考察短期煤价时,需重点关注煤炭供求形势,同时要长期跟踪价值要素的变动情况和趋势。

2 我国煤炭价格的阶段性分析

2.1 我国煤炭价格的阶段划分

我国于2002年宣布放开所有电煤价格,从此煤价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本文以2002年为起点,以煤炭主要品种动力煤为研究对象,参照具有煤价“风向标”之称的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的运行态势,将煤炭价格划分为上涨市、下跌市、逆转市、平衡市四个阶段(表1)。

2.2 我国煤炭价格的阶段特征分析

2.2.1 价值和需求驱动型上涨市(2002~2011年)

2002~2011年是我国经济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高增长阶段,各类价值要素价格普遍上升,煤炭消费受经济刺激快速增长,驱动煤价持续上涨。该阶段主要特征有:①成本价格(c+v)上升推高煤炭商品价值。 可参考的是,其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PPI累计增幅高达150%;②供不应求刺激煤价持续上涨,带动煤炭商品利润水平p大幅提升。 2002~2011年煤炭供应长期紧张(图1),煤价总体持续上涨(图2),产业平均利润率从5%升至15%。

表1 2002年以来我国煤炭价格的四个阶段

注:以上煤价数据截至2019年底

图1 我国煤炭供需情况变化图(2002~2018年)

Fig.1 Changes of coal supply and demand in China(2002-2018)(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煤炭市场网)

图2 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变化图(2002~2019年)

Fig.2 Price change of Qinhuangdao 5500 Kcal-power coal (2002-2019)(资料来源:中国煤炭市场网;秦皇岛煤炭网)

2.2.2 供给主导型下跌市(2012~2015年)

2012~2015年我国煤炭需求增速放缓,前期大规模兴建的煤炭产能集中释放,供需局面逐渐转向严重过剩,驱动煤价持续下跌。该阶段主要特征有:①煤炭商品价值呈下降趋势但不明显;②供过于求导致煤价持续下跌,带动利润水平p的大幅下滑。期间,全社会煤炭库存持续高于3亿t,过剩矛盾充分暴露,煤价“腰斩”(图2),产业平均利润率从15%降至1.7%。

2.2.3 政策主导型逆转市(2016年)

2016年我国开启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快速实现煤炭供过于求向供需相对平衡转变,并助推煤价快速逆转。因时间较短,煤炭商品价值基本没有变化,该阶段主要特征是政策驱动供需关系改善,并带动煤价和利润水平回升。2016年,煤炭产能退出3.1亿t,产量较上年减少3.4亿t,全社会库存减少1.1亿t。煤炭供需关系明显改善,煤价快速回到2013年的水平(图2),产业平均利润率升至4.7%。

2.2.4 政策与市场合力型平衡市(2017年以来)

2017年以来,煤炭产能结构和生产秩序得到优化、中长期协议和“基准价+浮动价”定价机制得到推广,煤炭供需关系长时间维持平衡格局,煤价长期平稳运行。该阶段主要特征有: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2018年大型煤矿产量比重提高到80%以上,全社会煤炭库存大部分时间保持在1.9亿t左右的较合理水平;②市场秩序呈现良好态势,煤炭中长期合同比重提升至70%左右。政策与市场合力使得煤价平稳运行(图2),产业利润水平p持续稳定。 2002年以来我国煤炭价格阶段性特征见表2。

表2 2002年以来我国煤炭价格阶段性特征

3 对我国煤炭价格未来形势的认识

3.1 我国煤炭价格面临形势

3.1.1 未来成本价格呈上升趋势,价值因素驱动中长期煤价上行

从中长期看,煤价变化的核心是商品价值变动,最关键的是成本价格k(c+v)变动。毋容置疑,技术进步会带来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但更应看到,经长期大规模开发,我国优质煤炭资源减少、部分矿区采深加大、全国煤炭运输距离增加,煤炭成本价格中长期存在上升压力,进而增加了未来煤价走高的可能性。优质资源快速消耗,主要表现为中东部老矿区浅层优质资源消耗殆尽,陕西、内蒙古等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开发强度大,不少先进煤矿面临资源枯竭。这意味着可低成本开发的资源越来越少,在节约资源基本国策要求下,需要以更高成本去开发深部资源、薄煤层资源、地质和灾害条件更复杂的资源等。此外,随着煤炭完全成本核算制度的不断完善,安全、环保等因素将在成本价格中得到更全面的体现。当然,煤炭查明资源储量的大幅提高会打破这种趋势,但从已有勘探技术和煤炭开发格局看,在接近市场或当前煤炭主产区新发现大规模适宜开采煤炭资源的可能性较低。因而,从价值角度考量,成本价格上升会成为中长期煤价上行的驱动因素。

3.1.2 利润水平显著高于下游的局面难以长期持续,带来煤价下行压力

供求关系带来的短期煤价波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利润水平过高或过低,在长期内都将在平均利润规律作用下向合理价格与合理利润水平靠拢。过去一段时期,我国煤炭产业经济表现出极强的周期性,煤价和产业利润水平波动极大。2000~2018年,我国煤炭产业平均利润率先从0.04%升至15%,后降至1.7%,又回升至13%(图3)。而同期工业平均利润率一直在6%左右微幅波动。反观下游的火电行业,平均利润率总是与煤炭产业呈逆向波动关系,20世纪末接近10%,2008年跌为负值,2015年上升至18%左右,2018年亏损面达到50%左右。当前阶段,煤炭产业平均利润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更显著高于下游火电行业,这一局面难以长期持续,将会在平均利润规律的作用下向工业平均水平靠拢,在未来一段时间带来煤价下行的压力。

图3 我国煤炭产业平均利润率与工业平均利润率比较(2000~2018年)

Fig.3 Comparison of average profit rate of coal industry and industrial average profit rate in China (2000-2018)(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计算)

3.1.3 煤炭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影响煤炭价格

世界能源正加速向多元、低碳、清洁方向转型,能源替代、清洁能源使用将进一步挤压煤炭发展空间,煤炭供需关系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但也因各国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总体来看,国际煤价受供需关系变化影响,下降趋势较明显;中国煤炭供需相对平稳,煤价总体稳定。

1) 世界煤炭消费面临达峰,中印是消费主力,欧美下降趋势明显。2018年世界煤炭消费增速为1.4%,增量主要来自中印为主的亚太市场。欧美为减量主力,其中,美国创下近43年来的消费量新低,德国煤炭消费量连续5年下降。世界煤炭消费降速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预计,全球煤炭消费量将随着中国煤炭需求的变化于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8]。

2) 世界煤炭生产增势减弱,亚洲增、欧美减的格局有所延续。2018年世界煤炭产量增速达到4.3%,中国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增量,印度尼西亚、印度、俄罗斯等国产量均创历史新高。相反,欧美产煤国产量明显下降。从2019年上半年情况看,世界煤炭产量增长动力正在减弱,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产量增速明显放缓,美国、波兰、乌克兰等国产量降幅扩大,产量下降的国家也在增多。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煤炭生产弱势格局和亚洲增、欧美减的格局都将得到延续。

3) 世界煤炭市场分化加剧,煤价连续回升后出现疲态。世界煤炭市场重心进一步向亚太集中。一是煤炭出口“双寡头”格局愈加明显。出口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2018年两国出口量分别占全球29.6%和26.5%。二是煤炭进口市场,欧美进一步萎缩,东南亚、南亚迅速增长。2018年美国、欧盟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4.3%和5.1%,东南亚、南亚地区快速增加。可以预期,世界煤炭市场向亚太集中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世界煤价在2016年止跌并连续两年大幅上涨后,出现疲态与分化局面。2019年以来亚洲市场煤价除中国相对稳定外大多出现一定下跌,上半年印度尼西亚煤炭销售基准价格下跌12%至81.5美元/t,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动力煤价格下跌33%至68.8美元/t;欧洲动力煤价格跌去40%,降至48美元/t,为近三年最低。可以预期,世界煤价长期在低位运行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4) 我国煤炭消费预计将于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2017年、2018年我国煤炭消费止跌回升,全年煤炭消费量为38.6亿t、39亿t,分别同比增长0.4%、1%,但2018年消费量仍较2013年消费峰值低8%。在能源转型、碳排放约束等条件下,我国煤炭需求已实质性进入峰值平台期,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预计,我国煤炭需求将于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这意味着煤炭卖方市场将越来越难以实现,煤价失去大幅上升的可能性。

5) 我国煤炭供给由总量宽松向结构优化转变。“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总量宽松特征十分明显。2016年之后,煤炭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到强有力实施,煤炭生产结构显著优化。2018年底,年产30万t以下煤矿产能减少到2.2亿t/a以内。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生产主体,前8家大型煤企产量占比达到40.5%。煤炭供给结构的持续优化,意味着供给方主动适应或把控市场的能力将得到增强,煤价稳定有了更好的基础。

6) 我国煤炭进口结构性需求长期存在,对外依存度短期内将维持在7%左右。我国煤炭进口量自2012年突破2亿t后,煤炭对外依存度一直维持在5%~8%之间,2012~2018年平均为7%。煤炭进口维持高位与我国东南沿海煤炭结构性需求有关。总体来看,短期内我国煤炭进口规模会相对稳定,对外依存度也将继续保持在7%左右,不确定性较大的是,煤价可能会受低价进口煤影响。但由于进口煤炭作为调剂补充品种,规模比较有限,而且在总体可控的进口煤政策保障下,进口煤价对国内煤价的影响不会太大。

3.2 我国煤炭价格的新阶段、新特征

3.2.1 我国煤炭价格将步入长期相对平稳的新阶段

综合分析,中长期煤价在价值因素驱动下有上行要求,中短期在平均利润规律作用下有下行压力。从供求角度看,世界煤炭市场主要是通过进口煤对我国煤价产生影响,但由于规模较小,影响不会太大,更主要的还是看国内供求关系。而通过一系列生产结构的优化、市场制度的完善,国内煤炭市场出现供求严重失衡的概率越来越小。可预期的是,在新能源对煤炭没有产生颠覆性替代的情况下,我国煤价将步入长期相对平稳的新阶段。综合来看,2025年前煤价在平均利润规律为主的作用下,重心逐渐下移,以530元/t为轴心小幅波动的可能性较大,即基本处于500~570元/t绿色区域的中间位置;此后在中长期价值因素驱动下会有所上升,2030年前后以540元/t为轴心小幅波动的可能性较大。

3.2.2 我国煤炭价格新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是生态环保约束增强。一方面是生态环保投入不断加大,会使生产成本上升、最低价格上移;另一方面是煤炭开发受到约束,比如生态保护区划定导致禁采、露天矿用地审批受限等,可能引起局部或阶段性煤炭供应减少,进而影响煤价。二是市场化程度加深。得益于政策和市场共同作用,我国煤价出现了罕见的长时间“平价”运行,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政策的作用将进一步让位于市场。三是供需均衡常态化。总体上看,需求先缓慢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的趋势较为明确,供给秩序大为改观,基本具备了“以需定产”的条件,煤价大起大落的可能性较小。四是煤价大幅波动局部化。我国煤炭供需区域跨度大、季节性消费特征差异大、产运储需链条长,在运输系统不尽完善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存在区域时段性和结构性紧张现象,进而出现局部性煤价大幅波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按照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长期煤价由价值决定,供求关系决定短期煤价和利润水平。成本价格决定了煤炭最低价格,而价值要素变动要求成本价格进行相应调整。

2) 2002年以来,我国煤价相继经历了价值与需求驱动型上涨市(2002~2011年)、供给主导型下跌市(2012~2015年)、政策主导型逆转市(2016年)、政策与市场合力型平衡市(2017年以来)四个阶段。

3) 未来一段时期,成本价格上升会成为中长期煤价上行的价值驱动因素,平均利润规律则会带来中短期煤价下行的压力,而供求会保持相对平衡态势,并为煤价平稳运行创造条件。

4) 我国煤炭价格将步入长期相对平稳的新阶段,主要特征是生态环保约束增强、市场化程度加深、供需均衡常态化、煤价大幅波动局部化。

4.2 建议

1) 坚持“节约资源”。在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提升薄煤层开采技术及应用水平等方面做好文章,对稀缺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实现“优质优用”,减缓优质资源消耗速度。

2) 协调好煤炭开发与生态环保的关系。理清煤炭开发与土地、环保等政策法规之间的关系,减少煤矿正常生产的政策与制度障碍,避免局部性煤炭紧张带来煤价大幅波动。

3) 加强煤炭储备体系建设。 在东北等缺煤地区重要运煤铁路枢纽和主要港口,建设一批仓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输配送便捷的大型煤炭应急储备基

地,减少用煤高峰期供煤紧张和煤价大幅波动问题。

4) 继续推动煤炭产业“降本减负”。 通过技术装备创新、智能化开采等方式降低煤炭开发成本的同时,继续深入开展“清费正税”工作以减轻煤炭产业负担,为煤炭、火电都能回归合理利润水平创造条件。

5) 适时调整煤炭基准价格。跟踪煤炭商品价值要素变动情况,若成本价格变动达到一定幅度,应对“基准价+浮动价”定价机制中的基准价进行相应调整。

6) 着力保障煤价安全平稳运行。鼓励签订两年以上长协合同,提高长协合同比重;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长协合同履约率;健全煤炭期货市场,正确发挥其对现货市场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煤价煤炭价格
煤价明显上涨 后市能否延续?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英语文摘(2021年3期)2021-07-22 06:30:12
煤炭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能源(2018年4期)2018-01-15 22:25:25
“高烧不退”的煤价
能源(2017年11期)2017-12-13 08:12:27
价格
汽车之友(2016年18期)2016-09-20 14:10:22
煤价虽已出现回落 但仍不可掉以轻心
价格
汽车之友(2016年10期)2016-05-16 14:18:45
价格
汽车之友(2016年6期)2016-04-18 18:29:21
煤炭的“未来”
能源(2015年8期)2015-05-26 09:15:34